心中一把尺

心中一把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长
  • 励志
  • 教育
  • 人生
  • 感悟
  • 自我提升
  • 读书
  • 思考
  • 价值观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浯江夜话」方块专栏,上论国家民族兴亡,下叙人间喜怒哀乐, 兼蓄宇内、广博包容,写什么都行,然因篇幅限制,宜简洁通俗、言之有物,旁及新闻、知识、趣味与启发性,更要跳脱八股、说教窠臼,实非易事。十余年来,个人忝为执笔园丁,镇日搜索枯肠、急就补白,箇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于今勉成「人间有情」、「天公疼戆人」、「心宽路更广」、「心中一把尺」根本真情系列四书,堪慰平生。不才敝帚,未敢自珍,欢迎您一同来感受金门的烽火岁月,认识浯岛的风土民情!

作者简介

林怡种

一九五五年生于金门。
曾任金门日报社技士、编辑、编辑主任、总编辑,
以「根本」为笔名写「浯江夜话」专栏十余年。

《风起云涌的百年贸易史:从香料之路到数字经济的演进》 本书简介: 《风起云涌的百年贸易史:从香料之路到数字经济的演进》并非一部关于个人心境或内在尺度的著作,而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商业史诗。它以跨越数百年的时间轴为画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全球贸易格局的波澜壮阔与深刻变革。本书旨在剖析驱动人类社会财富流动的核心动力,探究贸易模式的迭代如何重塑文明的进程,以及技术革命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全书伊始,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大航海时代”的黎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发现故事,而是一场资源与资本的残酷竞逐。我们详尽考察了东印度公司等早期跨国贸易组织的诞生及其运作机制,分析了香料、丝绸、白银等关键商品如何成为引发国家兴衰、甚至引发战争的筹码。书中通过对航海日志、海关记录和早期商业信函的深入挖掘,重构了从里斯本到马尼拉、从阿姆斯特丹到广州的贸易网络。我们特别关注了早期信用工具——汇票和信用证的出现,它们如何降低了远洋贸易的风险,并为现代金融体系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随着工业革命的引擎轰鸣,贸易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蒸汽机的轰鸣不仅带动了工厂的机器,更重塑了全球供应链的基础。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铁路和轮船技术如何“压缩”了世界,使得原材料的跨洋运输和制成品的回流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一时期,标准化的概念开始渗透到贸易的每一个角落,从度量衡的统一到集装箱的发明,无不体现了效率至上的原则。我们不仅讨论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如何一度主宰全球,还深入探讨了新兴工业强国如何通过关税壁垒和殖民地布局,试图打破既有的贸易霸权。 进入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后,全球贸易迎来了体系化的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和金融秩序的形成,它为战后长达数十年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本书细致梳理了关贸总协定(GATT)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多边贸易谈判背后的政治博弈与经济考量。在此阶段,贸易不再仅仅是实物商品的交换,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流动,逐渐成为新的焦点。我们用数据化的方法,展示了汽车、石油、半导体等新“战略商品”如何取代过去的香料,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核心议题。 然而,真正的颠覆发生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本书的后半部分,将叙事重心转向了数字经济对传统贸易模式的彻底冲击。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成本趋近于零,传统中间商的角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深入探讨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崛起,分析了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平台如何构建起连接全球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超级中介网络。供应链管理从过去依赖人工调度和纸质单据,转变为依赖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AI)进行实时优化。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致力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例如,我们分析了全球价值链(GVCs)的形成,解释了跨国公司如何将生产环节分解并分散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地区,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生产模式。同时,我们也不回避全球化带来的结构性挑战,如贸易失衡、地区性产业空心化以及数字主权之争。 在探讨当前趋势时,我们着重分析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对贸易流的影响——从“脱钩”的讨论到供应链的“韧性”建设,贸易正从单纯的经济效率驱动转向安全与可控驱动。新兴技术如区块链在贸易融资、货物溯源上的潜力,以及绿色经济对贸易规则制定的深远影响,也被作为未来贸易图景的关键变量进行了深入的预测与分析。 《风起云涌的百年贸易史》是一部为商业决策者、经济学者、历史爱好者以及所有关心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人士量身打造的厚重之作。它以严谨的史料支撑、清晰的逻辑脉络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读者提供了一张理解复杂全球经济运作的路线图。读完此书,你将不再将贸易视为简单的买卖行为,而是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权力、技术、文化与文明的深刻互动。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交换彼此所需,一步步构建起今日世界的史诗记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003
心中一把尺∕013
权力魔杖∕015
牛皮看人吹∕017
虽傻又何妨?∕019
学而时习之∕021
本立而道生∕023
好汉不提当年勇∕025
闲话春联∕027
人咬狗不是新闻∕029
歹路毋通行∕031
命里无时莫强求∕033
有理行遍天下∕035
掠龟走鳖∕037
热忱与冷水∕039
仙人打鼓有时错∕041
不耻下问∕043
以人为镜∕045
临财毋茍得∕047
富不过三代?∕049
知难行易∕051
莫当白字先生∕053
让他三尺又何妨?∕055
油麻菜籽∕057
谐音的妙用∕059
蚁穴可溃堤∕061
犊仔不畏虎∕063
官大理更大∕065
难忘中古单车∕067
身教重于言教∕069
理直气就壮∕071
重读西游记∕073
「官」好人生是彩色∕075
最怕只剩一张嘴∕077
诚恳待人∕079
手心向上与向下∕081
笑口常开∕083
风水轮流转∕085
人性光辉∕087
半瓶叮当∕089
婆媳亲 全家和∕091
强中自有强中手∕093
闲话厕所文学∕095
船过应有痕∕097
对得起自己∕099
夜猫甘苦谈∕101
欢迎新作者∕103
我也是「骗子」∕105
瞄准篮框∕107
发福非福∕109
乡愿的代价∕111
养榕情深∕113
老农的叹息∕115
穷厝无穷路∕117
不愿让孩子当总统∕119
花生成熟时∕121
吃苦如吃补∕123
我该换电话号码了∕125
揠苗不能助长∕127
「包二奶」的省思∕129
官字两个口∕131
怎一个忧字了得∕133
错别字 闹笑话∕135
活得像自己∕137
选贤与能∕139
画饼不能充饥∕141
善恶一念间∕143
鬼月,何惧之有?∕145
土水师惊掠漏∕147
不要自找麻烦∕149
我上法庭当证人∕151
重视水电供应∕153
爱心不容冒用∕155
不要当傻瓜∕157
两性平权?∕159
怀念倪阿娇老师∕161
跟着流行走∕163
捡弹片换午餐的童年∕165
四维今安在?∕167
好心乎雷亲∕169
谁来当老板∕171
土猴恶坑口∕173
平时要烧香∕175
就从今夜起∕177
金门视野来去∕179
拒当白老鼠∕181
观心观光∕183
临危不乱∕185
保存战役史蹟∕187
童年岁月∕189
顺应时代潮流∕191
急振急诊∕193
事事关心∕195
我只有高中毕业∕197
妙算有玄机∕199
水火大贼∕201
玩火必自焚∕203
知足心常乐∕205
南洋钱、唐山福∕207
勤俭致富∕209
家和万事兴∕211
期待再相会∕213
附录--怀念《浯江夜话》∕215
后记--但使愿无违∕21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被《心中一把尺》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之所以会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心中一把尺”,听起来就像是一种内在的智慧,一种衡量的准则。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个概念的所有想象,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正确”的标准,而是通过一种探索式的叙述,带领读者去发现和理解那把“心中的尺”是如何形成的。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情绪的尺度”的探讨。很多人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要么就是过度压抑,要么就是情绪失控,而作者则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情绪的“度”,如何在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适当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这种 nuanced 的观点,是我之前从未在其他书中读到过的。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特别,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心理学著作,充满了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优美、流畅的文字,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被作者的某个句子所打动,然后停下来,反复品味。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时不时地回想起书中的话语,然后受益匪浅。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静静地陪伴你,然后给你一些启示。

评分

拿到《心中一把尺》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淡淡的,带点复古的墨绿色,配上一个抽象的,但又隐隐能看出“尺”的轮廓的图案,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细腻的笔触给打动了。他/她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去营造什么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甚至带点娓娓道来的语气,开始讲述关于“尺”的故事。我理解的书里的“尺”,其实是一种关于“度”的哲学。不是物理上的长度,而是人生中的分寸感,是为人处世的边界,是情绪的收放自如,是得失的平衡之道。书里讲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受伤,会失落,会与人产生隔阂,往往是因为我们对“度”的把握出了问题。比如,过度地付出,换来的可能是被忽视;过度地索取,则会导致关系的破裂;过度地在意他人的眼光,可能会失去自我;过度地坚持己见,则会堵塞自己学习的道路。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阐释了“度”的重要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的探讨。它不是教你怎么去疏远别人,而是教你怎么去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他人,找到那个最舒适的相处距离。这种“度”,需要我们用“心中的一把尺”去不断地衡量和调整。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内心的“体检”,让我看到了自己很多平时忽略的盲点。它没有给我答案,而是给我工具,让我自己去找到答案。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非常有价值。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刚刚好,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累。我常常会在睡前读上几页,感觉整个人都平静了很多。

评分

刚读完《心中一把尺》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觉得,“心中一把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我们的判断力、我们的原则、我们的价值体系。但这本书,却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把“尺”描绘成一个僵化的、非黑即白的衡量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灵活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校准的“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包容”与“底线”的平衡。很多人在谈论包容时,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将自己的底线一再退让。而作者则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释了如何在一个有“尺度”的空间里,去实现真正的包容。它不是没有原则的迁让,而是基于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度”。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平和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一点点地揭开我们内心深处的秘密。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的经历,然后发现,很多我曾经困惑不已的问题,似乎都有了答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评分

老实说,我最近是被《心中一把尺》这本书彻底“征服”了。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只是会讲述一些关于“度”的道理,但没想到,它却深入到了人性的最核心层面。作者用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智慧的方式,来探讨我们内心的那把“尺”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它如何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自我评价的尺度”的分析。我们常常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否定自己,或者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过于膨胀,而作者则提醒我们,真正有价值的自我评价,应该来源于内心那把“尺”的公正和客观。它不是基于别人的看法,也不是基于一时的得失,而是基于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有感染力。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情境与自己的经历对照,然后发现,很多我曾经无法理解的困惑,似乎都有了清晰的解答。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最近在阅读《心中一把尺》这本书,感觉整个人都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 clarity 所笼罩。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点老套,甚至会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的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把无形的“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何种至关重要的角色。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这本书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去“评判”他人,而是引导我们去“审视”自我。作者通过大量的个人经历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我们内心那把“尺”的养成过程,以及它如何受到童年经历、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和校准那把可能已经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偏差的“尺”。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过度敏感”这个话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评这种特质,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可能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内心的“尺”,去建立更健康的自我价值感,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痛苦。这种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让我感觉非常受用。书里的语言也极其优美,不华丽,但字字珠玑,读起来有一种诗意的宁静感。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深深地呼吸一口气,感受那种文字带来的抚慰。它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而是给了我探索的地图,让我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宝藏。

评分

《心中一把尺》这本书,我真的要墙裂推荐给每一个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的人!我本来对这类书名有些“鸡汤”嫌疑的书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并没有给我空泛的大道理,而是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心中的一把尺”——来剖析我们的人生。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我们是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在一次次的经历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自己内心的那把“尺”。比如,书中关于“期望值”的章节,让我豁然开朗。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失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尺”没有校准好,对他人,对生活,甚至对自己,都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不要期望”,而是教你如何去识别不合理的期望,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尺”,找到一个更健康、更平衡的期待值。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客观,它不是简单地指责我们,而是让我们去理解,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模式,都源于我们内心那把“尺”的固有逻辑。然后,它再引导我们去思考,这把“尺”是否还在服务于我们,或者已经成为了一种束缚。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让我忍不住想一直读下去。我感觉,我仿佛在和作者一起,进行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去重新认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心中一把尺》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接触过太多类似的书名,内容却大同小异,要么是泛泛而谈的道理,要么就是生搬硬套的例子。但是,《心中一把尺》这本书,真的让我大跌眼镜。它里面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尺度”的解读,已经不再是那种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的二元对立了。它更像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去调整的“度”。比如说,书中提到了“同理心”和“界限感”之间的微妙平衡。我们常说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无限度地去牺牲自己的感受和利益。作者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是在“同理心”的天平两端,一边放着对方的感受,另一边放着自己的底线。只有当这两者都达到一种平衡的时候,这段关系才可能健康地发展下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人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和不偏不倚的态度。他/她不会轻易地去评判任何一种行为,而是让你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尺”,在那个时刻,驱使着一个人做出那样的选择。然后,再引导你去审视自己的“尺”,它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偏差?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经常会读到一半就停下来,去思考书中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发现很多我曾经无法理解的事情,似乎都有了解释。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很多年后,依然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

《心中一把尺》这本书,真是我最近发现的一颗遗珠!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不断寻找和校准“心中那把尺”的过程。这本书,就恰恰触及了这个最核心的主题。作者并没有直接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用一种非常故事化、非常个人化的方式,来展现“尺”的形塑和演变。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片段,讲的是作者小时候一次被误解的经历,那次经历在他/她心里种下了一颗“不被理解”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又影响了他/她日后很多的选择和判断。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是否也塑造了自己内心某种不那么健康的“尺”。而且,这本书在谈论“尺”的时候,并不是局限于某个单一的维度,而是将它延伸到了人际关系、职业发展、自我认知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不快乐,或者与他人产生冲突,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内心的那把“尺”可能被扭曲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最难得的是,作者在提供分析和见解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一种积极的力量。他/她鼓励我们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去理解自己的局限,然后,用一种更温柔、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去重新校准那把“心中的一把尺”。读这本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深度的心灵疗愈,让我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心中一把尺》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以为,“心中一把尺”就是指我们的道德标准,或者说是是非观。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将“心中的一把尺”的概念,延伸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再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取舍的尺度”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和纠结,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取”,也不知道如何去“舍”。作者用了很多非常贴切的比喻,比如,就像是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我们手中拿着一把“尺”,用来衡量哪些树木值得我们去砍伐,哪些又应该留下来,让它们继续生长。这种引导性的思考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它不生硬,不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亲切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她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从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评分

啊,最近真是被一本叫做《心中一把尺》的书给烧到了!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啊,又一本心灵鸡汤,随便翻翻”的心态买的,结果呢?完全被它带沟里去了!这本书的作者,老实说,我之前对他/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读完之后,我觉得我真的需要去挖一下他/她的背景资料了。书里的很多观点,与其说是“心灵鸡汤”,不如说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人生哲学。比如说,它里面讲到一个关于“尺度”的定义,不是那种量体裁衣的“尺”,也不是那种法律条文上的“尺”,而是一种内心的衡量标准,一种判断是非、衡量得失、决定取舍的内在准则。作者用了很多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可能是从小到大的经历,也可能是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去一点点剖析我们这个“心中一把尺”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又会在什么情况下悄悄地偏移,甚至有时候是完全扭曲。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自我认知”的那几个章节,它不是那种空泛的“认识你自己”,而是让你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尺”,看看它是否准确,是否公平,是否被外界的声音太多地干扰。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迷茫,不就是因为我们内心的那把尺根本就没拿稳吗?或者,它根本就是歪的!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你会这么想”、“为什么你会这么做”。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比那些直接给出答案的书要有效得多。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趣,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么枯燥,也不像网络文章那么随意,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那种。我读的时候,时不时会停下来,拿出笔来做笔记,甚至还会回想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对照书里的说法,感觉就像是在跟自己对话,跟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深刻的梳理。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