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小的时后,喜欢看着铁轨看,因为听说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可以到达陌生的台北。小学识字以后,喜欢研究信封背面陌生的乡镇地名,一直以来,这种对陌生环境的好奇,总是触动着我内心的神经。
1993年,终于带着梦想到了纽约,我的相机开始与世界接轨。两年的留学生活,我花了比唸书还多的精神、努力游遍美国28州;出社会后,偶尔借由工作考察之便或自助旅行,终于逐一踏上欧、亚、非、澳四大陆块,去追逐那种在台湾未曾感受过的温度、湿度、语言、文化、风土与人情,这些内心强烈的震撼,除了用相机记录之外 ,我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出书,与好友共享!
用历史解读地理
在我的旅游观中 ,『世界』是如此定义的;『若以数学上的X轴、Y轴、Z轴分别代表经度、纬度与历史,则世界上每一个地方发生过的每件事,都可以在这些象限里找到其定位 。』
每当用相机捕猎美景之余,习惯上,我会用历史角度去思考画面。数十年前、数百年前、甚至数千年前,当时的人,站在跟我一样的地方、感受一样的气候,他们在做什??在想什??对我来说,旅游与摄影的乐趣,往往在此找到落点。
摄影的嗅觉
在追逐陌生的过程,我喜欢用相机的视窗,来架构令我感动的画面。可惜的是,相机只能记录我的视觉,而无法记录当时的嗅觉与触觉,像是青海塔尔寺里的酥油灯味、黄石公园的牛粪草香味、突尼西亚的沙漠,就连内蒙古那零下十度的冰冷空气,都有它们的迷人之处,这些相机无法保留的味道,好想有一部机器能将它们给记录起来!
北纬40度的悸动
回想我走过的地方,赫然发现北纬40度附近,总是让我感受最强烈之处!这条区域恰好穿过了 北京、山西大同、内蒙鄂尔多斯高原、宁夏贺兰山,以及 美国纽约、科罗拉多、日本新潟、西班牙的瓦伦西亚,还有义大利的拿波里。
从历史角度看,它们是人文荟萃之处,就地理而言,这里地方不仅四季分明,而且有迷人的雪景。我喜欢下雪的感觉,尤其是北纬40度的雪,书中许多的雪景作品,不约而同在这条纬度附近完成;如果人有前世,相信我前几个辈子,也应该是来自蒙古、契丹、匈奴之雪国人吧!
狩猎的捷径
摄影,其实就是一种狩猎。除了要练就一双好眼力,更要知道猎取目标的出现之处,因为运气不可能永远站在我们这边。
多年来我摸索出一条捷径,就是当我们身处在陌生之地,而一时找不到摄影题材时,往宗教中心跑就对了!在欧美找教堂,在亚洲看佛寺庙宇,在阿拉伯世界,就找清真寺。这些地方,通常是当地的聚落所, 也是历史文化的中心、人文色彩最浓烈之处,更是建筑的精华所在,经验告诉我,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验证,是一种享受;身历其境,更是一种快乐。
旅程中,拜高中课本所学之赐,让我在陌生国度里,经常有种熟悉的感觉,即使教科书与现状有点脱节。走过的地方愈多,才愈觉得见闻不够。旅程中的快感,一方面来自摄影,另一方面更来自对于书本的验证,不管是地理、历史、文化、语言、建筑、政治等等,因为停留时间有限,就更要靠知识的无限来填补,于是 我告诉自己:
行万里路, 必先读万卷书
读了万卷书,一定要去行万里路!
作者简介
苏建州
1967生于高雄
O型 射手座
中兴大学统计系毕业
美国纽约Long Island University企业硕士
现从事建筑业
热爱旅行摄影及美食
尤好人文深度考察
喜观没去过的地方 没见过的事物
最大乐趣是….
从旅行中 验证书本
镜头下 捕捉感觉
微笑里 结交朋友
初见《北纬四十度的悸动(苏建州旅游摄影)》,脑海中便浮现出无数的画面。我尤其好奇,摄影师苏建州是如何选择“北纬四十度”这个特定的地理坐标作为主题的?这个纬度线上,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独特魅力,能够引发摄影师如此深刻的“悸动”? 是地貌的奇绝,还是文化的积淀?或许是某种地域特有的光线,在某个季节,以一种令人心颤的方式洒落在大地之上,而苏建州正是捕捉到了那一刻的灵魂。我设想着,本书中可能会出现关于高纬度地区独特的植被,比如苍劲的松林,或者在季节交替时节,色彩斑斓的落叶。也或许是关于那些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他们脸上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我期待看到那些充满了故事感的肖像,那些捕捉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瞬间。苏建州老师的镜头,会如何解读和呈现这些生命力?是否会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伴随着壮丽的景色,又或是充满了希望的生机?我期盼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与我熟悉的世界截然不同的地方,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可能被我们忽略的美丽,去感受那份属于北纬四十度的独特心跳。
评分《北纬四十度的悸动》这个名字,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联想。它暗示着一种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生命或情感正在经历着某种激荡、涌动或者变化。而“苏建州旅游摄影”则进一步限定了其内容,将这种“悸动”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个人对于那些能够捕捉到时间和空间交错痕迹的摄影作品尤为着迷,因此,我非常期待苏建州老师的作品。我想象着,这本书中或许会有关于季节更迭的壮丽景象,比如秋日金黄的落叶,或者冬季皑皑的白雪,它们都是大自然在不同时间节点上,以独特方式表达的“悸动”。也可能,是关于那些古老的文明遗迹,它们在岁月的侵蚀下,依然矗立着,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悸动”。更深层次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在北纬四十度线上,生活的人们所经历的情感起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希望。苏建州老师的镜头,是否能够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却又触动人心的细节?这本书,会不会是一场关于视觉、关于情感、关于地理的深度探索,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悸动”的含义?
评分“北纬四十度的悸动”,单单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它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坐标,暗示着在这条线上,存在着某种特别的生命力,或者某种触动人心的情感。而“苏建州旅游摄影”则将这份抽象的感知,具象化为具体的影像和地理位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苏建州老师是如何解读和捕捉这种“悸动”的。它是否是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地点,由于气候、地貌、或者人文活动而产生的独特现象? 我设想着,书中可能描绘的是广袤无垠的草原,在微风吹拂下泛起的金色波浪;也可能是古老城镇中,静谧的巷道里,阳光洒落的斑驳光影;抑或是,当地人民在节日庆典中,所洋溢的热情与活力。我期待看到,苏建州老师的镜头,能够超越简单的景物记录,而是能够深入到人文肌理之中,捕捉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却又能够引发观者共鸣的情感。这本书,会不会带领我体验一次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视觉旅行,让我感受到,在看似遥远的北纬四十度,同样存在着与我们共通的,关于生命、关于情感的“悸动”?
评分“北纬四十度的悸动”,这个书名自带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它让我联想到的是,在地球某个特定的地理带上,存在着一种共通的,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而“苏建州旅游摄影”则明确了这本书的载体和内容形式。我不禁好奇,苏建州老师这次的旅程,是关于一个具体的国家、地区,还是涵盖了多个位于北纬四十度上的国家和文化?也许是关于丝绸之路上的古老遗迹,也许是关于一片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抑或是关于某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庆典。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领略到,在同一纬度线上,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比如,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劳作、庆祝的?气候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期待着,在苏建州老师的镜头下,能看到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可能是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村庄,可能是夕阳染红的山峦,也可能是当地居民热情洋溢的面孔。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展示美丽的风景,更能通过摄影作品,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感受到,即使相隔遥远,人类的心灵深处,或许都有着共通的“悸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带着一种诗意和远方,“北纬四十度的悸动”,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那些在地球某个特定纬度线上,正在经历着某种生命脉动、情感涌动、或者自然奇观的瞬间。而“苏建州旅游摄影”这几个字,则将这份诗意落地,指向了具体的地域和一种艺术形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苏建州老师的镜头下,北纬四十度究竟展现出怎样的风情?是辽阔壮美的草原,还是古老神秘的村落?是日出时分的金色光辉,还是星空下的静谧深邃?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通过镜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并将它们凝固成永恒的瞬间。也许,它还会承载着摄影师在旅途中遇见的人、经历的事、感受到的情。那些在异域土地上流淌的情感,那些在镜头背后闪烁的灵魂,都会在字里行间、在图片旁被娓娓道来。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感受到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另一种节奏,一种关于旅行、关于摄影、关于生命、关于北纬四十度的独特韵律。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张通往未知世界的邀请函,邀请我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