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只鲸豚都是海这个梦的一部分……
当世人急于解读鲸豚的神祕行动语言时,廖鸿基却以诗化温暖的文字,如此猜测着:
鲸豚不顾一切从海神窝底朝天神射去,是初生才有劲道,足以惊动海天父母;而他们的恩爱,是没了唿吸,也愿是相随的影子;鲸队的游行队伍,使海神可以梦游,世界得以运转;花纹海豚身上的神祕纹路,是众神向世人传达讯息的密码;而沉潜前的跳跃,常伴随「去吧,去祝丽的浅水滩奔波跳跃吧;当你懂得深潜,再回来我的身边。」如此旋律;而鲸豚每趟来去,如花开、花谢,根本不需要理由。
如同「海王子」般,廖鸿基以神(海)、人(老船长与我)、使者(鲸豚)三者的对话,演绎一段段海上故事,自然的对话,正是生灭之道,让我们一起学习尊敬、爱护天地派来的使者──鲸豚,乃至万物。
本书特色:
.联合文学二月份重点文学推荐书。
.本书全彩印刷,附有多张海豚精采摄影,是喜爱海洋、鲸豚迷必定收藏的经典。
作者简介
廖鸿基
一九五七年出生,花莲人,花莲高中毕业。曾经讨海、从事鲸豚生态调查、规划及推动赏鲸活动、发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任创会董事长、随远洋渔船从事台湾远洋渔业报导、率队执行绕岛计画、随货柜船执行台湾海运报导、受邀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访问作家。着有《讨海人》、《鲸生鲸世》、《漂流监狱》、《来自深海》、《寻找一座岛屿》、《山海小城》、《海洋游侠》、《台11线蓝色太平洋》、《漂岛》、《脚迹船痕》、《海天浮沉》、《领土出航》及编着《台湾岛巡礼》。曾获时报文学奖散文类评审奖、联合报读书人文学类最佳书奖、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台北文学奖文学年金、赖和文学奖、巫永福文学奖、九歌年度散文奖。
摄影者简介
金磊
1978年生。中国文化大学生物系毕,那时开始了解拿着相机在野外晃盪的乐趣。现就读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做的是跟鲸豚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蛇类研究。为垦丁国家公园义务解说员、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解说员。喜欢山、喜欢海、喜欢四处走走看看,用相机把所看到都记录下来。目前正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位专业生态摄影工作者。
E-mail: bio-ray@yahoo.com.tw
blog: blog.yam.com/bioray
推荐序1
那讯息仿若天机 郝誉翔
──读廖鸿基《后山鲸书》
我热爱大海,从骨子里就爱。
我曾经旅行过许多地方,城市、沙漠、高山、海岛……,但只有大海,海的气味,海的密度和触感,都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的体内了,或者说,它根本就是我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吧,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大海便要浮现出来,召唤着我,回到它的怀抱里。
唯独大海,让我感到不可抗拒的思念。
不过,奇怪的是,以前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喜欢海。如果知道的话,我可能会选择去当一个海洋生物学家,而不是文学系的教授。但我又是如何发现自己和大海的神祕血缘呢?十年前,我来到了花莲,居住在这座滨海的小城里,才开始有机会去亲近海,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搭上了多罗满的赏鲸船,由廖鸿基负责领航出海,并且解说。那一次,我们运气并不是太好,除了飞鱼以外,并没有看到任何的鲸豚。不过,看到与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了,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发觉搭船并不可怕,而海洋又是如此的辽阔美好,让我为之着迷、疯狂。
海洋彷彿有一种神祕的韵律和节奏感,就如同是人类的心跳,而当我发现,自己的唿吸和脉搏居然可以与海的节奏相互应和时,我几乎感到自己的四肢无限地延展开来了,与大自然和谐地融化在一起。而在那一刻,我简直以为,我是一只自在优游在大海中的鱼,或是一座安安静静、风雨不惊,漂浮在海洋之上的美丽的岛……。
*
从那以后,我便爱上了搭船出海。
我曾经多次搭乘赏鲸船,也曾拜託廖鸿基,带领我和学生们一起出海。日后,我开始学习潜水,也特别喜欢住在船上,一住就是八、九天,住到不想下来。换言之,我对于船和大海的热爱,其实是在花莲、在廖鸿基的引领下,被无意中开启的,而也是从廖鸿基的书中,我才逐渐学会了以海洋的角度,去观看台湾这座岛屿,并且耐心注视海面的变化,倾听海洋万物的吐纳和声息。当在大海之中,与鱼群、鲸豚相遇时,牠们那从容不迫又奥妙神祕的姿态,往往令我惊叹,震慑到无法言语。而牠们所生活的世界,又是如此地深不可测,相形之下,人类只能算是地球上一个鲁莽无知的幼儿罢了。
也因此,我一直是廖鸿基的忠实读者。透过文字,我追随他航行的轨道,从花莲、台湾岛巡礼,直到远洋大港。我本以为,他的航线将会继续延伸到更远的异国他乡了,但没想到,这一次,他又选择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花莲,清水断崖,岛屿东部的边缘,在这一片地理位置上虽然距离台湾人很近,但在心理位置上,却是距离非常遥远的神祕海域中,廖鸿基写下了从最初到如今,他与鲸豚之间的美丽相遇。在这本《后山鲸书》中,廖鸿基抛开了科学的语汇,也突破了《讨海人》、《漂流监狱》的忧郁、困惑与挣扎,他以充满诗意的灵巧之笔,纯粹之眼,描刻鲸豚之美,而那美竟是如此透净、灵犀,于海洋之中倏忽来去,彷彿是神的使者灵光乍现,挟带着某种自天上而来的、令人费解却又至关重要的讯息。
而那讯息,恐怕已经超越了科学所能解释的范畴,因此它更像是一首诗,需要我们谦卑地聆听。
《后山鲸书》写出了台湾岛屿边缘的盎然生气,但它的结尾,却也是令人无奈感伤的。从鲸豚、曼波鱼到海中的所有生物,岛上的人们似乎只在一味地消费牠们。假如,人类都认定牠们是经济的资产,故可以尽情地捕食、滥杀,而从无一点敬畏之心的话,那么,我们最终将会换得的,便是一个死气沈沈、静默无声的地球罢了。但假如,我们可以从此多学到一点谦卑之心,而不再视自己是万物之灵,便对其他的生物予取予求的话,那么或许,我们就会有了一座很不一样的岛屿。
*
关于海洋,我虽热爱,但只是一个连起步都还算不上的初学者。我仍然在摸索,学习如何与海洋的生物接触,并且也经常懊恼于自己的莽撞和无知。我很惭愧自己缺乏耐性、毅力,虽然已在花莲教书多年,却远不如我的同事吴明益对于花莲山川的考察,更遑论如廖鸿基一般,为台湾的海域长期投注的莫大心力。廖鸿基经常让我想起了珍古德,或是《迷雾森林十八年》中研究非洲高山黑猩猩的黛安.佛西,他们都不是学院训练出身,但是对于生物的了解却往往不亚于学者。或许,在动物的世界中,人类的知识不过就像是一只掉落在黑暗太空中的手电筒,而那光芒是何等的微弱啊,故不妨收起学术的傲慢,或是科学的自信吧,感受性的文字虽然抽象,但是它的真实度和真诚度,恐怕要更甚于一些冰冷的数据。
我始终不能忘记,几年前,我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Miline Bay潜水,住在一艘小船上,每天傍晚,小船便会驶回到同一个海湾歇息。每当船要驶入湾内时,便会出现一大群约莫百来只的海豚,快速地跳跃在海面上,朝我们而来,然后穿梭环绕在船的四周,一路伴随着我们回到海湾。那群海豚从来没有爽约过,而牠们的脸庞也总是带着快乐的笑,兴奋地迎接我们归来。 不过,每当我跳下海去,想要追寻牠们的身影时,却又是不可复得了。
德国籍的船长说,这群海豚已经住在海湾多年,牠们最喜欢追逐船只的浪花,但却从不许人主动靠近。
听了船长的话,我仍不死心,果然,不管是背气瓶,或是游泳,有时分明看见牠们闪亮的身影,就出现在前方的海面上,但我奋力游近,却又在一转瞬,就失去了牠们的踪影。于是我潜入幽暗的海水中,前方几乎什么也见不着,那无边深邃的蓝与黑,环绕着我,令我恐惧,也令我无力,但我知道,牠们应该就在那儿了,我伸出手向前,但却在剎那间忽然了解到,原来这片海洋是属于牠们的世界哪,而我呢,顶多只不过是悬浮在边缘的边缘罢了。
悬浮在边缘的边缘。我遗憾地望着深深的大海,超过海面以下三十公尺,人体就几乎不堪负荷水压,但鲸豚不然,牠们却可以潜到海底不知多深处,而在那里,黑暗无光,却是充满了各种奇妙的生物,但人类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我体悟到了自己的侷限,但也莫名地感到激动了起来。因为,就在与海豚交会的一瞬间,这个世界已经非常慷慨地、并且充满善意地,向我展现了它无比的容量,它宽宏的气度,以及它不可言喻的美。它并没有要粗暴地征服我,只是无言而温柔地,告诉了我些什么,那些话语,正如《后山鲸书》中所言:
地籁写在土地上,天书飘在空中,鲸书,当然刻于鲸背、驮于鲸身。
来自远方那座苍翠小岛的许多讯息,携于游行队伍中,一趟趟绕境洄游。
那讯息仿若天机,肉眼可见的一笔一划,全是密码。
推荐序2
海神的信差 许悔之
二○○一年底的某一天下午,我正开车在台北市建国高架桥上,手机的铃声响起,一接起来,是廖鸿基。
那时,他正随远洋渔船而行,停在新加坡港。我从忠孝东路匝道口而下,感觉到这位老朋友并未远行,「要保重!」我在电话里提醒他。挂掉电话之后,我开始想像他在航行中可能遭遇的风景、生态,以及广阔无止尽的碧蓝或湛蓝的海,有时候带着枯躁、沉闷或者孤独。
一九九六年「花莲沿岸海域鲸类生态研究计划」进行的时候,我曾经随着廖鸿基他们出海,遭遇并目击了鲸与海豚──那海上的巨人和精灵,鲸豚以无比奥祕启示了我,或神奇或雀跃,但我也隐约知晓,海,比这些更为复杂深沉。
研究计划的观察、心情和启发,鸿基以一篇又一篇精采的文图呈现,逐一刊登在那时我所主编的报纸副刊上,我借此填补了我所缺席的出航,以及众多和鲸豚遭遇的神祕神光,而广阔的太平洋,宛若一大面湛蓝的镜子。
一九九七年,这些令人赞叹的文字和摄影,以《鲸生鲸世》为名出版,这十年来,影响广远,除了众多的篇章选入各种读本,几乎所有的高中国文课本,都收录了鸿基《鲸生鲸世》中的文章,这位高中毕业的渔人作家,现在像一位五十岁的海王子,已然是台湾本土书写的仓廪中,闪耀不已的黄金谷粒。
《鲸生鲸世》的心境是雀跃的,笔调是拟人的,十年前的鸿基充满了感性与激动,将他的「海上鲸奇」书写成篇,力透纸背,为我们展现「海洋台湾」的奇瑰和美丽;十年来,他不断地出海、远航、写作,为台湾又留下了众多光灿的海洋书写。鲸豚依旧出现在后山的花东海域,愈来愈多的遭遇和出没纪录,现在的廖鸿基是怎么看待鲸豚呢?
十年后,鸿基以《后山鲸书》呈现出他对鲸豚和海洋更深沉的敏感,不止于海上初遭遇的激动和兴奋,《后山鲸书》是鸿基思维海、面对鲸豚的美学之书、哲学之书,我以为,这是一阕交响诗,媲美德步西的《海》。
思维的沉稳丰厚,音韵带有华美,文字看似素朴其实无比考究,彷若有一海神,与鸿基彼此心领神会,为鸿基示现了海的爱与死,生灭之间无言的意志。
啊!原来海洋也是一堪忍世界,原来海洋可以是修行的道场。
那无言的意志,原来超乎美丽或丑陋,超乎善恶,是一种生的驱动,鸿基诠释了海洋身心灵的状态,面对海,鸿基变成了容格(Carl G. Jung),鸿基考掘了海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每一只鲸豚都是海这个梦的一部分;有一驱动之力,恍兮惚兮,无以名之,强名曰:海神。
揭露海神的讯息,而海神并不言语,后山的鲸豚是海神的信差,为鸿基解读摩斯密码;堪忍世界、五浊恶世,那些海上的巨人和精灵告诉我们:去发现,便可以拥有美丽!
定稿之后,我和鸿基相约喫饭,饮酒。一贯安静的他,突然告诉我一件事。
《后山鲸书》初稿完成的那一天,我打了行动电话给他,他恰巧沿着海岸骑摩托车,骑了非常非常远的路。
当时他正想起这本书的结尾:
你们感觉到祂眼里忧伤但感恩的光。
然后,祂慢慢仰起头,久久凝望着自己的海面。
「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从来没有写一本书像这样过。」
我想起有一回坐廖鸿基的车,沿台十一线蓝色太平洋而行,他的若有所思:「海洋不能预约,只可期待。」
是啊,书写如此,生命亦复如是;而最美丽如鲸豚如海,海神知道那莫名的悲哀从何而来。
这本《后山鲸书》,绝对是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作品!作者的文笔,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台湾东部那片土地上,最真实的风景和最动人的情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轻松的读物,结果却发现里面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内涵。 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像一种意识流,将思绪在不同的时空和场景之间自由跳跃。有时候,他会从当下的一件小事,联想到几十年前的回忆;有时候,他又会从一个人物的命运,引申出对整个社会变迁的观察。这种非线性的叙事,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使得书中的主题更加丰富和立体。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当地居民的刻画。他没有用那种猎奇的视角,而是带着一种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展现台湾东部人民的日常生活。他写到渔民的辛劳,写到原住民的智慧,写到小镇居民的淳朴。这些描写,不是为了刻意营造某种氛围,而是真实生活的记录,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情味。 书中关于“鲸”的意象,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新颖且富有深度的设定。它不仅仅是海中的巨兽,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连接人与自然、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作者将这个意象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整本书的意境更加辽阔和神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展现当地生活的“慢”与“静”的同时,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急”与“躁”。他写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写到了年轻人的离乡背井,写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但这一切,都被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强烈的批判,而是一种温和的呈现,让你在感动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深刻的反思。 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有特点,它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像一种多线程的叙事,将不同的故事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在读一个人物的故事,下一秒,又会切换到另一个场景,但这种切换,却丝毫不显得突兀,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作者的文字,是一种非常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存在。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让你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动人的场景。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书中的世界。 而且,作者对细节的观察,也是极其敏锐的。他会注意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微小之处,比如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雨滴落在屋檐上的节奏,甚至是人们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后山鲸书》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生活、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这本《后山鲸书》,简直就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回忆录”,但又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艺术性的提炼和深刻的思考。作者的笔触,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工,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他对于台湾东部,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乡野之处的描写,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山野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海风的咸湿,都仿佛扑面而来。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在地居民的刻画,不是那种被标签化的“乡土人情”,而是真实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是他们眼神里流露出的智慧和沧桑,是他们双手上留下的劳作痕迹。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生活”本身的质感。它不是那种经过雕琢和美化的“故事”,而是带着生活本来的粗粝和真实。作者没有回避那些现实的无奈和挑战,他写到经济的变迁,写到年轻人的选择,写到传统文化的流失,但这一切,都是在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完成的,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廉价的悲悯。 我发现,作者在描绘“鲸”这个意象时,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它不是那种具象的、直白的出现,而是化身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敬畏之情。这种意象的运用,让整本书的格调瞬间拔高,充满了哲学的韵味。 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如同蜘蛛网一般,将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件,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有时候,你读着一个故事,会突然被拉到另一个场景,但又总能发现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这种结构的安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使得书中的主题更加立体和饱满。 这本书的语言,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去描绘最动人的情感。他能够用最简单的句子,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在不经意间,就湿了眼眶。 而且,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是鬼斧神工。他会注意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微小之处,比如一棵老树的年轮,一块石头的纹理,甚至是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然后,他会赋予这些细节以生命和意义,让你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敏感。 《后山鲸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关于“时间”的思考。作者用他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感受到生命的坚韧。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曾经热闹的场景,都在时间的河流中缓缓远去,但留下的,却是永恒的情感和记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涤荡。它让我反思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生命的关系。它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去珍惜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真的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生活、对人文关怀有兴趣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湾后山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存在的哲学书。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内心,被一种温暖的力量所充盈。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吸引了我,那是一种淡淡的、充满故事感的色调,仿佛预示着里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翻开之后,果然如此。《后山鲸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听一个长辈,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慢慢地为你讲述他的人生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山有海,有笑有泪,有遇见,也有别离。 作者的叙事,不像我们平常读到的那样,有着清晰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让你沉浸其中,慢慢体会其中的韵味。他写到当地的自然风光,不是那种简单地罗列地名和景点的介绍,而是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将景致融入生活,让那些山峦、河流、海洋,都仿佛有了生命,有了呼吸。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刻画的深度。他笔下的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挣扎和坚持。他写到一位默默奉献的老人,写到一群追逐梦想的年轻人,写到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着光芒的普通人。这些人物,就像散落在各处的珍珠,虽然微小,却共同点缀出了这片土地的璀璨。 书中那些关于“鲸”的意象,我一开始觉得有些抽象,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它可能象征着人类渺小却又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人与自然的神秘连接,也可能象征着那些我们无法触及却又真实存在的情感和力量。这种象征性的表达,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地域描写,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够瞬间将你带入到那个场景之中。我记得他写到海边的一个小渔村,清晨的薄雾笼罩着,海鸥在空中盘旋,鱼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海水的腥味,听到海浪的声音,感受到那种朴实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作者也描写了社会变迁带来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式微,以及人们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和挣扎。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抱怨和指责,而是用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视角去呈现,让你在感受到现实的复杂性的同时,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多变,有时候像诗一样优美,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力;有时候又像散文一样平实,娓娓道来,让人倍感亲切。这种风格的多样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不会感到单调和乏味。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这种热爱,不是那种空洞的赞美,而是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让你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写到夕阳下的山脉,写到夜晚的星空,写到路边的小野花,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情感。 《后山鲸书》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栖息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书,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它让你慢下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连接内心的平静。 读完之后,我真的觉得,台湾不仅仅只有繁华的都市,还有这样一片充满故事和温情的后山土地。这本书让我对“家乡”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一种文化的传承。
评分这本《后山鲸书》真的让我惊艳到不行!刚开始拿到书,还以为又是那种走马看花的旅游文学,结果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用那种“到此一游”的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到台湾东部那片土地的肌理里。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太平洋海风带着咸湿和不知名花香的气息,听到风吹过太平洋彼岸山林时发出的低语,感觉到赤脚踩在沙滩上时,细沙在脚趾缝间流淌的触感。 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当地居民生活的部分,那种淳朴、坚韧,又带着一点点与世隔争的淡然,不是那种刻意塑造的“纯真”,而是真实生活中久经岁月沉淀出来的味道。他写到渔民出海捕鱼的艰辛,写到原住民部落里世代传承的古老传说,写到小镇咖啡馆里,老人们慢悠悠地喝着咖啡,聊着家长里短的日常。这些片段,不是为了煽情而存在,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让你感受到生命力的顽强和时间的沉淀。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不是一条直线地往前推进,而是像一条蜿蜒的山路,时不时会拐个弯,跳到另一个场景,但又总能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非线性叙事,反而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就像在探索一片未知的领域,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有时候,你会觉得作者在和你面对面聊天,分享他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有时候,他又像一个旁观者,冷静地观察着一切,然后用最精准的文字将之记录下来。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鲸”的描写。这不仅仅是指海里真实的鲸鱼,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哲学。他笔下的“鲸”,可能出现在海浪的拍打声里,可能出现在夜空中闪烁的星辰里,也可能藏在某个老人的眼神里。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赋予了整本书一种诗意的、哲学性的深度,让你在读完之后,还会反复回味,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读《后山鲸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放下书,望向窗外,感觉自己也身处那片美丽的土地。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唤醒你内心深处对自然的热爱,对慢节奏生活的向往。在如今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的书就像一股清流,洗涤着心灵。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扔到一边,转头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很多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想起某个场景,想起某个句子,然后会心一笑。 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挑战和困难。他写到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困境,写到了年轻一代的离乡背井,写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但他并不是以一种批判或者抱怨的姿态去呈现,而是带着一种深刻的理解和一份淡淡的忧伤,让你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也能够体悟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真实和深刻,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这本书的文笔功力深厚,即使是描写一些看似平常的场景,也能够写得韵味十足。比如他描述日出日落,不是简单地说“太阳升起来了”,而是会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你仿佛亲眼看到那金色的光芒如何一点点染红天际,如何将海面染成一片波光粼粼的金色海洋。他对声音的描写也同样出色,风声、海浪声、鸟鸣声,仿佛都在你的耳边回响。 我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考,才最真实。他写到一个老奶奶在门口挂着的风铃,风一吹过,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他说那声音像是老奶奶年轻时的笑声,又像是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种联想,细腻而又充满人情味,让你瞬间被拉近了与书中人物的距离。 《后山鲸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只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生活、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渴望宁静、对台湾这片土地怀有好奇的朋友们。 这本书就像一本珍贵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旅行,一次心灵的探索。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温暖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台湾后山世界。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也会和我一样,对这片土地产生深深的眷恋。
评分这本《后山鲸书》,真的让我体验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它不是那种一页一页地向前推进的叙事,而更像是在一幅巨大的画布上,作者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勾勒出不同层次的画面,然后让你去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呼应。 作者对台湾东部的风土人情的描绘,简直是到了骨子里。他不是那种隔着一层纱去看待,而是真正地沉浸其中,去感受那里的空气,那里的阳光,那里的声音,以及那里的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他写到海边小镇的清晨,写到山林间的日暮,写到原住民的祭祀,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命力。 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鲸”这个意象的方式。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动物出现,而是贯穿了整本书,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未知、对大海、对生命的敬畏。这种象征性的运用,让整本书的意境更加悠远,充满了哲学性的思考。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时,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没有回避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没有忽略现代化的冲击,而是用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视角,去展现这些复杂性。他让你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的同时,也能体悟到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挑战。 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有特点,它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像一种多线程的叙事,将不同的故事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在读一个人物的故事,下一秒,又会切换到另一个场景,但这种切换,却丝毫不显得突兀,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作者的文字,是一种非常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存在。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情感,让你在不经意间,就为之动容。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意。 而且,作者对细节的观察,也是极其敏锐的。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微小之处,比如风吹过发梢的感觉,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甚至是人们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后山鲸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它让我对“家乡”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一种文化的传承。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台湾东部,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角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对人文关怀有追求的读者。
评分这本《后山鲸书》的出现,完全是我意料之外的惊喜。一开始,我只是被它诗意的书名所吸引,觉得应该会是一本轻松的散文集。结果,读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简直就像一本宝藏,越挖越觉得惊艳。 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他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像一种意识流,将思绪在不同的时空和场景之间自由跳跃。有时候,他会从当下的一件小事,联想到几十年前的回忆;有时候,他又会从一个人物的命运,引申出对整个社会变迁的观察。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使得书中的主题更加丰富和立体。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他没有用那种猎奇的视角,而是带着一种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去展现台湾东部人民的日常生活。他写到渔民的辛劳,写到原住民的智慧,写到小镇居民的淳朴。这些描写,不是为了刻意营造某种氛围,而是真实生活的记录,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情味。 书中的“鲸”意象,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哲学符号。它不只是海洋生物,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生命未知奥秘的探索,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神秘的连接。作者将这种意象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整本书的意境更加深远,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他写到了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失落,以及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但他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却是非常温和而深刻的,没有激烈的批判,也没有廉价的煽情,而是用一种悲悯和理解的态度,去展现这些现实。 这本书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作者的文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 而且,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是炉火纯青。他会注意到那些别人容易忽略的瞬间,比如路边野花的生长姿态,夕阳下山时的光影变化,甚至是风吹过海面时发出的声音。然后,他会赋予这些细节以深刻的内涵,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张力。 《后山鲸书》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生命的关系。它提醒我,在喧嚣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台湾。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对人文关怀有追求的读者。
评分初拿到《后山鲸书》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讲述海边风土人情的书,结果远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个时空胶囊,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将台湾东部的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的某种可能,都巧妙地包裹其中。 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一板一眼地讲故事,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在不同的故事线索之间穿梭,时而让你捧腹大笑,时而让你潸然泪下,时而又让你陷入沉思。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也使得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更加鲜活。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当地居民的刻画。他没有把他们简单地脸谱化,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去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无奈,他们的梦想与失落。这些人物,就像你我身边的朋友,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 书中关于“鲸”的意象,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隐喻。它不仅仅是指海中的巨兽,更象征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及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作者将这个意象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整本书的意境更加辽阔和深远。 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他笔下的人物,并非生活在童话里,而是同样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挑战。但他处理这些困境的方式,却充满了温情和理解,让你在感受到现实的残酷的同时,也看到希望的光芒。 这本书的语言,是一种非常朴素而又富有力量的存在。作者的文字,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真诚的语言,去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代入了情境,仿佛身临其境。 而且,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是出神入化。他会注意到那些别人容易忽略的微小之处,比如路边野花的倔强,老旧房屋的斑驳墙壁,甚至是人们聊天时无意识的肢体语言。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整个故事更加鲜活和立体。 《后山鲸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家乡”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一种文化的传承。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充满故事和温情的台湾。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对人文关怀有追求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后山鲸书》,如同一个打开的宝箱,里面闪烁着各种各样的光芒,每一件物品都充满了故事和惊喜。我一开始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那种淡淡的、带着岁月痕迹的色调,仿佛预示着它背后有着厚重的故事。 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意思,他不是一味地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像一个心思细腻的导演,在不同的场景之间自由切换,将过去的回忆、当下的观察和未来的某种预想,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叙事,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使得书中的主题更加立体和饱满。 我非常喜欢作者对当地人物的刻画,他们不是扁平化的角色,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悲欢离合,有自己的坚持与妥协。他写到一位默默奉献的老人,写到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写到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着光芒的普通人。这些人物,就像散落在各处的珍珠,共同点缀出了这片土地的璀璨。 书中关于“鲸”的意象,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符号。它不只是海洋生物,更象征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神秘的连接。作者将这个意象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整本书的意境更加辽阔和深远。 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他写到了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失落,以及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但他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却是非常温和而深刻的,没有激烈的批判,也没有廉价的煽情,而是用一种悲悯和理解的态度,去展现这些现实。 这本书的语言,是一种非常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存在。作者的文字,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真诚的语言,去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代入了情境,仿佛身临其境。 而且,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是出神入化。他会注意到那些别人容易忽略的微小之处,比如路边野花的倔强,老旧房屋的斑驳墙壁,甚至是人们聊天时无意识的肢体语言。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整个故事更加鲜活和立体。 《后山鲸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家乡”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一种文化的传承。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充满故事和温情的台湾。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对人文关怀有追求的读者。
评分《后山鲸书》,这本书真的是让人一读就放不下的佳作!作者的笔触,就像是在描绘一幅细腻的画卷,将台湾东部那片土地的韵味,一点一点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我不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但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海的味道,听到风的声音,感受到那份宁静和悠远。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的塑造,他们不是漫画式的人物,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笔下的渔民,有着大海的粗犷和内敛;他笔下的原住民,有着古老的智慧和坚韧的生命力;他笔下的普通居民,有着生活的小确幸和不为人知的辛酸。每一个人物,都让人觉得亲切而真实。 书中“鲸”的意象,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新颖且富有深度的设定。它不仅仅是出现在海里的生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连接人与自然、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作者将这个意象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整本书的意境更加辽阔和神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展现当地生活的“慢”与“静”的同时,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急”与“躁”。他写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写到了年轻人的离乡背井,写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但这一切,都被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强烈的批判,而是一种温和的呈现,让你在感动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深刻的反思。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文学性。它不是一味地线性讲述,而是通过一种跳跃性的、多视角的叙事,将不同的故事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拼图。这种方式,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好奇心,想要去揭开下一个谜底。 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生动的画面,让你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动人的场景。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书中的世界。 而且,作者对细节的观察,也是极其敏锐的。他会注意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微小之处,比如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雨滴落在屋檐上的节奏,甚至是人们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后山鲸书》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生活、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故事和温情的台湾东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对人文关怀有追求的读者。
评分《后山鲸书》这本书,就像一部细腻的纪录片,用最真挚的笔触,记录了台湾东部那片土地上,那些鲜活的生命和动人的故事。我不是当地人,但读着读着,我仿佛也成为了那片土地上的一份子,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体会着那里人们的喜怒哀乐。 作者的叙事,非常有层次感。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剖析,对生活细节的细致描绘,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真实的世界中。他写到渔民出海的艰辛,写到原住民的传统节日,写到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每一个片段都充满了生命力。 书中“鲸”的意象,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哲学符号。它不仅仅是海中的生物,更象征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及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作者将这个意象巧妙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让整本书的意境更加辽阔和深远。 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他写到了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失落,以及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但他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却是非常温和而深刻的,没有激烈的批判,也没有廉价的煽情,而是用一种悲悯和理解的态度,去展现这些现实。 这本书的语言,是一种非常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存在。作者的文字,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真诚的语言,去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代入了情境,仿佛身临其境。 而且,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是出神入化。他会注意到那些别人容易忽略的微小之处,比如路边野花的倔强,老旧房屋的斑驳墙壁,甚至是人们聊天时无意识的肢体语言。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整个故事更加鲜活和立体。 《后山鲸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家乡”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一种文化的传承。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台湾,一个充满故事和温情的台湾。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对人文关怀有追求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