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

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绘画
  • 艺术
  • 雪域
  • 西藏
  • 风景
  • 詹金水
  • 画册
  • 2007
  • 文化
  • 艺术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此次创作的作品质量俱佳,除了古斧神工的雪景外,更充满了大自然空灵玄秘的境界,这是他重大的突破,在创作上又迈向新的里程碑,值得大家细细品味,相信必能在视觉与心灵上得到最大的满足。

作者简介

詹金水

  1953 生于苗栗县卓兰镇1984 入选台北市美术当代抽象画1985 高雄市美展油画优选1986 参加中美台北-瑞奇兰郡(Richland County-Taipei County)交流展 国立艺专美术科西画组毕业,毕业作品荣获留校收藏1987 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油画类银牌奖第11届全国油画展金牌奖1988 获邀参加东亚细亚美术大展台北县文艺季油画类铜牌奖 台北大家艺术中心第一次个展1989 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油画类金牌奖 台阳美选优选 作品《西班牙古城》获台北县文化中心典藏 获邀参加法国巴黎艺术学院交流展 旅行欧洲十国,参观五十余所美术馆1990 台北印象画廊第二次个展1991 台北印象画廊第三次个展1992 台北爱力根画廊第四次个展 台中现代艺术空间开幕首次联展 旅游云南大里-丽江-芦沽湖1993 台中新展望画廊第五次个展1994 六月新疆丝路之旅1995 台中现代艺术空间第六次个展1996 新竹迎曦咖啡画廊第七次个展 九月西藏前藏之旅1997 参加上海举办的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艺术展 台北爱力根画廊第八次个展 获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赞助 加拿大洛矶山脉之旅1998 台中现代艺术空间第九次个展1999 新竹竹东名冠艺术馆第十次个展2000 二月印度-尼泊尔朝圣之旅,八月新疆帕米尔高原之旅2001 五月台北首都艺术中心第十一次个展 十月西藏阿里地区之旅2002 台北亚洲画廊与吴丁贤双人联展2004 四月台中新美画廊第十二次个展 七月法国巴黎印象画廊与赖贤宗联展2005 五月台北99°艺术中心第十三次个展 九月日本美术馆-时尚建筑之旅2007 十二月台北99°艺术中心第十四次个展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绝不涉及“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这本书的任何信息。 --- 《帝国边缘的低语:中亚游牧民族的兴衰与文化交融史》 作者: 艾尔莎·冯·霍夫曼 译者: 李明德 出版社: 远方文史出版社 初版年份: 2019年 字数: 约680页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宏大且深入的学术著作,专注于探究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六世纪期间,中亚广袤草原与沙漠地带上那些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游牧民族群体的历史变迁、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与周边农耕文明之间的复杂互动。作者艾尔莎·冯·霍夫曼以其深厚的文献学功底和多年野外考古经验,力图打破传统史学中对“蛮族”的刻板印象,展现一个充满活力、适应力极强且对欧亚大陆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群体面貌。 第一部分:草原的序章与早期部落的勃兴(约公元前300年 – 公元100年)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中亚地理环境对早期游牧生活方式的塑造作用。作者细致分析了斯基泰人(Scythians)、萨卡人(Saka)等早期核心群体的迁徙路径、军事组织特点,特别是其精湛的马术和青铜/早期冶铁技术。 重点章节剖析了“动物风格”艺术在这些部落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广泛传播。书中通过对巴泽雷克墓葬群(Pazyryk Burials)最新考古发现的解读,揭示了这些游牧精英阶层在物质文化上的富饶程度,以及他们通过丝绸之路前身进行的早期贸易网络构建。霍夫曼教授驳斥了早期西方观点中将这些民族视为纯粹掠夺者的论调,强调其在不同地区文化吸收与创新的能力。 第二部分:帝国兴衰的催化剂:匈奴与突厥的崛起(约公元100年 – 公元800年) 这是全书篇幅最厚重的一部分。作者详尽梳理了匈奴(Xiongnu)的政治统一过程及其对东汉王朝构成的持续性挑战。通过对比汉文史料与少量零星的西方记录,本书着重探讨了匈奴的“汗国”模式——一种基于血缘、军事能力和萨满教仪式的权力结构——是如何在广阔空间内维持统治的。 随后,叙事转向了公元六世纪后崛起的突厥汗国(Turkic Khaganates)。本书尤其关注突厥人在铭文(如鄂尔浑碑文)中展现出的自我认知与政治理念。霍夫曼教授认为,突厥人是第一批真正利用了欧亚大陆横向连接性,建立起跨越数千公里的“通讯与管理系统”的游牧政权。书中对突厥在佛教传播、粟特语作为通用语的使用,以及其与拜占庭帝国和波斯萨珊王朝的外交活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第三部分:伊斯兰化浪潮下的转型与适应(约公元800年 – 公元1200年)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和扩张,中亚的政治版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部分着重描写了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玛瓦拉那赫尔(Transoxiana)地区的突厥化与伊斯兰化的复杂过程。作者深入分析了葛逻禄(Karluk)、回鹘(Uyghur)等部落在面对定居文明的宗教与行政体系时的选择与融合。 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回鹘人从传统游牧向定居农业及商业(如河西走廊)的过渡,以及他们对佛教艺术和文学的保护与发展所做的贡献。同时,作者也细致描绘了加兹尼王朝(Ghaznavids)等突厥军事集团如何利用伊斯兰教义来巩固其统治,并向印度次大陆进行扩张的策略。 第四部分:征服与整合:蒙古帝国的遗产(约公元1200年 – 公元1600年)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蒙古帝国及其对世界历史的颠覆性影响。霍夫曼教授突破了仅仅关注军事成就的传统叙事,着重分析了蒙古“大汗国”体系(Yeke Ulus)的法律基础——《大扎撒》(Yassa)——以及其在宗教宽容政策下的社会管理机制。 本书详尽对比了四大汗国(金帐、察合台、伊儿汗、元朝)在继承与偏离成吉思汗初始目标方面的差异。例如,书中探讨了伊儿汗国在波斯地区接受伊斯兰教义,以及元朝在北京建立的带有高度汉化色彩的统治模式。作者强调,蒙古的遗产并不仅在于军事上的摧毁性,更在于其在无意中促成了东西方知识、技术和商品的空前流动,为后续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核心论点与价值: 《帝国边缘的低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调了“适应性中心主义”。作者认为,游牧民族并非历史的被动参与者,而是通过其高度灵活的政治和军事结构,不断地塑造和重塑着欧亚大陆的互动模式。书中大量引用了波斯语、突厥语、汉文等多语种一手资料,并结合最新的基因学与同位素分析成果,为理解游牧社会的长时段演变提供了一个既具深度又充满同理心的全新视角。这本书是理解欧亚大陆历史交汇点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听起来就带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詹金水老师的名字,在台湾艺坛早已是响当当的牌子,他的作品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雪域印记”这四个字,更是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西藏,那片神秘而神圣的土地,总是有着一种令人向往的力量。我一直觉得,能够真正捕捉到雪域灵魂的艺术家,是极其少见的。詹金水老师,我相信他一定就是其中之一。他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将那片冰天雪地的景象,以及那些坚韧而淳朴的生命,呈现在我们眼前?是那些巍峨险峻的雪峰,还是在高原上辛勤劳作的人们?是奔流不息的冰川,还是寺庙里悠扬的诵经声?我尤其好奇他对“印记”这个词的解读,这“印记”是烙刻在土地上的,还是镌刻在人心里的?是历史的痕迹,还是信仰的力量?会不会有作品描绘出,在极寒的环境下,生命顽强绽放的景象?会不会有作品展现出,藏族人民虔诚的信仰,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我希望在这本画册中,能看到不仅仅是壮丽的风景,更能感受到那份超越物质的、属于雪域的精神力量。这会是一次视觉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涤荡。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光听就带着一种艺术家的气息和一份历史的沉淀感。詹金水老师,在台湾艺坛绝对是个响亮的名字,他的画作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而“雪域印记”,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雪域高原,那片神秘而壮丽的土地,总是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去探索。我很好奇,詹金水老师在这本画册中,是如何用他的画笔,去描绘那片冰天雪地的景象,去捕捉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精神和情感?我尤其期待,他如何去呈现“印记”这个概念,是那些自然留下的痕迹,还是人文精神的烙印?是风雪刻画的纹理,还是信仰留下的痕迹?我相信,这本画册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与艺术、与自然的对话,一次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一听就很有故事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詹金水老师,这个名字在台湾艺术界可是响当当的,他的作品总是带着一股独特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而“雪域印记”,这个副标题,更是勾起了我对高原那片神秘土地的无限遐想。我一直觉得,雪域高原有一种特别的气质,那种纯净、辽阔,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力,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詹金水老师,他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份“印记”呈现在我们眼前?是那些震撼人心的雪山风光,还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眼神里是否也映照着雪域的光芒?我特别好奇,他如何捕捉到雪域高原特有的光线,那种在海拔极高处,似乎触手可及的阳光,又或者是在极寒中,生命顽强绽放的瞬间。这本画册,对我来说,绝不仅仅是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画,它更像是一次与詹金水老师一同进行的艺术朝圣,一次心灵与雪域的对话。

评分

《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詹金水老师,在台湾艺术界绝对是重量级的人物,他的画风独特,总能打动人心。而“雪域印记”,这个组合,更是勾起了我对于那片遥远而神秘土地的无限向往。我常常想象,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生命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会是怎样的一种色彩,能描绘出雪域高原的壮丽与苍茫?我很好奇,詹金水老师在这本画册中,是如何捕捉到雪域的“印记”的?是那些被风雪雕刻过的岩石,还是在严寒中依然绽放的花朵?是寺庙里虔诚的祈祷,还是藏族人民淳朴的笑容?我期待着,在这本画册中,能看到不仅仅是风景,更能感受到那份深藏在雪域高原的生命力、信仰和文化。或许,这本画册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理解生命的坚韧与美好。我非常想知道,詹金水老师在这本画册中,是如何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与雪域高原的独特风貌相结合的。

评分

光是《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动不已。詹金水老师的大名,在台湾艺术界如雷贯耳,他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灵魂,让人过目难忘。而“雪域印记”这四个字,更是点燃了我对那片神秘土地的无限好奇。我总是觉得,雪域高原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纯净、辽阔、以及一种不屈的力量。詹金水老师,以他非凡的艺术功力,会将这份“印记”如何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会看到那些巍峨的雪山,在纯净的蓝天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吗?还是会看到,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命顽强生存的痕迹?那些藏族人民,他们脸上刻下的岁月痕迹,是否也会在画作中得到最真挚的呈现?我尤其期待,詹金水老师如何捕捉到雪域高原那独特的光影,以及那份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寂静与庄严。这本画册,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可能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旅行,一次对生命、对自然、对信仰的深刻思考。

评分

每次看到詹金水老师的作品,都会让我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他总是能用最简单的线条和最动人的色彩,诉说着最深刻的故事。《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这个名字光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感。2007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他去了雪域高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描绘一幅幅画面,那些高耸入云的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带着一种神圣的气息。而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眼神里,是否也同样闪耀着一种不屈的光芒?我很好奇,詹金水老师会如何捕捉雪域的“印记”?是雪山融化后留下的溪流,还是高原上那些古老的寺庙?是风蚀的岩石,还是藏族人民脸上深深的皱纹?我相信,他一定能够用他独特的视角,将这些“印记”转化为一幅幅动人的画作。这本画册,对我来说,可能不仅仅是欣赏艺术,更像是一次与雪域高原的对话,一次与詹金水老师心灵的交流。我期待着,在这本画册中,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雪域的纯净与力量,感受到那份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精神。

评分

哇,看到《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这个名字,就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詹金水这个名字,对于许多台湾艺术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如雷贯耳,他的画作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洗涤心灵的力量。而“雪域印记”这个副标题,更是让人联想到高原的壮丽风光,以及那片神秘土地留下的深刻痕迹。2007年这个年份,也似乎暗示着这是一段经过时间沉淀、被精心收集和呈现的艺术结晶。我很难想象,在这本画册里,詹金水老师是如何将他观察到的雪域景象,用他那独一无二的笔触和色彩,转化为视觉的语言。是那些巍峨的雪山、奔腾的冰川,还是高原上独特的人文风情?是那些纯净的天空,还是隐藏在冰雪下的生命力?我尤其好奇他会如何捕捉雪域的“印记”,这种印记是视觉的,还是心灵的?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是转瞬即逝的光影,还是恒久不变的沧桑?我仿佛已经看到了画册中那些或写实、或写意、或充满象征意味的画面,每一笔都可能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他对生命、自然、信仰的哲学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一次深入灵魂的雪域朝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詹金水老师的画作带我一同感受那份来自雪域的震撼与宁静。

评分

《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质感。詹金水老师,他在台湾艺术界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师级人物,他的画作总是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灵魂。《雪域印记》,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心生向往。我总觉得,雪域高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纯粹、一种坚韧,一种与世隔绝的美。我非常好奇,詹金水老师在这本画册中,是如何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与雪域高原那独特的气息相结合的?是那些巍峨耸立的雪峰,在纯净的蓝天下诉说着亘古的传说?还是那些在高原上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中是否也闪烁着坚毅的光芒?我尤其期待,他如何捕捉到雪域高原特有的那种光影效果,以及那种仿佛能穿透人心的寂静。这本画册,对我而言,将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索,一次与艺术、与自然、与生命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拿到《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这本画册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但同时也有那么一丝丝的忐忑。毕竟,詹金水老师的作品,尤其是涉及到“雪域”这样充满神秘感和挑战性的题材,往往不是那么容易解读的。我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他的作品,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那时的我还是个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还很肤浅,但他的画作却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深处。那种色彩的运用,那种光影的处理,那种情感的表达,都让我感觉前所未有。而这次的《雪域印记》,光是听名字,就觉得它不简单。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那种明信片式的风光摄影,而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看到的、感受到的、提炼出来的雪域。它可能蕴含着高原特有的那种苍茫与辽阔,也可能藏匿着藏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甚至可能是他对生命与存在的深刻体悟。我很好奇,詹金水老师在这本画册中,是否会运用他标志性的那些粗犷而又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雪山的轮廓,去捕捉冰川的纹理,去刻画藏族牧民脸上的皱纹?他又会如何处理雪域高原那极致的光线,是明亮得有些刺眼,还是柔和得令人沉醉?我猜测,这本画册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可能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评分

《詹金水-2007画册雪域印记》这个书名,听起来就让人感觉沉甸甸的,仿佛蕴藏着一段不平凡的艺术旅程。詹金水老师的名字,对于我们这些艺术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品质的保证。他的画作总是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而“雪域印记”,这个副标题,更是让人充满了期待。雪域高原,那片充满神秘与壮丽色彩的土地,总是吸引着无数的艺术家去探索。我很好奇,詹金水老师在这本画册中,是如何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雪域的景象相结合的?他会不会用他标志性的色彩,去描绘那些高耸入云的雪山?他会不会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捕捉高原上人们淳朴的笑容,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我尤其期待,他如何解读和表现“印记”这个概念,是那些自然留下的痕迹,还是人文精神的烙印?这本画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透过詹金水老师的眼睛,去感受那片纯净而又充满力量的雪域高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