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本专门研究广东地方道教历史传统的中文学术着作。第一部份探讨广东道派的历史,包括正一派道观和道士、罗浮山的全真教,以及吕纯阳祖师的道坛。第 二部份是广东道观史的研究,探讨几所历史最古旧的着名道观,即广州的元妙观和三元宫、罗浮山的沖虚观和酥醪观,以及惠州的元妙观。第三部份研究广东道士, 重点探索广东县乡内的正一派火居道士,即广东人俗称的「喃呒先生」。最后部份研究广东道教科仪的传统,尤其在香港道观、殡仪馆及新界围村中进行的斋醮仪 式,如太平清醮、中元超幽法会、打斋度亡、旬七等道教仪式。本书论理清晰、资料丰富,是研究道教的重要着作。
作者简介
黎志添
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文大学宗教系副教授,宗教及神学研究部主任。专门研究西方宗教学理论,道教的历史、经典及科仪。编着有《道教与民 间宗教》(1999)、《在求真的道路上——贺沈宣仁教授七秩之庆》(2003)、《宗教研究与诠释学——宗教学建立的思考》(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3),并在中英文学报上发表过多篇国际性学术论文。
《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这本书,犹如一本厚重的史书,又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文化长卷,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种根植于民间、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宗教信仰,有着强烈探究欲望的读者,广东的道教研究,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块未经充分开采的宝藏。书名明确点出了其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道观的历史与建筑,道士的生存状态与信仰实践,以及道教科仪的演变与地域特色。这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广东道教的独特景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细致描绘广东地区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故事的道观。它们坐落在哪里?经历了怎样的兴衰更迭?建筑风格上是否带有鲜明的岭南特色?更重要的是,这些道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何成为当地社区的精神中心,如何维系着人与神、人与自然的联系?关于道士群体,我好奇的是,他们是否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修行方式?他们的生活是否与现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碰撞和融合?书里会不会披露一些关于道士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们的心路历程,他们如何理解和诠释道教的教义?而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科仪,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广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道教科仪,比如,在节庆、祭祀、祈福等场合,道士们是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来沟通天地、祈求福祉的?这些科仪在表现形式上,是否融入了当地的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变化?这本书,我相信一定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广东道教深层文化肌理的窗户,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信仰文化,感受那份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精神传承。
评分《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这本书,当我第一眼看到书名时,就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我长期以来都对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尤其是道教,有着深入的探究欲望,而广东地区作为中国南方的文化重镇,其道教的发展必然有着非常值得挖掘的独特之处。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其研究的三个关键维度:道观作为物质载体、道士作为实践主体、以及科仪作为文化表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详实的篇幅来描写广东地区那些历史悠久的道观,不仅是它们的建筑风格、历史变迁,更希望能够了解它们在地方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是否是当地重要的信仰中心,是否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关于道士的研究,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立体化的呈现,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梳理,更希望能触及到道士的日常生活、修行实践、思想观念,甚至是他们与社会世俗的互动。书里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道士的生平逸事,或者对他们进行一些细致的社会学分析?而最令我着迷的部分,无疑是道教科仪的介绍。我一直认为,科仪是道教信仰中最直观、最富有艺术性和仪式感的部分。广东地方的道教科仪,是否因为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内地的独特之处?例如,在唱念、音乐、舞蹈、法器等方面,是否融合了粤剧、民间歌舞等元素?书中是否会详细地解析一些重要的科仪,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本书,我坚信将是我了解广东道教文化的一部重要指南,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份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信仰传承。
评分当我拿到《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这本书时,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地域性的道教研究,能够更鲜活地展现道教文化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与发展,而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多元的地区,其道教无疑具有独特的魅力。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研究的核心范畴:道观作为物质载体,道士作为实践者,以及科仪作为表现形式。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广东地区道观的历史沿革和建筑特色。是否有一些道观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它们如何与地方社会紧密结合?书里会不会有对一些著名道观的深入剖析,包括它们的创建背景、宗教功能以及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对于道士的研究,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具象的描写,而不仅仅是理论性的阐述。道士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如何继承和发展道教的教义?在现代社会,他们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书里是否会采访一些现存的道士,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和修行感悟?最让我着迷的,无疑是关于道教科仪的探讨。我一直对那些仪式性的活动,如祭祀、祈福、超度等充满好奇,它们是如何进行的?背后的神学意义是什么?广东地区的道教科仪,是否因为地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之处?例如,在音乐、服饰、道具等方面,是否存在一些地方性的创新和变通?这本书,我预感将会是一次深入广东道教腹地的精神之旅,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触摸和感受那份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宗教文化。
评分《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这本书,仅仅从书名就散发出一种深邃而迷人的气息,让我这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民俗信仰紧密相连的道教文化抱有强烈探索欲的读者,立刻被深深吸引。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其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演变,往往带有独特的时代印记。这本书的研究方向,即道观、道士与科仪,正是我对广东道教最感兴趣的几个切入点。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中一探究竟,了解广东地区道观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变迁。这些道观是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林,或是繁华闹市的角落?它们的建筑格局是否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融入了粤式园林或寺庙的元素?书里是否会深入挖掘这些道观在地方历史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关于道士的研究,我也充满了好奇。他们是怎样一群人?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在修行过程中,是否面临着与现代社会相冲突的挑战?书里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道士的口述史,或者对其社会身份和角色进行细致的分析?而最让我心动的,无疑是关于道教科仪的介绍。我一直对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仪式充满敬畏之情。广东地方的道教科仪,是否因为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特色?例如,在音乐、唱念、服饰、法器等方面,是否会融入粤剧、潮汕戏曲等地方戏曲的元素?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科仪,如祈福、解厄、超度等,并解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这本书,无疑将为我提供一个深入广东道教世界的绝佳机会,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份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信仰文化。
评分当我看到《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这本书时,我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广东地区深厚道教文化腹地的门被缓缓推开。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扎根于民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仰体系,有着持续关注的读者,广东道教的研究对我来说,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本书的书名,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在道观、道士和科仪这三个核心要素上,这恰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几个方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广东地区道观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演变。这些道观是如何融入当地的山水环境?它们的内部布局和装饰又传递出怎样的文化信息?书里是否会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道观,并讲述它们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或传说?同时,关于道士的研究,我希望能够看到更深入的探讨。道士在广东地区的生活状态和修行方式,与内地的道士相比,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是如何与社会保持联系,又如何在这个时代传承道教的教义和实践?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道士的口述历史,或是对其修行体系进行详尽的分析?而最令我充满期待的,是关于道教科仪的部分。我一直认为,科仪是道教信仰最生动、最形象的体现。广东地方的道教科仪,是否在音乐、唱念、服饰、道具等方面,融合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元素?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重要的科仪,例如祈福、祭祀、超度等,并对其仪式流程、神学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这本书,我相信将是我深入理解广东道教文化的一部宝贵财富,让我能够更立体地感受那份古老而又鲜活的信仰力量。
评分拿到《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特别是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和精神信仰的道教文化,一直让我充满了好奇。广东,这个充满活力的南方地区,其道教文化必然有着其独特的地域色彩和发展脉络。这本书的书名明确指出了其研究的三个核心方向:道观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内涵,道士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角色,以及道教科仪的实践与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广东地区那些历史悠久的道观,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考古学价值,更希望能挖掘出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社会功能、文化象征以及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关系。那些遍布广东的山川河流之间,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道教古迹,它们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同时,关于道士的研究,我希望不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更能触及到现实中道士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日常修行、对经典的理解、与俗世的联系,以及他们如何在社会变迁中调整自身的位置。道士是否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修行方式?他们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又如何?而最让我心驰神往的,便是那些道教的科仪。科仪是道教信仰实践中最具象、最直接的体现,它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展现。我迫切地想知道,广东地方的道教科仪,是如何在保持道教本体特性的同时,又吸纳和融合了当地的民俗信仰和文化习俗的?例如,在祝寿、祭祀、禳灾等场合,那些特有的念唱、舞蹈、法器运用,会呈现出怎样的地域特色?书里会不会有对具体科仪的详细阐释,甚至包含一些珍贵的图像资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充满神圣感的仪式?这本书,对我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地图,指引我探索广东这片土地上,那片深邃而迷人的道教精神世界,去感受那份古老而又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拿到《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息扑面而来,令我这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宗教信仰有着深厚兴趣的读者,倍感振奋。广东,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其道教文化无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本书的书名,清晰地勾勒出了研究的三个核心维度:道观作为历史和宗教的载体,道士作为信仰的实践者,以及科仪作为宗教活动的具象表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广东地区道观的建筑风格、历史沿革以及它们在地方社会中的文化功能。是否有一些道观与当地的传说故事或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它们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演变的?同时,关于道士的研究,我希望看到更具象、更生动的描写,而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梳理。道士的日常生活、修行方式、思想观念,以及他们与社会各阶层的互动关系,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书里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道士的口述史,或是对他们群体进行深入的社会学分析?而最令我翘首以盼的,是关于道教科仪的研究。我一直认为,科仪是道教文化中最具活力和感染力的部分。广东地方的道教科仪,是否在继承道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例如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仪,并深入解读其仪式流程、神学意义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本书,我相信将是一部 insightful 的学术力作,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广东道教精神世界的大门,让我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那份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信仰传承。
评分翻开《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研究内容所吸引。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特别是其在不同地域的发展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广东,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其道教文化必然融合了本地的民俗习惯和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貌。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指出了其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道观、道士和科仪。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书中对广东地区道观的考察。这些道观在选址、设计、建筑风格上,是否体现了独特的岭南地域特色?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与当地社会互动,扮演着怎样的文化角色?书中是否会描绘一些代表性的道观,讲述它们的兴衰故事?而对于道士的研究,我更希望能看到对其生活状态、修行方式、社会地位的细致刻画。道士是否还保持着传统的修炼体系?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自处,如何传承道统?是否有关于不同流派道士的对比分析,亦或是对一些著名道士的深入访谈?最让我感到新奇和期待的,是关于道教科仪的探讨。我一直对那些神秘而庄重的仪式充满好奇。广东地区的道教科仪,是否在继承道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地方性的音乐、舞蹈、服饰甚至语言元素?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科仪,例如祈福、禳灾、祭祀等,并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意义?这本书,无疑将是我探索广东道教世界的一把金钥匙,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那份独具魅力的地域性道教文化。
评分《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这本书,刚拿到手上,就觉得它承载着满满的学术分量和文化底蕴。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习俗,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广东,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文化区域,其道教发展必然有着鲜明的特色。这本书的书名清晰地概括了其研究内容:从道观的物质空间,到道士的个体修行,再到科仪的仪式实践,可谓面面俱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解读广东地区道观的建筑风格、历史渊源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是哪些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些道观?它们又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有关于道观的传说故事,或者它们与地方神话的联系?同时,关于道士的研究,我希望能够看到更深入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的分析。道士的社会身份如何界定?他们的生活方式、戒律、修行体系是怎样的?在不同历史时期,道士与政府、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著名道士的生平事迹,他们的思想贡献?而最令我激动不已的,是关于科仪的研究。道教科仪是连接神人世界的桥梁,是宗教信仰外化的重要体现。我渴望了解广东地方道教科仪的具体内容、操作流程、仪式音乐、符咒运用等。这些科仪是否受到广东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如粤剧、民间歌谣等的影响?它们在功能上,例如祈福、禳灾、祭祀祖先等方面,有何侧重点?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部 invaluable 的学术著作,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广东道教文化肌理的窗口,让我感受到那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信仰魅力。
评分终于翻开了这本《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刚拿到手就觉得分量不轻,厚实得让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信仰和宗教的演变颇感兴趣,而广东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代表,其道教文化一定有着独特的风貌。这本书的书名就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内容:道观的建筑风格与历史变迁,道士的修行生活与社会地位,以及那些神秘而庄重的科仪仪式。想象一下,那些古老的道观,飞檐斗拱,青砖黛瓦,承载了多少岁月的风雨,又庇护了多少虔诚的信徒。书里会不会描绘出那些隐匿于山林、闹市中的道观,讲述它们如何从无到有,经历兴衰,又如何成为当地社区的精神寄托?而道士,这个在世人眼中充满神秘色彩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除了诵经、炼丹,他们是否也像普通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着与世俗的联系?书里会不会深入探究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道士,他们的服饰、言行、思想是否有细微的差别?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那些科仪部分了。道教的科仪,那是连接人与神,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现实与超验的桥梁。那些焚香、奏乐、符咒、祝祷,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我很好奇,广东地区的道教科仪,是否受到了当地独特民俗习惯的影响,比如是否融入了一些粤剧的表演元素,或者与当地的祭祀活动有所融合?书里会不会有详细的科仪流程描述,甚至附上相关的图片或插图,让我们这些门外汉也能窥见一二,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繁琐的仪轨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和象征?这本书,感觉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广东道教世界的一扇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感受那份独特的东方智慧和信仰力量。我期待着在书中,不仅能读到史料的梳理和考证,更能感受到那份人文关怀和学术温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道教世界之中,亲身去体验和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