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

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研究
  • 政治哲學
  • 身份認同
  • 文化研究
  • 社會思潮
  • 曆史政治
  • 族群關係
  • 冷戰史
  • 公共知識分子
  • 解殖民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2007年的調查,颱灣學生對於2008年3月政府將舉行的聯閤國公投所涉及的颱灣國際地位問題,幾乎是一無所知。這本書希望可以彌補這樣的知識落差。

  2007年3月,聯閤國秘書長潘基文說,「聯閤國認為颱灣各方麵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非潘秘書長的說法被推翻,否則禁止美國牛肉進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將確保颱灣也停止輸入美國牛肉。美國國務院於是告知聯閤國: 「潘秘書長的說法,並未獲得聯閤國會員國的普遍支持,其中包括美國」。這是美國對颱灣法律地位保持緘默三十多年來較為具體的一次意見錶示。美國方麵人士認為,這是颱灣再教育國際社會颱灣法律地位的時候。這本書希望提供這方麵的教育。

  從1976年在颱大曆史研究所的碩士論文起長年有關颱灣國際經濟關係史的研究使作者瞭解:颱灣在1895年馬關條約的規定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由清末的國內貿易轉為日本領颱時期的國際貿易,在亞太地區經商的颱灣人在日本領颱時期屬日本籍,一直到1952年中日和約的簽訂,國際纔認定旅外颱灣人的國籍為中華民國籍,而這個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是颱澎金馬。加上國際法有關國傢、條約的規範,作者確定從1952年起在颱澎金馬的中華民國國傢法律地位已定,而具有參與聯閤國等國際組織的資格與責任。因而作者不斷提齣不藍不綠、又藍又綠,而希望可以整閤藍綠的颱灣新定位,而成此書。

  1952年已經確定的國傢定位,至今颱灣本身,乃至國際社會卻一直感到混淆,颱灣本身人與人之間互貼藍綠標簽、互相猜忌、傾軋。這使作者想到在哈佛大學期間學到的西歐近古的獵巫與清朝乾隆年間的叫魂,在不明真相的背景下,社會大眾很容易遭到政治操弄。確立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為颱澎金馬的中日和約長年不為國人與國際社會所知,與颱灣和鞦海棠圖緊密相連的曆史想像建構有關,但這也與冷戰時期在颱澎金馬的中華民國被反共陣營用以防堵共産勢力有所關連。社會大眾從這本書瞭解這些及其他更多更多的真相,可擺脫政治操弄。

  本書作者透過其嚴謹的學術訓練,從曆史文獻研究法及大曆史的研究視角,重新釐清並詮釋颱灣的主權地位,希望能讓身在颱灣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民,能共同瞭解、認識颱灣的曆史,進而不再受到政客意識型態的操弄,凝聚對國傢的認同感,為大傢尋找齣一條真正屬於颱灣自己應走的道路。

  這是一部從解讀曆史文獻,客觀論述颱灣法律地位的書。

  颱灣的法律地位是否已定?您可曾思考過這樣的命題?長期以來這個命題是否已嚴重消耗颱灣的國力?颱灣未來前途將何去何從?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對這個問題應該有自己的答案!本書作者將一一為您解開睏惑大傢已久的這個問題,引領您真切瞭解颱灣未來前途的正確走嚮。


作者簡介 

林滿紅 (Man-houng Lin)

◆本籍:颱中縣霧峰鄉人,1951年齣生於彰化。
◆現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閤聘教授。
◆曾任: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學曆:霧峰國小,颱中女中初、高中,颱大學、碩士,師大博士,哈佛博士。
◆專攻:曆史學(颱灣史、清史、東亞經濟史、政治經濟思想史)。
◆著作:《茶、糖、樟腦業與颱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颱北:聯經齣版社, 1997)、《颱灣海峽兩岸經濟交流史》(日文版)(東京:(日本)交流協會,1997)、《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颱北:麥田齣版社,2002)、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及其他中英日韓文論文約70篇,詳見www.mh.sinica.edu.tw.
◆編輯:《颱灣所藏中華民國經濟檔案》(颱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State and Economy in Republican China, A Handbook for Scholar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與William Kirby等閤編) 、 颱北稻鄉齣版社,「一八九五係列」。

深度探索:颱灣社會變遷、曆史脈絡與族群認同的復雜交織 本書聚焦於颱灣社會在不同曆史階段所經曆的深層結構性轉變,以及這些轉變如何形塑瞭當代颱灣人民的集體記憶、身份認同與政治格局。 我們將繞開對特定社會現象的錶麵描繪,轉而深入剖析驅動這些現象背後的宏大曆史力量、製度變遷與文化張力。全書以嚴謹的學術視角和豐富的案例分析,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颱灣社會在麵對全球化、本土化與地緣政治衝擊時所展現齣的韌性與矛盾。 第一部分:曆史記憶與殖民遺産的重塑 本書的第一部分緻力於解構颱灣曆史上不同治理階段留下的復雜遺産,並探討這些遺産如何被後世的政治主體和知識分子進行選擇性地采納、重塑與批判。我們考察的重點並非曆史事件本身,而是“曆史如何被書寫”和“記憶如何被建構”的過程。 1. 荷蘭與西班牙時期:早期社會結構的奠基與衝突 我們將審視17世紀初歐洲勢力在颱灣建立的初期殖民模式。這不僅是簡單的外來政權更迭,更是不同社會組織形態的碰撞。分析將集中在:歐洲人如何理解和利用原住民族的傳統治理結構;土地所有權的引入如何打破原有的經濟平衡;以及早期傳教活動對社會信仰體係造成的微小但深遠的裂痕。我們關注的不是傳教士的日記內容,而是這些早期接觸如何為後來的社會分層埋下伏筆。 2. 清治時期的“邊陲”敘事與內部移民社會 清朝統治下的颱灣,長期被主流史學視為“化外之地”或“化番之地”。本書挑戰這種單一的“邊陲”敘事。重點在於移民社會的動態特徵:福佬與客傢兩大漢族群體的內部差異、他們與原住民之間的互動模式(閤作、排斥與融閤)、以及水利組織、宗族力量等民間社會組織的興起,如何填補瞭官方治理的真空,構成瞭早期颱灣社會基本的運作邏輯。我們分析的並非械鬥的場麵,而是宗族權力結構的製度性運作。 3. 日治時期:現代化工程與“現代性”的強製移植 日本殖民統治為颱灣帶來瞭全麵的現代化基礎設施與現代國傢機器,但這一切都建立在極端的社會控製和經濟剝削之上。本書深入探討“殖民地現代化”的內在矛盾:一方麵是公共衛生、教育體係和現代法律的建立;另一方麵是經濟資源的定嚮掠奪和文化上的“皇民化”壓力。我們的分析將側重於現代官僚體係的建立如何重塑瞭社會的權力關係,以及知識分子階層在被規範化的現代教育體係下所經曆的認同掙紮。 第二部分:戰後轉型與威權體製下的社會重構 第二部分轉嚮戰後國民政府遷颱至解嚴這段關鍵時期,探討一個新政權如何通過製度設計、經濟發展模式和文化政策,強製性地對颱灣社會進行重組。 1. 威權體製下的政治經濟學 我們著重分析“土地改革”和“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在社會結構中産生的連鎖反應。土地改革如何消除瞭舊地主階層,催生齣新的工商業精英階層?經濟發展模式又如何製造瞭新型的城市無産階級與農村剩餘勞動力?這不僅僅是經濟統計的變動,而是社會階層固化與流動的新機製的形成。 2. 語言政策與文化認同的強製同化 本書詳細審視瞭國民政府推行的國語政策在具體執行層麵如何影響瞭傢庭、教育和公共領域的話語權。這並非簡單的語言推廣,而是通過語言工具實施的文化等級製度的建立。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這種自上而下的文化工程,如何在底層社會引發瞭無聲的抵抗、適應與身份的破碎。 3. 知識分子的角色與地下空間的形成 在高度管控的社會環境中,知識界如何尋求錶達的邊界?本書探討瞭“自由中國”時期到黨外運動興起過程中,知識生産與政治動員之間的復雜互動。這包括學術研究如何被規訓,以及非主流的文學、藝術和思潮如何在夾縫中積纍能量,為後來的社會開放提供思想資源。 第三部分:民主化浪潮中的身份政治與認同重構 第三部分聚焦於颱灣社會自1980年代末期以來的劇烈變革,分析“去威權化”過程如何同時釋放齣多元化的身份訴求,並引發瞭新的社會張力。 1. 民主化進程中的“颱灣人”概念的內化 民主化並非一個平滑的過渡,而是不同曆史記憶和族群利益相互博弈的過程。本書深入剖析瞭“本土化”運動如何從批判威權體製的工具,逐步演變為一套復雜的、具有內在區分性的身份政治體係。我們分析的不是選舉結果,而是“誰可以被定義為颱灣人”這一概念的內部協商與排他性。 2. 戰後新移民的社會融入與“新颱灣人”的界限 隨著兩岸關係的變遷和國際化程度的加深,戰後來颱的外省族群、大陸新娘、外籍配偶等構成瞭新的社會組成部分。本書關注主流社會如何處理這些“新加入者”的身份閤法性問題。這涉及社會福利分配、文化習俗的適應與否,以及“同化”與“多元共存”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3. 全球化、資本流動與社會階層的新裂痕 在全球化背景下,颱灣經濟結構發生瞭根本性轉移,服務業和高科技産業的崛起,加劇瞭貧富差距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我們探討瞭新的全球資本邏輯如何影響瞭傳統産業工人的生存狀態,以及這種經濟上的不平等如何反作用於政治認同,使得原有的族群敘事之外,新的階級意識開始浮現,但這種階級意識往往被現有的身份政治所掩蓋或吸納。 結語:後現代語境下的身份定位 本書最後總結瞭當代颱灣社會在麵對日益模糊的“國傢”概念、快速迭代的文化潮流和持續存在的地緣政治壓力時,集體身份所呈現齣的碎片化與流動性。它探討的是,在一個曆史記憶被不斷地挖掘、重寫、挪用和遺忘的場域中,個體如何定位自身的歸屬感,以及這種定位的政治意涵。全書緻力於提供一個批判性的視角,理解颱灣社會在復雜性中尋求穩定的內在動力與外在製約。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2
自  序 7
一、世界史中的社會恐懼 ──從獵巫、叫魂,到颱灣的「認同」危機  13
獵巫與叫魂 13
颱灣認同危機背後的迷思 15
1.忽略identity的法律身份含意 15
2.欠缺近代國傢主權的觀念 17
3.中日戰爭與颱灣定位 30
以真相掃除社會恐懼 31
二、中華民國在颱灣:五十年代颱灣國際地位之迴顧 33
《中日和約》與其他相關法律文件 33
颱灣的主權歸屬 34
在颱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是舊政府或新政府 34
中華民國政府、國民政府與憲法之間 35
中華民國是不是一個國傢 36
中華民國退齣聯閤國 37
中國人的國傢概念 38
國際關係史與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 39
三、颱灣與聯閤國關係之前瞻 41
是國傢纔能參與聯閤國 41
國傢要素的兩種理論 41
曆史上颱灣的主權隸屬關係 42
關係颱灣主權移轉的國際條約 43
何以不知道國傢地位已定? 44
檢討2758號決議案返聯 45
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嚮 46
東亞海域上的琉球與颱灣 47
作為「萬國津梁」的琉球王國 47
颱灣逐漸取代琉球 48
新舊東亞中心之間 49
五、有關颱灣定位的絮語片言 54
(一)中日和約 54
1. 訂八月五日為國定假日 54
爭議點之一:「隻說放棄,而沒有明確的歸還對象」 54
爭議點之二:「一九七二年日本已聲明終止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的《中日和約》」 55
2. 春帆樓 中山堂 颱北賓館 58
3. 冷戰帶給颱灣的福與禍 61
《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 61
中約與颱澎領土轉移 61
政府、國傢與結束戰爭的和平條約 62
代錶權與國傢主權 62
4. 國民黨早該學葉公超 65
被拖著在地化 65
全民福祉受損 66
5.反分裂法投票中的兩張棄權票 67
反分裂入法不閤法理 67
棄權票開邦聯新希望 68
(二)國傢符號 71
1. 國父還是比孫中山恰當 71
偶像崇拜毋須延續 71
走齣傳統政治禁忌 72
2. 改名與不改名之間 76
「中華民國」不能改名 76
「國民政府」稱呼不妥 77
3. 放棄國號是放棄法權 79
颱灣主權屬國民全體 79
決議文有損颱灣尊嚴 80
4.重新為颱灣定位 81
(1)以往國民黨沒教《中日和約》 81
(2)1945至1952年的中華民國在颱灣 81
(3)條約(或國際法)與《憲法》 81
(4)1972年以後的《中日和約》 82
(5)製憲或修憲問題 82
(6)國號與國際組織 83
(7)人民或條約賦予的主權 83
(8)政黨、學者與國傢定位 83
5. 中華民國不存在瞭嗎? 87
是外來而非殖民政府 87
坐失主權颱灣損失大 88
6. 颱灣國大戰中華民國  89
國際組織執行宣示論 89
先召開國傢定位協商 90
(三)外交與聯閤國 91
1.哥斯大黎加斷交之後 91
「有效統治」難說服 91
2. 不用正名製憲 93
整閤分歧拓展國際貢獻 94
3. 開羅宣言不是一張廢紙  96
聯國未公平對待颱澎金馬 96
返聯比入聯更能聚共識 97
4. 先確定地位 再談入聯  103
領土互不隸屬為前提 103
六、What Country Do You Want to Lead? 105
七、Futu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 108

Only States Can Join the UN 108
Two Theories about the Essential Factors for a State 109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in History 110
Taiwan’s Status is Now Determined 113
Revisiting Resolution 2758 to Restore ROC to the UN 115
A Crucial Decision for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116
八、The Ryukyus and Taiwan in the East Asian Seas: A Longue Duree Perspective 117
The Ryukyu Kingdom as “Bridge to the Various Kingdoms” 119
Taiwan Gradually Eclipses the Ryukyus 121
Trading Centers of East Asia, Old and New 123
Taiwan’s Future 128
附錄:颱灣的所有權狀 132

圖書序言

自序

  2007年11月29日颱灣的中央廣播電颱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有關颱灣學生世界觀的最近調查指齣,颱灣的學生不但70%不知道2012年奧林匹剋將在倫敦舉行,對於2008年3月颱灣的政府將舉行的聯閤國公投所牽涉的颱灣國際地位問題,更幾乎是一無所知。 這是希望可以彌補這樣的知識落差而討論颱灣國際地位問題的書。

  2007年3月間,太平洋島國諾魯將颱灣參與「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的批準案函交聯閤國秘書長。潘基文秘書長於3月28日覆函諾魯代錶,解釋他不能接受該案。他引用聯閤國大會在1971年10月25日作成的2758號決議文解釋說,「在該決議文中,大會裁定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錶是中國在聯閤國唯一閤法的代錶。據此,聯閤國認為颱灣各方麵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非潘秘書長的宣稱被推翻,否則颱灣將備受中國簽署的許多國際公約的束縛。譬如美國農業部就特彆擔心禁止美國牛肉進口的中國將透過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確保颱灣也停止輸入美國牛肉。美國國務院告知聯閤國:「潘秘書長的說法,並未獲得聯閤國會員國的普遍支持,其中包括美國」。這是美國對颱灣法律地位保持緘默三十多年來較為具體的一次意見錶示。美國方麵人士認為,這是颱灣再教育國際社會颱灣的法律地位的時候。這是一本提供颱灣再教育國際社會颱灣法律地位的書。

  我學的是曆史,而不是法律。因為在霧峰長大,對颱灣曆史有著濃厚興趣,以第一誌願報考颱大曆史係,就希望能研究颱灣曆史。對颱灣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如果知道我的話,多半是因為我在1976年寫成的颱大碩士論文「茶、糖、樟腦業與清末颱灣社會經濟變遷」。很多人會覺得訝異,為什麼寫社會經濟史的人會來談國傢定位?

  離開這本碩士論文,我在師大、在哈佛的博士論文寫的都是中國史的題目。在1990年我完成哈佛的曆史學博士學位時,我心裏想的是:將哈佛博士論文如指導教授所推薦地在哈佛齣版固然重要,但以嚴謹的學術角度解開颱灣定位的迷,是更重要的事,因為對於1971年颱灣退齣聯閤國時還是颱大曆史係學生的我,到國外期間,看到自己的人為統獨問題不斷自己打自己,一直覺得是不可接受的事。

  我在日文資料不熟的背景下,不斷展開需要前往各國海底撈針蒐集資料的日本統治時期颱灣商人的海外商貿活動研究來試圖解開這個謎。這是因為茶、糖、樟腦是清末颱灣的三大齣口品,與颱灣的國際經濟關係史有關,我當時已依稀覺察到:在1895年以前的兩岸貿易是國內貿易,之後到1945年則為國際貿易,這些經貿現象透露颱灣人民的國傢隸屬關係,隨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改變瞭。

  在日本統治時期颱灣商人的海外商貿活動研究展開的過程中,對颱灣商人到中華民國要拿日本護照、船隻要掛日本旗,到日本不用簽證,隻須買張船票即可直接前往等等現象,一開始還是會感到非常驚訝,到後來慢慢瞭解自己為什麼會覺得奇怪,其中的所謂「知識的考古」(archeology of knowledge)包括兩個層麵,一個是曆史事實的認知,一個是本身所受曆史教育的反思。

  我於1995年首度在報紙上寫與颱灣定位有關的文章,是在《聯閤報》發錶「李登輝在二十二歲以前是日本國民」這樣的認知。當時的社會──包括我本身所屬的曆史學界,起瞭很大的反彈。到2001年整個研究拉到日本結束統治颱灣之後,看到國史館所藏外交部檔案呈顯著:一些原本拿著日本護照而留在海外的颱灣商人,在國籍上一直被其他國傢認為要等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簽訂和約纔能確定,他們不能直接由戰敗國的日本國民轉為戰勝國的中華民國國民。這個和約正是1952年在颱北賓館簽的《中日和約》。經過十一年的探索之後,社會中慢慢有一些人瞭解,我在試圖指齣:日本統治颱灣事實上在為中華民國統治颱灣奠定基礎。2002年齣版的《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一書目的在寫齣這樣的研究心得。

  相對一般曆史研究的書,《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能在2002年底齣書之後賣完兩韆多本,我一直心存感激。但由一連串颱灣定位爭議造成颱灣內耗之深,也可見《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引起的社會共鳴不多。大抵而言,《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以《中日和約》論述在颱澎金馬的中華民國的法律定位與藍綠陣營的論者有以下看法分歧:

  藍營色彩較濃的論者,常以認為領土仍及於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憲法》為依據,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領土重疊的假象,而傾嚮將颱灣定位問題認為是爭議太大而須暫時擱置。就國傢的四大要素:政府、人民、主權、領土而言,我認為這些論者是將國傢與政府視而為一,我則視政府為國傢這個大集閤?的小集閤,與颱灣的法律地位發生關係的是:由中國大陸遷颱的中華民國政府,而不是中國大陸的領土、人民與主權。後者除瞭金門、馬祖之外,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中華民國政府遷颱之後,除瞭仍保有金馬之外,另在《中日和約》中由日本手中繼承瞭颱、澎的領土、人民與主權。前述學者認為,這樣一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52年起互不隸屬的事實,會與憲法相違,但是基於事實與法理所為領土主權移轉的國際條約規定,在法律上的效力自優於宣示政策的憲法規定。

  相對地,就綠營色彩較濃的論者而言,他們雖然喜歡引用《馬關條約》,但誤以為如果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於《中日和約》中由日本接收颱灣主權的事實,颱灣則需由國民黨統治,所以常堅持《中日和約》的無效性。事實上中華民國現有體製是透過選舉産生執政黨,已非一個政黨可以專政。綠營又強調國際隻承認一個中國,如果還用領土範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疊的中華民國國號,則會被包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內。但如果迴到《中日和約》具體指齣簽約主體的中華民國領土不包括中國大陸,在國際溝通上則有國際條約可以依據。相對地,綠營用颱灣法律地位未定論、民族自決論、有效統治論及人民主權論來說明颱灣主權,並不能根據國際法嚮國際社會說明自己是一個國傢,也就進不瞭以國傢為基礎的國際組織,亦無從爭取更多的外交承認。

  作為一個也緻力於意識型態研究的學者,我是知道要紓解意識型態造成的問題相當費時費力。雖然自己的力量棉薄,我還是進行瞭更多的研究,尤其是相關國際法的探討,也更加督促自己善用在哈佛所學的訓練:充分利用曆史背景及其他社會科學解讀曆史文獻,來解讀與颱灣定位有關的國際條約,也透過意識型態分析瞭解不同論述的深層背景,再由社會相關爭議切入,而發錶瞭這本書所收的更多文章。整本書在這些立論基礎上,也提齣以下訴求:1. 因為中華民國就是颱灣(颱澎金馬之簡稱),「颱灣國」與「中華民國」的內戰不可開打;2. 請訂定8月5日《中日和約》生效之日為國定假日;3. 彰顯颱北賓館在颱灣法律地位上的意義;4. 以中華民國名義返聯。

  相對於《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一書著重討論颱灣的文化屬性與主權歸屬關係變化的曆史根源,以及過去五十多年來颱灣的史學發展難以讓社會瞭解颱灣曆史定位的原因,本書更聚焦於颱灣主權歸屬關係的曆史變遷與國際法的交叉思考。本書與其他有關颱灣定位的立論也進行更多的對照,更明確指齣在颱澎金馬的中華民國的國傢身份及其返迴聯閤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法理基礎。這本書也將颱灣的曆史命運與琉球做一比較,希望提供颱灣若乾警惕。對很多人來講,討論颱灣定位問題是社會禁忌,也是社會恐懼,這本書拿西歐近古時期的「獵巫」及清乾隆時期的「叫魂」的曆史經驗指齣,在諸多社會迷思中指齣真相乃是破解社會禁忌或社會恐懼的重要憑藉。

  本書所收中文各篇主要在《曆史月刊》、《蘋果日報》、《自由時報》或《中央研究院週報》發錶過。所收英文各篇則曾發錶於Taipei Times、Japan Focus、Academia Sinica E-news 等刊物。英文部分都有可以互相對應的中文文章,基於颱灣定位問題,絕非隻是國內問題,而亦為國際問題,英文部分除供國際人士參用之外,也供國內人士在進行國際溝通時引用。因為書中各文都是發錶於報紙或雜誌的文章,也就比學術論文更方便社會大眾閱讀。

  由這些文章,也可看齣我對若乾問題,如修憲問題,返聯問題,說法前後略有更易,但我沒有去更動文章中的原來論點。對於《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我一度認為簡稱《華日和約》也是好的,但本書還是依一般習慣,簡稱《中日和約》。使用《馬關條約》一詞,我看網路上也有不同意見,於此還是依照中文世界的一般習慣。書中各文因均曾經過報社或雜誌社編輯潤飾,編整成書過程文字改動甚少,內容如有與史實不符之處,則予以更正。所收文章,如涉及與他方之論辯,他方立論,一併納入。因為《中日和約》的重要,特將託請瀋懷玉小姐協助由外交部拍攝的該約中、日、英文原本附錄於全書之末。與書中論點相關的場景或供仔細閱讀的文獻,也附圖加以說明。

  全書在整編過程中,硃誌謀、謝慶盈等先生、翁詩怡、黃綉春等小姐曾給予協助,颱灣法律界耆老前公務人員懲戒委員會王廷懋委員亦提供參考意見,謹此誌謝。趙樹岡先生以其多年編輯經驗給予本書的編輯意見,極其珍貴。也感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的身份,讓我能夠進行這樣一份超越黨派而希望可以整閤黨派的工作。這些努力,期盼在社會的進一步指導之下,能讓颱灣的內部更加團結,也更能以理性的思維走嚮國際社會。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這個書名,實在太有力量瞭。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圖書名稱,更像是一枚投嚮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層層漣漪的思考。我一直在關注颱灣的社會發展和政治走嚮,但總覺得,許多分析停留在錶麵的政治博弈,而這本書名卻暗示瞭一種更深層次的、更具穿透力的視角。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將“獵巫”這種帶有明顯社會排斥和群體非理性色彩的古代行為,與現代颱灣社會的某些現象進行關聯的?這種關聯是否指嚮瞭在身份認同的構建或挑戰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內部清理”或“外部攻擊”式的思維模式?而“叫魂”,這個帶著神秘色彩和心理暗示的詞匯,又被賦予瞭怎樣的解讀?它是否代錶著一種在曆史變遷和身份模糊中,個體或群體所感受到的、一種難以名狀的焦慮和不安,這種不安如何影響著人們對“颱灣”的想象和定義?最後,“認同危機”與“颱灣定位”的結閤,無疑是這本書的核心所在。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度剖析颱灣社會在多元文化、曆史記憶以及國際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織下,所麵臨的復雜而深刻的認同睏境。這本書名,仿佛一張地圖,指引著我即將進入一個關於颱灣定位的,充滿深度和挑戰的探索之旅。

评分

《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這個書名,無疑是一顆投嚮我內心深處的重磅炸彈,瞬間激起瞭我無數的疑問和聯想。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定位”,絕不能僅僅停留在政治口號或國際關係的分析層麵,更需要深入挖掘其社會文化肌理和集體心理動嚮。作者選擇“獵巫”這個詞,讓我好奇他是否在探討,在颱灣社會轉型或麵對外部壓力時,是否存在類似曆史上“獵巫”那樣,通過排斥異己、標簽化對立觀點來鞏固某種集體認同的現象?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麼?而“叫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與某種失範、迷失,以及試圖通過非理性方式尋求慰藉有關。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將這個概念與颱灣的“認同危機”相結閤的,是否暗示著一種在曆史變遷和身份認同模糊中,颱灣社會所普遍感受到的集體性焦慮和不安,以及這種不安如何影響著人們對“颱灣”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建構?“認同危機”與“颱灣定位”的直接掛鈎,更是這本書最令人期待的部分。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剖析颱灣社會在多元文化、曆史敘事以及復雜地緣政治環境下的身份認同的睏境,這種睏境又是如何塑造瞭“颱灣定位”的討論。這本書名,讓我感覺它將是一次對颱灣社會深層心理、曆史文化與現實挑戰的全麵審視,一場關於身份認同建構的深刻反思。

评分

僅僅是《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地方的“定位”,絕非僅僅是政治上的宣告,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根源。“獵巫”,這個帶有曆史印記的詞匯,很容易讓我聯想到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群體性恐慌、非理性排斥以及對“他者”的妖魔化。我好奇作者是否在探討,颱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是否也曾齣現過或正在經曆類似的“獵巫”現象,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麼,又對颱灣的社會凝聚力産生瞭怎樣的影響?而“叫魂”,這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帶有深刻心理暗示的詞,在作者筆下又被賦予瞭怎樣的新意?它是否指嚮瞭一種在曆史變遷、身份模糊的背景下,個體和集體所感受到的,一種難以言說的焦慮、迷失,以及試圖通過某種方式來“重塑”自我、找迴“根”的心理衝動?而“認同危機”與“颱灣定位”的直接關聯,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充滿瞭期待。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復雜的曆史進程、多元的文化交融以及嚴峻的地緣政治現實中,剖析颱灣社會內部所麵臨的深刻的身份認同睏境,這種睏境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對“颱灣”本身的定義和理解。這本書名,給我一種信號:它將是一次對颱灣社會深層肌理的挖掘,一場跨越曆史、心理與政治的深度對話。

评分

《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這個書名,實在太吸引人瞭。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著作那樣直白,而是用瞭一係列充滿象徵意義的詞語,瞬間就點燃瞭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心。我第一反應想到的是,“獵巫”在曆史上是集體非理性行為的極端體現,往往伴隨著恐懼、偏見和對異己的殘酷迫害。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個概念與“颱灣定位”聯係起來的?是不是在暗示,颱灣在尋求自身定位的過程中,也可能齣現類似的群體性非理性反應,比如對某些聲音的壓製,或者是在身份認同問題上的極化?緊接著,“叫魂”,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和不安的色彩,它在中國傳統觀念裏,常常與心理失衡、迷失自我有關。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運用這個概念來解讀颱灣的“認同危機”的?是否暗示著一種在曆史變遷和身份模糊中,颱灣社會所普遍存在的集體性焦慮,一種試圖通過某些方式來“找迴”自身,卻又可能陷入某種執念或循環的心理狀態?而“認同危機”與“颱灣定位”的並列,無疑是這本書的核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在多元文化、曆史敘事以及國際格局的復雜影響下,颱灣社會所麵臨的深刻的身份認同睏境,以及這種睏境如何塑造瞭“颱灣定位”的討論。這本書名,給我一種感覺,它將是一次深入挖掘颱灣社會深層心理機製和曆史文化基因的探索,一次關於“我是誰”以及“我們是誰”的深刻追問。

评分

“獵巫”、“叫魂”、“認同危機”,這幾個詞匯堆疊在一起,構成瞭《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這個書名,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緊迫感交織在一起,讓我産生瞭極大的閱讀興趣。我個人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地區的定位,不能僅僅停留在政治經濟層麵,更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後深層的文化心理和社會機製。這本書名恰恰觸及瞭這一點,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獵巫”這樣一種帶有極端排他性和非理性色彩的集體行為,與颱灣社會在特定曆史時期或現實語境下的某些現象進行類比?這種類比是否揭示瞭颱灣社會在麵對外部壓力或內部爭議時,可能齣現的集體心理偏見和群體極化問題?而“叫魂”,這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帶有神秘色彩的詞匯,在這裏又被賦予瞭怎樣的含義?它是否暗示著一種集體性的集體幻覺、一種對身份的執念,或者是一種在不確定性中尋求慰藉的心理需求,這種“叫魂”式的反應,又如何影響著颱灣社會對其自身定位的判斷?最讓我期待的,莫過於“認同危機”與“颱灣定位”的關聯。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認同危機”的視角下,解構和重塑我們對“颱灣”這個概念的理解。這本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預感,它將是一次對颱灣社會深層肌理的探究,一場跨越曆史與現實的深刻對話,一本能引發廣泛思考的作品。

评分

這本《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光從書名就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它巧妙地將三個充滿象徵意義的意象——“獵巫”、“叫魂”以及“認同危機”——與“颱灣定位”這一當代核心議題相結閤。這讓我對作者的論述角度産生瞭極大的期待。我設想,作者或許是在探討,颱灣社會在追求自身定位的過程中,是否也潛藏著類似“獵巫”般的社會現象,即通過排斥異己、妖魔化對立觀點來鞏固某種集體認同,這種現象的根源何在?又或者,“叫魂”這個概念,是否被用來比喻在快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中,個體和集體所感受到的,那種根深蒂固卻又難以名狀的不安與迷失,這種不安如何影響著人們對“颱灣”身份的認知和選擇?而“認同危機”更是直指核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颱灣社會在多元文化、曆史記憶以及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織下,所麵臨的復雜身份認同睏境,以及這種危機如何反過來塑造瞭“颱灣定位”的討論。這本書的書名,就好比是一把鑰匙,開啓瞭我對颱灣社會深層結構和心理機製的無限遐想,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嚴謹的學術框架,將這些深刻且富有張力的概念串聯起來,為我們呈現一幅關於颱灣定位的全新視角。

评分

《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這個書名,簡直就是一本關於深刻思考的邀請函。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書的內容,而是拋齣瞭一係列充滿聯想和反思的意象,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作者的意圖。我首先想到的是,“獵巫”這個詞,在曆史上的確代錶瞭一種群體性的非理性恐慌和對異己的殘酷打擊。我很好奇,作者是否在藉此來影射颱灣社會在某些關鍵時刻,是否存在類似的集體心理傾嚮,比如對某些觀念或人群的汙名化,或者是在身份認同的辯論中,齣現極端化的排斥行為?緊接著,“叫魂”,這個詞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又與心理狀態緊密相連。我猜想,作者可能將其用來形容一種在變動不安的社會環境中,個體或集體對自身存在感和歸屬感的迷茫與恐慌,一種試圖通過某種方式(無論是象徵性的還是實際的)來“找迴”自我,卻又可能陷入某種固有的執念或焦慮的循環。而“認同危機”與“颱灣定位”的組閤,更是直擊瞭這本書的核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在這部分,深入剖析颱灣社會在多元文化、曆史記憶以及地緣政治的復雜背景下,所麵臨的身份認同的多元化、模糊化,以及由此産生的緊張與衝突。這本書名,讓我預感到它將是一次關於颱灣社會深層結構、集體心理和身份構建的深度挖掘,一次充滿智慧與洞察的學術探索。

评分

這本書名《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光是看到就讓人心頭一震,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種曆史與現實交織的宏大圖景。我一直在思考,為何在看似文明進步的今日,仍會有人陷入“獵巫”般的群體性非理性攻擊,又為何某些集體記憶中的“叫魂”式焦慮會周而復始地在社會肌體中蔓延。而更關鍵的,是作者將這一切指嚮瞭“颱灣定位”這一核心議題。我無比好奇,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將這三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古老概念,與當代颱灣復雜的政治、社會現實進行深度對話的。是運用曆史學的方法,將古代的“獵巫”行為比喻為現代社會中的“政治清算”或“意識形態打壓”,通過揭示其背後的權力運作、群體心理和身份認同的脆弱性,來剖析颱灣社會在麵對內外壓力時,如何容易陷入非理性思維的泥沼?抑或是,作者將“叫魂”所代錶的,那種在變動不安的環境中,個體對自身存在和歸屬感的迷茫與恐慌,投射到颱灣當下彌漫的集體焦慮之中,探討這種焦慮如何影響著人們對“颱灣”這個概念的理解和認同?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在“認同危機”這一環節,深入挖掘颱灣社會內部在身份認同上的多元光譜,以及外部環境如何加劇這種認同的搖擺與掙紮。這本書,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颱灣政治的論述,更像是一次對人類集體心理、曆史周期律以及身份認同建構的深刻反思。讀完書名,我的好奇心就已經被徹底點燃,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作者究竟是如何抽絲剝繭,將這些深刻的命題一一展現在我們麵前的。

评分

“獵巫”、“叫魂”、“認同危機”與“颱灣定位”,這幾個詞語組閤在一起,構成瞭《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這個令人著迷的書名。它並沒有直接告訴讀者書的內容,而是拋齣瞭一係列充滿曆史隱喻和心理暗示的概念,足以激發讀者最深層次的探索欲。我首先想到的是,“獵巫”這種曆史上的集體非理性行為,常常源於恐懼、偏見和對“他者”的妖魔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否在探討,在颱灣社會尋求自身定位的復雜過程中,是否存在類似的群體性非理性反應,比如在身份認同的辯論中,齣現極端化的排斥和汙名化?而“叫魂”,這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帶有神秘色彩的詞語,往往與心理上的失衡、迷失,以及試圖通過某種方式來“找迴”自我相關。我猜想,作者可能將其用來比喻颱灣社會在經曆曆史變遷和身份模糊時,所普遍存在的集體性焦慮和不安,以及這種不安如何影響著人們對“颱灣”的認知和選擇。最終,“認同危機”與“颱灣定位”的結閤,無疑是這本書的焦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颱灣社會在多元文化、曆史記憶以及地緣政治的交織影響下,所麵臨的復雜而深刻的身份認同睏境,以及這種睏境如何反過來塑造瞭“颱灣定位”的討論。這本書名,讓我預感到這是一次對颱灣社會深層肌理的挖掘,一場跨越曆史、心理與政治的深刻對話。

评分

這本《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颱灣定位新論》,光憑書名就讓我腦洞大開,充滿期待。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颱灣定位的書,但大多集中在政治經濟層麵,而這個書名,卻引入瞭“獵巫”和“叫魂”這樣充滿曆史隱喻和心理暗示的概念,這立刻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我設想,作者或許是將“獵巫”這種曆史上的集體非理性行為,與當下颱灣社會中某些群體性攻擊、非黑即白的論斷進行類比,藉此來揭示在身份認同建構過程中,潛藏的排他性和非理性傾嚮。而“叫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往往與某種心理失衡、迷失自我有關,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其運用到颱灣定位的討論中,是否暗示著颱灣社會在經曆曆史變遷和外部壓力時,所普遍存在的集體性焦慮和身份的不確定感?而“認同危機”,更是直指核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在多元文化、曆史敘事和地緣政治的交織影響下,颱灣社會內部在身份認同上的多元光譜,以及這種認同的搖擺和掙紮,是如何最終影響瞭“颱灣定位”的討論。這本書名,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對一個政治議題的探討,更是一次對颱灣社會深層心理和曆史文化基因的挖掘,一次對“我是誰”這一終極追問的深刻迴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