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金车教育基金会2007年的调查,台湾学生对于2008年3月政府将举行的联合国公投所涉及的台湾国际地位问题,几乎是一无所知。这本书希望可以弥补这样的知识落差。
2007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联合国认为台湾各方面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非潘秘书长的说法被推翻,否则禁止美国牛肉进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确保台湾也停止输入美国牛肉。美国国务院于是告知联合国: 「潘秘书长的说法,并未获得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支持,其中包括美国」。这是美国对台湾法律地位保持缄默三十多年来较为具体的一次意见表示。美国方面人士认为,这是台湾再教育国际社会台湾法律地位的时候。这本书希望提供这方面的教育。
从1976年在台大历史研究所的硕士论文起长年有关台湾国际经济关系史的研究使作者了解:台湾在1895年马关条约的规定下,与中国大陆的贸易由清末的国内贸易转为日本领台时期的国际贸易,在亚太地区经商的台湾人在日本领台时期属日本籍,一直到1952年中日和约的签订,国际才认定旅外台湾人的国籍为中华民国籍,而这个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范围是台澎金马。加上国际法有关国家、条约的规范,作者确定从1952年起在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国家法律地位已定,而具有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资格与责任。因而作者不断提出不蓝不绿、又蓝又绿,而希望可以整合蓝绿的台湾新定位,而成此书。
1952年已经确定的国家定位,至今台湾本身,乃至国际社会却一直感到混淆,台湾本身人与人之间互贴蓝绿标签、互相猜忌、倾轧。这使作者想到在哈佛大学期间学到的西欧近古的猎巫与清朝干隆年间的叫魂,在不明真相的背景下,社会大众很容易遭到政治操弄。确立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范围为台澎金马的中日和约长年不为国人与国际社会所知,与台湾和秋海棠图紧密相连的历史想像建构有关,但这也与冷战时期在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被反共阵营用以防堵共产势力有所关连。社会大众从这本书了解这些及其他更多更多的真相,可摆脱政治操弄。
本书作者透过其严谨的学术训练,从历史文献研究法及大历史的研究视角,重新釐清并诠释台湾的主权地位,希望能让身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人民,能共同了解、认识台湾的历史,进而不再受到政客意识型态的操弄,凝聚对国家的认同感,为大家寻找出一条真正属于台湾自己应走的道路。
这是一部从解读历史文献,客观论述台湾法律地位的书。
台湾的法律地位是否已定?您可曾思考过这样的命题?长期以来这个命题是否已严重消耗台湾的国力?台湾未来前途将何去何从?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人对这个问题应该有自己的答案!本书作者将一一为您解开困惑大家已久的这个问题,引领您真切了解台湾未来前途的正确走向。
作者简介
林满红 (Man-houng Lin)
◆本籍:台中县雾峰乡人,1951年出生于彰化。
◆现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合聘教授。
◆曾任: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学历:雾峰国小,台中女中初、高中,台大学、硕士,师大博士,哈佛博士。
◆专攻:历史学(台湾史、清史、东亚经济史、政治经济思想史)。
◆着作:《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1860-1895》(台北:联经出版社, 1997)、《台湾海崃两岸经济交流史》(日文版)(东京:(日本)交流协会,1997)、《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及其他中英日韩文论文约70篇,详见www.mh.sinica.edu.tw.
◆编辑:《台湾所藏中华民国经济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State and Economy in Republican China, A Handbook for Scholar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与William Kirby等合编) 、 台北稻乡出版社,「一八九五系列」。
作者简介 2
自 序 7
一、世界史中的社会恐惧 ──从猎巫、叫魂,到台湾的「认同」危机 13
猎巫与叫魂 13
台湾认同危机背后的迷思 15
1.忽略identity的法律身份含意 15
2.欠缺近代国家主权的观念 17
3.中日战争与台湾定位 30
以真相扫除社会恐惧 31
二、中华民国在台湾:五十年代台湾国际地位之回顾 33
《中日和约》与其他相关法律文件 33
台湾的主权归属 34
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是旧政府或新政府 34
中华民国政府、国民政府与宪法之间 35
中华民国是不是一个国家 36
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 37
中国人的国家概念 38
国际关系史与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 39
三、台湾与联合国关系之前瞻 41
是国家才能参与联合国 41
国家要素的两种理论 41
历史上台湾的主权隶属关系 42
关系台湾主权移转的国际条约 43
何以不知道国家地位已定? 44
检讨2758号决议案返联 45
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 46
东亚海域上的琉球与台湾 47
作为「万国津梁」的琉球王国 47
台湾逐渐取代琉球 48
新旧东亚中心之间 49
五、有关台湾定位的絮语片言 54
(一)中日和约 54
1. 订八月五日为国定假日 54
争议点之一:「只说放弃,而没有明确的归还对象」 54
争议点之二:「一九七二年日本已声明终止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的《中日和约》」 55
2. 春帆楼 中山堂 台北宾馆 58
3. 冷战带给台湾的福与祸 61
《旧金山和约》与《中日和约》 61
中约与台澎领土转移 61
政府、国家与结束战争的和平条约 62
代表权与国家主权 62
4. 国民党早该学叶公超 65
被拖着在地化 65
全民福祉受损 66
5.反分裂法投票中的两张弃权票 67
反分裂入法不合法理 67
弃权票开邦联新希望 68
(二)国家符号 71
1. 国父还是比孙中山恰当 71
偶像崇拜毋须延续 71
走出传统政治禁忌 72
2. 改名与不改名之间 76
「中华民国」不能改名 76
「国民政府」称唿不妥 77
3. 放弃国号是放弃法权 79
台湾主权属国民全体 79
决议文有损台湾尊严 80
4.重新为台湾定位 81
(1)以往国民党没教《中日和约》 81
(2)1945至1952年的中华民国在台湾 81
(3)条约(或国际法)与《宪法》 81
(4)1972年以后的《中日和约》 82
(5)制宪或修宪问题 82
(6)国号与国际组织 83
(7)人民或条约赋予的主权 83
(8)政党、学者与国家定位 83
5. 中华民国不存在了吗? 87
是外来而非殖民政府 87
坐失主权台湾损失大 88
6. 台湾国大战中华民国 89
国际组织执行宣示论 89
先召开国家定位协商 90
(三)外交与联合国 91
1.哥斯大黎加断交之后 91
「有效统治」难说服 91
2. 不用正名制宪 93
整合分歧拓展国际贡献 94
3. 开罗宣言不是一张废纸 96
联国未公平对待台澎金马 96
返联比入联更能聚共识 97
4. 先确定地位 再谈入联 103
领土互不隶属为前提 103
六、What Country Do You Want to Lead? 105
七、Futu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 108
Only States Can Join the UN 108
Two Theories about the Essential Factors for a State 109
Sovereignty over Taiwan in History 110
Taiwan’s Status is Now Determined 113
Revisiting Resolution 2758 to Restore ROC to the UN 115
A Crucial Decision for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116
八、The Ryukyus and Taiwan in the East Asian Seas: A Longue Duree Perspective 117
The Ryukyu Kingdom as “Bridge to the Various Kingdoms” 119
Taiwan Gradually Eclipses the Ryukyus 121
Trading Centers of East Asia, Old and New 123
Taiwan’s Future 128
附录:台湾的所有权状 132
自序
2007年11月29日台湾的中央广播电台根据金车教育基金会有关台湾学生世界观的最近调查指出,台湾的学生不但70%不知道2012年奥林匹克将在伦敦举行,对于2008年3月台湾的政府将举行的联合国公投所牵涉的台湾国际地位问题,更几乎是一无所知。 这是希望可以弥补这样的知识落差而讨论台湾国际地位问题的书。
2007年3月间,太平洋岛国诺鲁将台湾参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CEDAW)的批准案函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秘书长于3月28日覆函诺鲁代表,解释他不能接受该案。他引用联合国大会在1971年10月25日作成的2758号决议文解释说,「在该决议文中,大会裁定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唯一合法的代表。据此,联合国认为台湾各方面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非潘秘书长的宣称被推翻,否则台湾将备受中国签署的许多国际公约的束缚。譬如美国农业部就特别担心禁止美国牛肉进口的中国将透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确保台湾也停止输入美国牛肉。美国国务院告知联合国:「潘秘书长的说法,并未获得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支持,其中包括美国」。这是美国对台湾法律地位保持缄默三十多年来较为具体的一次意见表示。美国方面人士认为,这是台湾再教育国际社会台湾的法律地位的时候。这是一本提供台湾再教育国际社会台湾法律地位的书。
我学的是历史,而不是法律。因为在雾峰长大,对台湾历史有着浓厚兴趣,以第一志愿报考台大历史系,就希望能研究台湾历史。对台湾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如果知道我的话,多半是因为我在1976年写成的台大硕士论文「茶、糖、樟脑业与清末台湾社会经济变迁」。很多人会觉得讶异,为什么写社会经济史的人会来谈国家定位?
离开这本硕士论文,我在师大、在哈佛的博士论文写的都是中国史的题目。在1990年我完成哈佛的历史学博士学位时,我心里想的是:将哈佛博士论文如指导教授所推荐地在哈佛出版固然重要,但以严谨的学术角度解开台湾定位的迷,是更重要的事,因为对于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时还是台大历史系学生的我,到国外期间,看到自己的人为统独问题不断自己打自己,一直觉得是不可接受的事。
我在日文资料不熟的背景下,不断展开需要前往各国海底捞针蒐集资料的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商人的海外商贸活动研究来试图解开这个谜。这是因为茶、糖、樟脑是清末台湾的三大出口品,与台湾的国际经济关系史有关,我当时已依稀觉察到:在1895年以前的两岸贸易是国内贸易,之后到1945年则为国际贸易,这些经贸现象透露台湾人民的国家隶属关系,随着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改变了。
在日本统治时期台湾商人的海外商贸活动研究展开的过程中,对台湾商人到中华民国要拿日本护照、船只要挂日本旗,到日本不用签证,只须买张船票即可直接前往等等现象,一开始还是会感到非常惊讶,到后来慢慢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觉得奇怪,其中的所谓「知识的考古」(archeology of knowledge)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历史事实的认知,一个是本身所受历史教育的反思。
我于1995年首度在报纸上写与台湾定位有关的文章,是在《联合报》发表「李登辉在二十二岁以前是日本国民」这样的认知。当时的社会──包括我本身所属的历史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弹。到2001年整个研究拉到日本结束统治台湾之后,看到国史馆所藏外交部档案呈显着:一些原本拿着日本护照而留在海外的台湾商人,在国籍上一直被其他国家认为要等中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和约才能确定,他们不能直接由战败国的日本国民转为战胜国的中华民国国民。这个和约正是1952年在台北宾馆签的《中日和约》。经过十一年的探索之后,社会中慢慢有一些人了解,我在试图指出:日本统治台湾事实上在为中华民国统治台湾奠定基础。2002年出版的《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一书目的在写出这样的研究心得。
相对一般历史研究的书,《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能在2002年底出书之后卖完两千多本,我一直心存感激。但由一连串台湾定位争议造成台湾内耗之深,也可见《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引起的社会共鸣不多。大抵而言,《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以《中日和约》论述在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的法律定位与蓝绿阵营的论者有以下看法分歧:
蓝营色彩较浓的论者,常以认为领土仍及于中国大陆的《中华民国宪法》为依据,使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领土重叠的假象,而倾向将台湾定位问题认为是争议太大而须暂时搁置。就国家的四大要素:政府、人民、主权、领土而言,我认为这些论者是将国家与政府视而为一,我则视政府为国家这个大集合?的小集合,与台湾的法律地位发生关系的是:由中国大陆迁台的中华民国政府,而不是中国大陆的领土、人民与主权。后者除了金门、马祖之外,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除了仍保有金马之外,另在《中日和约》中由日本手中继承了台、澎的领土、人民与主权。前述学者认为,这样一个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2年起互不隶属的事实,会与宪法相违,但是基于事实与法理所为领土主权移转的国际条约规定,在法律上的效力自优于宣示政策的宪法规定。
相对地,就绿营色彩较浓的论者而言,他们虽然喜欢引用《马关条约》,但误以为如果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于《中日和约》中由日本接收台湾主权的事实,台湾则需由国民党统治,所以常坚持《中日和约》的无效性。事实上中华民国现有体制是透过选举产生执政党,已非一个政党可以专政。绿营又强调国际只承认一个中国,如果还用领土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叠的中华民国国号,则会被包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但如果回到《中日和约》具体指出签约主体的中华民国领土不包括中国大陆,在国际沟通上则有国际条约可以依据。相对地,绿营用台湾法律地位未定论、民族自决论、有效统治论及人民主权论来说明台湾主权,并不能根据国际法向国际社会说明自己是一个国家,也就进不了以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组织,亦无从争取更多的外交承认。
作为一个也致力于意识型态研究的学者,我是知道要纾解意识型态造成的问题相当费时费力。虽然自己的力量棉薄,我还是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尤其是相关国际法的探讨,也更加督促自己善用在哈佛所学的训练:充分利用历史背景及其他社会科学解读历史文献,来解读与台湾定位有关的国际条约,也透过意识型态分析了解不同论述的深层背景,再由社会相关争议切入,而发表了这本书所收的更多文章。整本书在这些立论基础上,也提出以下诉求:1. 因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澎金马之简称),「台湾国」与「中华民国」的内战不可开打;2. 请订定8月5日《中日和约》生效之日为国定假日;3. 彰显台北宾馆在台湾法律地位上的意义;4. 以中华民国名义返联。
相对于《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一书着重讨论台湾的文化属性与主权归属关系变化的历史根源,以及过去五十多年来台湾的史学发展难以让社会了解台湾历史定位的原因,本书更聚焦于台湾主权归属关系的历史变迁与国际法的交叉思考。本书与其他有关台湾定位的立论也进行更多的对照,更明确指出在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的国家身份及其返回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法理基础。这本书也将台湾的历史命运与琉球做一比较,希望提供台湾若干警惕。对很多人来讲,讨论台湾定位问题是社会禁忌,也是社会恐惧,这本书拿西欧近古时期的「猎巫」及清干隆时期的「叫魂」的历史经验指出,在诸多社会迷思中指出真相乃是破解社会禁忌或社会恐惧的重要凭借。
本书所收中文各篇主要在《历史月刊》、《苹果日报》、《自由时报》或《中央研究院週报》发表过。所收英文各篇则曾发表于Taipei Times、Japan Focus、Academia Sinica E-news 等刊物。英文部分都有可以互相对应的中文文章,基于台湾定位问题,绝非只是国内问题,而亦为国际问题,英文部分除供国际人士参用之外,也供国内人士在进行国际沟通时引用。因为书中各文都是发表于报纸或杂志的文章,也就比学术论文更方便社会大众阅读。
由这些文章,也可看出我对若干问题,如修宪问题,返联问题,说法前后略有更易,但我没有去更动文章中的原来论点。对于《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我一度认为简称《华日和约》也是好的,但本书还是依一般习惯,简称《中日和约》。使用《马关条约》一词,我看网路上也有不同意见,于此还是依照中文世界的一般习惯。书中各文因均曾经过报社或杂志社编辑润饰,编整成书过程文字改动甚少,内容如有与史实不符之处,则予以更正。所收文章,如涉及与他方之论辩,他方立论,一併纳入。因为《中日和约》的重要,特将託请沈怀玉小姐协助由外交部拍摄的该约中、日、英文原本附录于全书之末。与书中论点相关的场景或供仔细阅读的文献,也附图加以说明。
全书在整编过程中,朱志谋、谢庆盈等先生、翁诗怡、黄绣春等小姐曾给予协助,台湾法律界耆老前公务人员惩戒委员会王廷懋委员亦提供参考意见,谨此志谢。赵树冈先生以其多年编辑经验给予本书的编辑意见,极其珍贵。也感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的身份,让我能够进行这样一份超越党派而希望可以整合党派的工作。这些努力,期盼在社会的进一步指导之下,能让台湾的内部更加团结,也更能以理性的思维走向国际社会。
这本书名《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光是看到就让人心头一震,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种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宏大图景。我一直在思考,为何在看似文明进步的今日,仍会有人陷入“猎巫”般的群体性非理性攻击,又为何某些集体记忆中的“叫魂”式焦虑会周而复始地在社会肌体中蔓延。而更关键的,是作者将这一切指向了“台湾定位”这一核心议题。我无比好奇,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古老概念,与当代台湾复杂的政治、社会现实进行深度对话的。是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将古代的“猎巫”行为比喻为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清算”或“意识形态打压”,通过揭示其背后的权力运作、群体心理和身份认同的脆弱性,来剖析台湾社会在面对内外压力时,如何容易陷入非理性思维的泥沼?抑或是,作者将“叫魂”所代表的,那种在变动不安的环境中,个体对自身存在和归属感的迷茫与恐慌,投射到台湾当下弥漫的集体焦虑之中,探讨这种焦虑如何影响着人们对“台湾”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同?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在“认同危机”这一环节,深入挖掘台湾社会内部在身份认同上的多元光谱,以及外部环境如何加剧这种认同的摇摆与挣扎。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湾政治的论述,更像是一次对人类集体心理、历史周期律以及身份认同建构的深刻反思。读完书名,我的好奇心就已经被彻底点燃,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作者究竟是如何抽丝剥茧,将这些深刻的命题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评分“猎巫”、“叫魂”、“认同危机”与“台湾定位”,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这个令人着迷的书名。它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书的内容,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充满历史隐喻和心理暗示的概念,足以激发读者最深层次的探索欲。我首先想到的是,“猎巫”这种历史上的集体非理性行为,常常源于恐惧、偏见和对“他者”的妖魔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否在探讨,在台湾社会寻求自身定位的复杂过程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群体性非理性反应,比如在身份认同的辩论中,出现极端化的排斥和污名化?而“叫魂”,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神秘色彩的词语,往往与心理上的失衡、迷失,以及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来“找回”自我相关。我猜想,作者可能将其用来比喻台湾社会在经历历史变迁和身份模糊时,所普遍存在的集体性焦虑和不安,以及这种不安如何影响着人们对“台湾”的认知和选择。最终,“认同危机”与“台湾定位”的结合,无疑是这本书的焦点。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台湾社会在多元文化、历史记忆以及地缘政治的交织影响下,所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这种困境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台湾定位”的讨论。这本书名,让我预感到这是一次对台湾社会深层肌理的挖掘,一场跨越历史、心理与政治的深刻对话。
评分《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这个书名,实在太吸引人了。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直白,而是用了一系列充满象征意义的词语,瞬间就点燃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我第一反应想到的是,“猎巫”在历史上是集体非理性行为的极端体现,往往伴随着恐惧、偏见和对异己的残酷迫害。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个概念与“台湾定位”联系起来的?是不是在暗示,台湾在寻求自身定位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群体性非理性反应,比如对某些声音的压制,或者是在身份认同问题上的极化?紧接着,“叫魂”,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不安的色彩,它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常常与心理失衡、迷失自我有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个概念来解读台湾的“认同危机”的?是否暗示着一种在历史变迁和身份模糊中,台湾社会所普遍存在的集体性焦虑,一种试图通过某些方式来“找回”自身,却又可能陷入某种执念或循环的心理状态?而“认同危机”与“台湾定位”的并列,无疑是这本书的核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在多元文化、历史叙事以及国际格局的复杂影响下,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深刻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这种困境如何塑造了“台湾定位”的讨论。这本书名,给我一种感觉,它将是一次深入挖掘台湾社会深层心理机制和历史文化基因的探索,一次关于“我是谁”以及“我们是谁”的深刻追问。
评分这本《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光从书名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巧妙地将三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猎巫”、“叫魂”以及“认同危机”——与“台湾定位”这一当代核心议题相结合。这让我对作者的论述角度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我设想,作者或许是在探讨,台湾社会在追求自身定位的过程中,是否也潜藏着类似“猎巫”般的社会现象,即通过排斥异己、妖魔化对立观点来巩固某种集体认同,这种现象的根源何在?又或者,“叫魂”这个概念,是否被用来比喻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和集体所感受到的,那种根深蒂固却又难以名状的不安与迷失,这种不安如何影响着人们对“台湾”身份的认知和选择?而“认同危机”更是直指核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台湾社会在多元文化、历史记忆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下,所面临的复杂身份认同困境,以及这种危机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台湾定位”的讨论。这本书的书名,就好比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台湾社会深层结构和心理机制的无限遐想,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严谨的学术框架,将这些深刻且富有张力的概念串联起来,为我们呈现一幅关于台湾定位的全新视角。
评分《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一本关于深刻思考的邀请函。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书的内容,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充满联想和反思的意象,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作者的意图。我首先想到的是,“猎巫”这个词,在历史上的确代表了一种群体性的非理性恐慌和对异己的残酷打击。我很好奇,作者是否在借此来影射台湾社会在某些关键时刻,是否存在类似的集体心理倾向,比如对某些观念或人群的污名化,或者是在身份认同的辩论中,出现极端化的排斥行为?紧接着,“叫魂”,这个词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又与心理状态紧密相连。我猜想,作者可能将其用来形容一种在变动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或集体对自身存在感和归属感的迷茫与恐慌,一种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无论是象征性的还是实际的)来“找回”自我,却又可能陷入某种固有的执念或焦虑的循环。而“认同危机”与“台湾定位”的组合,更是直击了这本书的核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在这部分,深入剖析台湾社会在多元文化、历史记忆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份认同的多元化、模糊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紧张与冲突。这本书名,让我预感到它将是一次关于台湾社会深层结构、集体心理和身份构建的深度挖掘,一次充满智慧与洞察的学术探索。
评分“猎巫”、“叫魂”、“认同危机”,这几个词汇堆叠在一起,构成了《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这个书名,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让我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个人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区的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层面,更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机制。这本书名恰恰触及了这一点,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猎巫”这样一种带有极端排他性和非理性色彩的集体行为,与台湾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现实语境下的某些现象进行类比?这种类比是否揭示了台湾社会在面对外部压力或内部争议时,可能出现的集体心理偏见和群体极化问题?而“叫魂”,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神秘色彩的词汇,在这里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它是否暗示着一种集体性的集体幻觉、一种对身份的执念,或者是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这种“叫魂”式的反应,又如何影响着台湾社会对其自身定位的判断?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认同危机”与“台湾定位”的关联。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认同危机”的视角下,解构和重塑我们对“台湾”这个概念的理解。这本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是一次对台湾社会深层肌理的探究,一场跨越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话,一本能引发广泛思考的作品。
评分《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这个书名,实在太有力量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书名称,更像是一枚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层层涟漪的思考。我一直在关注台湾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走向,但总觉得,许多分析停留在表面的政治博弈,而这本书名却暗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具穿透力的视角。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猎巫”这种带有明显社会排斥和群体非理性色彩的古代行为,与现代台湾社会的某些现象进行关联的?这种关联是否指向了在身份认同的构建或挑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部清理”或“外部攻击”式的思维模式?而“叫魂”,这个带着神秘色彩和心理暗示的词汇,又被赋予了怎样的解读?它是否代表着一种在历史变迁和身份模糊中,个体或群体所感受到的、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和不安,这种不安如何影响着人们对“台湾”的想象和定义?最后,“认同危机”与“台湾定位”的结合,无疑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度剖析台湾社会在多元文化、历史记忆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下,所面临的复杂而深刻的认同困境。这本书名,仿佛一张地图,指引着我即将进入一个关于台湾定位的,充满深度和挑战的探索之旅。
评分仅仅是《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定位”,绝非仅仅是政治上的宣告,更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根源。“猎巫”,这个带有历史印记的词汇,很容易让我联想到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群体性恐慌、非理性排斥以及对“他者”的妖魔化。我好奇作者是否在探讨,台湾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也曾出现过或正在经历类似的“猎巫”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又对台湾的社会凝聚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叫魂”,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深刻心理暗示的词,在作者笔下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新意?它是否指向了一种在历史变迁、身份模糊的背景下,个体和集体所感受到的,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迷失,以及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来“重塑”自我、找回“根”的心理冲动?而“认同危机”与“台湾定位”的直接关联,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充满了期待。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进程、多元的文化交融以及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中,剖析台湾社会内部所面临的深刻的身份认同困境,这种困境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对“台湾”本身的定义和理解。这本书名,给我一种信号:它将是一次对台湾社会深层肌理的挖掘,一场跨越历史、心理与政治的深度对话。
评分《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这个书名,无疑是一颗投向我内心深处的重磅炸弹,瞬间激起了我无数的疑问和联想。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定位”,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口号或国际关系的分析层面,更需要深入挖掘其社会文化肌理和集体心理动向。作者选择“猎巫”这个词,让我好奇他是否在探讨,在台湾社会转型或面对外部压力时,是否存在类似历史上“猎巫”那样,通过排斥异己、标签化对立观点来巩固某种集体认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而“叫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与某种失范、迷失,以及试图通过非理性方式寻求慰藉有关。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将这个概念与台湾的“认同危机”相结合的,是否暗示着一种在历史变迁和身份认同模糊中,台湾社会所普遍感受到的集体性焦虑和不安,以及这种不安如何影响着人们对“台湾”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建构?“认同危机”与“台湾定位”的直接挂钩,更是这本书最令人期待的部分。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剖析台湾社会在多元文化、历史叙事以及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下的身份认同的困境,这种困境又是如何塑造了“台湾定位”的讨论。这本书名,让我感觉它将是一次对台湾社会深层心理、历史文化与现实挑战的全面审视,一场关于身份认同建构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光凭书名就让我脑洞大开,充满期待。我之前读过不少关于台湾定位的书,但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层面,而这个书名,却引入了“猎巫”和“叫魂”这样充满历史隐喻和心理暗示的概念,这立刻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我设想,作者或许是将“猎巫”这种历史上的集体非理性行为,与当下台湾社会中某些群体性攻击、非黑即白的论断进行类比,借此来揭示在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中,潜藏的排他性和非理性倾向。而“叫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与某种心理失衡、迷失自我有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其运用到台湾定位的讨论中,是否暗示着台湾社会在经历历史变迁和外部压力时,所普遍存在的集体性焦虑和身份的不确定感?而“认同危机”,更是直指核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在多元文化、历史叙事和地缘政治的交织影响下,台湾社会内部在身份认同上的多元光谱,以及这种认同的摇摆和挣扎,是如何最终影响了“台湾定位”的讨论。这本书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对一个政治议题的探讨,更是一次对台湾社会深层心理和历史文化基因的挖掘,一次对“我是谁”这一终极追问的深刻回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