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红」,他很「专」,
重要的是他也很「博」。不信,你看看!
他,台大医院血液科医师,法医所所长,他靠血液学和骨髓移植起家,
「血」就是他的招牌。
他的专业是天天拿针「刺」「客」户,检查他们的血液和骨髓,他本来
就是最受欢迎的「刺客」。
放眼台湾,热血沸腾的人太多了,
他自己也曾经热血沸腾三十年,现在,他以冷血逻辑、冷眼旁观、冷静思考,诊断:
台湾国病了,而且是血癌末期,必须以化疗、放疗或手术等非常手段割除
吸收了过多养分、繁殖过量的癌细胞,这些非常手段,有时候就叫做「革命」!
本书言论不代表本社立场
作者简介
陈耀昌
现任职务:
台大医学院教授 (1990-迄今)
台大法医学研究所所长 (2004-迄今)
台大医院血液肿瘤主治医师 (1981-迄今)
学历:
美国芝加哥Rush-Presbyterian-St. Luke’s医院血液学研究员 (1978-1981)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科毕业 (1973)
经历:
国家卫生研究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2002-2004)
美国西雅图华顿盛大学访问学者 (2001)
总统府人权委员与科技委员 (2001-2006)
行政院顾问 (2001-2004)
中华民国血液病学会理事长 (1996-1998)
亚太骨髓移植组织创会会长 (1996-1998)
第三届国大代表 (1996-2000)
越南胡志明市血液及输血医院顾问 (1992-1995)
日本东京大学客座副教授 (1989)
沙乌地阿拉伯吉达法德国王医院顾问医师 (1990)
台大医学院副教授 (1985-1990)
台大医学院讲师 (1982-1985)
台大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74-1978)
《财讯》专栏作家 (2003-2007)
《非凡新闻e周刊》专栏作家 (2006-2007)
一位「热血」医师的走向∕黄煌雄 序
冷血刺客再度热血沸腾∕范巽绿 序
冷血刺客之心路历程∕自 序
楔子
「冷血刺客」解
第一篇 台湾历史
一六二四年.台湾.纽约
郑成功.施琅.伍子胥
郑经的背影
同治.明治.台湾
「桦山」论剑
沈葆桢.台北.两岸
陈泽与陈永华(上)
陈泽与陈永华(中)
陈泽与陈永华(下)
荷兰传教士在台湾
台湾的宝贵资产
历史的偶然或必然(上)
历史的偶然或必然(下)
第二篇 台湾社会
快乐台湾秘帖
乘着奥莉薇亚歌声的翅膀
像船只迷失方向
巧克力与修宪
台湾职棒如何复活?
资讯的满汉全席
叛逃的英雄?
三位张先生
以比尔盖兹为师
「台越之好」
道德重整委员会
姓名学
台湾的诸子百家
五九%的迷思
「半家庭」世代
台湾女性时代来临
「谁来晚餐」台湾版?
老人.监狱.税
向中华电信致敬
老
活得久不如活得好
第三篇 台湾政治
骨髓移植的融合智慧
In Varietate Concordia
安英灵,慰冤魂
奥康之刀
心痛:台湾话与台湾人
政治命名学
药.政治.性
台湾式三首长制
人权、科技、政府「全民指纹建档」社会看法分歧之探讨
以军购换生技升级
科学.政治.大同
台湾停损.民主完美
考虑以「美丽岛」为第二国歌
一个医生看国之病情
第四篇 两岸
抗癌.青山.两岸
人权.法院.两岸
沉鱼.落雁.两岸
Free China, China Free
伊拉克.美国.台湾
美国.台湾.瑞士
台湾.中国.WTO
王振义.陈竺.WHO
「敬爱的」与「尊敬的」
「台华民国」(Republic of Taiwan Chinese)
一位「热血」医师的走向
黄煌雄
在我第一任立委期间(1981/1-1984/1),最值得提及的事情之一,便是我为台大医院的更新计画,经由口头质询、书面质询,以及预算审查做成的附带决议,将整个预算由原本的55.6亿增至91.9亿,这项结果,使台大医院与同为国家医院的荣民总医院更新计画约一百亿的预算,拉到比较接近的程度。
当时促使我持续这项努力的主要动力:一为历史的感情,因为在台湾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如蒋渭水、赖和等都出自台大医院前身;二为校友的感情,当时在立法院内台大校友很少,只有几位;三为在台湾传统社会,台大医院一直代表着人才与智慧,而当年与我有着直接互动的两位年轻台大医师,让我充分感受到这种气质与素养,一位为骨科医师陈博光,一位即是本书作者内科医师陈耀昌。
自从我认识陈耀昌医师开始,他一直就是党外运动的关怀者与支持者,他也是处于弱势的党外人士及其眷属的医师;为了台湾的民主与前途,他曾走上台北与纽约街头;由于这种长久的渊源及实际的关怀,陈医师担任过民进党不分区国大,二千年政党轮替后,他获聘为吕秀莲副总统医疗小组召集人。
作为一位专业者,陈医师是国内血癌与骨髓移植的权威,首创台湾骨髓库而为功不居,旋即捐给慈济,也担任过国内与亚洲有关骨髓移植与血癌组织的负责人﹔更偶然因林滴娟市议员案而成为台湾法医体系的重建者。行有余力之际,陈医师也像他所尊敬的学长蒋渭水一样,振笔疾书。蒋渭水曾以有名的「临床讲义」一文,诊断台湾,并为台湾开药方;陈医师则以血液研究者──「冷」「血」「刺」「客」之名,为「台湾」提供「祕帖」。
纵观这本新书,从历史到两岸、从医学到人权、从音乐飨宴到台湾职棒、从女性时代到老人社会、从族群感叹到美丽岛国歌……我们不但看到一位医师兴趣的广泛,也见证一位医师关怀的「热血」。随着时局的发展,特别是民进党中央执政以后,因为高度期待所产生的巨大落差,这位「热血」医师变得「冷血」了:「放眼台湾,热血沸腾的人太多了。我自己就是一例,自『美丽岛』至『政党轮替』,沸腾了近三十年,而今方知冷血胜于热血。」
二千年以后的台湾,本来有机会在全球华人世界中建立第一个最具有「民主、公义、本土」特质的国家,现在不但已错过这样一个历史机运,而对于像陈医师这样背景的人,领导者未能创造一种格局环境与机制,将其凝聚在一个大熔炉之下,为着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也正反应出当前政治的分歧与多元。面对二○○八立委单一选区和两票制的第一次实行,第三势力蜂涌而出,包括陈医师在内新的选择,都是想抓住两票制的空间,创造另外一片天空。这样看来,从党外时代以来基本上一直维持的两大政治力量的局面,似乎真正要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自序 冷血刺客之心路历程
在「非凡新闻e周刊」写「冷血刺客」专栏是我人生中最快乐也最快意的事之一。
快乐,是因为人生「三立」太难,而我总算沾到了「第三立」(立言)的边。
快意,是一个不懂财经的医学院教授在行医研究教学之余,能在着名财经刊物「非凡」每週写一篇随兴小文,噼腿之乐,不亦快哉!在此感谢李美惠社长,从不限制我的题材。我写财讯专栏,是脑力的苦思﹔非凡,则是心情的喁语,感觉大不同。
这本书一共收集了五十九篇杂文,其中发表在非凡「冷血刺客」专栏(2006-2007)与台湾相关议题四十八篇,在中国时报「名家专栏」(2004)五篇,以及报上投书六篇。其中「台湾停损.民主完美」等于我参加反贪腐运动的宣言,「一个医生看国之病情」则是我组红党的告白。除了「冷血刺客解」介绍专栏名称由来外,我再将其中之五十八篇分成「台湾历史」、「台湾社会」、「台湾政治」、「两岸」四个部分。而能够被以「台湾」为出版重点的「前卫出版社」林文钦社长看中,将这些文章收入「台湾国民教养新书」之内,是我的荣幸,也算是肯定了我对台湾所做的努力。也要谢谢中时的林圣芬社长给我在大报上写专栏的机会。
我初中时,柏杨的专栏正风行,高中时台湾的英雄则是「文星」的李敖。如今在一般人眼中,柏老是样板,李敖是统派。其实柏老不独,李敖不统。依我的了解,李敖在文化上是中国派,政治上是民主派,经济上是台独派。李敖的勇气境界及影响应远胜柏杨。当年的李敖是党外精神的启蒙者,不少党外人士是由他的言行学会独立思考并化为行动的,至少我是如此。李敖算是我的「独立思考」启蒙老师,而独立思考不从众,就是「刺客精神」的表现;坚持义理、不奉承当道,则是知识份子气节的展示。我之参加党外、民进党、反贪腐运动及红党,就是这些原则的一以贯之。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坜事件发生时,我是台大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那么史无前例的骚乱,虽在民间有所耳语,电视及报纸却一字不提。直到大约一週后,联合报才刊出一栏的简讯「中坜警局被焚」,寥寥数语。那是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正坐在游览车上准备去郊游,看到这个报导,我的眼泪竟然不禁夺眶而出:「台湾民众终于站起来了。」
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一日,我结束在芝加哥三年的进修回到台湾。那是台湾党外人士最肃杀的日子。在美丽岛诸君子已人在狱中,而家属们在不可能不被监视的状况下,却又发生林义雄家族血案,显然是当权者对岛内犹待机而动的党外人士杀鸡儆猴之举﹔而我归国前十天又发生陈文成命案,则可以合理推测是对岛外党外人士的狠下马威。我自忖没有勇气当烈士,于是只能尽一份心力去服务党外人士及其家属们。那个时代的党外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他们都是台湾史上的英雄。夫有为者亦若是,因此后来我在行医之余也踏入政治,黄煌雄乃是我在政治上的启蒙老师。他是最早期的党外立法委员,台湾第一位蒋渭水专家、政治家兼学者。二十多年来,他一直维持着「热情、冷静、独立思考及清廉」的党外精神,是我心目中的典范。
一九八○、八一之间,我在美国收集了不少美丽岛大审相关剪报。在芝加哥冰天雪地的漫漫长夜中,在白辽士「幻想交响曲」的乐声里,台湾是我魂牵梦萦之地,我发誓,我要把这些史料留存起来,将来告诉我未来的儿孙们,这些人是为台湾牺牲奉献的英雄。当时以我的想法,在我有生之年,台湾大概还不能脱离独裁统治。没想到后来我有幸能一一认识这些英雄们。更没想到不到十年,民进党就成立了﹔不到二十年,民进党就执政了﹔不到三十年,民进党就变质了。美丽岛的英雄们,纷纷出走,当年的党外英气早已荡然无存。历史剧本的翻页,比我们所能想像的真的快太多了。
范巽绿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女性外省党外人士。一直到她当立委好几年后,我还是习惯叫她Lu-Lu。那是一九八二年,她还不到三十岁,一个洁净聪慧但有些严肃的小女生。不想二十年后,她成为我们这些在大学任教者的教育部顶头上司。Lu-Lu后来与张富忠结婚,佳偶天成。富忠虽然还比我小三岁,却是元老级的党外狂燄英雄。去年反贪腐运动时,我赫然发现,二十九年前中坜事件的主角许信良,写「选举万岁」的两位老党外张富忠与林正杰,都在凯道上站在总统府的对头,真不胜唏嘘。富忠绝顶洒脱又充满谋略,爱旅行而独钟日本,是日本文化旅游专家,奇怪的是他竟然不谙日文。这些看似充满矛盾的特质,集中在他身上。过去这一年,富忠与曾是民进党创党主席团之一的魏耀干两位绿营前辈,是我重要的精神与行动盟友,让我觉得吾道不孤。
去年八月,我参加反贪腐运动时,一开始其实只是站在台湾历史的角度,希望陈水扁总统至少是个会自我反省、尊重司法的台湾史上另类英雄(参见拙着财讯二○○六年七月份:建构台湾英雄史观)。可惜的是阿扁却反其道而行,再加上其后民进党的结构性变化……总之,竟成了今天的局面。我选择了另组「红党」,积极意义是(一)提出建设台湾成自由岛,与(二)以内阁制代总统制,以消弭蓝绿之争的两大愿景;消极意义是把反贪腐由社会运动转为政治机制,以及不让红衫军持续被污名化。再怎么说,去年「九一五」的百万人公民自主性和平游行,在华人史上是空前的,早已造成震撼,虽未竟全功,但瑕不掩瑜,不能以失败论之。未来的历史,将证明反贪腐运动的红衫军对华人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且长远的。
「齐瓦哥医生」及「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二部世界级小说及电影,一部以俄国大革命为背景,一部以布拉格之春为背景。很巧的(还是并非偶然?)是两书(片)均选择以医生(齐瓦哥及托玛士)为主角来阐述在历史洪流中,一个性情中人与热血公民综合体的医师所扮演的虽渺小却感人的角色。种种迹象看来,二○○七年的台湾似乎正站在由盛转衰的历史漩涡上。作为一个医生,我希望我能兼有同行齐瓦哥的善良与文笔,以及托玛士医生的率真与不媚俗,但能免于他们的孤独与软弱,而能号召群众,力挽颓势,在台湾历史上尽一个超越医生角色的知识份子的绵薄之力。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回味无穷的书。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更让我对人性、对社会,甚至对生命本身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悬疑、喜欢动作,并且对台湾背景故事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度过一段难忘的阅读时光。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多次被作者的想象力所折服。他所构建的这个“台湾秘帖”的世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未知。无论是隐藏在暗处的组织,还是那些匪夷所思的阴谋,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这种天马行空的创造力,让整本书充满了活力,也让我对故事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了好奇。
评分《冷血刺客之台湾秘帖》的文字功底,也是我推崇备至的一点。作者的语言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细腻。他能够用简练的词语勾勒出紧张的打斗场面,也能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尤其是一些对话描写,充满了智慧和张力,让我感受到角色之间微妙的心理博弈。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读到《冷血刺客之台湾秘帖》这本书,我真的感觉像是踏上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书中的故事,与其说是讲述一个刺客的传奇,不如说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台湾地下世界画卷。作者笔下的主角,那位“冷血刺客”,绝非传统意义上简单粗暴的杀手。他身上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眼神里藏着不为人知的过去,每一次行动都带着一种近乎艺术的精准和冷酷。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刺客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那些在黑暗中独自挣扎的瞬间,那些为了某种信念而压抑情感的挣扎,都让我深感共鸣。
评分《冷血刺客之台湾秘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悬疑推理方面的巧妙布局。故事线索错综复杂,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可能隐藏着惊人的秘密。作者设下的一个个谜团,如同层层剥茧,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一边猜测着凶手是谁,一边又被新的线索所引导,陷入更深的迷雾。这种引人入胜的节奏,让我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主题。它不仅仅是关于复仇和生存,更触及了权力、背叛、忠诚以及命运的无常。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关于人性的黑暗与光明,关于选择与后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角色划分为好人与坏人,而是展现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抉择,这种思考空间,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部分。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除了那位极具魅力的主角,书中其他角色也同样饱满而鲜活。他们有的狡猾多端,有的忠诚可靠,有的则在善恶之间摇摆不定。每一次人物的出场,都带着他们独特的背景故事和动机,让整个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我甚至会对某些反派角色产生一丝同情,因为他们背后也隐藏着令人唏嘘的过往。
评分《冷血刺客之台湾秘帖》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侠”的意境,只不过,这里的“侠”更加冷峻和现实。主角的行动,虽然带着杀戮,但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则和底线。他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某种平衡。这种复杂的英雄形象,比那些完美的正面人物更加吸引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出色。故事的节奏张弛有度,既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时刻,也有舒缓沉思的篇章。作者懂得如何在关键时刻抛出线索,又能在适当的时候给读者一些喘息的机会。这种精巧的叙事结构,让整个故事流畅自然,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仓促。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台湾当地风土人情的细致描摹。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古老寺庙的静谧一隅,亦或是繁华都市的霓虹闪烁,都被作者用生动的笔触一一展现。这些场景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板,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很多时候,我仿佛能闻到海边飘来的咸湿空气,听到夜市嘈杂的人声,感受到那份属于台湾的独特韵味。主角在这些场景中的穿梭,也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不再是飘渺的虚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