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鸶飞过:卢修一和他的时代

白鹭鸶飞过:卢修一和他的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卢修一
  • 近代史
  • 回忆录
  • 文学
  • 艺术
  • 时代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论你我是否参与卢修一跌宕起伏的年代,
都应该为热爱台湾、燃烧生命的他喝采!

  ★  白鹭鸶飞过的美丽画面,尽管不留痕迹,却深植人心。
  ★  卢修一在台湾民主改革历史中写下的感人扉页,至今仍教世人感佩且心生共鸣!

  卢修一说,白鹭鸶是吉祥的鸟类,能驱虫除害、捍卫乡土,和我们结成命运共同体,因此以其作为守护台湾的象征。

  这位为台湾争取民主自由的先锋,终其一生贯彻「台湾第一、人民至上、弱势优先」的理念,致力推动台湾文化。他幽默风趣,爱家人、爱朋友,认真打拚,一头青丝转为白发,又以「惊天一跪」扭转选局,感动众人,是真正用生命爱台湾的勇士。

  本书由擅写人物传记的作家李文执笔,巧妙融合人物访问与史料,真实描绘出卢修一精采而动人的一生事蹟,引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位令人怀念的传奇经典人物。

本书特色

1.台湾民主自由先锋卢修一逝世10週年独家纪念传记。
2.本书作者取得卢修一家属的信任与协助,全书囊括四篇名人序文,以及卢修一先生勇敢为台湾民主自由发声的灿亮事蹟全纪录。
3.卢修一夫人──陈郁秀女士感念推荐。

传主简介

卢修一

  20 世纪 90 年代台湾重要政治人物。
  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政治学博士,早年任教于文化大学政治系,并担任推广教育中心、夜间部行政管理系、日间部政治系等主任职务。1983 年因「台独案」被捕入狱,接受「感化教育」3 年。1988 年加入民主进步党,担任外交事务负责人,将留学欧洲期间孕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台湾意识,真正借由风起云涌的台湾民主运动加以实践。《日据时代台湾共产党史:1928 ? 1932 》《法国第五共和下的左派》为重要着作。
 
  1990 年进入立法院之后,努力透过国家制度与政策法案的研拟及修订,期待逐渐落实「台湾第一、人民至上、弱势优先」的核心理念。当选三届立法委员期间,曾任法制委员会、内政委员会召集委员,以及民进党立院党团干事长;前后参与重要法案包括:大学法修正、废除公务人员甲等特考、反核四兴建计画、「阳光法案」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政治献金法、野生动物保育法、着作权法、着作权仲介团体条例、老人福利法、托儿政策等。1993 年获得澄社举办「国会记者评鑑现任立委报告」之第三名。

  1997 年 11 月 28 日眼见苏贞昌于台北县县长选情告急,毅然以癌症末期羸弱不堪之身向选民跪求,留予台湾民众最动人的身影。1998 年8 月 6 日凌晨病逝,得年 57 岁。
 
作者简介

李文

  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学分班,文化大学新闻系毕业。
曾任台湾及香港文教、妇女、财经等杂志主编和总编辑、允晨出版公司编辑顾问、博览图书公司丛书总策划、精策管理顾问公司讲师、国家展望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以及行政院文建会助理研究员,目前任职国家文化总会。

  从事人文研究及写作工作二十余年,擅长观察、分析、评论,以及心理和情感描摹。近年来致力文化政策及议题相关研究,以及台湾文化推广教育工作。
着有《纵横五十年──吕秀莲前传》《百岁流金──陈慧坤一○○年人生行道》《掌握成功的关键》,并受邀担任《自由时报》《工商时报》《统领杂志》等专栏作家,发表作品超过两百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文  用为台湾奉献心力的方式怀念他  陈郁秀
序文  虽然短暂,却是永恆  何康美
序文  在史实基础上阅读卢修一和他的时代  薛化元
作者序  从模煳的远观到近距离对焦  李文
第一章  国难家变相交替
第二章  以爱国之名
第三章  左派情怀的革命分子
第四章  在巴黎,铃兰之家
第五章  青丝变白发
第六章  从边缘走向核心
第七章  打一场台湾民主战役
第八章  白鹭鸶之歌
第九章  故去人犹在

附录一  安全、绿色、福利──建设21世纪新台湾的新主张
附录二  民主进步党对卢修一同志悼念文
附录三  总统褒扬令
卢修一大事年表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序文一
用为台湾奉献心力的方式怀念他

卢修一遗孀、国家文化总会秘书长  陈郁秀

十年了,完整呈现卢修一生平故事的专书终于出版。

  一九九八年二月,先夫因病情急遽恶化,医院发出病危通知,我和家人还没有放弃希望,请求院方尽全力抢救,才好不容易让他恢复了神识。四月之后,他回到家里休养,气色逐渐好转,每个人都深信他又活过来了。五、六月间,两月留学美国的宝贝女儿佳慧和佳君,正好放暑假回来,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常和三个孩子(包括当时念高中的儿子佳德)一起谈天说地,有时候还能下五子棋;那是上天特别恩赐给我们一家人永远无法忘怀的快乐时光。

  那时候,我兴起为他出版回忆录的念头,开始请助理进行口述录音,从六月十八日到七月廿日,总共做了十二次录音;由于顾虑他的体力负荷,每次只有三十分钟到一小时,从童年到第一次参选立法委员,大略讲了些生平重点。不过任谁也没料到,他的情况再度严重起来,半个月后就撒手人寰,真正离开了大家!

  因为他的过世,许多事情都停摆了,有将近五百多个日子里,我整个人笼罩在思念他的黑雾中走不出来,当然也搁置了出版的计划。

  论成长背景和学习经历,我和卢修一两人之间的确南辕北辙,然而从相遇之后到共同生活,彼此都带给对方各自的影响,也把对方的一切带进自己的生命里。对我来说,改变后半生志业最重要的关键人,当属卢修一了。

  他一生最爱台湾,为此不断付出行动,用研究、用双脚去实践理念,更一度用激烈的肢体动作去冲撞不公不义的政治体制。我曾经问他,一个读书人为什么要那么粗鲁,这样很不好看!他说,天下没有什么好事会平白掉下来,权利是争取来的。他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终极目的又是什么。

  因为他,我从音乐与纯艺术的天地中走出框限,随他深入民间、走进人群,更加贴进台湾的土地,也让我在失去他之后,知道要如何走上共同的理想之路。多年后,因为有别于既成的工作历练,无论公元二○○○年担任文建会主委、二○○五年接任国家文化总会秘书长、二○○七年兼任国家音乐厅暨国家戏剧院董事长,在认真承担责任并盼追求极致的同时,我很清楚一直摆在心中的台湾,是我最大的动力,而这真的要感谢我的丈夫卢修一。

  思念他、感念他的,不只我自己。直到今天,因为工作行程经常去到全台湾各地,总是还会听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我提起先夫,有许多都是我不知道的事情。想想他离开人间已经届满十週年了,李文小姐以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的《白鹭鸶飞过──卢修一和他的时代》即将付梓发行,不但圆满我当初未竟的心愿,更让我自己和许许多多怀念卢修一的人,得以透过这本书好好来重新认识他,并且在咀嚼他过往的种种时,重温你我曾经走过的时代,共同串起心中对于台湾的美好想望。

  感谢大家为卢修一付出那么大的支持热情与心力,谨将这本书献给我们所爱的台湾。


序文二

虽然短暂,却是永恆
卢修一留学欧洲好友、台独联盟主席特别助理  何康美

  自一九六八年九月六日,卢修一抵达比利时当天接机开始,我和他就为了理念上、工作方法上的差异、歧见,一直未曾停断过争论,进而讨论,而后行动。这种激烈的互动模式,让我和卢修一永远保持深厚的情谊,从此两人合作无间。我们在留学期间成立了欧洲第一个台湾同乡会,接着创刊《乡讯》月刊,以「关怀台湾」为理念主轴,希望引发启蒙作用。

  回到台湾后,任教于文化大学的卢修一备受学生爱戴,正当学术生涯发展得极为顺遂时,却因一九八三年二月爆发的「台独案」,坠落人生最悽惨之境;三年的「感化教育」,他虽然维持一贯的乐观,绝不教自己气馁丧志,不过,出狱后的两年里,因为始终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度过一生最黯淡失意的日子。他在一九八八年元月加入民进党后,立即将蛰伏多时的生命能量发挥到最高点,一直到一九九八年八月六日辞世,短短整个十年,是他步步登上一生最高峰的奋斗史,令人赞佩、惊叹!

  一位有成就又令人感念的人,绝对具备了自身吸引人的特质,卢修一正是集热忱、幽默、慷慨、重友情于一身之人。

  在他连续三任立法委员工作期间,不论国会改造、台湾前途相关议题、修宪问题、教育政策、文化资产、核能安全、劳工权益、治安问题、国家预算分配等方面,无不用心问政,处处可见他的专业性与正义感,犀利把关之余,则又不失热忱、风趣、平易近人。在一九九三年,由澄社评选为表现优秀的十二位立委中,除了第一名的陈水扁,第二名的彭百显,第三名就是卢修一了。

  回想六○年代,台湾的经济尚未起飞时,留学欧洲的学生除了极少数领有奖学金,大都为自费留学;而当时的所谓自费,并非今日由家人供给所需经费,边打工边求学,是一般留学生的正常情况。半工半读辛苦赚来的钱,除了能自给外,有人还需要寄钱回家,以便偿还出国时的借款、保证金、购买机票等种种费用,以及贴补家人的生活费,卢修一就是属于这类同学。那也正是激盪的年代,相关活动十分频繁,所有费用仅靠同学们自由捐款,例如创办欧洲第一个台湾人的刊物《乡讯》月刊,购买印刷机(刻钢板用)、以免费方式印发邮寄给世界各地的台湾同乡,在分担费用上,经济并不充裕的卢修一却永远跑第一;不但如此,他还经常毫不犹豫地接济生活困难的同学;当刘重次同学发明「呒虾米中文输入法」刚上市时,他更是努力帮忙推销,并大量购买赠送朋友。

  感情丰富的卢修一,在情场上遭遇重重挫折,最后与陈郁秀深情结合,建立美满家庭,大家都为他高兴。爱情与亲情之外,卢修一对友情的珍惜更是令人难忘。离开欧洲后,他一直与同学们保持密切联系,他的家永远是我们这一群留欧好友的聚会所。当他遭到逮捕入狱时,为了营救,朋友们的惊心、担忧、四处奔波、踊跃签名连署、全力以赴,完全验证了彼此友谊有多么坚固,情感的流露有多么真挚。尤其感人的是,当他知道病情恶化将与大家永别时,即默默地筹画独自一人到分布在欧美各地的朋友家里一一拜访、道别,让每个人在伤感的情绪中,格外珍惜最后的聚会。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然心系台湾前途,又以「惊天一跪」扭转选局,感动众人,最后在亲人及朋友们无限的依恋中走完一生。

  生命的价值不在其长短,而在过得坦然、充实、为人处事有始有终。卢修一轰轰烈烈地在他生命的高峰离开了我们,虽然有万般不舍、永存怀念,身为志同道合的战友,真要为他一生的努力感到无比的骄傲!


序文三

在史实基础上阅读卢修一和他的时代
政治大学台湾历史研究所所长  薛化元

  刚接到本书作者邀约写序的电话时,我感到讶异。因为跟卢修一先生固然是旧识,也非常欣赏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可是比起我的其他朋友,无论在私交或是学术交流上,实在瞠乎其后,因此非常直觉地婉谢,同时向她推荐我心目中觉得合适的人选。不过李文小姐表示,她希望找一位跟卢修一先生稍有距离的历史学研究者,此人与政大有渊源、对台湾民主运动深入了解并且参与其中,可以站在另一种角度来分享观点。基于我个人对卢修一先生的怀念,因此决定着手写序。

  诚如本书所言,卢修一先生虽然在留学回台湾之后,已有推动台独的意识与心志,但是为了现实的工作问题,对自己的政治态度必须保持低调而隐密,因此包括我在内,许多早年即为台湾独立理念的支持者,都不知道有这样的同志。第一次知道卢修一先生的大名,是在情治单位以他和史明先生有关系而加以逮捕的时候;此后,随着卢先生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在某些政治或学术场合,我和他才开始有了互动。早期跟卢先生接触时,我正在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担任政策研究员,对他即有很深刻的印象,后来换了几次工作,对他的记忆仍始终如一。每次卢先生碰到我都说:「你是不是还在国策中心上班?」尔后因为他在立法院和国民党对抗,结果惨遭施暴、受伤住院,而请许志雄兄替他到清华大学代课,那时对他所坚持的理想才有进一步认识。

  在一九九四年地方自治法制化,以及省市长民选之前,我应立法院内政委员会召集委员邀请,为立法院针对这项法案提供意见。当时我强力主张不要推动省长民选,应该先推动总统直选,以免产生省长正当性强过总统、而发生「叶尔辛效应」。对此,卢修一先生问我:「省长民选若是台湾人民过去长久以来的期待,忽然间我们提出不同的主张,是否应该有更多的理由和说明?」经过一番沟通,卢先生才释怀。由此显见,他愿意以事实和学理基础来讨论政治议题,既不是和稀泥,也不会有过强的「我执」。和他讨论事情是一件愉快的事,因为我同时也有机会反省自己的立场。

  这本书是在卢修一先生过世多年后才进行写作,和以口述为主的传记不同,李文小姐取得家属的信任与协助,不仅可以掌握家属的相关回忆,也能够深入且广泛地运用卢先生的各种笔记与手稿,因而无论对他早年的生活,或是相关经验对他未来的影响,乃至于卢先生在成长历程中对于自我的认识,在书中皆有相当深入的掌握。

  透过这本书,呈现出一个台湾知识菁英于成长过程中,如何在国民党党国体制教育下,产生了虚幻的大中国意识与所谓的爱国情结之后,又如何在追求知识与大环境的冲击下,认清台湾的处境,理想地选择了台湾独立的立场。由于卢先生对弱者、贫者的生活,有过深刻的了解与感触,因而在台湾独立的领域中,选择了当时国内比较少见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台独立场;难为的是,身为一个有强烈政治意识而充满情感的知识分子,他要如何动心忍性、隐藏自己的政治理念而默默地从事相关工作,希望为台湾前途付出更多的贡献。而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当他发现身体受到病魔侵袭,甚至可能不得不牺牲政治前途时,他如何愿意把长期经营的政治资本转而支持其他的同志,希望能够完成既定的理想。当年台北县长投票前夕,他为苏贞昌先生的选情跪下来的那一刻,震撼了多少台湾广大的选民,也留给大家鲜明的记忆。

  对我而言,透过这本传记,不仅强化了原本对卢修一先生的认识,也更加了解原先所不知道的卢修一先生,理解他的成长经验对于日后政治理念与作为如何产生影响。另外,本书也忠实地呈现卢先生在面对命运挑战时,其一贯的坚毅,以及无可避免的脆弱面,尤其是他的压力与无助。本书的可读性、尊重史料纪录的写作方式,以及李文小姐生动的文笔,都让我十分佩服。读者阅读这本传记后,将对台湾的历史命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卢修一先生的政治主张与实践,也将有更强烈的认同。

作者序

从模煳的远观到近距离对焦

  提到卢修一,一般人总是想到他那一头漂亮有型的白发,总是脑海中浮现出「惊天一跪」的最后身影。

  这「一般人」当中,即包含了我自己。
  台湾结束强人威权统治后、政局动盪扰攘期间,我并不在国内,随夫婿出国「伴公子读书」的四年里,因缘际会地参与校园内学生会活动,而与中国留学生多次互动交手的经验,不知不觉让所谓的「台湾意识」在胸臆中觉醒、滋长。曾经有过的移民白人国度的念头,并没有真正着手安排,一九九三年夏季回到台湾后,我的心情就像飞机腾空航行多时后降落地面,着了陆、踏实而笃定。

  平凡女子并没有什么伟大的志业,安居台湾,只因为单纯的想回家;工作与家庭,仍是我生活的重心,这时候,才开始听到「卢修一」。虽然关心国事时论,对于近身的地方政治与选举活动,我只想当个保持距离的旁观者,卢修一的名字,就像听闻其他政界名人一样,于我并无任何主观作用。

  有一天,夫婿的学生邀请参加其结婚喜宴,席间看到卢修一在偌大的场子中向大家挥手,他红光满面,盈盈的笑脸使得双眼瞇成一条线。这位我所不认识、也不了解的立法委员,似乎人气顶旺,很受宾客欢迎。这模煳的远观,是我唯一一次亲眼看到他本人。

  事后请这名学生餐叙时,对方提到未来想参选地方民意代表,这在我的社交领域里,是颇为罕见的生涯志向,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对方说「要像卢修一那样」。

  接着三、四年间,所有台湾人都不能避免不等程度地涉入民主改革与政党政治的洪流中,最起码也能谈谈「政治」;喜欢阅读的我,在这段时期借此方式大量接触相关刊物,并且对于生养我超过三十年的土地──台湾,渴望有更多、更真实的了解。

  「理性」作为我本质的一部分,经常让我在群情激越的环境下依然不起波澜。我以为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廿八日卢修一似风中之烛般突然屈身下跪的那一幕,是他在我脑海中最后的定格;电视现场转播中哄哄然的喧腾情绪,还有旁人为他拭泪的画面,成为我心中的「经典」。
如果卢修一没有成为我第三本传记写作的主人翁,我大概就真的如同一般人那样,对他只留下片断而模煳的印象,不过二○○六年十月开始进行这项写作计画后,卢修一便几乎无一日不存在生活中了。

  我用时光回溯的方式去理解这位逝世近十年的政治人物,由他轰轰烈烈的最后十年的言行表现,引发一连串好奇心,跟随他的相关报导、亲友怀念文章、他的亲笔书信、手札、笔记,乃至于最珍贵的少年至青年时期长达十一年的日记,进入他的世界与内心,再随着他从过去走到未来。

  华人世界对于读书人或知识分子成为「谔谔之士」、或者「士不可以不弘毅」的高度定位,这种价值观对于卢修一是有绝对影响的。若问传统知识分子「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大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九四一年出生的卢修一,历经日本在台湾实施皇民化运动、国民党戒严统治、威权崩解之前的山雨欲来、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政党轮替时代来临前夕等各个时期,都让这位总是敏感于大时代变化的「士」,有着最大和最刺激的领悟,一步一步走向台湾的政治舞台,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更何况他从小就立定了志向!

  情感丰沛、真挚不欺、好发议论、敢做敢当、行动导向,这些特质在卢修一每个生命阶段都能凸显出来,也造就了他一生的精采。而在这道追寻的历程中,有他许许多多关于「士」的气节与价值观的呈现。

  作为这本书的撰写者,虽然与书中主角生前毫无渊源,但这样的距离却是最好、最适切,可以让我在堆满桌面及沙发上的书籍资料、影像DVD、口述访谈录音带中,不因既有好恶观感的影响,去好好认识卢修一、研究卢修一,并且能够从容、客观地在他故去十週年后,借着十万字的侧写,为他五十七岁的生命做註脚。

  完成《白鹭鸶飞过──卢修一和他的时代》的书写,有我希冀将视角拉近对焦、去观照卢修一真实自我的用心和努力,试图让读者在他和他的时代脉络里,感受到他何以令人怀念的原因。虽然平凡亦有平凡之美,不过,在人生的画布上,卢修一确实有其浓烈而深刻的好几道留痕,这些印记,则成就了本书的完成。

  感谢所有在百忙中愿意与我见面,并诚心提供口述资料的人士(见书末访谈名单),对于薛化元教授指正数处历史背景、几个月来帮忙整理文稿的陈慧欣小姐,以及圆神出版社,我也致上最大的谢忱。

二○○八年二月廿日

图书试读

第五章 青丝变白发
一九七六年十月,三十六岁的卢修一初为人父,女儿佳慧和他一样,有着尖尖的下巴,粉嫩棉软的小小身躯,惹人爱怜;「老来得女」的喜悦,让他发疯似的勐洗照片,逢人就送,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有这么一个可爱的孩子。平时因为疼惜妻子弹得一手好琴的「金手指」,他总是包揽所有粗活;饭后洗碗,是他在比利时餐厅打工练就的功夫,因此做起来驾轻就熟,不过给婴儿洗澡,还是生平头一遭,他很快抓到诀窍,做得比陈郁秀还上手,外出时,也经常是他把孩子背在胸前。

这些在欧洲稀松平常的行为,在民风保守的台湾,简直就是家庭角色中「男尊女卑」的颠覆举动,不但招来卢修一母亲的指责,也让街坊邻居大开眼界。卢修一根本不管别人怎么想他这位当教授的「大男人」,既然爱家人,何来面子问题?男人力气比女人大,何必非要太太承担?他做得胜任愉快,享受着「爱是行动、爱是给予」的天伦之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生命为家庭带来欢乐,也带来不少烦恼。佳慧有先天性气喘,经常一发作就喘不过气来,夫妻俩看着女儿痛苦而无辜的神情,心疼不已,每次到医院急救,都得住院一个礼拜。卢修一和陈郁秀为了如何照顾小佳慧、採取什么治疗方法,屡次因见解不同而起争执。

相爱容易相处难,单纯恩爱的夫妻生活,因为新成员加入,角色扮演也随之复杂起来,上下亲子关系、婆媳互动,不能只靠爱得够深来维系,还需要以智慧去面对、解决。回到台湾,在真正的家庭生活中,卢修一才觉得自己有多么幸运,能够拥有一位才智双全的好太太,和他一起经营三代同堂的家庭,让他长年来对于亲情的渴望不再有缺憾。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