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而甘
││九歌最新版序
《白玉苦瓜》是我的第十本诗集,初版于一九七四年,也就是三十四年前,正当我的盛年,可称我的代表作。生命走到这一站,诗艺探到这一层,我自觉已达成熟的稳境,以后无论怎么发展,自信已有相当的把握。这些作品都写于我赴港定居之前,对于我以前的诗集可以算一个结论:
一首诗,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当年决定去香港,多少有一点冒险:环境变了很多,挑战当然不少,好在生命正旺,诗兴不竭,不久也就进入了情况,找到了新的座标,在大陆与岛屿之间定了位。
《白玉苦瓜》?的五十多首诗,主题与诗体相当多元,其中有好多首格律工整,语言单纯,有意无意之间近乎歌词,颇受我在丹佛那两年爱听美国民谣与摇滚乐的启发。当时我发现:现代诗主知多年,太冷了,怎么能比摇滚乐的热力。所以就半自觉地写下了从〈乡愁〉、〈乡愁四韵〉、〈民歌〉到〈江湖上〉、〈民歌手〉、〈摇摇民谣〉的系列作品;结果竟引起了戴洪轩、杨弦、李泰祥等音乐家的共鸣,并转而激发了所谓现代民歌与校园歌曲的运动。
诗与音乐结婚,乃生歌,与绘画相恋,乃有意象与比喻。纪弦当年大声疾唿,强调诗是诗,歌是歌,两者必须分家。他强调现代诗该用散文来写,当时的用意原在挽救新月派单调而浅显的「韵文化」,有其文学史发展的背景,无可厚非。但是当年「自由诗」对「格律诗」的反动,不免矫枉过正,所以一面虽然跳出了「韵文化」,另一面却又陷入了「散文化」。其结果是迷途至今,大半的所谓「自由诗」不幸都摆脱不了「散文化」,不但读来无味,在朗诵会上也欠缺效果。今日的现代诗丧失读者,尤其是听众,这也是一大原因。现代诗要成功,在诗艺上必须兼顾情与意。意,见于主题的呈现,而情,则有赖感性的诉求,也就是音调与意象的经营加交配。目前的现代诗仍耽于铺张意象而疏于安排音调,结果是意象庞杂,节奏散漫,主题不清。
当年杨弦、李泰祥发轫于先,罗大佑、侯德健发扬于后,其他的作曲家与歌手风起云涌,颇能扩充现代诗的领域,其余韵袅袅迄今。近年我在台湾各地演讲,仍然有中年听众告诉我,他们没有忘记李泰祥与杨弦的歌曲。上月我应黄敏惠市长之请去嘉义访问,她的晚宴别出心裁,设在一家叫「玩美煮艺」的餐馆,席上的八道菜都以我的诗命名,内容也巧妙地配合诗意。例如〈乡愁四韵〉就用分成四格的别致浅盘来盛,而〈白玉苦瓜〉更广求苦搜,用有机农场的清纯苦瓜,剖成两半,填以米饭烤成。黄市长为了证明她当年不但读过我的诗,而且至今还记得如何吟唱,席间真的就唱了起来,令我十分感动。 〈
乡愁〉、〈乡愁四韵〉、〈民歌〉几首,多年来引起广泛的共鸣,并一再收入各种选集与台湾、大陆、香港、新加坡的语文课本。〈乡愁〉一首在各地转载之频,不下千次。我到各地讲学,常有学生、歌手或演员登台朗诵或演唱。为此诗作曲者,包括杨弦、王洛宾、沈亚威、郑文德等,不止十人。上海的吕咏鸣将它谱成苏州评弹,并获颁二○○四年的「中国曲艺牡丹奖」。南京的晁岱健为之谱曲,今年一月更在北京保利戏院盛大发表,由男高音戴玉强,女高音汤灿,二胡王行科,萨克斯风范圣琦,钢琴神童龚天鹏,分别领着中国歌剧舞剧交响乐团演出。我常笑说:〈乡愁〉流传之广,简直成了我的名片,但是名片太大了,几乎把我遮住了。
大陆的媒体常称我为「乡愁诗人」,这名号原是褒词,却「小看」了我。迄今我已成诗千首,其中以乡情与怀古为主题者不下百首,但是咏叹其他主题,如亲情、友情、爱情、人物、咏物、自述、世局、造化等等的,还有更多。就算我一首乡愁之作都没有写过,我仍然算得上多产、多元的诗人吧。
譬如本书的主题诗〈白玉苦瓜〉,说它写的是乡愁固然不错,但它同时也是一首咏物诗。又如〈飞将军〉,写的是李广,可称怀古,也可称咏史,但它挑动的一根心弦却是整个民族的大记忆,隐隐仍是时间的乡愁。又如〈老战士〉,正面写的虽是晚近的历史,但〈八卦〉?面所写的就复杂得多,似乎包含了远古与晚近,又像在回忆,又像在预言,又像用玄学的自然现象来影射人事。
另一方面,因台湾而触发的主题也包括了〈车过枋寮〉、〈慈云寺俯眺台北〉、〈起飞〉、〈降落〉、〈西出阳关〉、〈断奶〉、〈虎年〉、〈雾社〉、〈碧湖〉等几首。至于〈江湖上〉、〈小时候〉、〈莲花落〉、〈收藏家〉、〈海棠纹身〉、〈积木〉、〈盲丐〉、〈唿唤〉、〈楼头〉、〈守夜人〉、〈投胎〉、〈诗人〉等作,则是向一具多面体的水晶寻找自我定位与心灵归宿的诸般投影了。
最后,对于三十四年前出版此书的姚宜瑛女士,仍应深深致谢。《白玉苦瓜》在大地出版社已印了十九版。隔了这么多年,诗人与出版人都老了,但那只白玉苦瓜仍静静地梦着,醒着,在故宫博物院?。世界在外面变了太多,但那只苦瓜应仍不改其甘吧。
九十七年三月
︽白玉苦瓜︾各版序言及后记
诗的胜利
││一九七四年大地版初版序
从前有一个小小孩,出生在一块大大陆,头上戴的是高高的天,祖先祈祷时仰望的天,脚下踩的是厚厚的土,祖先血汗灌溉的土。但是小小孩并不满足,每天他怔怔看外国地图,津津有味地,咀嚼那些奇异的名字,心想哪一天才能走出生我的天地,异乡异国任我去遨游?
一晃就是三十年。小小孩变成了中年人,时间,是最好的化妆师,心犹热,霜发已冷冷。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走出那一块大大陆,走破几双浪子的鞋子,异乡异国,走来走去,绕多少空空洞洞的圈子?再回头,那一块大大陆可记得从前那小小孩,春,夏,秋,冬,他曾经俯仰于其中?家,真的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还是少年想出来,中年想回去?
究竟是什么在召唤中年人呢?小小孩的记忆,三十年前,后土之宽厚与博大,长江之滚滚千里而长,巨者如是,固长在胸臆,细者即如井边的一声蟋蟀,阶下的一叶红枫,于今忆及,亦莫不历历皆在心头。不过中年人的乡思与孺慕,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不仅是那一块大大陆的母体,也是,甚且更是,那上面发生过的一切。土地的意义,因历史而更形丰富。湖北,只是一省,而楚,便是一部历史,一个梦,一首歌了。整块大大陆,是一座露天的巨博物馆,一座人去台空的戏台,角色虽已散尽,余音袅袅,气氛仍然令今人低徊。
人是这样,笔也是这样。少年时代,笔尖所沾,不是希颇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一八四二的葡萄酒。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枝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大陆,去沾汨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隔着千年,跟古代最敏感的心灵,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抬一抬槓。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鑑。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现代诗的三度空间,或许便是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加上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吧。不肯进入民族特有的时空,便泛泛然要「超越时空」,只是一种逃避。以往的现代诗,太像抽象画了。
《白玉苦瓜》容纳我四年来的作品五十多篇,是我的第十本诗集。除了前面的六篇是在美国写成,其余的都是三年前回国后的作品。书以「白玉苦瓜」为名,也许是因为这一首诗比较接近前面所悬「三度空间」的期望吧。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白玉苦瓜,滑不留指的莹白玉肌下,隐隐然透现一片浅绿的光泽,是我最喜欢的玉品之一。我当然也叹赏鬼刀神工的翠玉白菜和青玉莲藕之类,但是以言象征的含意,仍以白玉苦瓜最富。瓜而曰苦,正象征生命的现实。神匠当日临摹的那只苦瓜,像所有的苦瓜,所有的生命一样,终必枯朽,但是经过了白玉也就是艺术的转化,假的苦瓜不仅延续了,也更提昇了真苦瓜的生命。生命的苦瓜成了艺术的正果,这便是诗的意义。短暂而容易受伤的,在一首歌里,变成恆久而不可侵犯的,这便是诗的胜利。
││六十三年诗人节前夕
诗之感性的两个要素
││一九七四年大地版后记
一位诗人过了四十五岁居然还出诗集,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华滋华斯的杰作,多在三十七岁以前完成,四十五岁以后,便真箇江郎才尽了。柯立基和安诺德的情形,也大致如此。缪思,好像是不喜欢中年的,更无论老年了。当然,认真追她的诗人,到了四十、五十以后,倒是真能微闻芗泽的。至于七十岁的诗翁竟赢得缪思青睐屡顾的,也不乏前例。相形之下,西方的诗观似乎强调青春,中国人就似乎看得淡些。希腊的诗神阿波罗,同时也是青春之神,中国人则强调「庾信文章老更成」,强调老树着花,大器晚成。华滋华斯和史云朋,到了晚年,还在诗中津津乐道童年,中国诗人则绝少这种现象。相反地,中国的古典诗歌咏中年的哀乐和老年的感慨,最多杰作。西方的观念,认为诗应狂放不羁,至于散文,则是一种「文雅的艺术」(a civil art)。中国的诗观比较讲究温柔敦厚,中年的沉潜和少年的激越同样受到重视。一般说来,中国的诗人进入成熟期,都比较旷达而自然,不像叶慈那样既惊且怒,也不像白朗宁那样虚张声势。
中国虽有江郎才尽之说,实际的例子反而不像西方多。创作力持续之谜,说得玄祕一点,简直上通天机,不可思议,说得扫兴一点呢,也许下通生理,跟什么「腺」之类的不无关系,当非灵感派的诗人所愿接受。除了人力不能控制的因素而外,主观的坚持和努力仍是决定性的条件。三年前,我在一篇文章?曾经扬言,说什么「在踏入地狱之前,假使容我选择带一个伴侣,则我要选择的不一定是诗,而且一定不是西洋现代诗」,当时颇令一些学朋诗友怀抱杞忧,担心从此我将弃缪思而去。事实上,「现代诗与摇滚乐」?的那一番话,是激于现代诗之冷与摇滚乐之热,炎凉对比之下,有感而发。现代诗为什么冷?摇滚乐为什么热?简单说来,是因为前者的形式不容易让人亲近,内容又不太切合时代与环境,而后者恰恰相反。当时我身在美国,浪荡已有两年,心情幽远而寥落,创作也十分歉收,面对摇滚乐的诱惑,不免怨起现代诗来。前引那一番话,不过是要气气缪思,表示天下之美,不尽在卿。那只是情人吵架,当不得真的。
我是在六十年六月底回国的。学府和文坛的朋友,热切的学生和读者,忙碌的市民和浑厚的乡人,电话铃,限时信,门铃门铃,一回到这一切的中间,无论是国难之大或私情之小,都觉得十指连心,怎么也潇洒不起来。记得回国的第一夜,百感猬集,时空的轮转,乡情的震撼,令我失眠。听着邻居后院幽沉的蛙譟和厦门街巷底深邃的犬吠,真真感觉自己是回来了。第二天一大清早的鸡啼和卖豆腐女人的唿喊,使回来的感觉更形真切。因为这一切就是中国,从诗经的第一句起就是如此,每次听到,都令人打心的巷底响起回声,袅袅难绝。就这样,人回来了,心回来了,诗,也回来了。
我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交代一下。意象与节奏,原来是诗之感性的两个要素。节奏感与音调感可能因人而有小异,但是诗人而缺乏一只敏感的耳朵,是不可思议的。音调之高低,节奏之舒疾,句法之长短,语气之正反顺逆,这些,都是诗人必须常加试验并且善为把握的。自从现代诗反传统以来,不少作者连中文的基本声调都忽略了,结果一首诗不是音不副义,甚或音义相左,在声调上「表错了情」,便是完全丧失了节奏的张力,成为一首「哑诗」。国语只有四声,少了一个峭急险骤的入声,新诗的音域先天上已经比古典诗狭窄。剩下来的四声,如果还不能充分发挥功用,新诗的音乐性,也就难怪要日趋贫乏。有一次和芳明谈诗,曾自称是新诗人中最爱在情绪的高潮和行末用去声字的作者。技巧上的这种苦心,论我的文章?几乎从未加以分析。我认为,凡是成功的现代诗人,没有一位不是在音乐性上别有建树的。这一点,除了温任平等极少的评论家外,也几乎无人论及。
诗和音乐结婚,歌乃生。十年前,谁要是为了歌去写一首诗,就会有追求「流行」的嫌疑。这种为晦涩殉道的高等幻觉,在今日,已经是落伍了。不说摇滚乐正是诗与歌的结合,即使「正宗」的现代诗人如奥登等,也写过不少歌谣体的诗。如果诗人和作曲家视「流行」为失节,面对唱片,电台、电视,只晓得退守一隅,自艾自怨,那就只有註定「冷藏」的份了。歌,正如发行刊物和举办朗诵会一样,也是现代诗大众化的一个途径。当社会需要歌,好听又有深度的歌,诗人就应该满足这需要。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诗人都必须写歌,也不必每一首诗都为歌而写。可以想见,有许多必须熟读深思的现代诗,那意境只容慢慢咀嚼,那形式也只有眼耳并赏,原不必与歌强为配合。中国诗的古风和律诗,西洋诗的十四行和无韵体等等,都是与歌无涉的。我们不能想像杜甫的「北征」怎么唱法。我只是觉得,一位诗人的创作,不妨在几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既可以写深刻的诗,也可以写平易的歌。
至于我自己,对于诗与音乐的结合,是颇有兴趣与信心的。《白玉苦瓜》之中,和歌有关系的作品,竟然将近十首,便是最好的说明。譬如〈乡愁四韵〉一首,便是音乐家戴洪轩要我写的,据戴先生说,已经有四五位作曲家谱成了歌。另有青年歌手杨弦将它谱成了民谣,在今年六月一日的「胡德夫民谣演唱会」上,和胡德夫、李敏合唱,并且伴以邓豫德的钢琴,陈雪霞的古筝,和周嘉伦的提琴,听众千余人的反应很是热烈。此外,音乐家李泰祥曾将〈民歌〉与〈海棠纹身〉谱曲,还有一位刘文六先生也将一首〈云〉(未收集中)编成了歌;可惜我自己都还没听到。歌的生命不应该仅止于五线谱上或演奏会中,它应该传诵于街头巷尾,活在广大青年的唇间。看来诗人和音乐家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我向来不记日记,一来因为已经太忙,二来因为作品便是最真实的记录了。在付印的前夕,把这些记录再翻阅一遍,感觉之中,四年的经验,个人的,希望也是民族的,似乎在这?留下了一泓倒影。其中〈小时候〉和〈蒙特瑞半岛〉四年前发表在纽约一份留学生的刊物上,没有再在国内的刊物登载。〈落矶大山〉和〈大江东去〉两首,发表以后,自己颇不满意,在付印前夕乃大加修改,现在的形式和当日发表时,已有甚大差别。以前我没有这样的习惯,现在才发现,如果改得好,是可以把一首坏诗救活过来的。
这本集子?的不少作品,发表以后,曾引起或大或小或正或反的反应。四年来,对我的诗鼓励有加而且形于文字披诸报刊的,包括陈芳明、碧竹、梅新、杨子、管管、关云、石公、孙同勋、陈鼎环、姚一苇、陈克环、罗青、刘绍铭、李元贞、温任平、林亨泰、林钟隆、冯云涛,和香港的杨晋、凝凝、也斯、萧艾、凡妮、连心、雅伦等多位先生,当时不及一一致意,现在请容我利用《白玉苦瓜》出版的机会,向他们说一声谢谢。对于写信给我而竟然不获回信的部份读者,也请在这?接受我的歉意:我所以如此无礼,不是因为当时太忙,太累,便是因为来信的要求已超出我的能力之外,使我答覆为难。
另有某些读者来信,说要阅读或者评析我全部的诗作,问我一共有多少作品。我只能简单地说,到《白玉苦瓜》为止,我一共出版了十卷诗集,俱见书末所附单行本一览。其中的前四种已经绝版。至于早应问世而迄未出版的,尚有两种:其一为创作年代介于《天国的夜市》和《钟乳石》之间的一卷《跳高者》;另一则为包括〈天狼星〉,〈大度山〉和〈忧郁狂想曲〉的长篇诗集,写作时期约当《莲的联想》前后。《跳高者》的剪稿散失殆尽,事隔十多年,风格亦已嫌旧,除了满足某些读者的「收集癖」之外,恐怕已无多大出版的价值了。至于那部长篇诗集,价值应当略高,但是短期内也出不来了。
││六十三年端午之夜
破除现代诗没有读者的谣言
││一九七四年大地版三版序
《白玉苦瓜》初版于去年七月,迄今十三个月,即将三版面世,作者颇感欣慰。「现代诗没有读者」这谣言,想来甚是可笑。
一本书出版后,立刻面对两项考验。第一项是市场,以量取胜。第二项是批评,以质为准。到了这时,名义上这本书仍属于作者,但是自身的命运,已不是作者所能控制的了。《白玉苦瓜》出版之后,不但台港两地有评多篇,香港出现了海盗版,而且直接间接还催生了一场民谣演唱会,现在又正准备三版,上述两项考验似乎勉可通过。这本书,先天的禀赋来自作者,后天的养育则有赖出版人姚宜瑛女士。再版三版,出版人当然「与有功焉」。
第三版的《白玉苦瓜》,是名副其实的新版。本书初版是在去年七月,我去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则在去年八月底,其间我曾去雾社山上主持「复兴文艺营」。该地原为四十六年前山胞抗日壮烈事件的遗址,于今烈士碑前,英雄坊下,忠魂义魄,犹令人低回不能自己。三版增列的这两首〈雾社〉与〈碧湖〉,正是当日感奋之作,算是有诗为证吧。
││六十四年八月于台北
杜甫有折旧率吗?
││一九八三年大地版十版序
《白玉苦瓜》出版迄今不到九年,即将十版,出版人姚宜瑛女士要我发表一点感想。
安迪?瓦荷说:在大众传播的现代社会,每人轮流出名五分钟。流行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的致命伤,就是既快又高的折旧率。诗,从来不是什么流行的东西,所以也没有什么折旧率的问题。对于屈原或杜甫,折旧率似乎毫无作用。
《白玉苦瓜》快要十岁了,这孩子身体好像不错。平均一年一版,表示读者对他相当照顾。销路当然不是健康的唯一标准,幸喜诗选家、诗评家、作曲家等等对他也不算冷淡。即以「入乐」一项而言,先后把这些作品谱曲甚至出唱片的,就有戴洪轩、杨弦、李泰祥、罗大佑、张炫文、郑华娟等几位先生。这也可说相当「小众化」了。对这些小众,我很感谢。
十版以后,甚至二十世纪以后,又如何呢?身为母亲,我早已尽了心血。在未来的风霜雨露?,我相信《白玉苦瓜》能够照顾自己。
││七十二年一月于沙田
《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可以如此温柔而又强大。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书中对“生活”的描绘,真实而感人,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但无论如何,都传递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感染了我,让我觉得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那种真挚的情感,让人心生温暖。这本书让我觉得,诗人不仅仅是一位语言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心灵的抚慰者,他用文字的温度温暖了我们的心房。
评分这部《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反思。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在赞美中华文明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他对于“现代化”与“传统”的思考,让我对当下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也触及了许多现代人的困惑。这种对文化和身份的深刻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部关于时代精神的记录。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作者的意图,他想要通过这些诗歌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这本书让我觉得,诗人不仅仅是一位观察者,更是一位思考者,他用诗歌的眼睛审视着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这部《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美学体验。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活力。他将东西方的文学元素巧妙地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意象的跳跃和联想,它们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为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诗歌中对“色彩”的运用也极其生动,仿佛能让读者在文字中看到斑斓的色彩,感受到丰富的视觉冲击。这种多元化的艺术表达,让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文学风格,而是拓展了诗歌的边界。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那种天马行空的创造力,让我觉得诗歌真的是一种最自由的艺术。
评分《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充满哲思的诗句所打动,它们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比如,书中关于“中国”的阐述,不再是单一的地理概念,而是上升到了文化、精神的维度,这种宏大的视野让人震撼。作者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来,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与作者一同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文明的沉淀。其中一些诗篇,其意象的构建极其巧妙,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其内在的力量。我常常会被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所吸引,然后反复品味,从中汲取营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聆听他的人生感悟和对世界的理解。
评分《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触及了人生的许多重要命题。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它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诗歌中对“存在”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对生命本质的深思。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去自行探索,去体悟。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仿佛在人生的迷宫中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书中有些诗篇,其结构和意境都极具匠心,仿佛经过了精心的雕琢,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每一句都充满了张力。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作者为何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意境。
评分读完《白玉瑜珈》(重排九歌新版),我才真正体会到,诗歌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它可以穿透人心,触及灵魂最深处。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如同最精美的艺术品,每一笔都饱含深情,每一字都蕴含深意。我被书中对“美”的描绘所深深吸引,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情怀,他都能用最动人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诗歌中对“爱”的诠释,也让我深受感动,它不仅仅是对浪漫爱情的描绘,更是对亲情、友情乃至对人类普遍情感的赞美。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温度,它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着作者创作这些诗歌时的情景,那份热情和专注,仿佛也感染了我。
评分这部《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带给我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感。余光中先生在诗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历史典故到神话传说,再到哲学思想,他将这些宝贵的遗产巧妙地编织进现代诗的框架中,既保留了其原有的韵味,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读到“传说”系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古代的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遥远而模糊的记忆唤醒,让它们变得鲜活而生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无论在描绘何种景象,抒发何种情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深深的中国根脉。这种根脉的意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与自信。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自觉”的意义,它提醒我,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源头。
评分《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深度共鸣的作品。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让我对生命的短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当下。诗歌中对“记忆”的描绘,更是将读者带入了对往昔的回忆,那些曾经的画面仿佛重新浮现在眼前。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觉得自己在阅读中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被某些诗句所触动,然后回想起自己生命中的相似经历。这本书让我觉得,诗人不仅仅是一位文字的魔法师,更是一位心灵的共鸣者,他用诗歌的声音回应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呼唤。
评分最近读完了余光中的《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澎湃。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诗集,不如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灵魂深处的自我探索。余光中先生以其驾驭语言的炉火纯青,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诗歌的自由奔放融为一体,创造出既古老又新颖的艺术境界。初翻开书页,那“白玉苦瓜”的意象便如同一颗璀璨的宝石,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它不仅仅是诗歌的题眼,更是整部作品的精神内核,蕴含着人生哲理,也暗含着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读到“龙的传人”这首诗,那种民族自豪感瞬间被点燃,字句间流淌着对中华文明的深深眷恋,仿佛能看到五千年历史的洪流在眼前奔腾,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里都跳动着同一个古老的节奏。而“乡愁四韵”,更是将思乡之情描摹得淋漓尽致,那“长江、黄河、母亲、岛屿”,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浓厚的故土情结,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仿佛也化作了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心中升腾起对故土的无尽思念。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婉转,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情感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评分《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关于“自我”的探索之旅。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常常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内心深处,去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书中对“孤独”的描绘,并非是消极的感伤,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独立的思考和内省的空间。这种对孤独的积极解读,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也充满了对“希望”的憧憬,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看到光明的前景。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成长”的描绘,它让我认识到,每一次经历都是生命成长的养分。这本书让我觉得,诗人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哲人,一位引导者,他用诗歌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