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

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光中
图书标签:
  • 诗歌
  • 楚辞
  • 九歌
  • 重排版
  • 白玉苦瓜
  • 文学
  • 古典诗词
  • 文化
  • 艺术
  • 原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白玉苦瓜》是余光中众多作品中最畅销的代表作。书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有:〈江湖上〉、〈小时候〉、〈民歌手〉、〈车过枋寮〉、〈乡愁四韵〉、〈白玉苦瓜〉。其中〈乡愁四韵〉更曾改编成风行一时的校园民歌。除了前三首为在美国的作品,其余五十多首均是民国六十年回国之后在台北厦门街二楼的大书房──高斋里,那扇绿阴阴的长窗下写成的。书题以白玉苦瓜,乃是因为作者认为这首白玉苦瓜比较接近「三度空间」的期望。 本书特色 ★余光中诗集的代表作。「余光中说,如果读友要读他的诗就读《白玉苦瓜》」 ★大字、大开本、新封面,重排精印。 ★引起民歌与校园歌曲运动的着名诗作:〈乡愁〉、〈乡愁四韵〉、〈民歌〉、〈江湖上〉、〈民歌手〉、〈摇摇民谣〉等系列作品,都在本书中。 ★特别收录《白玉苦瓜》自1974年大地版初版本到2008年九歌版最新版,历时三十多年来各版次的序言,呈现出《白玉苦瓜》成为恆久经典的过程。 作者简介 余光中 福建永春人,一九二八年生,一生从事诗、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曾在美国教书四年,并在台、港各大学担任外文系或中文系教授,退休后受聘为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一生写作以诗、散文、评论、翻译为四度空间,在台、港及中国大陆已出版专集逾七十多种,影响深远。着有诗集《五行无阻》;文集《日不落家》、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掌上雨》、《分水岭上》、《龚自珍与雪莱》。曾获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散文奖、吴鲁芹散文奖、霍英东成就奖、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散文家奖等。
《古董局中局:燕京秘史》 内容概要 本书是“古董局中局”系列的开篇之作,深入描绘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古玩界风起云涌的秘辛与恩怨。故事以一尊流失海外的清代乾隆年间官窑瓷器——“天问觚”的横空出世为引子,将主人公许愿推入了纷繁复杂的古玩江湖。 许愿,一个出身于古玩世家、却对传统行业心存芥蒂的年轻人,在父亲突然离奇失踪后,被迫卷入了这场涉及国宝、阴谋与家族宿命的漩涡。他发现,父亲的失踪并非偶然,而是与一桩陈年旧案以及一幅被认为是赝品的宋代名画《寒鸦图》紧密相关。 小说细致刻画了老北京的鬼市、潘家园的烟火气,以及隐藏在光鲜背后的古玩行家、鉴定大师、不法之徒之间的暗流涌动。通过许愿的视角,读者得以一窥那个时代鉴定行业的“行话”与“规矩”——从“看皮色、辨釉面”到“听声音、摸胎质”,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真伪,更关乎性命。 故事主线围绕着“天问觚”的真伪鉴定与追回展开。这件被誉为“国宝级”的瓷器,牵扯出军阀遗孤、神秘组织“五脉”以及日本文物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许愿必须依靠他那略显生疏但天赋异禀的鉴定能力,以及几位亦师亦友的长辈的指点,才能在一次次的“局”中找到一线生机。 核心人物群像 许愿: 本书主角,一个不情愿的继承者。他原本是机械制造厂的技术员,对家族的古董买卖嗤之以鼻。父亲的失踪迫使他接手了店铺“五脉”的事务,并在老一辈的熏陶下,迅速成长为一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鉴定家。他的特点是既有传统鉴定的根基,又具备现代人的逻辑思维。 黄克武: 资深老警官,表面上是维护治安的执法者,实际上却是“五脉”中“药家”的后人。他沉稳内敛,对古玩界了如指掌,是许愿在道上行走的重要保护伞和信息来源。他与许愿的父亲有着深厚的交情,誓要查清当年的旧案。 罗局长(罗老): 退休的文物局领导,被誉为古玩界的“活字典”。他德高望重,是“五脉”的精神领袖之一。他用一套模糊而充满哲理的语言引导着许愿,教会他辨别“局”的本质——局不在器物本身,而在人心。 沈云琛: 神秘的年轻女商人,她与许愿的接触起初充满了试探与利用,但随着剧情深入,她显露出自己复杂的背景和对国宝强烈的保护欲。她代表了新生代文物保护力量,与许愿形成了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 主要情节与悬念 第一重迷雾:父亲的信物 许愿继承店铺后,发现父亲留下的线索,指向一个只有内部人士才懂的暗语——“青铜的颜色,玉石的脾气”。这引导他找到了藏在店铺暗格中的一批特殊工具和一本残缺的鉴定笔记。 第二重迷雾:天问觚的真假之辩 一件号称从海外回流的“天问觚”在北京文物拍卖会上引爆舆论。正反两派鉴定专家争论不休。许愿在罗老暗中指点下,发现此觚的款识虽然完美,但其烧制过程中的细微气泡和釉面结晶存在时间上的悖论,暗示了高超的现代仿制技术。追查仿制者的过程中,他遭遇了第一次致命的威胁。 第三重迷雾:燕京往事与五脉的起源 为了理解父亲的处境,许愿开始深入了解“五脉”——这个由五大家族组成的,世代守护文物、维持古玩市场秩序的地下组织。他发现“五脉”的建立是为了应对民国时期文物的大量流失。父亲的失踪,很可能与他发现的某件足以颠覆“五脉”信誉的秘密文物有关。 第四重迷雾:寒鸦图的诱惑 追查过程中,一幅传说中被毁的宋代画家作品《寒鸦图》的线索浮现。这幅画被认为包含着古代帝王陵寝的关键信息,是多方势力争夺的焦点。许愿必须判断自己手中的那张被鉴定为赝品的画作,究竟是真品,还是一个引诱他入局的诱饵。 文化背景与深度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悬疑探险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文化传承的侧面史。作者深入考证了清代官窑的制作工艺、明清家具的榫卯结构,以及玉器和书画鉴定的复杂体系。它探讨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传统行家的坚守与妥协,以及国宝回归之路上的艰辛与不易。 小说氛围沉郁而紧张,充满了老北京特有的市井智慧与江湖义气。在鉴定真伪的斗智斗勇中,蕴含着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思考。每一个精美的古董,背后都承载着一段被尘封的往事。许愿必须学会的,是如何在层层叠叠的“局”中,找到文物本身的“真”,以及人心的“诚”。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成果而甘

  ││九歌最新版序

  《白玉苦瓜》是我的第十本诗集,初版于一九七四年,也就是三十四年前,正当我的盛年,可称我的代表作。生命走到这一站,诗艺探到这一层,我自觉已达成熟的稳境,以后无论怎么发展,自信已有相当的把握。这些作品都写于我赴港定居之前,对于我以前的诗集可以算一个结论:

  一首诗,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当年决定去香港,多少有一点冒险:环境变了很多,挑战当然不少,好在生命正旺,诗兴不竭,不久也就进入了情况,找到了新的座标,在大陆与岛屿之间定了位。

  《白玉苦瓜》?的五十多首诗,主题与诗体相当多元,其中有好多首格律工整,语言单纯,有意无意之间近乎歌词,颇受我在丹佛那两年爱听美国民谣与摇滚乐的启发。当时我发现:现代诗主知多年,太冷了,怎么能比摇滚乐的热力。所以就半自觉地写下了从〈乡愁〉、〈乡愁四韵〉、〈民歌〉到〈江湖上〉、〈民歌手〉、〈摇摇民谣〉的系列作品;结果竟引起了戴洪轩、杨弦、李泰祥等音乐家的共鸣,并转而激发了所谓现代民歌与校园歌曲的运动。

  诗与音乐结婚,乃生歌,与绘画相恋,乃有意象与比喻。纪弦当年大声疾唿,强调诗是诗,歌是歌,两者必须分家。他强调现代诗该用散文来写,当时的用意原在挽救新月派单调而浅显的「韵文化」,有其文学史发展的背景,无可厚非。但是当年「自由诗」对「格律诗」的反动,不免矫枉过正,所以一面虽然跳出了「韵文化」,另一面却又陷入了「散文化」。其结果是迷途至今,大半的所谓「自由诗」不幸都摆脱不了「散文化」,不但读来无味,在朗诵会上也欠缺效果。今日的现代诗丧失读者,尤其是听众,这也是一大原因。现代诗要成功,在诗艺上必须兼顾情与意。意,见于主题的呈现,而情,则有赖感性的诉求,也就是音调与意象的经营加交配。目前的现代诗仍耽于铺张意象而疏于安排音调,结果是意象庞杂,节奏散漫,主题不清。

  当年杨弦、李泰祥发轫于先,罗大佑、侯德健发扬于后,其他的作曲家与歌手风起云涌,颇能扩充现代诗的领域,其余韵袅袅迄今。近年我在台湾各地演讲,仍然有中年听众告诉我,他们没有忘记李泰祥与杨弦的歌曲。上月我应黄敏惠市长之请去嘉义访问,她的晚宴别出心裁,设在一家叫「玩美煮艺」的餐馆,席上的八道菜都以我的诗命名,内容也巧妙地配合诗意。例如〈乡愁四韵〉就用分成四格的别致浅盘来盛,而〈白玉苦瓜〉更广求苦搜,用有机农场的清纯苦瓜,剖成两半,填以米饭烤成。黄市长为了证明她当年不但读过我的诗,而且至今还记得如何吟唱,席间真的就唱了起来,令我十分感动。 〈

  乡愁〉、〈乡愁四韵〉、〈民歌〉几首,多年来引起广泛的共鸣,并一再收入各种选集与台湾、大陆、香港、新加坡的语文课本。〈乡愁〉一首在各地转载之频,不下千次。我到各地讲学,常有学生、歌手或演员登台朗诵或演唱。为此诗作曲者,包括杨弦、王洛宾、沈亚威、郑文德等,不止十人。上海的吕咏鸣将它谱成苏州评弹,并获颁二○○四年的「中国曲艺牡丹奖」。南京的晁岱健为之谱曲,今年一月更在北京保利戏院盛大发表,由男高音戴玉强,女高音汤灿,二胡王行科,萨克斯风范圣琦,钢琴神童龚天鹏,分别领着中国歌剧舞剧交响乐团演出。我常笑说:〈乡愁〉流传之广,简直成了我的名片,但是名片太大了,几乎把我遮住了。

  大陆的媒体常称我为「乡愁诗人」,这名号原是褒词,却「小看」了我。迄今我已成诗千首,其中以乡情与怀古为主题者不下百首,但是咏叹其他主题,如亲情、友情、爱情、人物、咏物、自述、世局、造化等等的,还有更多。就算我一首乡愁之作都没有写过,我仍然算得上多产、多元的诗人吧。

  譬如本书的主题诗〈白玉苦瓜〉,说它写的是乡愁固然不错,但它同时也是一首咏物诗。又如〈飞将军〉,写的是李广,可称怀古,也可称咏史,但它挑动的一根心弦却是整个民族的大记忆,隐隐仍是时间的乡愁。又如〈老战士〉,正面写的虽是晚近的历史,但〈八卦〉?面所写的就复杂得多,似乎包含了远古与晚近,又像在回忆,又像在预言,又像用玄学的自然现象来影射人事。

  另一方面,因台湾而触发的主题也包括了〈车过枋寮〉、〈慈云寺俯眺台北〉、〈起飞〉、〈降落〉、〈西出阳关〉、〈断奶〉、〈虎年〉、〈雾社〉、〈碧湖〉等几首。至于〈江湖上〉、〈小时候〉、〈莲花落〉、〈收藏家〉、〈海棠纹身〉、〈积木〉、〈盲丐〉、〈唿唤〉、〈楼头〉、〈守夜人〉、〈投胎〉、〈诗人〉等作,则是向一具多面体的水晶寻找自我定位与心灵归宿的诸般投影了。

  最后,对于三十四年前出版此书的姚宜瑛女士,仍应深深致谢。《白玉苦瓜》在大地出版社已印了十九版。隔了这么多年,诗人与出版人都老了,但那只白玉苦瓜仍静静地梦着,醒着,在故宫博物院?。世界在外面变了太多,但那只苦瓜应仍不改其甘吧。

   九十七年三月

  ︽白玉苦瓜︾各版序言及后记
  诗的胜利

  ││一九七四年大地版初版序

  从前有一个小小孩,出生在一块大大陆,头上戴的是高高的天,祖先祈祷时仰望的天,脚下踩的是厚厚的土,祖先血汗灌溉的土。但是小小孩并不满足,每天他怔怔看外国地图,津津有味地,咀嚼那些奇异的名字,心想哪一天才能走出生我的天地,异乡异国任我去遨游?

  一晃就是三十年。小小孩变成了中年人,时间,是最好的化妆师,心犹热,霜发已冷冷。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走出那一块大大陆,走破几双浪子的鞋子,异乡异国,走来走去,绕多少空空洞洞的圈子?再回头,那一块大大陆可记得从前那小小孩,春,夏,秋,冬,他曾经俯仰于其中?家,真的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还是少年想出来,中年想回去?

  究竟是什么在召唤中年人呢?小小孩的记忆,三十年前,后土之宽厚与博大,长江之滚滚千里而长,巨者如是,固长在胸臆,细者即如井边的一声蟋蟀,阶下的一叶红枫,于今忆及,亦莫不历历皆在心头。不过中年人的乡思与孺慕,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不仅是那一块大大陆的母体,也是,甚且更是,那上面发生过的一切。土地的意义,因历史而更形丰富。湖北,只是一省,而楚,便是一部历史,一个梦,一首歌了。整块大大陆,是一座露天的巨博物馆,一座人去台空的戏台,角色虽已散尽,余音袅袅,气氛仍然令今人低徊。

  人是这样,笔也是这样。少年时代,笔尖所沾,不是希颇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一八四二的葡萄酒。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枝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大陆,去沾汨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隔着千年,跟古代最敏感的心灵,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抬一抬槓。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鑑。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现代诗的三度空间,或许便是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加上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吧。不肯进入民族特有的时空,便泛泛然要「超越时空」,只是一种逃避。以往的现代诗,太像抽象画了。

  《白玉苦瓜》容纳我四年来的作品五十多篇,是我的第十本诗集。除了前面的六篇是在美国写成,其余的都是三年前回国后的作品。书以「白玉苦瓜」为名,也许是因为这一首诗比较接近前面所悬「三度空间」的期望吧。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白玉苦瓜,滑不留指的莹白玉肌下,隐隐然透现一片浅绿的光泽,是我最喜欢的玉品之一。我当然也叹赏鬼刀神工的翠玉白菜和青玉莲藕之类,但是以言象征的含意,仍以白玉苦瓜最富。瓜而曰苦,正象征生命的现实。神匠当日临摹的那只苦瓜,像所有的苦瓜,所有的生命一样,终必枯朽,但是经过了白玉也就是艺术的转化,假的苦瓜不仅延续了,也更提昇了真苦瓜的生命。生命的苦瓜成了艺术的正果,这便是诗的意义。短暂而容易受伤的,在一首歌里,变成恆久而不可侵犯的,这便是诗的胜利。

  ││六十三年诗人节前夕

  诗之感性的两个要素

  ││一九七四年大地版后记

  一位诗人过了四十五岁居然还出诗集,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华滋华斯的杰作,多在三十七岁以前完成,四十五岁以后,便真箇江郎才尽了。柯立基和安诺德的情形,也大致如此。缪思,好像是不喜欢中年的,更无论老年了。当然,认真追她的诗人,到了四十、五十以后,倒是真能微闻芗泽的。至于七十岁的诗翁竟赢得缪思青睐屡顾的,也不乏前例。相形之下,西方的诗观似乎强调青春,中国人就似乎看得淡些。希腊的诗神阿波罗,同时也是青春之神,中国人则强调「庾信文章老更成」,强调老树着花,大器晚成。华滋华斯和史云朋,到了晚年,还在诗中津津乐道童年,中国诗人则绝少这种现象。相反地,中国的古典诗歌咏中年的哀乐和老年的感慨,最多杰作。西方的观念,认为诗应狂放不羁,至于散文,则是一种「文雅的艺术」(a civil art)。中国的诗观比较讲究温柔敦厚,中年的沉潜和少年的激越同样受到重视。一般说来,中国的诗人进入成熟期,都比较旷达而自然,不像叶慈那样既惊且怒,也不像白朗宁那样虚张声势。

  中国虽有江郎才尽之说,实际的例子反而不像西方多。创作力持续之谜,说得玄祕一点,简直上通天机,不可思议,说得扫兴一点呢,也许下通生理,跟什么「腺」之类的不无关系,当非灵感派的诗人所愿接受。除了人力不能控制的因素而外,主观的坚持和努力仍是决定性的条件。三年前,我在一篇文章?曾经扬言,说什么「在踏入地狱之前,假使容我选择带一个伴侣,则我要选择的不一定是诗,而且一定不是西洋现代诗」,当时颇令一些学朋诗友怀抱杞忧,担心从此我将弃缪思而去。事实上,「现代诗与摇滚乐」?的那一番话,是激于现代诗之冷与摇滚乐之热,炎凉对比之下,有感而发。现代诗为什么冷?摇滚乐为什么热?简单说来,是因为前者的形式不容易让人亲近,内容又不太切合时代与环境,而后者恰恰相反。当时我身在美国,浪荡已有两年,心情幽远而寥落,创作也十分歉收,面对摇滚乐的诱惑,不免怨起现代诗来。前引那一番话,不过是要气气缪思,表示天下之美,不尽在卿。那只是情人吵架,当不得真的。

  我是在六十年六月底回国的。学府和文坛的朋友,热切的学生和读者,忙碌的市民和浑厚的乡人,电话铃,限时信,门铃门铃,一回到这一切的中间,无论是国难之大或私情之小,都觉得十指连心,怎么也潇洒不起来。记得回国的第一夜,百感猬集,时空的轮转,乡情的震撼,令我失眠。听着邻居后院幽沉的蛙譟和厦门街巷底深邃的犬吠,真真感觉自己是回来了。第二天一大清早的鸡啼和卖豆腐女人的唿喊,使回来的感觉更形真切。因为这一切就是中国,从诗经的第一句起就是如此,每次听到,都令人打心的巷底响起回声,袅袅难绝。就这样,人回来了,心回来了,诗,也回来了。

  我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交代一下。意象与节奏,原来是诗之感性的两个要素。节奏感与音调感可能因人而有小异,但是诗人而缺乏一只敏感的耳朵,是不可思议的。音调之高低,节奏之舒疾,句法之长短,语气之正反顺逆,这些,都是诗人必须常加试验并且善为把握的。自从现代诗反传统以来,不少作者连中文的基本声调都忽略了,结果一首诗不是音不副义,甚或音义相左,在声调上「表错了情」,便是完全丧失了节奏的张力,成为一首「哑诗」。国语只有四声,少了一个峭急险骤的入声,新诗的音域先天上已经比古典诗狭窄。剩下来的四声,如果还不能充分发挥功用,新诗的音乐性,也就难怪要日趋贫乏。有一次和芳明谈诗,曾自称是新诗人中最爱在情绪的高潮和行末用去声字的作者。技巧上的这种苦心,论我的文章?几乎从未加以分析。我认为,凡是成功的现代诗人,没有一位不是在音乐性上别有建树的。这一点,除了温任平等极少的评论家外,也几乎无人论及。

  诗和音乐结婚,歌乃生。十年前,谁要是为了歌去写一首诗,就会有追求「流行」的嫌疑。这种为晦涩殉道的高等幻觉,在今日,已经是落伍了。不说摇滚乐正是诗与歌的结合,即使「正宗」的现代诗人如奥登等,也写过不少歌谣体的诗。如果诗人和作曲家视「流行」为失节,面对唱片,电台、电视,只晓得退守一隅,自艾自怨,那就只有註定「冷藏」的份了。歌,正如发行刊物和举办朗诵会一样,也是现代诗大众化的一个途径。当社会需要歌,好听又有深度的歌,诗人就应该满足这需要。

  当然,并不是每一位诗人都必须写歌,也不必每一首诗都为歌而写。可以想见,有许多必须熟读深思的现代诗,那意境只容慢慢咀嚼,那形式也只有眼耳并赏,原不必与歌强为配合。中国诗的古风和律诗,西洋诗的十四行和无韵体等等,都是与歌无涉的。我们不能想像杜甫的「北征」怎么唱法。我只是觉得,一位诗人的创作,不妨在几个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既可以写深刻的诗,也可以写平易的歌。

  至于我自己,对于诗与音乐的结合,是颇有兴趣与信心的。《白玉苦瓜》之中,和歌有关系的作品,竟然将近十首,便是最好的说明。譬如〈乡愁四韵〉一首,便是音乐家戴洪轩要我写的,据戴先生说,已经有四五位作曲家谱成了歌。另有青年歌手杨弦将它谱成了民谣,在今年六月一日的「胡德夫民谣演唱会」上,和胡德夫、李敏合唱,并且伴以邓豫德的钢琴,陈雪霞的古筝,和周嘉伦的提琴,听众千余人的反应很是热烈。此外,音乐家李泰祥曾将〈民歌〉与〈海棠纹身〉谱曲,还有一位刘文六先生也将一首〈云〉(未收集中)编成了歌;可惜我自己都还没听到。歌的生命不应该仅止于五线谱上或演奏会中,它应该传诵于街头巷尾,活在广大青年的唇间。看来诗人和音乐家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我向来不记日记,一来因为已经太忙,二来因为作品便是最真实的记录了。在付印的前夕,把这些记录再翻阅一遍,感觉之中,四年的经验,个人的,希望也是民族的,似乎在这?留下了一泓倒影。其中〈小时候〉和〈蒙特瑞半岛〉四年前发表在纽约一份留学生的刊物上,没有再在国内的刊物登载。〈落矶大山〉和〈大江东去〉两首,发表以后,自己颇不满意,在付印前夕乃大加修改,现在的形式和当日发表时,已有甚大差别。以前我没有这样的习惯,现在才发现,如果改得好,是可以把一首坏诗救活过来的。

  这本集子?的不少作品,发表以后,曾引起或大或小或正或反的反应。四年来,对我的诗鼓励有加而且形于文字披诸报刊的,包括陈芳明、碧竹、梅新、杨子、管管、关云、石公、孙同勋、陈鼎环、姚一苇、陈克环、罗青、刘绍铭、李元贞、温任平、林亨泰、林钟隆、冯云涛,和香港的杨晋、凝凝、也斯、萧艾、凡妮、连心、雅伦等多位先生,当时不及一一致意,现在请容我利用《白玉苦瓜》出版的机会,向他们说一声谢谢。对于写信给我而竟然不获回信的部份读者,也请在这?接受我的歉意:我所以如此无礼,不是因为当时太忙,太累,便是因为来信的要求已超出我的能力之外,使我答覆为难。

  另有某些读者来信,说要阅读或者评析我全部的诗作,问我一共有多少作品。我只能简单地说,到《白玉苦瓜》为止,我一共出版了十卷诗集,俱见书末所附单行本一览。其中的前四种已经绝版。至于早应问世而迄未出版的,尚有两种:其一为创作年代介于《天国的夜市》和《钟乳石》之间的一卷《跳高者》;另一则为包括〈天狼星〉,〈大度山〉和〈忧郁狂想曲〉的长篇诗集,写作时期约当《莲的联想》前后。《跳高者》的剪稿散失殆尽,事隔十多年,风格亦已嫌旧,除了满足某些读者的「收集癖」之外,恐怕已无多大出版的价值了。至于那部长篇诗集,价值应当略高,但是短期内也出不来了。

  ││六十三年端午之夜
  破除现代诗没有读者的谣言

  ││一九七四年大地版三版序

  《白玉苦瓜》初版于去年七月,迄今十三个月,即将三版面世,作者颇感欣慰。「现代诗没有读者」这谣言,想来甚是可笑。

  一本书出版后,立刻面对两项考验。第一项是市场,以量取胜。第二项是批评,以质为准。到了这时,名义上这本书仍属于作者,但是自身的命运,已不是作者所能控制的了。《白玉苦瓜》出版之后,不但台港两地有评多篇,香港出现了海盗版,而且直接间接还催生了一场民谣演唱会,现在又正准备三版,上述两项考验似乎勉可通过。这本书,先天的禀赋来自作者,后天的养育则有赖出版人姚宜瑛女士。再版三版,出版人当然「与有功焉」。

  第三版的《白玉苦瓜》,是名副其实的新版。本书初版是在去年七月,我去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则在去年八月底,其间我曾去雾社山上主持「复兴文艺营」。该地原为四十六年前山胞抗日壮烈事件的遗址,于今烈士碑前,英雄坊下,忠魂义魄,犹令人低回不能自己。三版增列的这两首〈雾社〉与〈碧湖〉,正是当日感奋之作,算是有诗为证吧。

  ││六十四年八月于台北

  杜甫有折旧率吗?

  ││一九八三年大地版十版序

  《白玉苦瓜》出版迄今不到九年,即将十版,出版人姚宜瑛女士要我发表一点感想。

  安迪?瓦荷说:在大众传播的现代社会,每人轮流出名五分钟。流行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的致命伤,就是既快又高的折旧率。诗,从来不是什么流行的东西,所以也没有什么折旧率的问题。对于屈原或杜甫,折旧率似乎毫无作用。

  《白玉苦瓜》快要十岁了,这孩子身体好像不错。平均一年一版,表示读者对他相当照顾。销路当然不是健康的唯一标准,幸喜诗选家、诗评家、作曲家等等对他也不算冷淡。即以「入乐」一项而言,先后把这些作品谱曲甚至出唱片的,就有戴洪轩、杨弦、李泰祥、罗大佑、张炫文、郑华娟等几位先生。这也可说相当「小众化」了。对这些小众,我很感谢。

  十版以后,甚至二十世纪以后,又如何呢?身为母亲,我早已尽了心血。在未来的风霜雨露?,我相信《白玉苦瓜》能够照顾自己。

  ││七十二年一月于沙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可以如此温柔而又强大。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歌颂了平凡中的伟大。书中对“生活”的描绘,真实而感人,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但无论如何,都传递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感染了我,让我觉得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那种真挚的情感,让人心生温暖。这本书让我觉得,诗人不仅仅是一位语言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心灵的抚慰者,他用文字的温度温暖了我们的心房。

评分

这部《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带给我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反思。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在赞美中华文明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他对于“现代化”与“传统”的思考,让我对当下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也触及了许多现代人的困惑。这种对文化和身份的深刻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一部关于时代精神的记录。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作者的意图,他想要通过这些诗歌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这本书让我觉得,诗人不仅仅是一位观察者,更是一位思考者,他用诗歌的眼睛审视着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部《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美学体验。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活力。他将东西方的文学元素巧妙地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意象的跳跃和联想,它们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为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诗歌中对“色彩”的运用也极其生动,仿佛能让读者在文字中看到斑斓的色彩,感受到丰富的视觉冲击。这种多元化的艺术表达,让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文学风格,而是拓展了诗歌的边界。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那种天马行空的创造力,让我觉得诗歌真的是一种最自由的艺术。

评分

《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充满哲思的诗句所打动,它们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比如,书中关于“中国”的阐述,不再是单一的地理概念,而是上升到了文化、精神的维度,这种宏大的视野让人震撼。作者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来,用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与作者一同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文明的沉淀。其中一些诗篇,其意象的构建极其巧妙,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其内在的力量。我常常会被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所吸引,然后反复品味,从中汲取营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读诗,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聆听他的人生感悟和对世界的理解。

评分

《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教科书。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触及了人生的许多重要命题。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它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诗歌中对“存在”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对生命本质的深思。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去自行探索,去体悟。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仿佛在人生的迷宫中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书中有些诗篇,其结构和意境都极具匠心,仿佛经过了精心的雕琢,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每一句都充满了张力。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作者为何会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意境。

评分

读完《白玉瑜珈》(重排九歌新版),我才真正体会到,诗歌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它可以穿透人心,触及灵魂最深处。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如同最精美的艺术品,每一笔都饱含深情,每一字都蕴含深意。我被书中对“美”的描绘所深深吸引,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情怀,他都能用最动人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诗歌中对“爱”的诠释,也让我深受感动,它不仅仅是对浪漫爱情的描绘,更是对亲情、友情乃至对人类普遍情感的赞美。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温度,它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想象着作者创作这些诗歌时的情景,那份热情和专注,仿佛也感染了我。

评分

这部《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带给我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感。余光中先生在诗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历史典故到神话传说,再到哲学思想,他将这些宝贵的遗产巧妙地编织进现代诗的框架中,既保留了其原有的韵味,又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读到“传说”系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古代的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遥远而模糊的记忆唤醒,让它们变得鲜活而生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无论在描绘何种景象,抒发何种情感,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深深的中国根脉。这种根脉的意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与自信。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自觉”的意义,它提醒我,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源头。

评分

《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深度共鸣的作品。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触及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让我对生命的短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当下。诗歌中对“记忆”的描绘,更是将读者带入了对往昔的回忆,那些曾经的画面仿佛重新浮现在眼前。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觉得自己在阅读中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被某些诗句所触动,然后回想起自己生命中的相似经历。这本书让我觉得,诗人不仅仅是一位文字的魔法师,更是一位心灵的共鸣者,他用诗歌的声音回应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呼唤。

评分

最近读完了余光中的《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心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澎湃。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诗集,不如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灵魂深处的自我探索。余光中先生以其驾驭语言的炉火纯青,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诗歌的自由奔放融为一体,创造出既古老又新颖的艺术境界。初翻开书页,那“白玉苦瓜”的意象便如同一颗璀璨的宝石,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它不仅仅是诗歌的题眼,更是整部作品的精神内核,蕴含着人生哲理,也暗含着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读到“龙的传人”这首诗,那种民族自豪感瞬间被点燃,字句间流淌着对中华文明的深深眷恋,仿佛能看到五千年历史的洪流在眼前奔腾,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里都跳动着同一个古老的节奏。而“乡愁四韵”,更是将思乡之情描摹得淋漓尽致,那“长江、黄河、母亲、岛屿”,每一个意象都承载着浓厚的故土情结,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仿佛也化作了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心中升腾起对故土的无尽思念。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语言的无穷魅力,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婉转,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情感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评分

《白玉苦瓜》(重排九歌新版)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关于“自我”的探索之旅。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常常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内心深处,去审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书中对“孤独”的描绘,并非是消极的感伤,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独立的思考和内省的空间。这种对孤独的积极解读,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也充满了对“希望”的憧憬,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看到光明的前景。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给了我巨大的鼓舞。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成长”的描绘,它让我认识到,每一次经历都是生命成长的养分。这本书让我觉得,诗人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哲人,一位引导者,他用诗歌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