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台湾诗选

2007台湾诗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灵
图书标签:
  • 台湾诗歌
  • 现代诗
  • 诗选
  • 2007年出版
  • 文学
  • 中华文化
  • 台湾文学
  • 当代诗歌
  • 诗集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7台湾诗选》是一年一度的年度诗选,由白灵主编, 是所有文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典藏书籍。 在《2003台湾诗选》、《2004台湾诗选》、《2005台湾诗选》、《2006台湾诗选》之后,二鱼即将出版的《2007台湾诗选》,邀请白灵主编,焦桐、向阳、陈义芝、萧萧为编辑委员,共同选出2007年台湾老、中、青三代诗作共七十多首,创作题材广泛,作品隽永而优美,展现台湾文人所独有的诗文化,是2008年台湾文学出版品中最不可错过的文学作品选集。 作者简介 白灵 福建惠安人,1951年生,现任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副教授。年度诗选编委,曾任台湾诗学季刊主编五年,作品曾获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等十余项。1985年创办「诗的声光」,推广诗的另类展演型式。近年介入网路,建置「白灵文学船」(www.ntut.edu.tw/~thchuang/)等七种网页。着有诗集「后裔」、「大黄河」、「白灵.世纪诗选」、「没有一朵云需要国界」、、「白灵短诗选」「爱与死的间隙」、「女人与玻璃的几种关系」,童诗集「妖怪的本事」、「台北正在飞」,散文集「给梦一把梯子」、「白灵散文集」、「慢活人生」,诗论集「一首诗的诞生」、「一首诗的诱惑」、「一首诗的玩法」、「烟火与喷泉」等。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2007台湾诗选》: --- 《大航海时代的东方瞭望:十七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视野中的台湾与周边海域》 一部重构早期全球贸易网络与局部文化碰撞的史学巨著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历史学家姓名,例如:王德明]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格致文库] 页数: 780 页(含大量地图、图表及一手资料摹本) 定价: 新台币 1280 元 / 人民币 380 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挖掘了十七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亚洲贸易体系中,尤其是在台湾(当时称为福尔摩沙)及其周边海域的档案、信函、日志与商业记录。它不仅仅是一部聚焦于殖民统治的编年史,更是一部细致入微的“观察者报告”,揭示了在一个剧烈变动的全球化初期,不同文化、经济体如何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进行复杂的互动、冲突与共生。 作者以其深厚的档案学功底和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将以往被碎片化处理的VOC档案重新编织成一张有机的历史图景。全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十七世纪的台湾并非一个被动的殖民地前哨,而是连接日本、中国、东南亚与欧洲贸易网络的一个关键“节点”,其运作机制远比传统的“商业殖民”叙事复杂得多。 第一部分:贸易网络与地理政治的重塑 (The Reshaping of Trade Networks and Geopolitics)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荷兰人如何在福尔摩沙建立其统治的逻辑基础。不同于西班牙人以宗教传播为核心的策略,VOC的行动完全服膺于其商业利润最大化原则。 1. 赤崁楼的经济职能: 作者详细考证了赤崁城(Fort Zeelandia)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区域性金融与物流中心。通过对红夷城周边粮食(大米)、鹿皮、蔗糖贸易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台湾如何在短时间内被纳入全球市场的价值链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首次公开并细致解读了一批关于“转口贸易税则”的荷兰文手稿,揭示了VOC如何巧妙地利用明清两朝的禁海政策,将台湾打造成一个灰色地带的贸易天堂。 2. 与日本的“共生之轭”: 台湾的早期发展与长崎的“出岛”体系息息相关。本书详细阐述了荷兰人如何扮演日本与中国之间糖、丝绸、铜钱的“中介者”角色。通过对比日本贸易档案与荷兰档案,学者清晰勾勒出双方在利益分配上的微妙平衡,以及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如后来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事件),对区域贸易格局产生的连锁反应。 3. 北部视野:台湾原住民的“工具性”价值: 荷兰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南部,本书的考察扩展到了北部港口如淡水(Fort Anthonio)的运营。重点分析了荷兰人如何记录与记录不同高山族群(如赛德克、泰雅等族群的前身群体)之间的冲突,并将这些冲突转化为获取稀有资源(如狩猎品、矿产信息)的契机,展现了殖民权力如何利用原有的部落结构进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的观察 (Social Fabric and Observations of Daily Life) 本部分突破了宏大的政治经济叙事,转向对早期殖民地社会微观层面的描绘,大量运用了传教士、职员的私人信件和日记作为史料。 1. 跨文化婚姻与“混血儿”的社会地位: 史料显示,十七世纪的福尔摩沙是亚洲少有的“欧洲男性主导、本土女性补充”的人口结构。作者详述了荷兰人与平埔族女性(特别是西拉雅族群)通婚的情况,探讨了这些混血家庭在殖民地等级制度中的尴尬地位——他们既不完全被视为欧洲人,又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原有的部落社会。书中附带了数个关于遗产继承纠纷的案例分析,极具社会史价值。 2. 法律与秩序的移植与变异: 荷兰人在台湾尝试移植了欧洲的法律体系,但其适用性受到地域限制。书中对比了荷兰人对欧洲移民(称为“Ratten”,老鼠)和汉人、原住民的司法判决差异。例如,关于土地所有权、债务追偿、乃至对叛乱行为的惩罚,都显示出法律是为维护商业秩序服务的工具,而非普世原则的体现。 3. 宗教与知识的边缘地带: 尽管VOC的重点是商业,但新教(荷兰归正会)的传教活动从未停止。本书详细记录了对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如西拉雅语)研究工作,特别是早期《圣经》翻译的努力。然而,这些知识的产出更多地服务于殖民管理与文化驯化,而非纯粹的学术探索,揭示了早期“人类学”与殖民扩张的内在联系。 第三部分:殖民的终结与遗产的沉积 (The End of Colonization and the Sedimentation of Legacy) 最后一部分,作者着墨于1662年郑成功攻台的历史转折点,但视角独特,聚焦于荷兰人自身的视角和撤退策略。 1. 堡垒的最后抵抗与理性计算: 详细还原了围城战中的军事部署与后勤困难。书中强调,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决策层最终放弃台湾,并非完全因为军事失败,而是基于长期的成本效益分析——维持一个需要大量欧洲驻军、且关键的日本贸易航线受到威胁的据点,已不再符合公司整体战略。 2. 留下的印记: 郑成功入主台湾后,荷兰人留下的行政结构、土地测量方法、部分商业术语和部分基础设施(如水利系统)是如何被新政权吸收和转化的。本书通过分析清朝初期对台湾的治理档案,论证了荷兰的“殖民遗产”并非完全被清除,而是在新的政治土壤上以一种“幽灵”般的方式持续发挥影响。 核心价值: 《大航海时代的东方瞭望》以其严谨的考证、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对微观史实的精准捕捉,为研究十七世纪东亚海域史、全球化早期形态、以及殖民地社会学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充满细节的史料梳理与深刻见解。它是一部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历史,审视了西方观察者如何记录与塑造了一个被卷入世界体系的早期台湾。 --- 推荐语: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描绘了什么英雄壮举,而在于它如何用最冰冷的商业数据,解剖了一个跨文化碰撞的复杂生态系统。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在1650年的台湾海峡,究竟谁是主导者,谁是漂浮者。” —— [此处可虚构某大学历史系教授评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2007台湾诗选》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诗集。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意境和感悟。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扇通往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窗口。它让我看到了台湾诗歌的魅力,也让我对诗歌这一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敬意。我期待着未来还能读到更多这样优秀的诗歌作品。

评分

阅读《2007台湾诗选》是一次情感的洗礼。我经历了从欣喜到沉思,从感动到释然的种种心绪变化。那些描绘个人挣扎与成长的诗篇,让我看到了人类脆弱而坚韧的一面;那些歌颂自然与生命的诗作,则让我重新找回了与大地连接的亲切感。我仿佛与诗人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在他们的文字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共鸣。

评分

初次翻开《2007台湾诗选》,便被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攫住,仿佛踏入一片熟悉的土地,却又有着未曾触及的新鲜角落。诗集中的文字,不像那些被过度打磨、力求精巧的辞章,而是带着一种自然流淌的生命力,时而低语,时而呐喊,却始终真诚得令人动容。我尤其喜欢其中描绘岛屿风景的诗篇,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更是在字里行间注入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对海风、对山峦、对巷弄里人情冷暖的细腻体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浪涛拍打海岸的声音,闻到湿润泥土的芬芳,甚至能感受到老街上弥漫的烟火气。诗人们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将它们凝固成文字,让读者也能一同分享这份感官的体验。

评分

《2007台湾诗选》的编选我认为非常出色,它呈现了一个相当完整且丰富的台湾诗坛面貌。我从中看到了不同世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诗人,他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诗歌生态。这种多元化的呈现,让我得以窥见台湾社会文化的多重面向,也让我对台湾的诗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2007台湾诗选》的语言风格极其多样,令人目不暇接。有些诗歌如同清泉,澄澈而甘冽,文字干净利落,却能直抵人心;有些则如陈年的佳酿,醇厚而悠长,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余韵无穷。我尤其欣赏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词语运用,它们打破了常规的搭配,却又显得浑然天成,赋予了诗歌独特的生命力。这种对语言的精妙掌控,让我惊叹于文字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

在阅读《2007台湾诗选》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的共鸣。这些诗歌,有的像是轻柔的羽毛,飘落在心头,留下淡淡的忧伤;有的则如奔腾的溪流,裹挟着激情与力量,涤荡着我曾经的沉寂。我并非诗歌的专业研究者,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被诗人们所展现的个体经验深深吸引。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落、关于爱与别离的描摹,都仿佛是从我自己的生命片段中提取出来的,让我惊叹于文字的力量,竟能如此精准地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探讨社会议题的诗作,它们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尖锐,而是以一种诗意的、却又掷地有声的方式,提出了疑问,引发了思考。这让我意识到,诗歌并非只属于个人的小天地,它也能承载时代的回响,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评分

《2007台湾诗选》带给我的,是一种思维上的拓展和视野上的延展。我常常在阅读完一首诗后,久久无法释怀,反复咀嚼其中的意象和情感。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词语组合,背后往往蕴含着深邃的哲思,或者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生活态度。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诗歌可以如此多元,可以如此灵活地运用语言,构建出属于诗人自己的小宇宙。其中一些诗作,甚至打破了我对于诗歌形式的固有认知,它们以一种自由洒脱的方式呈现,却丝毫不减损其艺术魅力。这种挑战与革新,让我对诗歌的边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非常喜欢《2007台湾诗选》中那些对哲学思考的诗篇。它们并没有生硬地讲授道理,而是通过意象的构建和情感的抒发,引人深思。这些诗歌挑战着我原有的认知,让我开始质疑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并尝试从新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这种智识上的激发,是阅读过程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评分

《2007台湾诗选》中的一些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乡愁气息,它们描绘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乡愁,更是文化上、精神上的归属感。我被那些充满回忆与情感的文字所打动,它们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故土的眷恋。即使身处异乡,这些诗歌也能成为连接我与根源的纽带。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07台湾诗选》中那些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诗人仿佛拥有着一双能够穿透表象的眼睛,他们能从一杯水、一片叶、一个微笑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深刻意义。这些诗篇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口号,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身边的世界,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在诗歌的映照下,也闪烁起了别样的光芒。我仿佛也学会了用诗人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