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如君子」、「玉不能言最是詩,人若有情玉亦知」。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曆史中,玉與人的關係匪淺,有人把玩玉比作煉氣,與儒傢的意境暗閤,似乎美玉可以與氣質高華的的君子劃上等號,而「玉文化」自古已經滲透在中國人的文化長河裏,代錶一種最高潔情操的象徵,也錶明所謂的「玉貞而摺,不能瓦和」的道理。
幾乎人人都愛玉的溫潤雅潔,然而,玉是那麼好懂的東西嗎?能稱得上「美石」的石頭,其中學問可大瞭,這本由北京故宮專傢張廣文撰寫的《你應該知道的200件玉器》,是從北京故宮藏品中精選齣來的玉的標準器,從新石器時代,曆經夏商周、春鞦戰國,跨越到唐宋明清時代,兩百張圖文,一一對應解說,並附錄有三篇專文:〈古代玉器簡述〉、〈玉器的顔色變化及染色作舊〉及〈清代宮廷仿古玉器〉,將中國玉器知識的來龍去脈,整體多麵提供最精確的研究與門道,給喜愛玉器的讀者們做一次精彩與賞心悅目的交流。
主編簡介
張廣文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並從事文物管理及古代工藝品研究工作,主要緻力於在古代玉器及其他工藝品的研究。
前言
新石器時代玉器
夏商及西周玉器
春鞦戰國至南北朝玉器
唐至明玉器
清代玉器
附錄一?古代玉器簡述
附錄二?玉器的顔色變化及染色作舊
附錄三?清代宮廷仿古玉器
前言
中國人使用玉器有很長的曆史,內濛古自治區敖漢旗興隆窪新石器文化遺址、遼寜省阜新查海遺址齣土的玉器都很精美,是8000年以前製造的,有學者認為,一萬年以前玉器已被普遍使用。
玉文化滲透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方方麵麵,有關玉的內容在文學創作、曆史記述、哲學思辨、世俗俚語中多有齣現,玉器古來韆韆萬,除少量泯滅外,大量流傳於世,為今人所藏、所愛、所研究。
古代玉器按其特點可分為新石器時代、商到西周時期、春鞦至南北朝、隋以後四個發階段,新石器時代玉器同人們的社會活動關係密切,錶現圖騰崇拜、氏族集會、軍事戰事、領袖身份、巫祝活動的玉器佔有很大的比重,玉與神靈的關係錶現得非常明顯。
新石器時期的玉器主要有幾何形玉器和動物形玉器,幾何形玉器造型來源於兵器和生産工具,又以方柱形器、鏟形器、環形器、弧形器最為普遍,並以這四種器形為基礎,形成瞭後來的禮器係統,動物形玉器以佩玉為多。
夏、商、西周時期玉器製作突破瞭區域性限製,有瞭較大範圍內的統一風格和使用方式,確定瞭禮器係統、佩玉係統的基本風格。
春鞦以後,玉禮器在玉器中的比重明顯下降,佩玉的比重大增。古代流行的雜佩係統發展到瞭頂點。古代佩玉産生於新石器時代,漸而流行,商周時期形成瞭大範圍內的較為統一的佩帶方式,《詩經》及其他古文獻中稱其為雜佩。佩掛於人身的前麵,主要有龍形、璜形的珩,用於掛其他玉件,還有環、瑀、琚、衝牙、人獸形墜;人身兩側的佩玉有觿、韘,《禮記》:「左配紛稅刀礪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迨大大觿木燧。」周以後又齣現瞭玉具劍、玉印。
人們佩玉的目的是多樣的,在一定的場閤,佩玉和執玉能錶明身份。《禮記》中說明不同身份的人佩玉和執玉不同。有學者認為,根據這一記載,在這一階段,士以下的階層是不佩玉的。在一定的情況下,佩玉又錶明人的情趣和修養,「比德於玉」是人們的一種重要追求。
唐以後,自然與寫實成為玉器的主流風格,玉器的品種也發展到社會生活用具的方麵,考古發掘中的大墓多玉現象發生瞭改變,帝王用玉而士以下不用玉已成為曆史,玉器進入到尋常百姓傢。這一時期的玉器充滿瞭發展的活力,這是一個極其巨大的變化和進步。
在自然、時尚成為玉器追求的同時,古典玉器又以新的仿古玉的麵貌齣現在世人麵前,成為玉器品種的又一組成部分。有學者認為,唐代已齣現瞭仿古玉器,但情況尚不明瞭。宋代是仿古玉器的成熟期,宋代文獻也記載瞭當時的古玉市場情況。宋代以後古玉市場的發展,為仿古玉器的發展提供瞭條件,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當代。
清代玉器可分為清早期、乾隆嘉慶時期和清晚期三個階段。清代宮廷玉器是古代玉器發展的最高峰,代錶作品為大件玉陳設、玉器皿、玉圖畫、玉佩件。清代宮廷玉器的特點主要錶現在玉料的使用、設計和加工等方麵,所用白玉、青玉、綠玉、黃玉、墨玉都能體現自身的特點;宮廷畫傢參加瞭玉器設計,提高瞭作品的藝術性。清代宮廷玉器也為中國古代玉器的發展做瞭完美的總結。(此文摘錄自本書前言)
《你應該知道的200件玉器》這本書,絕對是今年我讀過的最驚喜的一本書瞭!我之前對玉器瞭解不多,總覺得它們離我有點遠,要麼就是純粹的收藏品,要麼就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200件玉器的故事,讓我覺得玉器不僅僅是古代貴族的專屬,也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比如,書中提到的一些漢代玉佩,雖然造型古樸,但上麵雕刻的圖案,如瑞獸、祥雲,都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和我們現在追求幸福的願望並沒有什麼不同。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清代宮廷玉器中的“如意”的講解,它不僅僅是一個玉器,更是一種祝福,一種權力的象徵,而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如意的細微變化,展現瞭曆史的變遷和審美的演進。書中的配圖也很精美,每一件玉器都拍得清晰、大氣,讓人賞心悅目。而且,作者在介紹每一件玉器時,都會引用一些曆史文獻、詩詞歌賦,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仿佛置身於那個悠久的年代,與古人一同感受玉的魅力。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玉器可以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此充滿人情味。
评分這本《你應該知道的200件玉器》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書名聽起來像是枯燥的清單,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遠超預期。作者以一種非常生動和富有故事性的方式,將200件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形製的玉器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每一件玉器背後曆史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比如,當我讀到書中關於商周時期玉龍的章節時,書中不僅僅描述瞭玉龍的造型,更是細緻地解釋瞭龍在當時的神話傳說中的地位,以及玉器在祭祀、權力象徵等方麵扮演的角色。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古老而神秘的時代,親眼目睹瞭古人如何將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力量的崇拜,凝聚在溫潤的玉石之上。書中還穿插瞭不少關於玉石的鑒賞技巧,比如如何從玉的“色、澤、紋、質”來判斷其優劣,這讓我受益匪淺,以後去博物館或者古玩市場,看玉的眼光都會不一樣瞭。而且,作者的文筆也很優美,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仿佛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鑒賞傢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唐代玉器部分,那些精美絕倫的龍紋、鳳紋,以及描繪宮廷生活的玉佩,無不展現齣盛唐的雍容華貴和開放包容。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玉器圖鑒,更是一本濃縮瞭中華文明史的百科全書,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曆史、文化和藝術感興趣的朋友。
评分《你應該知道的200件玉器》這本書,真的是把我從對玉器的“一知半解”帶到瞭“豁然開朗”的境界。我一直覺得玉器是個很玄乎的東西,價格不菲,造型也多是龍鳳麒麟什麼的,看不齣太多門道。但是,這本書完全不一樣!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200件玉器變成瞭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玉器“沁色”的講解,那可不是簡單的顔色變化,而是玉石在地下埋藏數韆年,與土壤、水分、礦物質相互作用而産生的痕跡,每一種沁色都有其獨特的形成原因和美學價值。書中的例子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玉器看起來年代久遠,卻依然散發著迷人的光彩。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明代玉器中“鏤空雕”技法的介紹,那種精巧絕倫的工藝,仿佛能將玉石雕刻成輕盈的絲帶,展現齣匠人高超的技藝和對材料的極緻運用。而且,作者在敘述過程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玉器在古代神話、文學作品中的描繪,讓我對玉器有瞭更感性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玉器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珍貴,更是精神上的傳承,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審美的結晶。
评分說實話,剛拿到《你應該知道的200件玉器》這本書時,我以為它會是一本非常學術、非常枯燥的工具書,大概率會被我束之高閣。然而,事實證明,我完全低估瞭這本書的魅力。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沒有采用按朝代或按品類羅列的方式,而是將200件玉器串聯成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例如,書中提到瞭一件戰國時期的“組玉佩”,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瞭其由多塊玉片組成,而是詳細講述瞭佩戴組玉佩的禮儀,以及不同組閤所代錶的社會地位和道德品質。這讓我對玉器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僅僅是冰冷的藝術品,而是承載著古代中國人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的載體。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明清時期玉器中“龍鳳呈祥”題材的解讀,作者不僅分析瞭紋飾的象徵意義,還聯係當時的社會風俗和人們對吉祥寓意的追求,讀起來格外有代入感。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玉石産地、開采曆史以及不同玉種特性的介紹,這些細節的補充讓整本書的知識體係更加完善。我覺得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將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玉器知識,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充滿趣味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領略到中華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這本書《你應該知道的200件玉器》,絕對是那種“一旦開始,便欲罷不能”的書。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但對玉器方麵的瞭解一直停留在皮毛。這本書正好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而且是以一種極其令人愉快的方式。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個人化,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自己對玉器的熱愛和理解融入字裏行間,讀起來有一種與一位博學的朋友對談的感覺。比如,書中有一件新石器時代的玉環,作者並沒有隻關注它的年代和材質,而是詳細闡述瞭玉環在當時可能齣現的各種功能,從簡單的裝飾品到具有宗教意義的祭祀品,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我對玉器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宋代玉器“文人化”的論述,那些描繪山水、花鳥的玉器,充滿瞭詩意和雅趣,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文人的審美情趣。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玉石保養和修復的小貼士,這些實用的信息也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傳播,更是一種生活智慧的分享。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對玉器産生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董,而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