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以七个词语勾勒出自己的生命内涵。这七言有如七幅由文字所描绘成的图画,将作者那澄清透明、实事求是、积极创新,欣然说「是」的传教士生命特质一一展现。
作者简介
华雷仕
西班亚籍耶稣会士。在罗耀拉入会,不久后奉派至印度传扬福音。曾获数学博士学位,将新数学引进印度,并推广至各地。华雷仕神父精通印度的古籍拉特语,曾获最高荣誉的Ranjitram文学金牌奖。退休后,专心写作,并传授东方灵修。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洗礼,整个人都变得轻盈起来。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大道理,也没有让我去思考那些遥不可及的哲学命题。相反,它把我拉回到了最真实、最贴近生活的层面,用一种非常平实,但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展现了人生最本质的几个面向。 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仿佛是一个老友在和你聊天,没有丝毫的做作和矫饰。他会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那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喜怒哀乐。比如,那些不被理解的委屈,那些付出却没有得到回报的失落,那些突如其来的惊喜,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确幸。这些片段,可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甚至被我们遗忘,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们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重新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失去”的那一部分。它没有渲染悲伤,也没有试图去安慰,而是以一种坦然接受的态度,去描绘失去带给我们的成长。它告诉我,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失去而封闭了自己,拒绝了新的可能。这种豁达的态度,让我对很多曾经耿耿于怀的事情释怀了许多。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不给你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你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它像是一个引路人,为你指明方向,但最终的路,还需要你自己去走。这种“留白”,反而给了我更大的想象空间,让我能够将书中的感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理解。 我曾一度以为,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追求和奋斗的过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更是一场体验,一场感受。当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去拥抱生活中的未知,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如何“活”的书,而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成功”的书。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场意外的相遇,在不经意间,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觉得,所谓的人生智慧,要么来自于长辈的谆谆教诲,要么来自于深刻的经历,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智慧可以如此轻盈,如此自然地流淌。 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自由,不受任何束缚。他会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切入,然后层层剥离,最终触及到人生的核心。这种跳跃式的思维,反而让我觉得更有趣,也更能激发我的思考。他不会像某些书那样,生怕你听不懂,而一遍遍地重复,而是相信读者的理解能力,给读者留下了很多解读的空间。 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成长”的解读。它不是那种痛苦蜕变的过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就像植物的生长,就像河流的奔涌。他告诉我,成长并非意味着失去,而是意味着获得,获得更广阔的视野,获得更深的理解。这种积极的视角,让我对人生中的变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的一些比喻和意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虽然简单,却极具画面感,仿佛能将抽象的人生道理,具象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将人生比作一场旅行,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美好,有些坎坷,但正是这些经历,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旅程。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独自品一杯香茗,任思绪随风飘荡。它没有强烈的观点,没有激进的主张,只是一种温柔的分享,一种平静的引导。它让你在不经意间,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 它不是一本能够立刻改变你命运的书,但它一定是一本能够悄悄影响你人生轨迹的书。它会让你对生活多一份热爱,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对世界多一份好奇。我真心觉得,这本书是一份来自心灵的礼物,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它颠覆了我过去对许多人生课题的理解。我一直认为,人生是需要规划的,是需要目标导向的,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它没有强调“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聚焦于“如何去感受”。 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字斟句酌,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既有诗意,又不失哲思。他能够用最精炼的语言,触及到人生最深刻的本质。比如,他对“孤独”的描述,不是那种令人沮丧的空虚,而是化为一种与自我对话的空间,一种精神上的丰盈。这种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畏惧的孤独。 书中对“联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指那种肤浅的社交关系,而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那种更深层次的、心灵的连接。作者通过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了这种连接的力量,以及它如何滋养我们的生命。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不快乐”,可能就是因为缺乏这种深刻的连接。 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精巧,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章,但整体的逻辑清晰而流畅,仿佛一气呵成。每一个小的观点,都像是颗颗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绚丽的人生画卷。它不会让你觉得枯燥乏味,反而会让你越读越想读下去,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 我特别欣赏作者的“不评判”的态度。无论是在描述那些积极的情绪,还是那些消极的情绪,他都保持着一种中立和尊重的姿态。他不会去定义好与坏,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去接纳。这种“非暴力沟通”式的叙述,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容易接受他所传达的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能力”。它让我不再过度地纠结于过去的遗憾,也不再过度地焦虑于未来的不确定,而是学会了活在当下,去感受此刻的美好。它像是一本“人生说明书”,但又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明书,而是充满了智慧和温度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作者用一种近乎孩童般纯粹的视角,去捕捉那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选择性忽略的瞬间。譬如,清晨阳光洒进窗户的那一抹金色,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雨滴落在玻璃上的痕迹,这些细微之处,在作者的笔下,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选择”的探讨。不是那种宏大的人生抉择,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看似无关紧要的选择。比如,今天穿哪件衣服,选择哪条路回家,是立刻回复信息还是稍后处理。这些细小的选择,日积月累,却悄悄地塑造着我们的人生轨迹。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去体味,仿佛在说:“你看,你是有选择权的,即使是在平凡的日子里。” 这种“看见”的能力,在我看来,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匆匆忙忙,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去真正地“看见”周围的世界,看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本书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们内心的浮躁,让我们重新找回了感受生活的能力。 它没有冗长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一种淡淡的分享,一种温柔的提醒。读完之后,我并没有觉得被“醍醐灌顶”,而是有一种淡淡的温暖,一种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兴趣。我开始注意到窗外的云朵形状,开始留意路边盛开的小野花,开始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却比任何激烈的冲击都来得持久和深刻。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可能忽略的生活的美好,也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日子,也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只要我们愿意去“看见”。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感到生活有些麻木,或者正在寻找内心平静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顿悟感”,但这种顿悟,并非源于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源于作者对那些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真相”的温柔揭示。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一直忽略了太多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东西。 作者的文笔,可以用“空灵”来形容。他仿佛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用一种超然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人生。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简洁、最纯粹的语言,去触及人生的真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禅意,一种宁静的力量。 我反复思考书中关于“接纳”的部分。它不是被动的顺从,也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选择。接纳不完美,接纳不确定,接纳生命的无常。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告诉我,当我们学会了接纳,我们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有一种“无序”的美感。它不遵循传统的逻辑顺序,而是随心所欲地跳跃,但每一次跳跃,都带着一种莫名的巧合和必然。仿佛作者只是在随口聊天,但聊着聊着,你就会发现,他已经将你带入了人生的某个深邃的角落。 它没有给我任何“人生指导”,但却给了我一种“人生方向”。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明白,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你的行为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生命能量。这种“知其所以然”的理解,比任何“照做”都来得更有力量。 我感觉,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虽然对话短暂,但却让我受益终生。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敬畏,对生活有了更强的热爱。它是一本让你读完后,会想要珍藏,并反复翻阅的书,因为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