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兩種人格,麵對他人的,和麵對自己的。網路發明以後,人有瞭第三種人格──從靈魂深處的渴望裏誕生齣來的人格;也許人所冀求的並非被真正地瞭解,人甚至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在乎瞭解自己,如果齣於無解的孤獨使一個人想要被愛,那麼這是一個錯誤,從錯誤的渴望製造齣來的鏡像,並因之被那樣瞭解,終究是幻影。
他原本可以完美地切割開來的兩個相反的自己,狂暴、傲慢、 乖僻和習於自我傷害的,以及善良、幽默、誠懇、溫柔得令人心痛的,因為一個女孩的齣現──即使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麵──毀滅瞭其中的界綫。
他喜歡調情就是因為他的調情沒有半點虛僞,他的甜言蜜語是真的,他的冷漠也是真的。隻有愛不是真的。
並非他不想給真的愛,其實女人想從他那裏要的他都是想給的,即使是愛,如果辦得到。
作者簡介
成英姝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係畢業,曾任環境工程師、電視節目企劃製作、電視電影編劇、電視節目主持人、勁報齣版處處長、大成報創意總監兼整閤行銷部總經理。在各媒體發錶小說、散文、書評、影評等。作品探討都市的現代性演化下尋找性彆和身分對位所麵臨的侷限與非侷限,荒謬劇場風格的黑色小說手法,以幽默諷刺的文字和懸疑的說故事技巧呈現都市景觀蘊含的想像張力。除文字創作外,也涉獵各種其他形式的藝術創作,齣版攝影及繪畫作品,並舉辦裝置藝術展。獲第三屆時報百萬小說奬首奬,文建會選為二○○○年十大文學人。作品包括《公主徹夜未眠》、《人類不宜飛行》、《好女孩不做》、《私人放映室》、《女流之輩》、《無伴奏安魂麯》、《男妲》等。
第一章 007
第二章 012
第三章 066
第四章 116
第五章 168
後記 成英姝 224
【後記】
成英姝
寫這本書的過程,屢屢發生各種疑慮是不在話下的,但交齣去要付梓瞭許多原先沒有去思索的問題纔浮上心頭也是齣乎意料的不可思議。
曾經有許多人找過我寫他們的傳記或迴憶錄,不乏人生經驗極精采的名人,我嚮來沒有進一步談,是因為我對充當一個書寫工具是沒有耐性的(這種任務我不會視為「作品」,應該是賺錢差事與增廣見聞的書寫練習),再者,受當事人所託寫其生平,等於隻聽當事人一麵之詞,肯定流於歌功頌德。我有從我自己齣發會想採訪寫其生平的人,有的,在我心裏有一、兩個這樣的人,但我也不太可能主動跑去做這個提議。
《Elegy》是一個特例。
我認識龍赫很多年瞭,雖說看著龍赫長大也不算為過,但事實上,真正有來往的時間並不算多(我開玩笑給他「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稱號,大抵上他是父母眼中走瞭當作死掉,迴來算是撿到的那種小孩,可能對女人而言也是吧?我猜。),所以,盡管自認瞭解這個人,盡管他是總把「怎樣都無所謂啦!」掛在嘴上的人,好像寫這本書不會有什麼壓力纔對,事實上卻很煎熬。
照道理說,龍赫應該自己來寫這本書,這好像比較閤理,事實上卻完全不可能,一個人要能有這樣強大的第三隻眼,簡直就是超凡入聖瞭。我還跟個也認識龍赫的朋友解釋為何龍赫辦不到,那就像一個人無法嚮自己所愛的人解釋他殺人的經過,這差事得交由律師來做。
我一開始當然沒答應,隻是和龍赫雖然年紀差很多,但其實我們像雙生兄弟一樣非常相像,許多事連他不必說齣來我都可以瞭解,因為這樣,沒有答應,但也沒有拒絕。我動筆瞭三、四萬字,都無法確定能不能寫下去。若非也是寫小說的人,而且是像我一樣寫瞭這麼久小說的人,大概難以想像艱睏的心理掙紮在哪裏。
簡單一句話,如何看待小說藝術?
書寫過程裏,有些時候我有充分自信,足以正確地詮釋龍赫,跟完成他的交代──需要讓女主角小永知道的事情的自信,同時又擁有我自己寫小說的美學堅持和自由。你說吧!這自信算傲慢張狂還是盲目天真呢?寫到後來,種種不安不斷浮上,有一個部分與人物是真實的有關,為保護故事中涉及的人物,細節部分皆經謹慎變造,我保留故事的梗概,但有些重要的事實還是有加以更動。杜撰這門學問是高深的,我並不苟同為瞭藝術而去傷害到人,可人生在世不管你做什麼事,又哪有百分百的自信未曾傷害到彆人?
我深以為小說傢不需為自己寫作上所遭遇的道德問題做齣解釋,這很可笑,並冒犯小說藝術,可我發現我竟然還是想要解釋;寫這本書的過程缺乏說得清楚的理由,並非我想完成委託人的願望,也非故事本身吸引瞭我讓我覺得非把它成為我筆下的小說不可,可能最接近真實的理由是齣於我對龍赫的深愛,一種愛自己的手足的情感,我想要去詮釋這個人,這種心情是韆真萬確的。我想我大概在寫到過瞭四萬字以後,逐漸這種感受強烈鮮明起來。
這段後記我重寫瞭N遍,一直到最後一校,曆經好幾段心情的變化。前一稿(刊登在《聯閤文學》雜誌的節錄,前言就是用瞭這一稿)我還說瞭請不要去想我所提到的寫這本書的前因後果,當作完全虛構的小說;但是看最後一校的過程,又很沮喪地發現,每件事根本從一開始就全都在它們自己的位置上,很強硬地絲毫沒有被我變動,等我終於看完最後一個字,突然很驚訝地想:這根本就隻是一個愛情故事啊!(雖然很矛盾的故事裏其實沒有愛情。)
「不要愛我,但請記得我。」這九個字,我原封不動照龍赫說的寫下來的,誠實地說,我並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也不想問,我知道這就是龍赫要錶達的最關鍵的一句話,可是我不明白意義在哪。一直到做最後一校,最後一次我看完這九個字,纔突然明白,啊,原來如此!如果丟掉笛卡兒那一套,康德那一套,從完全非自己的本體論齣發,進到他所在意的人們的本體論世界裏,他自己在自己宇宙裏的價值是可以拋棄的,我想龍赫並不相信愛能使兩個本體論的宇宙相連結,在另一個宇宙裏,隻有被記得纔是他存在的證據。
寫作的過程,寫完第一稿到最後修改好,我看瞭這份書稿不知道多少遍,可是直到印成書麵版型來校對,纔發現文字口語化的程度大概是我的作品過去從沒有過的,我之前完全沒有感覺!唯一的可能是受到聽龍赫講話的影響,還有看他那些部落格檔案(我頭都昏瞭,留言簡直是爆炸性得多),說到這我要請小永和小八小姐見諒我不得不閱讀瞭你們的私人信件,你們若感到不悅,要怪請怪那個傢夥吧!
我一直都很喜歡那些能夠引起我內心深處共鳴的書籍,而《哀歌》這個書名,在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瞭一幅充滿故事的畫麵。它不像某些書名那樣直白,而是帶著一種詩意的、略顯憂傷的意味,讓我忍不住想要去探尋其中隱藏的秘密。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會以怎樣的方式來譜寫這首“哀歌”?是關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人們的集體悲傷,還是一個普通人在命運洪流中的個人際遇?是關於愛情的遺憾與失去,還是親情的疏離與無奈?抑或是對某個逝去年代的深情迴望?這本書的書封設計也相當用心,那種簡潔的風格,以及淡淡的色彩運用,都恰到好處地烘托瞭“哀歌”的主題,讓人在拿起這本書時,就感受到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氛圍,仿佛已經準備好要沉浸在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之中。
评分拿起《哀歌》這本書,我的心中湧起瞭許多關於“哀歌”本身的聯想。在文學史上,“哀歌”常常是用來錶達深切的悲傷、哀悼和失落,它往往承載著沉重的情感和深刻的反思。因此,這個書名本身就為我預設瞭一種閱讀的基調——一種對生命、對過往、對無法挽迴之事的深深的沉思。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在這個框架下,構建齣屬於他的“哀歌”。是細膩地描摹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展現其在痛苦中的掙紮與蛻變?還是以更宏大的視角,去迴顧一個時代的興衰,記錄下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命運?亦或是,通過對某種情感的極緻錶達,來觸及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可能存在的,那份對失去的恐懼和對美好的眷戀?這本書的書封設計也頗具匠心,那種沉靜而略帶滄桑的色彩,仿佛正是“哀歌”最恰當的注腳。
评分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書名會如此精準地捕捉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情緒,就像《哀歌》這個名字一樣。它不像那種一眼就能看穿故事走嚮的標題,反而像一個引子,一個邀請,邀請你去探索其中隱藏的復雜情感和深刻內涵。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人性深處、探討生命本質的作品情有獨鍾,而“哀歌”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許多關於生命、死亡、失去、懷念的主題。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瞭無數個畫麵:可能是某個時代背景下的悲歡離閤,可能是某個個體在命運洪流中的掙紮與沉淪,也可能是對過往美好時光的深深眷戀與無盡追憶。這本書究竟會帶我進入一個怎樣的悲傷世界?是如泣如訴的個人獨白,還是波瀾壯闊的時代挽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他獨特的筆觸,為我描繪齣一幅幅觸動心靈的畫麵,讓我在這“哀歌”中找到共鳴,或是獲得某種啓示。
评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哀歌》這本書時,我的目光立刻被它吸引瞭。這個書名,就好像一句低語,又像一聲嘆息,充滿瞭文學的張力和情感的深度。我總覺得,好的書名,本身就是一種對內容的暗示,它能夠在讀者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激發無限的遐想。《哀歌》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那些古老傳說中的悲傷故事,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悲歌,以及個體在命運麵前的無盡掙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會以怎樣的敘事方式,來構建他心中的這首“哀歌”。是宏大的曆史畫捲,還是細膩的個人情感剖析?是關於愛情的遺憾,還是關於理想的破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場深刻的情感體驗,讓我在這文字的海洋中,找到那些關於生命、關於人性,以及關於逝去的、不為人知的悲傷。
评分“哀歌”——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內心深處的好奇心。它不像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直白標題,反而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裏麵藏著怎樣的悲傷、怎樣的故事,都讓人忍不住想要去一探究竟。我常常思考,什麼樣的文字,纔能稱得上是“哀歌”?它需要有多深的痛苦,多大的失落,纔能被譜寫成一首令人動容的哀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給瞭我一個絕佳的機會去體驗。我期待著,作者能用他精湛的筆觸,為我展現齣那些細膩而復雜的情感,那些在時光流逝中漸漸被遺忘,卻依然在某些角落悄然迴響的悲傷。無論是關於個人的命運起伏,還是時代的興衰變遷,亦或是生命中那些無法挽迴的失去,我都希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它們的身影,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人生、關於情感的深刻領悟。
评分“哀歌”——這個書名,在我看來,是一種極具文學性的選擇,它立刻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種特定的情感氛圍,一種帶有深沉憂鬱和莊重感的想象。它不像許多書名那樣追求熱鬧和吸引眼球,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加內斂、更加直指人心的方式,仿佛在悄悄地訴說一個關於悲傷、關於失去、關於生命沉重麵嚮的故事。我總覺得,真正能觸動人心的作品,往往來自於對人性深處最真實、最脆弱的描摹。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去探尋作者筆下的“哀歌”,究竟是描繪瞭怎樣的人生境遇,又蘊含著怎樣的情感力量。它會是一段關於個人命運的悲歌,還是一個時代集體記憶的沉澱?是關於愛情的無奈,還是關於親情的隔閡?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文字的力量,為我掀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我在這“哀歌”中,感受到生命的多重維度。
评分拿到《哀歌》這本書的那一刻,我就被它那簡潔卻充滿力量的書名所吸引。在浩瀚的書海中,許多書名都隻是一個代號,而“哀歌”二字,卻像是一首低沉的序麯,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情感衝擊。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深沉的悲傷,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慨嘆,或是對逝去美好的追憶。我好奇作者究竟會以何種方式來詮釋這首“哀歌”。是描繪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還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曆史動蕩?抑或是個人在命運麵前的無力掙紮?我期待著作者能用細膩的筆觸,將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具象化,讓我在這文字的世界裏,體驗一場深刻的情感洗禮。這本書的書封設計也很值得稱贊,那種沉靜的色調和恰到好處的留白,都營造齣一種寜靜而引人深思的氛圍,讓人在拿起它時,就已經做好瞭進入一個充滿故事的靈魂世界的準備。
评分這本《哀歌》的書名,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厚重感,有一種宿命的憂傷,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史詩般的悲劇故事,或是曆史長河中那些被遺忘的悲傷片段。我一直很喜歡帶有這樣情緒的作品,它們總能觸及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引發深思。拿到書的時候,我還特意去查瞭一下“哀歌”這個詞的含義,它通常指的是一種錶達哀傷、悼念的詩歌或歌麯。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想象著作者會如何用文字編織齣一麯動人心弦的“哀歌”。是關於個人的失落與痛苦,還是時代的傷痕與無奈?是關於愛情的逝去,還是親情的彆離?或者,是關於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種種可能性在我腦海中閃過,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書頁,去傾聽這首由文字譜寫的哀傷樂章。這本書的書皮設計也很有意思,那種淡淡的色彩,以及上麵若隱若現的紋理,都傳遞齣一種低調而深刻的美感,讓人感覺仿佛捧在手中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沉澱瞭無數故事的古老物件。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哀歌》,光是聽著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分量。它不像那些輕盈的、充滿娛樂性的書名,反而帶著一種古老而深刻的憂傷感,仿佛在低語著一段被時光侵蝕的故事。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人性深處、引發讀者共鳴的作品情有獨鍾,而“哀歌”這個詞,恰恰指嚮瞭生命中那些難以言說的失落、悲傷與懷念。這本書究竟會講述怎樣的故事?是關於某個時代的集體傷痛,還是個體在命運洪流中的無力掙紮?是關於愛情的幻滅,還是親情的彆離?抑或是對過往美好時光的深深眷戀與追憶?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他獨特的筆觸,為我描繪齣一幅幅觸動心靈的畫麵,讓我在這“哀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共鳴,或是對生命有更深層的理解。
评分“哀歌”——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宿命感和深沉的情感,它不像那種輕快的、充滿陽光的書名,而是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仿佛在召喚著我們去傾聽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悲傷故事。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喜怒哀樂,一同感受生命的起伏跌宕。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作者的創作意圖充滿瞭好奇。他想通過這首“哀歌”,嚮我們訴說怎樣的故事?是關於個人的失落與痛苦,還是時代的創傷與無奈?是關於愛情的逝去,還是親情的彆離?抑或是對曆史長河中那些被遺忘的悲傷片段的追憶?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探尋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那股由文字匯聚而成的、深沉而悠揚的“哀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