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两种人格,面对他人的,和面对自己的。网路发明以后,人有了第三种人格──从灵魂深处的渴望里诞生出来的人格;也许人所冀求的并非被真正地了解,人甚至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在乎了解自己,如果出于无解的孤独使一个人想要被爱,那么这是一个错误,从错误的渴望制造出来的镜像,并因之被那样了解,终究是幻影。
他原本可以完美地切割开来的两个相反的自己,狂暴、傲慢、 乖僻和习于自我伤害的,以及善良、幽默、诚恳、温柔得令人心痛的,因为一个女孩的出现──即使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毁灭了其中的界线。
他喜欢调情就是因为他的调情没有半点虚伪,他的甜言蜜语是真的,他的冷漠也是真的。只有爱不是真的。
并非他不想给真的爱,其实女人想从他那里要的他都是想给的,即使是爱,如果办得到。
作者简介
成英姝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曾任环境工程师、电视节目企划制作、电视电影编剧、电视节目主持人、劲报出版处处长、大成报创意总监兼整合行销部总经理。在各媒体发表小说、散文、书评、影评等。作品探讨都市的现代性演化下寻找性别和身分对位所面临的侷限与非侷限,荒谬剧场风格的黑色小说手法,以幽默讽刺的文字和悬疑的说故事技巧呈现都市景观蕴含的想像张力。除文字创作外,也涉猎各种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出版摄影及绘画作品,并举办装置艺术展。获第三届时报百万小说奖首奖,文建会选为二○○○年十大文学人。作品包括《公主彻夜未眠》、《人类不宜飞行》、《好女孩不做》、《私人放映室》、《女流之辈》、《无伴奏安魂曲》、《男妲》等。
第一章 007
第二章 012
第三章 066
第四章 116
第五章 168
后记 成英姝 224
【后记】
成英姝
写这本书的过程,屡屡发生各种疑虑是不在话下的,但交出去要付梓了许多原先没有去思索的问题才浮上心头也是出乎意料的不可思议。
曾经有许多人找过我写他们的传记或回忆录,不乏人生经验极精采的名人,我向来没有进一步谈,是因为我对充当一个书写工具是没有耐性的(这种任务我不会视为「作品」,应该是赚钱差事与增广见闻的书写练习),再者,受当事人所託写其生平,等于只听当事人一面之词,肯定流于歌功颂德。我有从我自己出发会想採访写其生平的人,有的,在我心里有一、两个这样的人,但我也不太可能主动跑去做这个提议。
《Elegy》是一个特例。
我认识龙赫很多年了,虽说看着龙赫长大也不算为过,但事实上,真正有来往的时间并不算多(我开玩笑给他「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称号,大抵上他是父母眼中走了当作死掉,回来算是捡到的那种小孩,可能对女人而言也是吧?我猜。),所以,尽管自认了解这个人,尽管他是总把「怎样都无所谓啦!」挂在嘴上的人,好像写这本书不会有什么压力才对,事实上却很煎熬。
照道理说,龙赫应该自己来写这本书,这好像比较合理,事实上却完全不可能,一个人要能有这样强大的第三只眼,简直就是超凡入圣了。我还跟个也认识龙赫的朋友解释为何龙赫办不到,那就像一个人无法向自己所爱的人解释他杀人的经过,这差事得交由律师来做。
我一开始当然没答应,只是和龙赫虽然年纪差很多,但其实我们像双生兄弟一样非常相像,许多事连他不必说出来我都可以了解,因为这样,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我动笔了三、四万字,都无法确定能不能写下去。若非也是写小说的人,而且是像我一样写了这么久小说的人,大概难以想像艰困的心理挣扎在哪里。
简单一句话,如何看待小说艺术?
书写过程里,有些时候我有充分自信,足以正确地诠释龙赫,跟完成他的交代──需要让女主角小永知道的事情的自信,同时又拥有我自己写小说的美学坚持和自由。你说吧!这自信算傲慢张狂还是盲目天真呢?写到后来,种种不安不断浮上,有一个部分与人物是真实的有关,为保护故事中涉及的人物,细节部分皆经谨慎变造,我保留故事的梗概,但有些重要的事实还是有加以更动。杜撰这门学问是高深的,我并不苟同为了艺术而去伤害到人,可人生在世不管你做什么事,又哪有百分百的自信未曾伤害到别人?
我深以为小说家不需为自己写作上所遭遇的道德问题做出解释,这很可笑,并冒犯小说艺术,可我发现我竟然还是想要解释;写这本书的过程缺乏说得清楚的理由,并非我想完成委託人的愿望,也非故事本身吸引了我让我觉得非把它成为我笔下的小说不可,可能最接近真实的理由是出于我对龙赫的深爱,一种爱自己的手足的情感,我想要去诠释这个人,这种心情是千真万确的。我想我大概在写到过了四万字以后,逐渐这种感受强烈鲜明起来。
这段后记我重写了N遍,一直到最后一校,历经好几段心情的变化。前一稿(刊登在《联合文学》杂志的节录,前言就是用了这一稿)我还说了请不要去想我所提到的写这本书的前因后果,当作完全虚构的小说;但是看最后一校的过程,又很沮丧地发现,每件事根本从一开始就全都在它们自己的位置上,很强硬地丝毫没有被我变动,等我终于看完最后一个字,突然很惊讶地想:这根本就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啊!(虽然很矛盾的故事里其实没有爱情。)
「不要爱我,但请记得我。」这九个字,我原封不动照龙赫说的写下来的,诚实地说,我并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也不想问,我知道这就是龙赫要表达的最关键的一句话,可是我不明白意义在哪。一直到做最后一校,最后一次我看完这九个字,才突然明白,啊,原来如此!如果丢掉笛卡儿那一套,康德那一套,从完全非自己的本体论出发,进到他所在意的人们的本体论世界里,他自己在自己宇宙里的价值是可以抛弃的,我想龙赫并不相信爱能使两个本体论的宇宙相连结,在另一个宇宙里,只有被记得才是他存在的证据。
写作的过程,写完第一稿到最后修改好,我看了这份书稿不知道多少遍,可是直到印成书面版型来校对,才发现文字口语化的程度大概是我的作品过去从没有过的,我之前完全没有感觉!唯一的可能是受到听龙赫讲话的影响,还有看他那些部落格档案(我头都昏了,留言简直是爆炸性得多),说到这我要请小永和小八小姐见谅我不得不阅读了你们的私人信件,你们若感到不悦,要怪请怪那个家伙吧!
拿起《哀歌》这本书,我的心中涌起了许多关于“哀歌”本身的联想。在文学史上,“哀歌”常常是用来表达深切的悲伤、哀悼和失落,它往往承载着沉重的情感和深刻的反思。因此,这个书名本身就为我预设了一种阅读的基调——一种对生命、对过往、对无法挽回之事的深深的沉思。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个框架下,构建出属于他的“哀歌”。是细腻地描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其在痛苦中的挣扎与蜕变?还是以更宏大的视角,去回顾一个时代的兴衰,记录下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亦或是,通过对某种情感的极致表达,来触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存在的,那份对失去的恐惧和对美好的眷恋?这本书的书封设计也颇具匠心,那种沉静而略带沧桑的色彩,仿佛正是“哀歌”最恰当的注脚。
评分我一直都很喜欢那些能够引起我内心深处共鸣的书籍,而《哀歌》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故事的画面。它不像某些书名那样直白,而是带着一种诗意的、略显忧伤的意味,让我忍不住想要去探寻其中隐藏的秘密。我很好奇,作者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谱写这首“哀歌”?是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集体悲伤,还是一个普通人在命运洪流中的个人际遇?是关于爱情的遗憾与失去,还是亲情的疏离与无奈?抑或是对某个逝去年代的深情回望?这本书的书封设计也相当用心,那种简洁的风格,以及淡淡的色彩运用,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哀歌”的主题,让人在拿起这本书时,就感受到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氛围,仿佛已经准备好要沉浸在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之中。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哀歌》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它吸引了。这个书名,就好像一句低语,又像一声叹息,充满了文学的张力和情感的深度。我总觉得,好的书名,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容的暗示,它能够在读者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激发无限的遐想。《哀歌》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古老传说中的悲伤故事,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悲歌,以及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尽挣扎。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以怎样的叙事方式,来构建他心中的这首“哀歌”。是宏大的历史画卷,还是细腻的个人情感剖析?是关于爱情的遗憾,还是关于理想的破灭?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场深刻的情感体验,让我在这文字的海洋中,找到那些关于生命、关于人性,以及关于逝去的、不为人知的悲伤。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哀歌》,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它不像那些轻盈的、充满娱乐性的书名,反而带着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忧伤感,仿佛在低语着一段被时光侵蚀的故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人性深处、引发读者共鸣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哀歌”这个词,恰恰指向了生命中那些难以言说的失落、悲伤与怀念。这本书究竟会讲述怎样的故事?是关于某个时代的集体伤痛,还是个体在命运洪流中的无力挣扎?是关于爱情的幻灭,还是亲情的别离?抑或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与追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他独特的笔触,为我描绘出一幅幅触动心灵的画面,让我在这“哀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或是对生命有更深层的理解。
评分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书名会如此精准地捕捉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就像《哀歌》这个名字一样。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穿故事走向的标题,反而像一个引子,一个邀请,邀请你去探索其中隐藏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人性深处、探讨生命本质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哀歌”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许多关于生命、死亡、失去、怀念的主题。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个画面:可能是某个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可能是某个个体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沉沦,也可能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与无尽追忆。这本书究竟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的悲伤世界?是如泣如诉的个人独白,还是波澜壮阔的时代挽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他独特的笔触,为我描绘出一幅幅触动心灵的画面,让我在这“哀歌”中找到共鸣,或是获得某种启示。
评分“哀歌”——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直白标题,反而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里面藏着怎样的悲伤、怎样的故事,都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一探究竟。我常常思考,什么样的文字,才能称得上是“哀歌”?它需要有多深的痛苦,多大的失落,才能被谱写成一首令人动容的哀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体验。我期待着,作者能用他精湛的笔触,为我展现出那些细腻而复杂的情感,那些在时光流逝中渐渐被遗忘,却依然在某些角落悄然回响的悲伤。无论是关于个人的命运起伏,还是时代的兴衰变迁,亦或是生命中那些无法挽回的失去,我都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它们的身影,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深刻领悟。
评分拿到《哀歌》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那简洁却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在浩瀚的书海中,许多书名都只是一个代号,而“哀歌”二字,却像是一首低沉的序曲,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情感冲击。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伤,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慨叹,或是对逝去美好的追忆。我好奇作者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来诠释这首“哀歌”。是描绘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还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动荡?抑或是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挣扎?我期待着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具象化,让我在这文字的世界里,体验一场深刻的情感洗礼。这本书的书封设计也很值得称赞,那种沉静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留白,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引人深思的氛围,让人在拿起它时,就已经做好了进入一个充满故事的灵魂世界的准备。
评分这本《哀歌》的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厚重感,有一种宿命的忧伤,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史诗般的悲剧故事,或是历史长河中那些被遗忘的悲伤片段。我一直很喜欢带有这样情绪的作品,它们总能触及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发深思。拿到书的时候,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哀歌”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表达哀伤、悼念的诗歌或歌曲。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想象着作者会如何用文字编织出一曲动人心弦的“哀歌”。是关于个人的失落与痛苦,还是时代的伤痕与无奈?是关于爱情的逝去,还是亲情的别离?或者,是关于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种种可能性在我脑海中闪过,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去倾听这首由文字谱写的哀伤乐章。这本书的书皮设计也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色彩,以及上面若隐若现的纹理,都传递出一种低调而深刻的美感,让人感觉仿佛捧在手中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沉淀了无数故事的古老物件。
评分“哀歌”——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深沉的情感,它不像那种轻快的、充满阳光的书名,而是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在召唤着我们去倾听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悲伤故事。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一同感受生命的起伏跌宕。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充满了好奇。他想通过这首“哀歌”,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故事?是关于个人的失落与痛苦,还是时代的创伤与无奈?是关于爱情的逝去,还是亲情的别离?抑或是对历史长河中那些被遗忘的悲伤片段的追忆?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去感受那股由文字汇聚而成的、深沉而悠扬的“哀歌”。
评分“哀歌”——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文学性的选择,它立刻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一种带有深沉忧郁和庄重感的想象。它不像许多书名那样追求热闹和吸引眼球,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内敛、更加直指人心的方式,仿佛在悄悄地诉说一个关于悲伤、关于失去、关于生命沉重面向的故事。我总觉得,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来自于对人性深处最真实、最脆弱的描摹。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寻作者笔下的“哀歌”,究竟是描绘了怎样的人生境遇,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力量。它会是一段关于个人命运的悲歌,还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沉淀?是关于爱情的无奈,还是关于亲情的隔阂?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文字的力量,为我掀开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在这“哀歌”中,感受到生命的多重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