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慾生死的意念,显然贯穿于本书的文字之中,什么时候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什么时候我开始注意挖掘体内隐藏的那颗灵魂?这样的自我省视,于我是从未有过的。彷彿是自己在偷窥别人,又彷彿是别人在偷窥自己,我多少有些惶惑,却也感到好奇无比。曾经以为是熟悉的身体,还有那了若指掌的灵魂,却在启开肌肤的闸门之后,才发现我从来就是与一个极为稀罕的人格住在一起。现今以手掌描绘出自己的生命地图,多少可以窥见我人格形塑的一些色彩与声音。
——陈芳明
若将人生比喻为手掌,那你走过的痕迹,就是烙印在掌中的掌纹。在这一册《掌中地图》中,每篇散文都像一条掌纹,描绘了陈芳明的人生转折。动人的文字背后,迷离的记忆仍旧鲜明,让读者彷彿进入陈芳明爱、慾、生、死的记忆时空中。
作者简介
陈芳明
台湾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从事历史研究,并致力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曾任教于静宜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现为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近年编有《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文篇》(上)(下)。着有政论《和平演变在台湾》等七册,散文集《风中芦苇》、《梦的终点》、《时间长巷》及《掌中地图》,诗评集《诗和现实》等二册,文学评论集《鞭伤之岛》、《典范的追求》、《危楼夜读》、《深山夜读》及《孤夜独书》,学术研究《探索台湾史观》、《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及《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传记《谢雪红评传》等。目前正在撰写《台湾新文学史》。
掌中地图
陈芳明
爱慾生死的意念,显然贯穿了这一年来的文字之中。远方陌生人的一些来信,似乎也告诉我这个事实。什么时候我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什么时候我开始挖掘体内隐藏的那颗灵魂?这样的自我省视,于我是从未有过的。彷彿是自己在偷窥别人,又彷彿是别人在偷窥自己,我多少有些惶惑,却也感到好奇无比。
我与我自己共同生活了一辈子,可能这是第一次进行较为彻底的相互了解。我闯进一个颇为生疏的领域,细心检验着自己的情绪、友谊、记忆,以及偏好与偏见。曾经以为是熟悉的身体,还有那了若指掌的灵魂,却在启开肌肤的闸门之后,才发现我从来就是与一个极为稀罕的人格住在一起。
投入这样的体内探险,与其说是走在寂阒无人的隧道,倒不如说是陷在一个千回百转的迷宫。我不太确知自己的灵魂之井到底有多深;只知道站在井口探望时,有一种危堐欲倾的紧张咬住了我。
没有人习惯于把最私密的经验或感觉呈现在世人之前;那样的暴露,简直与肉体的裸裎无异。我自然也没有例外,善于掩饰,善于藏拙,才是符合人性的吧。然而,我终于还是凭借勇气卸下了部分假面,目的不在于公开私人的生活,而只是企图了解半世纪以来我的生命是如何活过来的。
半世纪,看来是多么漫长、多么可惧的时间旅程。犹如登高攀爬,更像逆水行舟,到达岁月的一个关口时,我不能不兴起时间衰亡之叹。衰亡,或许不致等于是死亡。不过听到淙淙的时间之风吹拂过我的耳际,我不免有瞻前顾后的焦虑。站在年龄的一座分水岭上,我会情不自禁回望自己的半生。是什么形塑了现在的我?或者反过来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每当我这样追问时,答案显然并不是那么立即而明确。对于我这个世代的人而言,能够活到这样的阶段,可以说是不容易的成就。虽然没有经过战乱,至少穿越过战后台湾社会最为苍白而荒芜的年代,我的人格会变得那样复杂,原因就在于此。
曾经有过那样的时代,纠葛、封闭、难缠;而我,必须在那样的时代成长。纠葛,是我的思想状态;封闭,是我的情感出路;难缠,是我的政治选择。这当然不是现阶段的年轻世代可以理解。我与现在的青年进行过无数的对话,从对话的过程便可发现两个世代的价值观念诚然有很大的落差。有一位大学生曾经对我说过:「我们很羡慕你那个时代,说一句话,可以被逮捕;出版一本书,可以被查禁;为了政治信仰,可以被放逐。在我们这个时代,说出任何的话,已经没有人理会了。」对这位年轻人的表白,我是相当错愕的。
我的错愕,并不带有丝毫谴责的意味,而多少是有些怅惘的,历史转变的速度,确实已超越了我的想像。那个曾经充满各种政治禁忌的社会,何时已经消失无踪?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没有禁忌、没有陷阱的时代。但是,这并不表示现在的年轻世代全然没有苦闷。我那个时代的苦闷,是因为找不到任何的出路。现在这个社会的苦闷,则是因为出路太多,不知如何去选择。
我走过的道路,一度是寂静无声的;现在的道路,却是喧哗而紊乱。然而,我并不认为我的时代值得羡慕。我再也无法忍受遭到压抑之后所产生的寂静;我更无法接受经过规画之后所形成的秩序。窒息式的历史,宁可让它尽快退潮消逝;我要迎接的,即使流泻着噪音与混沌,必然是烘托希望的年代。
我要揭开皮肤之下的世界,其实也是为了重新考察那段密闭封锁的历史经验。那是一个依照意识形态判别是非的时期;通过一定的思想准则,我去认识民族、国家、文化。虚构的却又是沉重的枷锁,以着民族与国家的名义加诸我身上。任何挣脱枷锁的企图,几乎都被视为妄念与背叛。就在那样的束缚下,我完全不敢在思考上触及与爱慾生死有关的议题。国家与民族的形象看来是何等庞大而庄严,在其阴影下,个人的生命与情慾是如此渺小而猥亵。我终于锁住了血肉之躯,全心奉献给所有与国家相互联系的崇高思索。
现在我并不想批判那段时期欺罔性的国家想像,而只是想解释为什么到了这样的年龄才有勇气端详自己的身体。蒙蔽那么长久之后,我其实是抱持着畏怯的心情,来窥探那隐私的世界。对于体内暗藏的欲望与情感,我患有相当严重的失忆症。潜存在内心的慾求(desire)与贪色(lust),在我那个世代似乎没有人敢去开发。不过,没有开发,并不等于没有骚动。受到囚禁的情慾,一如蛰伏的虫豸,沿着细微的血管缓缓蔓延到四肢百骸。情慾的滋生与繁殖,在体内全然没有任何疆界的限制。即使外在世界布满了监视的网罗,也无法阻止情慾的到处流窜。那股遭受压抑的蠢动力量,后来就必须化为各种不同的形式释放出来。
释放到体外的东西,有时是诗,有时是散文,有时是评论。在文字之外,有时是情书的书写,有时则是学术的钻研。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其实都是根源于情慾之无法排解,以及思想之受到压抑。我被迫戴上面具,看来是那样庄严,而骨子里却流动着浓浊的、近乎腐臭的情色想像。我总是带着忠贞爱国的表情,但血液里往往翻滚着叛逆的咆哮。那样的青春年华,不免是具备了精神分裂的性格。
我自己的身体,曾经是一个高度的政治禁区。官能的感觉,并不必然都是属于自己。依照道德规范与国家情操,我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表达着肉体上的愉悦与郁闷。我的感官,全然是变了调。我决定拒绝接受这种长期以来的囚禁,现在是轮到我检视自我的时候,而不是任人恣意监视、透视、歧视、仇视。要重新建立自我,当然就是要从自己的身体出发。
走过半世纪的肉体,流淌着爱慾生死的意念。人到中年,这些意念无需再去开发;不过,对于这些奇异的感觉,我还是感到陌生。我尝试去挖掘,只是想要认识自己更深入一些。我当然也知道,这样的挖掘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保留。何时我真正能放胆把最深最痛的部分,从皮肤之下的世界挖开,全然暴露于阳光之下?这是我难以预卜的。既然已开始尝试写这种自剖式的文体,我也许可以借此蓄积一些勇气也未可知。我的这种书写,无以名之,只能称之为掌中地图。现在以手掌描绘出自己的生命地图,并不能保证可以按图索骥,但至少可以窥见我人格形塑的一些色彩与声音吧。
——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五日于静宜
陈芳明老师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深刻的道理,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笔触呈现出来。他的“文集”系列,我一直都在追读,从中受益匪浅。《掌中地图(新版)》,这个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强烈好奇心。“掌中地图”,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在信息洪流中,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定位、找到方向的工具。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要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绝非易事。而“新版”的字样,则更让我期待,这可能意味着陈芳明老师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对当下社会最新变化的思考和解读,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紧随时代步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世界的复杂性,或者,它会指引我们如何在个人层面,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在台湾,我们所处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使得我们对“地图”的理解,更加多元和深刻。它不仅仅是地理的标识,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烙印,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我非常期待,在这本《掌中地图(新版)》中,能够找到一把钥匙,开启我对这个时代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陈芳明老师的书,总能给我一种深沉的思考和宁静的力量。他对于历史、社会、文化的洞察,总是那么精准而深刻。这次的《掌中地图(新版)》,书名就非常有吸引力。“掌中地图”,这个词组,仿佛在暗示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指引方向的“地图”。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纷呈的时代,拥有这样一张“地图”,显得尤为珍贵。它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理解复杂性,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新版”二字,更是增添了期待感,这意味着作者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对某些观点进行了更新,或者加入了对当下社会新现象的解读,这对于我们这些持续关注陈芳明老师作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我们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建立起自己清晰的认知框架,如何理解宏观的历史趋势,并将其与个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台湾,我们经历过多次的转型与挑战,对“地图”的理解,早已超出了地理的范畴,它可能包含着历史的叙事,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我渴望在这本《掌中地图(新版)》中,找到一份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并安顿自己心灵的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的读者,我对陈芳明老师的著作,始终抱持着一份敬意和期待。他的“文集”系列,几乎是我书架上必不可少的收藏。这次的《掌中地图(新版)》,单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掌中地图”这个意象,非常贴切地描绘了我们当下所处的境地——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我们需要一个能够随时随地查阅、指引我们方向的“地图”,来帮助我们穿梭其中。而“新版”的后缀,则暗示了这本书可能包含着作者对于当下社会新变化的思考和回应,这让我倍感期待。我非常好奇,陈芳明老师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个时代的“掌中地图”。是历史的回顾,还是对现实的剖析?是某种思潮的梳理,还是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探讨?我相信,他定会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在台湾,我们对“地图”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它可能代表着我们对自身历史的认知,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乃至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想象。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方法,一种视角,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也更好地理解我自己。
评分陈芳明老师的著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他的文字,总能带来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并获得深刻的启迪。《掌中地图(新版)》这个书名,让我充满了好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但如何筛选、理解和整合这些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掌中地图”这个意象,非常生动地描绘了这种需求——我们需要一张清晰、易懂、能够随时参考的“地图”,来帮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方向。而“新版”二字,则暗示了作者可能对原有的观点进行了更新,或者加入了新的思考,以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时代。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勾勒出世界发展的脉络,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处境。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经历了台湾社会的转型,对“地图”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它可能代表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融合,甚至是意识形态的演变。我非常期待在这本《掌中地图(新版)》中,能够找到一份关于如何在这个时代安顿心灵、清晰认知的智慧。
评分读陈芳明老师的著作,总有一种安定又启迪的感觉。他的文字,如同醇厚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这本《掌中地图(新版)》,光看书名,就觉得大有乾坤。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每天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既有触手可及的便利,也有迷失方向的困惑。《掌中地图》这个名字,恰恰点出了我们当下许多人的需求——在信息时代的迷宫里,我们需要一张指引方向的地图,而且这张地图最好能握在手里,随时可以查阅,随时可以调整。我尤其好奇“新版”这两个字,它意味着什么?是内容的更新,还是视角的变化?陈芳明老师的著作,往往蕴含着他对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刻洞察,他的观点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宏观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处境。也可能,它会深入到微观层面,探讨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作为台湾的读者,我们经历了太多时代的变迁,对“地图”的认知,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它可能代表着历史的轨迹,文化的传承,甚至是意识形态的演变。我期待在这本《掌中地图(新版)》中,能找到一份关于理解世界、安顿心灵的智慧。
评分听到陈芳明老师又出了新书,而且是“文集”系列的《掌中地图(新版)》,内心还是挺兴奋的。陈芳明老师的笔触,总是那么细腻而有力量,他解读历史、社会、文化的方式,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这次的书名,“掌中地图”,简直太贴切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巨大,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去辨别真伪,如何去理解背后的逻辑。所以,我们需要一张“掌中地图”,能够清晰地指引我们,帮助我们在这片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航向。而“新版”两个字,更是让我期待,这可能意味着作者对原有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补充,或者加入了新的视角,以应对当下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在台湾,我们经历过许多重大的历史和社会变革,对“地图”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它可能包含了我们对历史轨迹的认知,对文化身份的认同,甚至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期许。我非常好奇,陈芳明老师在这本书中,会为我们描绘出怎样一幅“掌中地图”,它又将如何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定位。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欣赏陈芳明老师的学识和笔耕不辍。他的“文集”系列,对我来说,就像一座座思想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养分。《掌中地图(新版)》,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掌中地图” evokes a sense of both accessibility and control, suggesting that within the confines of our own hands, we can possess the means to navigate the vast and often bewildering landscape of the modern world. 在我们这个信息碎片化、观点多元化的时代,如何能够清晰地认知世界,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新版”,更让我感到惊喜,它意味着作者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思考和观察,以回应当下社会的新挑战。我非常期待,陈芳明老师能够以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这个时代的变迁,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地图”。在台湾,我们经历了丰富的历史与多元文化的交织,我们对“地图”的理解,早已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它可能蕴含着历史的纵深,文化的广度,以及对未来的前瞻。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中,寻找一份能够指导我如何在这复杂世界中前行的“掌中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其实让我有点好奇。陈芳明这个名字,在台湾文坛,那绝对是响当当的。尤其“文集”二字,通常代表着作者在某个领域的深耕和积累。而“掌中地图(新版)”这个副标题,又带着点诗意和现代感,让人联想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或者,更直接地,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筛选、认知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看”世界、理解世界的书。也许是历史的视角,也许是当代的观察,又或者是对某种思想脉络的梳理。台湾的读者,对于“地图”这个意象,可能有着更深的体会,我们经历过经济的起飞,政治的变迁,文化思潮的碰撞,这些都如同在“掌中”不断演变的地图,需要我们不断去解读和更新。所以,这本书的“新版”二字,也暗示了作者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新的思考,或者调整了原有的观点,以适应当下我们对世界的新认知。不知道书中会不会涉及对台湾社会变迁的深入剖析,或者对某个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我非常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一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真假难辨的时代,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掌中地图”,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陈芳明老师的“文集”系列,一直是我书架上的珍品。他的文字,总能带给我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思考。《掌中地图(新版)》,这个书名,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的一种普遍需求。在信息爆炸、观点纷呈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张属于自己的“地图”,来帮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定位,辨识方向,并做出明智的选择。“掌中地图”这个概念,既体现了信息的易得性,也暗示了个人主体的能动性。而“新版”的字样,则让我倍感期待,它意味着陈芳明老师可能对原有的思想进行了更新,或者融入了对当下社会最新现象的解读。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为我们描绘出这张“掌中地图”。是历史的纵深,还是现实的切片?是宏观的理论,还是微观的叙事?在台湾,我们经历了丰富的历史变迁和多元文化的碰撞,对“地图”的理解,早已超出了地理范畴,它可能包含了对身份的追寻,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探索。我非常希望,在这本《掌中地图(新版)》中,能够找到一份能够指导我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清晰前行的智慧。
评分坦白说,陈芳明老师的“文集”系列,我几乎都有涉猎。他的文字风格,总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不疾不徐,却能直击人心。这次的《掌中地图(新版)》,书名就很特别。“掌中地图”,听起来就像是某种破解当下复杂世界迷局的钥匙。在台湾,我们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得我们对“地图”的理解,总是带着更深的意味。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方位,更是文化、政治、经济上的坐标。而“新版”则暗示了作者可能对原有的观念有所更新,或者加入了新的观察和思考,这对于我们这些老读者来说,无疑是充满了吸引力的。我不知道这本书具体探讨了什么主题,但从书名推测,它可能是在指引读者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也许是关于历史的解读,也许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分析,又或者是对某种思潮的梳理。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的方向。在台湾,我们常常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在多元文化中定位自我,这本书或许能在这方面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