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上的世纪

岗上的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纪实文学
  • 回忆录
  • 二战
  • 战争
  • 个人经历
  • 法国
  • 抵抗运动
  • 纳粹
  • 集中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们亢奋起来,缓缓地优美地在凉席上翻滚。
他们闭着眼睛,凉席变成了一片茸茸的开着红花的草地。
太阳照着草地,只有一片云彩下着小雨。
这快乐抵过了一切对生的渴望与对死的畏惧,开创了一个极乐的世纪。

命运 悬而未决。是选择 被动等待 而 错过?还是 主动创造 却招致 毁灭?
王安忆的中篇小说:荒旷寂寞,却激情流溢

  有别于中后期以上海为场景的写作,八O年代崛起中国文坛的青年小说家王安忆将镜头从城市调度到乡野,在天开地阔的田埂间、以文字搭架两座似幻还真的农庄「大杨庄」、「大刘庄」,有如人性的密室实验,让外来下放知青与本地农村干部在其中互相试探、扮演、步步为营、短兵相接,却终将卸下看似无交集的阶级面具,暗伤累累,奔赴相同的命运洪荒……

  台湾擅长情慾书写的女作家不少,但是写得如此无忧无虑,彷彿回到太古之初,却不多见……无怪乎评论家如施淑教授推许王安忆为「突破文革文学爱情禁区」的拓荒新世代代表作家。……收在此集里的两篇作品,可以让我们更深刻探讨王安忆早期小说作品中的「农村审美形式」究竟是什么,并更进一步引伸重返她的上海小说,细心体会小说透过弄堂日常生活空间,究竟演绎了什么样的生活想像,何以能成为众评论者所说的「批判空间」,抵抗「全球化都市」的上海叙述。
──摘自本书导读.邱贵芬(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本书特色

  1. 海派第一女作家王安忆作品深受本地读者热爱,INK印刻特别取得王安忆从未在台湾发表过的早期作品,以《王安忆作品集》推出,补齐喜爱王安忆作品的读者对其写作历程精采代表作的收藏。

  2. 本书共收入两个王安忆早期中篇小说作品〈岗上的世纪〉、〈大刘庄〉,并邀知名学者,中兴大学邱贵芬教授专序导读推荐。

作者简介

王安忆

1954年3月生于南京。1955年迁居上海。
1985年调入上海作协分会任专业作家。2001年起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

  着有长篇小说《启蒙时代》、《米尼》、《上种红菱下种藕》、《富萍》、《妹头》、《长恨歌》、《纪实与虚构》、《流水三十章》等;中短篇小说集《伤心太平洋》、《冷土》、《桃之夭夭》、《阁楼》、《流逝》、《现代生活》、《海上繁华梦》、《剃度》、《逐鹿中街》、《雨,沙沙沙》等;散文集《寻找上海》、《我读我看》、《独语》等;演讲集《小说家的13堂课》等。
作品曾多次获中国大陆各大重要文学奖,为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好的,以下是为您的图书《岗上的世纪》量身打造的一份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尘封的足迹:一卷关于大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史诗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有厚重感的作者名,例如:林远航] 书籍信息: 精装 / 800页 / 历史、社会观察、人物传记 内容简介: 《尘封的足迹》并非一部聚焦于宏大叙事或单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它是一部深入肌理、穿透表象的社会浮世绘,是作者历经数十年田野调查与口述史料爬梳后,为我们精心绘制的一幅关于“看不见的人”的群像图。全书以横跨近八十年的时间跨度,聚焦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那些被主流史学略过或轻描淡写的普通个体,尤其是那些身处社会边缘,却对历史的走向产生微妙影响的关键节点人物。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视角——它拒绝高屋建瓴的理论俯瞰,而选择了一种近乎“考古”式的挖掘方式,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时间磨损的乡镇、被遗忘的工厂角落,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动或主动选择“站位”的家庭。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敏感度和扎实的文献功底,将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变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既充满人性温度,又极具历史穿透力的阅读体验。 第一部分:土地的挽歌与初醒的悸动(1930s - 1950s初) 开篇聚焦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的中国乡村。彼时,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作者通过对几个不同地域(华北的旱地、江南的水乡)的典型家庭的描摹,细致展现了在战火纷飞与制度更迭的双重压力下,个体对“生存”最本能的诉求。 书中对这一时期的描绘,摒弃了脸谱化的英雄主义或彻底的悲剧论调。我们看到的是粮贩子李老三如何周旋于军阀与地方绅士之间,以其精明的头脑和近乎狡黠的生存哲学,艰难地维系着家族的血脉;我们也跟随知识女性陈静雅,她从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教书匠,到被迫在战乱中承担起乡村医疗救助的重任,其内心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焦虑的缩影。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土地”这一核心要素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身份、尊严乃至记忆的载体。当它被重新分配、被集体化时,随之瓦解的,是一个世代相传的生活秩序和世界观。作者详尽考证了早期合作化运动中,个体在集体决策面前的无力感和被重塑的心理过程。 第二部分:熔炉中的锤炼与“单位”的诞生(1950s中 - 1970s末)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场景转向了蓬勃兴起的工业领域和新兴的城市结构。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单位”——这一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开始取代传统宗族和地域社会,成为中国人生活、工作和情感的中心。 作者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家重型机械厂为蓝本,刻画了一代“产业工人”的群像。他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肩负着光荣使命,但也承受着体制带来的高压和单一化的生活模式。书中生动再现了车间里的汗水、技术革新中的集体智慧,以及在政治运动浪潮中,个人信仰如何被反复淬火、重铸。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技术员王建国。他怀揣着科学救国的抱负进入工厂,却在政治风波中屡遭打压。作者通过对王建国数十年技术笔记的解读,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专业知识与政治忠诚之间的微妙博弈。他的故事,是关于“专业精神”如何在特定意识形态下被扭曲、被压抑,又如何以更隐晦的方式得以传承的深刻案例。 此外,本部分还细致考察了城市居民的“口粮票”和“副食本”背后的经济生活逻辑,展现了物资匮乏年代里,人们如何通过人际网络(关系)和精密的日常计算,维持着家庭的基本运转。 第三部分:缝隙中的流动与自我突围(1980s - 1990s)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社会结构开始松动,曾经被严密管控的人口流动和思想开始寻找出口。第三部分是关于“流动性”的史诗。 作者追踪了数个从乡村涌入城市、或从国营单位“下海”的个体。他们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参与者”,他们的行动充满了试错、冒险与对未知机遇的狂热。这里的叙事节奏明显加快,充满了商业谈判的张力、城市扩张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文化冲击下的身份认同危机。 我们看到了乡村教师张敏,她放弃了安稳的公职,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在深圳的电子元件市场摸爬滚打。她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建立在无数个夜晚对政策的揣摩和对市场潜规则的习得之上。她的故事探讨了“个人奋斗”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复杂面貌——它既是解放,也可能成为新的枷锁。 同时,本书也深刻反思了这一转型期带来的社会断裂感。老一代人对稳定生活的依恋与新一代人对效率和财富的追逐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时代最鲜明的注脚。 结语:时间的回声 《尘封的足迹》的结尾,作者回到了最初访谈的那些人物的后代或故地。历史并非终结,它以不同的形式在下一代人身上回响。有人重拾了父辈的技艺,却用上了互联网工具;有人彻底融入了新的全球化体系,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旧秩序的怀念。 本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理解我们今日的社会结构、价值取向与思维模式,必须回溯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个体选择和生活轨迹中去。它是一部向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致敬的史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深藏于无数尘封的足迹之下。阅读此书,如同进行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对话,与那些已经远去的时代精神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在廿一世纪初的台湾阅读王安忆

邱贵芬
中兴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印刻出版的这一部王安忆作品集《岗上的世纪》收录了两篇王安忆较早期的作品:〈岗上的世纪〉以及〈大刘庄〉,前者完成于一九八八年,后者则是一九八四年的作品。这部作品乃印刻于二○○三年出版王安忆《米尼》以来一系列王安忆作品(总共七部)之一。从一九八八年《雨,沙沙沙》登台以来,王安忆已成为在台湾知名的中国大陆作家。不仅《中外文学》等知名学术刊物有王安忆的相关文章出现,以王安忆作品为讨论对象的研究所论文也开始出现。台湾文学市场萧条,但印刻决定于二十一世纪初出版王安忆一系列早期作品,似乎间接印证王德威所言:王安忆「为八○年代以来,大陆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但是,文学作品的意义与市场接受情形,因地而异。跨国文学生产与消费,往往因作品重新置入另一个文化脉络,而产生意义的折射;跨越到另一个文化情境当中,文学作品之所以引起注意,之所以广受欢迎,读者关怀的重点,与原初地往往不尽然相同。台湾读者究竟如何解读王安忆的作品?何以对王安忆的小说产生如此回响,以致于王安忆成为台湾出版界最受青睐的中国作家之一?换言之,王安忆与台湾的文化情境在那个节骨眼产生了连结,间接勾引了台湾读者的阅读情绪?

  我回溯王安忆的「登台」历史。一九八八台湾的出版社推出王安忆原于一九八一年于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雨,沙沙沙》(大陆百花文艺出版社),掀开了往后几十年王安忆在台湾的出版序幕。一九八八年的台湾,是什么样的台湾,造就了王安忆登台的条件?这一年,正是台湾解严后一年,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台湾政府正式宣佈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掀起一波台湾老兵「返乡寻根」热潮。《雨,沙沙沙》在这个时期于台湾出版,唿应了当时两岸交流的热潮。王安忆于一九八○年代初窜起中国文坛之时,乃是以「知青小说」和「女性情慾」的作家姿态出现。直至一九八○年代结束,王安忆的作品通常被放在「知青小说」、「女性小说」和「寻根小说」的范畴来讨论,收入印刻这本《岗上的世纪》中的两篇小说颇能反映王安忆此时期的创作特色。。读者从〈岗上的世纪〉里下乡女知青因「招工」引发的惊心动魄的情爱场面和〈大刘庄〉里两线进行城乡「血缘关系」的铺陈,大致可了解王安忆此时期的作品何以被放进这样的脉络来理解与赞赏(参见王如青)。但是,这是在中国大陆的文学场域。这些以下乡知青为主要角色的描写,以及其中所唿应的当时大陆「寻根文学」热潮,到了台湾的场域,不见得能够引发台湾读者同样的共鸣,此时王安忆作品的意义,或许更要从台湾当时特殊的「老兵寻根」热潮角度来理解。不过,对另外台湾土生土长的族群而言,王安忆此时期的作品与其说是引发了思乡之情,不如说是以一种「异国情调」的方式展现一个多年禁绝来往,如今可一窥其貌的「大陆」景观。至于王安忆创作里在大陆文坛引发不少讨论回响的女性情慾是否同样对台湾读者有同样的撞击力,目前我所掌握的资料仍嫌不足,此点存疑。但是,果真如王德威在为台湾麦田版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一九九六)所写的「序」所回溯,「对照彼时台港作家的水准,她的作品至多得列入中上格」,那么,我们应可推断当时台湾读者初识王安忆的小说,对中国好奇的成分应是大于文学的惊艳欣赏。王安忆要在台湾文坛奠定她的文学地位,恐怕要等到一九九六年《纪实与虚构》出版,王德威为此书所写的序以「海派作家,又见传人」为王安忆的作品定调为「上海故事」。

  王德威在这篇评论王安忆文坛地位的重要文献里,极力赞赏《纪实与虚构》(原一九九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恨歌》(原一九九五年作家出版社)两部以上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为王安忆开创了小说创作的另一番格局。参照中国大陆评论家对王安忆创作历程的讨论,此番说法大致是目前王安忆小说论述普遍为大家接受的共识。不过,不同的评论家对王安忆一九九○年代以来「上海小说」(除上述两部小说之外,还需加上二○○○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富萍》)呈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上海,看法不尽相同。王德威着眼于王安忆与张爱玲之间的传承,铺陈「海派小说」系谱。这是把王安忆放在(张爱玲)小说传统里来解读,尤其侧重其中的爱欲追逐,繁华春梦。另一派的论者则以王安忆小说与全球化潮流的交锋为重点,从王安忆小说里所描绘的弄堂市民观点来关照上海的过去与未来。这些评论者关怀的是王安忆小说如何从最底层、最日常生活的层面来回应十九世纪以来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站在中国时代前锋的历史角色。例如,中国学者俞洁即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作家本人对上海的认识,即对上海这个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城市的理解,尤其是构成这个城市核心部分的『文化』的变迁的理解。从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或者说『气质』入手来描述上海,这可以说是王安忆小说在上海谱系的作品中的特色所在」(页六八-九)。而这样的上海气质,不是「政坛上的风云变幻、交易所里的跌宕起伏、舞池里的灯红酒绿、而选取了上海的弄堂,即普通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所来作为自己故事的主要场景」(页六九)。如果从「全球化都会上海」的这个角度来解读王安忆一九九○年代「上海故事」的重要性,我们当可理解何以她被视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我们或可说王安忆的「上海故事」透露的正是中国面对全球化冲击,产生的期待与焦虑。中国学者王晓明在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论文当中提到,上海在一九九○年代重登历史上上海「弄潮儿的高位」,上海蓬勃发展,「彷彿独得了『全球化』的先机,俨然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市民觉得终于又可扬眉吐气,成为东亚代表性的「全球化都会」(页九?十)。王晓明认为,九○年代以来上海掀起的「怀旧风」始终流连在一九二○、一九三○年代,以过去「『辉煌』的历史给自己垫底」,打造未来「国际大都市的身段」(页十一)。而王安忆特意选择一九五○年代的上海作为《富萍》上海故事的背景,除了抗拒当红上海怀旧论述殷殷回顾一九二○、一九三○年代上海,简化上海历史的倾向,介入这连结一九二○年代与现在所透露的迎合「现代化」意识型态之外,从底层人民日常生活视角写出上海文化的趣味,从而「处处与那新意识型态编撰的老上海故事拉开距离」(页一三)。换言之,透过这样的上海书写,王安忆重新想像生活的可能模式,并从中展现对当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反思与批判(页一八)。放在「上海故事」这个脉络来看,王安忆的小说最大的意义应该就是王安忆如何透过小说写作回应「全球化上海」的热潮(参见黄宗仪),并从中展开一场有关中国未来生活想像角力和对话的网络吧?

  延续这样的思考路线,王安忆「上海故事」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企图,那就是以文化、以文字「介入」对中国未来生活想像蓝图。如此解读王安忆,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一九九○年代以来王安忆何以不只写「上海故事」,还持续所谓的「乡村系列」小说。在从出版《长恨歌》的一九九五到二○○○年的《富萍》之间,王安忆的「乡村」小说一部部问世:《姊妹们》(一九九七)、《隐居的时代》(一九九九)等。也因此大陆的另一位评论者王雪瑛认为王安忆的创作「有轮廓清晰、界线分明的两个区域:一个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另一个是以『大刘庄』或是『小鲍庄』命名的乡村。」(二○○一,页四五)我认为「两个区域」的说法大致不错,但是「界线分明」可能只是表象。王雪瑛所说的王安忆笔下「审美的农村」(页四八)和上海弄堂的底层市民日常生活空间或许有个共同点:王安忆透过这些农村和都市庶民记忆和生活空间,探索「全球化上海」所代表的中国叙述之外,是否有另一种生活想像以及未来叙述发展的可能?

  走笔至此,我想起二○○三年朱天心在日本东京「台湾文学作家座谈」里的一番话:

  这几年来,我看到被视为上海书写代表并一直有相称表现的共和国女儿王安忆,在全世界倾力开发上海的急速现代化当口,採取抑郁拒绝、返身寄情于前开发状态的江南小镇的书写(例如近期作品《上种红菱下种藕》);我看到特具知识份子身份的李瑞仍徘徊于『厚土旧址』;我知道刚出版厚厚上下两册鉅着《四十一炮》的莫言又有了十二万字关于山东高密的长篇开头,当然还有走得最远,无论形体(西北边疆)精神(伊斯兰信徒)的张承志……。

  朱天心的意思是,这些「传统」的空间提供了一种「走避逃遁的空间」,如同台湾作家夏曼?蓝波安的「兰屿」、李昂的「鹿港」,作家因而免于正面迎战现代化的冲击。真是这样吗?王安忆的一九五○年代的上海弄堂有多「传统」?这样的「传统空间」是一种凝固的、现代化潮流之外的空间吗?还是现代化潮流「里」的一种「变奏」,因而得以与代表「全球化上海」光鲜亮丽的景观形成一种张力,开发另一种规划未来的可能?这是个值得琢磨的议题。但是且让我们再回到跨国生产网络的王安忆。

  身为台湾读者,我仍不想轻易放过「王安忆小说在台湾」这个问题。前面提到,王安忆的小说于一九八○年代登「台」,与当时台湾开放外省族群回乡省亲有密切关系。王安忆之前,一九七○年代陈若曦一系列的大陆文革小说也曾在台湾文学市场引起不小的波动,《尹县长》(一九七六)、《文革杂忆》(一九七九)是脍炙人口的例子。但是,当时陈若曦的这些文革小说提供台湾偷窥中国大陆的窗口,最大的效应应是再次印证台湾的「文革」印象。我认为其中〈晶晶的生日〉写文革生活的风声鹤唳,堪称上乘艺术之作。王安忆知青小说虽然仍以文革时期为主要背景,由于情色主题相当抢眼,与陈若曦的文革小说大异其趣。把本书所收纳的〈岗上的世纪〉和陈若曦的《尹县长》对照阅读,我相信读者可看出许多趣味。王雪瑛认为王安忆的知青小说与大陆新时期文学的文革小说不同之处就在于王安忆着眼于渲染一种「乡村审美形式」:

  (一般知青小说)无论是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还是由劳动改造到思想改造,是知识青年还是知识份子,都是被一种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抛入乡村的。这些作品的主题往往是「苦难」与「拯救」,作家关心的常常是人物在精神的炼狱中的灵魂挣扎与自我拯救,乡村只是浸透着苦涩记忆的背景,而乡村自身的质地、理念与美感形式被遮蔽了……在乡村极有凐染力的生活中,她(王安忆)发现了乡村生活的审美形式,她的一系列同类题材的作品中,以平白的舒朗的笔触再现了一个感性的、审美的性质,上升为形式。(页四八)

  他随之援引王安忆自己的话:「我写农村,并不是出于怀旧,也不是为祭奠插队的日子,而是因为,农村生活的方式,在我眼里日渐成现出审美的性质,上升为形式」(二○○一)。但是,「农村作为一种审美的性质,上升为形式」,这句看似漂亮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审美性质」到底内涵为何?又如何「上升为形式」?这显然是还需追究的问题,而一九八○年代末期的台湾读者有多少体会到这样的乡村审美形式,我不敢说,从中得到期待的「异国风情」中国想像的满足,倒是应不难理解。

  但是,「异国想像」通常止于肤浅的品尝,如果没有更深层的结构支撑,总是昙花一现的流行风。王安忆要在台湾文学场域留下深刻的足迹,还需要其他一些特色,连结台湾较深层的文化结构。王德威在一九九六年出版的《纪实与虚构》中以「海派传人」定义王安忆,大力铺陈王安忆与张爱玲的传承关系应是关键。张爱玲在台湾文学的历史流程里堪称一个「传奇」,历久不衰,拥有广大的「张迷」。「海派传人」这个名号让王安忆与台湾的文化结构找到一个可以焊接的超强连结。除此之外,王安忆的上海小说也刚好唿应了一九九○年代中叶之后台湾兴起的「上海热」。这个热热与一九九○年代台商往大陆投资当然有密切关系。我记得二○○○年之交,台湾报纸副刊推出一个「书写上海」之类的活动,文宣中提到,一九九○年代中叶台湾流行的问候语「妳去过上海没有?」已逐渐被「何时才从上海回来?」取代。「上海」经验成为一种时尚,代表一种休闲又与历史连结的都会「旅行」姿态。另一方面,王安忆《纪实与虚构》的自传体/历史书写与夹叙夹论的世故叙述风格又与当时台湾小说的流行不谋而合:朱天文的《荒人手记》(一九九四)、邱妙津的《鳄鱼手记》(一九九四)、平路的《行道天涯》(一九九五)、朱天心的《古都》(一九九七)、乃至舞鹤的《余生》(一九九九)、和李昂的《自传�小说》(二○○○) 都可以作为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书写方式的参照。二十世纪之交「全球化都市」论述的兴起,让王安忆的上海书写更有另一番论述转折的空间。王安忆创作与当代文化氛围的密切对话造就了环绕着她的绵密论述网络。

  那么,在廿一世纪初的回到王安忆一九八○年代的「知青」小说──比如说,〈岗上的世纪〉以及〈大刘庄〉,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乐趣或启发?如同台湾的评论者范铭如教授在《阁楼》这部王安忆作品集导读里所言:「见识过王安忆在九○年代操演家国历史的想像力之后,再回顾她写于八○年代的作品,还真让人有种反璞归真的况味」(页五)。〈岗上的世纪〉从女知青下乡,为了「招工」勾心斗角而引发出来一段情慾故事。故事进展当中,情慾书写逐渐成为主轴,王安忆的男欢女爱不是都会男女世故的两性游戏,反更贴近周蕾的一本书名:《原初的激情》。且看这段文字:

  这时候,他才觉得无羁无绊,无比的自由。精力十足。他好像一条强壮的大鱼一般,在黑暗里游动,将黑暗搅动得十分不宁。哈哈!他笑道,哈哈,多么字在啊!他高叫着。他力大无穷,又身轻如燕。他挟裹着她无声地落在地上的棉被上。他细长的身子能屈能伸,舒展异常。 他的身子在霎那间「滋滋」地长出了坚韧的肌肉,肌肉在皮肤底下轰隆隆地雷声般地滚动。他的皮肤渐渐明亮,茁壮的汗珠闪烁着纯洁的光芒。唉呀,奶奶的!他兴高采烈地嚷者,高兴得像一个不晓人事的孩子。 他甚至无缘无故地在空间踢腾着两条古怪的长腿,汗珠从稀疏的汗毛上落下。我能活一百岁,不,一千岁!不,一万岁!

  台湾擅长情慾书写的女作家不少,但是写得如此无忧无虑,彷彿回到太古之初,却不多见。而这样的场景是两人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地进行。〈岗上的世纪〉写情慾之难以束缚,天雷地火的感官之乐,是结构相当完整的小品。这样的情慾书写,论者认为王安忆早期的「知青小说」,「向人们展示了知青少女……的情绪世界,可以说是处于动乱多变的复杂还中纯情少女的缠绵而又激盪的心灵写照」(王如青一九九四,页五四)。〈岗上的世纪〉中的女主角或许难以用「纯情」来形容,但基本上读者可以从这篇小说一窥王安忆早期小说之特色。台湾女作家的情慾书写要到一九九○年代才大放「异」彩,王安忆在一九八○年代的大陆文坛打开如此局面,无怪乎往往被推许为「突破文革文学爱情禁区」的拓荒新世代代表作家(施淑)。收在此集中,早几年发表的〈大刘庄〉分城乡两线进行,企图与〈小鲍庄〉互相对照,结构上则略嫌松散。〈大刘庄〉一般被视为〈小鲍庄〉的姊妹作,归入「寻根」小说来解读。小说一方面呈现城市里知识青年下乡插队之前的生活,一方面呈现他们即将前往的农村的生活。不过,需注意的是,小说里的农村并非以一种救赎的姿态来对照城市。农村的封闭与女性在其中与传统习俗搏斗的艰苦,都令人憷目惊心。代嫁姑娘大志子有苦说不出的等待、迎春努力生儿子的压力、小勉逃婚而不知去向所展现的决心,在在都颠覆了农村作为一个乌托邦想像来映照城市负面种种的假设。〈岗上的世纪〉里的农村,也同样不是个素朴的环境,不仅上演了「招工」的勾心斗角,也暗示紧密社群生活对个人自由的箝制。这样的农村,如何成就王安忆所说的农村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农村作为一个较接近(逐渐逝去的)乌托邦意象,在〈冷土〉(收于印刻王安忆作品集5《冷土》)这篇小说里有较明显的铺陈。一心往城市发展的农村女孩蓦然发觉,被自己所鄙视而企图摆脱的家乡所拥有的踏实和温暖,是目前在城市生活的她已召唤不回的生活模式。但是,即使强调农村生活的美感,我们却也无法忽略了王安忆〈岗上的世纪〉和〈大刘庄〉这两篇小说已隐然浮现的农村现实种种。

  就这个层面而言,收在此集里的两篇作品,可以让我们更深刻探讨王安忆的「农村审美形式」究竟是什么,并更进一步引伸重返她的上海小说,细心体会小说透过弄堂日常生活空间,究竟演绎了什么样的生活想像,何以能成为众评论者所说的「批判空间」,抵抗「全球化都市」的上海叙述?这问题恐怕不是那么简单。换言之,以「庶民生活空间」对比「全球化都会发展叙述」来理解王安忆切入中国未来生活想像的企图,恐怕大大简化了其中涉及的复杂议题。「以底层生活空间对抗全球化叙述」这样的论点现在于文化论述已相当常见,几成窠臼。但是,所谓「底层人民生活空间」应试什么样的空间,除了便利地作为「传统」的隐喻,与「全球化」概念相对照之外,它究竟指涉什么样的内涵,才可以不落入「浪漫的怀旧」,开展其他层次的另类生活愿景?回到王安忆作品本身,仔细咀嚼所谓「农村审美形式」与「上海弄堂庶民生活」的内涵,恐怕是较实际的作法。本书〈岗上的世纪〉和〈大刘庄〉可算提供这样追寻的一个切入点。

引用书目

  王如青 1994。〈自觉的嬗变与自我的超越:评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天津师大学报》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王晓明2002。〈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文学评论》(二○○二年第三期):页5-20。

  王德威 1996。〈海派作家,又见传人──论王安忆〉。收于王安忆着,《纪实与虚构》。台北:麦田。页七-廿五。

  王雪瑛2001。〈生长的状态:论王安忆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二○○一年第二期:四四-四九。

  朱天心。〈一场与现代化的遭遇战──我的台北城市书写〉。台湾作家访日代表团座谈会,二○○三年十一月九日明治大学。

  范铭如2003。〈导读:蓬门未识绮罗香〉。收于王安忆着,《阁楼:王安忆作品集4》。台北:印刻。页五-九。

  俞浩 2002。〈上海城市的当代解读—评王安忆的两个长篇:《长恨歌》与《富萍》〉。《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期:六八-七一。
施淑2006。〈导读:看!这个人〉。收于王安忆着,《冷土:王安忆作品集5》。台北:印刻。

  黄宗仪 2004。〈都市空间的生产:全球化的上海〉。《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五三期:六一-八三。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七)** 《岗上的世纪》这个书名,总给我一种置身于某个高处,俯瞰世事的错觉。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太多历史的变迁,也目睹了太多社会的发展。而“岗上”,似乎象征着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一种能够跳脱出眼前的琐碎,去审视更广阔的天地的能力。“世纪”则将这种宏观的视角拉伸到了一个完整的时代维度。我开始好奇,作者究竟想通过这本书传达一种怎样的“岗上”情怀?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怀念,还是一种对未来的展望?它是一种对特定地域的描绘,还是一种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启发,一种能够让我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去思考我们自身的存在。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智者,在“岗上”为我娓娓道来,讲述那些关于“世纪”的深刻道理。

评分

**(八)** 当我看到《岗上的世纪》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油然而生。在台湾,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回溯和审视我们的历史,试图从中找到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以及我们该往何处去的答案。“岗上”这个词,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立于不败之地的象征,它可能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一种不屈的意志。而“世纪”,则赋予了这种精神以时间的力量,让它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发酵,最终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我很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这“岗上的世纪”?它是否会像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面貌?还是会聚焦于几个鲜活的人物,通过他们的命运浮沉,来折射整个时代的变迁?无论如何,我都期待它能够带给我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不懈追求的激励,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

**(三)** 《岗上的世纪》这个名字,一听就带着一股浓浓的历史厚重感。作为在台湾成长的我们,对于历史的感受总是特别深刻,因为我们这个岛屿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元的文化与复杂的过去。我时常会思考,历史究竟是什么?是教科书里冰冷的文字,还是那些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构成了时代的血肉?“岗上”这个词,给我一种意境,仿佛是在一个高处,俯瞰着脚下的芸芸众生,也仿佛是一种坚韧的姿态,不畏风雨。而“世纪”,则将这种意境拉伸到极致,它暗示着一段漫长而完整的历史画卷。我很好奇,作者会选择怎样的叙事角度来呈现这段“岗上的世纪”?是宏大叙事的史诗,还是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是聚焦于某一个特殊的群体,还是描绘一个时代的群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去感受那个“岗上”的温度,去理解那个“世纪”的脉搏。

评分

**(五)** 《岗上的世纪》这个名字,在我看来,自带一种诗意和史诗感。它不像那些直白的书名,一眼就能看出内容,而是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在台湾,我们经历过太多时代的转折,太多历史的印记,这些都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土地和人民身上。而“岗上”,对我来说,总有一种特别的联想,它可能是高地的象征,可能是坚守的堡垒,也可能是眺望远方的起点。与“世纪”这两个字结合,更增添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感。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情感,投入思考。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怎样的世界?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台湾,还是一个虚构但充满现实意义的场景?是关于个人的命运,还是集体的记忆?我希望它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赞颂。

评分

**(六)** 初见《岗上的世纪》这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许多画面,仿佛有一道时光门在我眼前缓缓开启。在台湾,我们对于“土地”的情感总是格外复杂而深刻,因为这片土地承载了我们祖辈的辛劳,也见证了我们自身的成长。而“岗上”,这个词就带着一种土地的厚实感,一种站立在一定高度的稳定感。“世纪”一词,则将这份厚实感与漫长的岁月联系起来,暗示着一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岗上”与“世纪”这两个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它是否描绘了一个家族在某个时期,在某个“岗上”的兴衰史?抑或是描绘了一群人,在这个“岗上”,如何共同经历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温度,一种生命的韧性,一种对土地的深情。

评分

**(一)** 老实说,一开始我拿起《岗上的世纪》这本书,纯粹是被它那古朴典雅的书名所吸引。在这充满喧嚣与速食文化的时代,一个名为“岗上”的意象,总能勾起我心中一丝对宁静、对历史,甚至是对某种集体记忆的渴望。我生长在台湾,一个岛屿,历史的痕迹如同层层叠叠的海浪,在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塑造了我们独特的身份认同。当我们谈论“世纪”时,那不仅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故事、时代的变迁,以及那些我们或许已经遗忘,却依然影响着当下的脉络。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可能存在于台湾某处,或是在我内心深处,一个关于“岗上”的“世纪”。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年代的呼吸,去聆听那些在“岗上”发生的故事,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台湾面貌的根源。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个“岗上”?它是一个地理上的地点,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又如何与“世纪”这两个宏大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这让我充满了期待,也带着一点点的忐忑,就像站在一个未知的入口前,准备踏入一段未曾预料的旅程。

评分

**(十)** 《岗上的世纪》这个书名,总能勾起我心中一股对“岁月”的敬意。在台湾,我们见证了太多历史的更迭,感受了太多时代的变迁。而“岗上”这个词,在我看来,就像是时间的见证者,它经历风霜雨雪,依然巍然屹立,俯瞰着脚下的土地,也记录着岁月的流转。“世纪”一词,则将这种见证升华为一段完整的历史叙事。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画面,可能是老人在“岗上”眺望远方,回忆过往;可能是年轻人在“岗上”挥洒汗水,追逐梦想;也可能是整个村庄,在“岗上”共同经历着一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厚度,一种对历史的温情回望。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宁静的思考,让我明白,即使是短暂的生命,也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岗上”印记。

评分

**(四)** 坦白讲,《岗上的世纪》这个书名,勾起了我一种久违的对“慢阅读”的向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习惯了快速浏览,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反而失去了静下心来,去深入体味一个故事,去品味一段文字的耐心。而“岗上”,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沉静、一种悠然的意味,仿佛是远离尘嚣的一处所在,可以让人驻足,可以让人思考。“世纪”则将这份沉静拉长,变成了一段足以让人沉溺其中的时光。我不知道这本书具体讲述了什么故事,但我已经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它的轮廓。或许,它讲述的是一个家族在时代的变迁中,如何在“岗上”坚守自己的根基;或许,它描绘的是一群人在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在“岗上”为了理想而奋斗;又或许,它只是记录了普通人在“岗上”的平凡生活,但却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无论如何,我都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能够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喧嚣,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纯粹享受。

评分

**(二)** 翻开《岗上的世纪》的那一刻,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尘埃和纸张的清香,那是属于老书特有的味道,也是我一直以来对阅读的迷恋所在。我总觉得,真正的好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打开扉页的瞬间,就能感受到它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温度。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些被时代洪流冲刷过的,却依然散发着独特光芒的岁月的回溯。在台湾,我们常常会讨论“台湾经验”,谈论那些奠定了我们如今社会形态的过去。而“岗上”,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向上、一种坚守的意象,它不像平地那样随波逐流,而是经历风雨,却依然巍然屹立。我不禁想象,在那个“岗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一段“世纪”?是关于奋斗的故事,是关于情感的纠葛,还是关于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元素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篇引人入胜的叙事?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去理解那些曾经在“岗上”闪耀过的,却又可能被我们遗忘的,属于台湾的时代缩影。

评分

**(九)** 《岗上的世纪》这个书名,对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和召唤力。它不像那种一眼就能被理解的标题,而是像一个谜语,引人去探寻它背后的故事。在台湾,我们常常在历史的碎片中寻找我们民族的根源,寻找我们文化的传承。“岗上”,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向上攀登的意味,也带着一种远眺的意境。而“世纪”,则将这种意境延伸到了一个完整的时代。我猜想,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可能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细腻体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我期待它能够带给我一种惊喜,一种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触动,被启发的感觉。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即使是在漫长的“世纪”里,“岗上”的精神也从未褪色,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