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造成人类未来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而建筑的对资源及能源使用是一个重要议题;日本城市规划专家甲裴彻郎博士,以「环境共生」为中心,利用『纯自然资源的改善生活环境,摆脱耗能设备』构想,是回复永续生态城市的积极作为值得大家思考与学习。
「追求自我的生态学」与「减碳是地球的每一个人的责任」,有着相同的目标及异曲同工之妙。希望能够以这本书标砖引玉,持续重视环境保护及关心地球的议题,为「减碳」努力以创造永续生活环境。
序 ∕9
原 序 对自己有利 ∕11
第一章 同样20℃的谜──舒适性的原理 ∕16
第二章 找出造成「寒冷」的元兇 ∕29
第三章 揭发「酷热」的原形 ∕38
第四章 了解冷∕热的真正面貌 ∕49
第五章 创造丰富生活的两难 ∕66
第六章 舒适性到底能够扩大至何种程度 ∕82
第七章 凡事都要从生态做起 ∕105
第八章 「原来如此的理论」∣∣您的想法一定可以实现 ∕117
结论 当自己细胞感到雀跃那就对了 ∕140
拿到《追求自我的生态学》这本书,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你知道,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关于“自我”的书,大部分都讲得头头是道,但总感觉有点“悬空”,跟我的实际生活有点距离。然而,这本书不一样,它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而且充满画面感的方式,来探讨“自我”这个主题。作者在书中描绘了很多关于自然环境的细节,比如雨季的泥土芬芳,山林中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甚至是一些微小的昆虫的习性。这些描写,看似闲笔,实则暗藏玄机。 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独立于自然而存在的,但实际上,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我们所处环境的影响。书中有一个章节特别打动我,是关于“迁徙”的,不仅仅是候鸟的迁徙,还有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归属”和“流动”的渴望。在台湾这个海岛上,我们很多人都有着迁徙的经历,有的是为了生活,有的是为了理想。这本书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迁徙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为了逃避,还是为了寻找?真正的“自我”,是在流浪中迷失,还是在安顿中找到?这种思考,让我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路径,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对于那些形而上的哲学探讨,总是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但是《追求自我的生态学》这本书,却有一种奇妙的魔力,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作者所构建的那个世界。它不像其他一些书那样,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人生经验的深刻反思,慢慢地引导你去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边界”和“空间”的讨论。作者用一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有自己的“边界”,而这些边界又是如何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 在台湾这样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里,我们常常会因为空间问题而感到压抑,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我们内心深处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需要有自己的“边界”。这种边界,不是为了排斥,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能量,更好地去成长。而当我们清楚了自己的边界之后,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去与外界进行“互动”,去建立真正有意义的连接。这种“既独立又连接”的智慧,是我在这本书中最深的感悟。它让我明白,追求自我的过程,不是一味地向外索取,也不是一味地向内封闭,而是在清晰地认识自己之后,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然后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生长。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非常宁静的力量,让我觉得,原来,我也可以活得如此清晰和坚定。
评分这本《追求自我的生态学》读起来,真的让人有一种久违的、深刻的共鸣。我一直认为,我们现代社会最大的困境之一,就是我们与自然、与自身之间那种疏离感。每天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被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推着走,我们好像越来越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地叩开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励志鸡汤,而是用一种非常扎实、而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带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最重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生态学”概念,绝不仅仅是关于环境保护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更宏观的视角,一种看待万物运行规律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根系”的比喻,我们每个人都像一棵植物,需要深厚的根系才能稳定地生长,而这些根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归属,更是精神上的连接,是对生命本源的理解。在台湾这个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环境挑战的岛屿上,读到这些文字,真的让人反思很多。我们常常喊着要“在地化”,要“找回自己的根”,但这份“根”,到底是什么?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思考框架。它让我们明白,追求自我,绝非孤芳自赏,而是与周围的世界,与更广阔的生命系统,形成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这种“共存”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又如此温柔。
评分我通常对这种标题里带“生态学”的书籍,会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会非常理论化,而且可能离我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但是,《追求自我的生态学》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反而用一种非常朴实、非常真诚的语言,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连接”的论述。作者用各种生动的例子,阐述了我们是如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提倡“独立”,提倡“自我实现”,但往往忽略了,我们作为社会性的生物,这种“连接”的重要性。书中讲到,一棵树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分、阳光,更离不开周围其他植物的陪伴,它们之间会通过根系互相交流,甚至分享养分。这种“互助”和“共生”,是我之前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它让我明白,追求自我,并不是要脱离群体,孤立存在,而是在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之后,找到与他人、与世界最和谐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也让我们更有归属感。这本书真的就像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与“我们”的关系,也让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更积极的期待。
评分最近一直有一种莫名的焦躁感,感觉生活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前进也不是,停滞也不是。偶然翻到《追求自我的生态学》,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这本书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头的阴霾。它里面讲的很多道理,听起来好像都很浅显,但细细品味,又觉得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理。尤其是在讲到“节奏”和“周期”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的生长、衰败、循环往复的过程,然后引申到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 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急于求成”,总是想一口吃个胖子,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你看,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休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生命的节奏。而我们却常常在冬天里强求生长,在收获后还想着继续播种,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抗自然,而是顺应自然。顺应自己内心的节奏,顺应生命发展的周期,这才是真正的“追求自我”。这种顺应,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更聪明、更有智慧的生活方式。它让我觉得,原来生活可以不必如此焦虑,原来我们也可以活得更从容,更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