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人文

後山人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後山人文」涵蓋「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曆史文化」、「自然環境」、「社會族群」的範疇。標舉「人文」不隻突顯其包羅萬象的領域而已,更重要的是一種對待知識的態度。

  「後山人文」之重點不在推銷花蓮之好、歌頌洄瀾之美,而是經由這一係列洋溢在地經驗的人文講座,使學子從親身體驗的存在情境中重新看到涵詠蘊具人文價值與生命意義的力量,是紮根於後山意識而來的人文關懷。

  「後山」乃相較於颱灣早先開發的「前山」而言,若就目前颱灣行政區域之劃分,當指花蓮、颱東兩縣,但本書亦包括瞭宜蘭地區。相較於前山的繁榮文明、便利交通,後山嚮來予人一種自然落後、遙遠不便的印象,由之而形成「中央─邊陲」、「文明─野蠻」的價值分判,這種極為不等的先後主次關係,在當代後學興起與環境意識抬頭的衝擊下,對於過去的「人類中心主義」與「文明霸權意識」已開始齣現批判與反省的聲音。後山不再是空洞抽象的「空間」,而是主體居存、可以不斷生發存有意義的「地方」;「故鄉」也不再僅是簡單規定為誕生軀殼的那一個地點──齣生地,而是可以造就我們精神生命與情感生命的心靈故鄉。 

  第一篇是顔崑陽教授的〈後山的存在意識〉,他從自己的存在感齣發,以後山意識的關係結構為論述基礎,進而由後山的曆史命運與存在位置,綜理齣辯證調和的原則及策略,以召喚齣後山人的存在意識,可謂發人省思;第二篇是康培德教授的〈清代「後山」地理空間的論述與想像〉,他從清代文獻中有關「後山」之地理空間的論述齣發,藉由「後山」此一地名的分佈,使我們瞭解「後山」之地理範圍如何呈現與變化,當是見證「後山」之概念流衍的最佳綫索;第三篇是陳鴻圖教授的〈孤立的另一個世界—後山的地理空間特性〉,他從後山的開發史齣發,引領我們穿過移民與拓荒的曆史經驗,以逐漸勾勒齣後山地域的獨特性,在陳教授的穿針引綫下,洋溢不少曆史知識的興味;第四篇是黃憲作先生的〈從尋傢的旅人到詩意地棲居——駱香林從颱北到花蓮的追尋〉,他不僅從文學的角度探入後山宿儒──駱香林的詩心與世情,更進一步由空間的視域檢視駱香林從颱北到花蓮的心態轉變,兼具文化導讀與學術探微的雙重作用;第五篇是賴芳伶教授的〈山川滿目,情不自禁─小談後山文學〉,則以體貼入微的詩心與深情,娓娓道來楊牧、陳黎、廖鴻基、陳列的文學經驗,使後山的山嶽川海,益顯美麗而溫柔;第六篇是王文進教授的〈花蓮美學的認識論〉,採取一貫的浪漫情懷與動人文采,來告訴我們他擁抱花蓮的獨特方式,並從中建構齣五種交會的認識論;第七篇是林宜澐教授的〈後山生活美學〉,他以超越國界的文化想像,營造齣後山的生活美學,字裏行間流露著迷人的幽默與自在,正是其落實後山之人生智慧的具現;第八篇是廖鴻基先生的〈後山海洋經驗〉,則以他豐富深情的海洋經驗,連結生命的脈動,烙印著人與海洋共舞的動人記憶;第九篇是林琚環先生的〈滾動的山洪 來自滾動的人心〉,透過人為的傷害與製度的問題,反省後山環境生態的浩?,原來批判人心的陷落,纔能拯救山的青翠;第十篇是黃榮燉先生的〈記慶修院的三件事〉,他以有如般廟公般的身分、誌工般的熱情,為我們闡述慶修院的成長經驗,有中日交流的曆史追溯,有文化古蹟的生動傳寫;第十一篇是盧蕙馨教授的〈從邊陲到中央─慈濟發展的啓示〉,則以深具主體信仰又不失客觀的方式,為我們揭開慈濟立足後山、放眼天下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這「不隻卸除颱灣的痛苦,也癒閤瞭世界的傷痛」之驚人力量,正是從邊陲的後山發跡而來;第十二篇是張智欽教授的〈從水文環境認識宜蘭-兼談宜蘭經驗與宜蘭價值〉,透過他曆時與共時的深度考察,我們纔瞭解宜蘭人的驕傲與在地認同乃得之於源湧不盡的活水。以上十二篇作品,各有不同關懷後山的觸角與視野,卻篇篇精彩而引人入勝,值得大傢用心展讀、仔細品嘗。

作者簡介

吳冠宏


  國立颱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中文係教授、通識教育中心暨藝術中心主任。著有《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閤及詮釋進路》、《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及學術論文多篇。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