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人文

后山人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后山人文」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社会族群」的范畴。标举「人文」不只突显其包罗万象的领域而已,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待知识的态度。

  「后山人文」之重点不在推销花莲之好、歌颂洄澜之美,而是经由这一系列洋溢在地经验的人文讲座,使学子从亲身体验的存在情境中重新看到涵咏蕴具人文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力量,是扎根于后山意识而来的人文关怀。

  「后山」乃相较于台湾早先开发的「前山」而言,若就目前台湾行政区域之划分,当指花莲、台东两县,但本书亦包括了宜兰地区。相较于前山的繁荣文明、便利交通,后山向来予人一种自然落后、遥远不便的印象,由之而形成「中央─边陲」、「文明─野蛮」的价值分判,这种极为不等的先后主次关系,在当代后学兴起与环境意识抬头的冲击下,对于过去的「人类中心主义」与「文明霸权意识」已开始出现批判与反省的声音。后山不再是空洞抽象的「空间」,而是主体居存、可以不断生发存有意义的「地方」;「故乡」也不再仅是简单规定为诞生躯壳的那一个地点──出生地,而是可以造就我们精神生命与情感生命的心灵故乡。 

  第一篇是颜崑阳教授的〈后山的存在意识〉,他从自己的存在感出发,以后山意识的关系结构为论述基础,进而由后山的历史命运与存在位置,综理出辩证调和的原则及策略,以召唤出后山人的存在意识,可谓发人省思;第二篇是康培德教授的〈清代「后山」地理空间的论述与想像〉,他从清代文献中有关「后山」之地理空间的论述出发,借由「后山」此一地名的分佈,使我们了解「后山」之地理范围如何呈现与变化,当是见证「后山」之概念流衍的最佳线索;第三篇是陈鸿图教授的〈孤立的另一个世界—后山的地理空间特性〉,他从后山的开发史出发,引领我们穿过移民与拓荒的历史经验,以逐渐勾勒出后山地域的独特性,在陈教授的穿针引线下,洋溢不少历史知识的兴味;第四篇是黄宪作先生的〈从寻家的旅人到诗意地栖居——骆香林从台北到花莲的追寻〉,他不仅从文学的角度探入后山宿儒──骆香林的诗心与世情,更进一步由空间的视域检视骆香林从台北到花莲的心态转变,兼具文化导读与学术探微的双重作用;第五篇是赖芳伶教授的〈山川满目,情不自禁─小谈后山文学〉,则以体贴入微的诗心与深情,娓娓道来杨牧、陈黎、廖鸿基、陈列的文学经验,使后山的山岳川海,益显美丽而温柔;第六篇是王文进教授的〈花莲美学的认识论〉,採取一贯的浪漫情怀与动人文采,来告诉我们他拥抱花莲的独特方式,并从中建构出五种交会的认识论;第七篇是林宜澐教授的〈后山生活美学〉,他以超越国界的文化想像,营造出后山的生活美学,字里行间流露着迷人的幽默与自在,正是其落实后山之人生智慧的具现;第八篇是廖鸿基先生的〈后山海洋经验〉,则以他丰富深情的海洋经验,连结生命的脉动,烙印着人与海洋共舞的动人记忆;第九篇是林琚环先生的〈滚动的山洪 来自滚动的人心〉,透过人为的伤害与制度的问题,反省后山环境生态的浩?,原来批判人心的陷落,才能拯救山的青翠;第十篇是黄荣炖先生的〈记庆修院的三件事〉,他以有如般庙公般的身分、志工般的热情,为我们阐述庆修院的成长经验,有中日交流的历史追溯,有文化古蹟的生动传写;第十一篇是卢蕙馨教授的〈从边陲到中央─慈济发展的启示〉,则以深具主体信仰又不失客观的方式,为我们揭开慈济立足后山、放眼天下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这「不只卸除台湾的痛苦,也癒合了世界的伤痛」之惊人力量,正是从边陲的后山发迹而来;第十二篇是张智钦教授的〈从水文环境认识宜兰-兼谈宜兰经验与宜兰价值〉,透过他历时与共时的深度考察,我们才了解宜兰人的骄傲与在地认同乃得之于源涌不尽的活水。以上十二篇作品,各有不同关怀后山的触角与视野,却篇篇精彩而引人入胜,值得大家用心展读、仔细品尝。

作者简介

吴冠宏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现为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通识教育中心暨艺术中心主任。着有《魏晋玄论与士风新探─以「情」为绾合及诠释进路》、《圣贤典型的儒道义蕴》及学术论文多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