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我二十七岁那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婚后〉开始算起,个人从事台湾文学的活动,已经五十六年。过去那个年代,还是充满肃杀之气的白色恐怖;那个年代,在「战斗文艺」与「反共还乡」大旗下,台湾文学陷入长达数十年的荒芜;那个年代,少数战前活跃的作家纷纷偃旗息鼓;那个年代,我们很难看得到「台湾作家」发表的作品,甚至于没有人敢谈什么「台湾文学」。
现在时代可不同了──国中小学的课本里,选读台湾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许多大学院校纷纷改设(或增设)台湾文学系、研究所,以近三、四年来,就有几个以「台湾作家」为研究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例如「李乔的文学与文化论述」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在不久之前于台湾师范大学盛大举办,这在80年代以前,我们土生土长的台湾,是不可能的事情。
老朽忝为台湾文学老园丁,曾经与许许多多文坛故旧走过那个年代,虽然这条路还很漫长,有待年轻人继续携手煞勐打拚,为台湾文学传薪接棒。准此,我愿意挺起龙钟之身与昏耄头脑,将个人曾经走过的雪泥鸿爪,及一甲子以来的所见所闻,于十二场的讲谈会中,场场「打开天窗说亮话」,透过口述历史的讲谈与出版,为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史,做一个活见证。
承蒙文建会翁金珠主委、吴锦发副主委、客委会李永得主委,以及国家文学馆郑邦镇馆长的鼎力支持。「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史」十二讲,将于今年八月起在各大学院校,特别是设有「台湾文学」的系所逐次开讲,感谢学界的张炎宪馆长、张维安院长、张良泽、陈万益、柯庆明、薛化元、罗肇锦、陈芳明、姚荣松所长,林修澈、陈明柔、林雪星主任,以及文坛郑清文、钟铁民、林柏燕、庄永明、黄文相、彭瑞金…等故旧知交,于百忙中拨冗襄助,担任讲谈会的主持人或与谈人。我还特别委请中研院人类学家──潘英海博士,以及「文」、「史」双修的小说与地方文史工作者庄华堂老弟,透过他们辛苦的规划联系,为这一连串的文学盛筵加柴添薪。
九年前,我曾经应邀于桃园的武陵中学,跟学校老师做了十场「台湾文学讲座」,事后由庄紫蓉整理为《台湾文学十讲》,由前卫出版。那个系列,主要谈的是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战后着墨较少;今年夏天重新燃烧的炉,将以战后的台湾文学发展史为主,并依序分别详述我与不同世代的作家之间来往交缠的往事,相信这也是许多朋友有兴趣的话题!
「钟老」老矣,让我打开天窗说亮话,做一摆讲个清楚吧!
作者简介
钟肇政
小说大师,台湾文坛大老,生于桃园县龙潭乡九座寮,现居龙潭。
他入读淡江中学、彰化青年师范学校毕业,日治时期,服役期间因高烧不退造成听力障碍,战后就读台大中文系,因听力障碍,只好辍学。曾任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总统府资政,育有二男三女。2000年李登辉总统颁赠二等景星勋章;2003年及2004年陈水扁总统先后颁发第二届总统文化奖百合奖、二等卿云勋章。
曾任国民小学教师、东吴大学东语系讲师,《台湾文艺》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民众日报》副刊主任兼主编。解严后,曾任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台湾笔会〉会长。现任宝岛客家广播电台董事长,总统府资政。
1951年第一篇文章〈婚后〉,刊登于《自由谈》杂志,燃起写作兴趣,从此勤奋笔耕,1961年第一部长篇小说《鲁冰花》发表于《联合报》,同年又发表《浊流三部曲》大河小说─《浊流》、《江山万里》、《流云》,开启台湾大河小说创作第一人。1964年起撰写另一部大河小说《台湾人三部曲》─《沉沦》《沧溟行》、《插天山之歌》,历时十年。编辑《本省籍作家作品选辑》、《台湾省青年文学丛书》、《台湾作家全集》。
《钟肇政口述历史:『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史』十二讲》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层次的。一方面,它以一种亲历者的视角,揭示了战后台湾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内幕。钟肇政先生的口述,并非是经过后人润色的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了他个人情感和判断的真实记录。他对于某些事件的评论,对于某些人物的评价,都显得尤为真诚和深刻。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对于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探讨。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的回声,是人民心声的表达。他讲述了文学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了记录者、反思者、甚至启蒙者的角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学的意义,以及它对于构建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也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读物,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
评分《钟肇政口述历史:『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史』十二讲》这本书,对于我这个非文学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台湾的文学和历史都充满好奇,但往往面对浩瀚的书海,不知从何入手。钟肇政先生的口述,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战后台湾文学的脉络。他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述了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与演变。从早期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创作氛围,到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文学的兴起,再到后来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探索,都一一得以展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品的介绍,它们不再是书架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作者的思考、时代的背景,以及那些作品背后鲜活的故事。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亲眼见证了台湾文学如何在一片荒芜中生长,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蜕变,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段集体记忆的唤醒,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终于有机会捧读这本《钟肇政口述历史:『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史』十二讲》,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里面是那段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温情与坚韧的岁月。钟肇政先生作为台湾文学的泰斗,他的口述本身就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他亲身经历、观察、思考的战后台湾文学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早期白色恐怖下的噤声与挣扎,到乡土文学论战的激荡,再到本土意识的觉醒与多元化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无数创作者的心血与汗水,也折射出台湾社会变迁的缩影。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曾经影响一代人的作品,都在钟先生的笔下复活,仿佛昨日重现。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当时文坛生态的细致描绘,那些文学社团的创立与解散,那些年轻作家的成长与碰撞,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戏剧张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听一位长者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故事里有理想的火焰,有现实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对文学的热爱与坚持,这份热情穿越时空,深深地感染着我。
评分读完《钟肇政口述历史:『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史』十二讲》,我内心涌动着一种复杂而又激昂的情感。钟肇政先生以他一生的文学实践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了战后台湾文学的宏伟画卷。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文学史事实的梳理,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的温度。钟先生在讲述中,毫不回避地提及了当时的政治压抑、社会动荡,以及文学创作者们所面临的巨大困境。然而,正是这些困境,激发了他们更强的反思精神和更执着的艺术追求。他对于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文学伙伴的怀念,对于那些敢于发声、敢于挑战的年轻一代的肯定,都让我深切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勇气,需要担当,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我看到了台湾文学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迷茫中坚定方向,最终绽放出绚烂的光彩。这是一种精神的胜利,也是历史的见证。
评分捧读《钟肇政口述历史:『战后台湾文学发展史』十二讲》,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台湾文学的盛大宴席,每一道菜都承载着时代的风味与创作者的心血。钟肇政先生以他饱经风霜的笔触,将战后台湾文学的版图徐徐展开。这本书并非拘泥于纯粹的文学理论,而是将文学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那个年代的艰辛与不易,但也看到了知识分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书中对不同文学思潮的兴衰,对不同作家群体命运的描绘,都充满了引人深思的洞见。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台湾社会在转型时期的种种挑战与机遇,也展现了文学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记录下历史的印记。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前辈的崇敬,以及对文学力量的由衷赞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