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的散文典范,洪素丽的历史意识,白先勇的《台北人》,黄凡的《伤心城》,?弦所编的《戴望舒卷》,闻一多的诗与诗评,杭约赫的《噩梦录》与《火烧的城》……
悠游在中国新诗史与台湾文学史之间,陈芳明在评论中见证台湾文学的浴火重生,也关注在大时代环境下锤鍊出的中国新文学。在文学评论的视野下,文学的纪律与尊严绝非政治主张所能取代。即使在翻滚的政治运动潮流中,他对艺术的纯粹与高洁不减丝毫崇敬之心。
台湾本位主义者就无需阅读或研究中国作家之作品吗?类似质疑常使陈芳明感到荒谬,台湾文学、中国文学竟被放在对立面来观察。岂非离奇政治教育之误导?
《典范的追求》一书,收录〈中国新诗史论〉与〈台湾文学史论〉,人文之美终究凌驾政治,文学批评者的灵魂得以重生。
作者简介
陈芳明
台湾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从事历史研究,并致力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曾任教于静宜大学、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现为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近年编有《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选文篇》(上)(下)。着有政论《和平演变在台湾》等七册,散文集《风中芦苇》、《梦的终点》、《时间长巷》及《掌中地图》,诗评集《诗和现实》等二册,文学评论集《鞭伤之岛》、《典范的追求》、《危楼夜读》、《深山夜读》及《孤夜独书》,学术研究《探索台湾史观》、《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及《殖民地摩登:现代性与台湾史观》,传记《谢雪红评传》等。目前正在撰写《台湾新文学史》。
二十年浮游──《典范的追求》自序 005
第一辑 中国新诗史论
结束与开始 019
都在雨里沉埋──试论冯至《十四行集》 022
美丽的夭亡──浅论握可盈手的《汉园集》 038
风暴孕育的新芽──杭约赫的三册小诗集 050
那些音色悲哀的歌──七月诗丛时期的绿原 071
记忆与灾难──读?弦编《戴望舒卷》 086
曲折的没有出口的路──废名的诗与诗论 118
盛放的菊花──闻一多的诗与诗论 163
第二辑 台湾文学史论
典范的追求──杨牧散文与台湾抒情传统 205
回归年代诞生的前夜──论洪素丽的诗 212
七○年代台湾文学史导论──一个史观的问题 222
撑起九○年代的旗帜──《文学台湾》发刊词 235
虚无主义者的原乡?──小说家笔下的台北人形象 242
王祯和小说中的个人与国家 252
白色历史与白色文学──叶石涛与蓝博洲笔下的台湾五○年代 280
鲁迅在台湾 305
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 340
新版后记
◎新版后记
陈芳明
出版于一九九四年的《典范的追求》,对我具有特殊的意义。书中所收的文字大部分都撰写于旅美时期,其中所容纳的异域乡愁与抑郁心情,即使到今天也还遥遥可以感受。这本书不仅是我向国内学界请益的试金石,也是我从政治回归学院的垫脚石。日后我所从事的台湾文学研究,以及自己所营造的本土论述,几乎已在书中预示一些方向。
远在一九八○年代投入台湾文学研究之初,我深深相信,任何一个被压抑的社会,在重建失落已久的文学记忆时,必须具有远景与愿景。文学的重建,是为了释放创造力,而不是在既有的伤害制造另一个伤害。在历史上,这个土地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文学,都应该纳入台湾文学的脉络来考察。在文化上,这个土地各个族群所创造的文学,都应该视为台湾文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如果有所谓文学主体性,态度应该是开放而宽容。如果谈到文学整体性的话,视野应该是延伸而扩充。
这样的信念,容许我在研究台湾文学之余,也同时可以诠释中国的五四文学传统,也同时可以观照诗、散文、小说、批评。主体性的建立,绝对是为了跨地域,也是为了跨领域。既可做共时性的观察,也可做历时性的考察。我从未掩饰自己对中国新诗的眷恋,而且在诗的耽溺之外,我也从未舍弃在小说与散文的浸淫。
回到学界,倏忽过了十余年。我见证台湾文学研究的急速成长。当然也发现它潜藏的危机。学术的成长往往带来喜悦,尤其看到新史料的掘出与新世代的崛起,更可以感受这门学问的生命力之蓬勃活泼。新世代学者的年龄层一再降低,新史料文献的能见度不断提升,代表台湾文学的研究潜力拥有无穷希望。当台湾文学成为学院里一门重要的知识追求,我也很难隐藏内心的忧虑。毕竟这是最能生动反映台湾社会的学问,任何封闭或排他的思维方式,都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解严以来,有不少本土论者投注太多心力在台湾文学的定义之上;跨入一个已经开放的社会,竟然还找不到自己的文学定义。真正的文学不是依赖定义建立起来,而必须诉诸源源不断的创造。定义不能带来生命力,唯有创造才能决定台湾文学的内容。不能丰富文学而空谈定义,必将带来危机。
《典范的追求》将以新版重印,这自然是值得欣喜。我决定把一九八四年引起争议的文字一併收入,做为文学旅路上的一个纪念。〈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当年在《台湾文艺》发表时,竟然造成「陈映真们」的强烈回应,而终于导出八○年代「台湾文学正名」的系列论战。在那样的年代,大家忙着寻找答案,诚然是非常典型的后殖民文化现象。这篇文字可能已完成它在历史上的阶段性任务,对于台湾文学的定义问题,该说的已都在这篇文字充分表达。许多新世代研究者不时在找这篇文章,现在趁旧书新印,特别补入。
这本书是我文学批评的再延伸,也是学术研究的再出发。重睹解严前后的书写,可以发现台湾文学迂回走过许多历史阶段,而我也尝尽无可言喻的苦闷滋味。让想像力持续发酵,让生产力维持旺盛,当是我向晚时的自我期许。
二○○八年三月十四日 政大台湾文学研究所
不得不说,这本《陈芳明文集01:典范的追求(新版)》带给我的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上来就给你灌输各种“成功秘籍”或者“人生哲理”,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内敛、却又极其深刻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陈芳明先生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多余的修饰,但却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知识分子精神的探讨印象深刻。在当前社会,“知识分子”这个词似乎变得有些模糊,甚至带有一丝贬义。但陈芳明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是充满理想、勇于担当、并且坚守良知的形象。他通过梳理历史上的例子,展现了这些“典范”是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自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这让我反思,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和传承这种精神?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个引子,激发你去寻找自己的答案。每次读完一段,都会停下来,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在脑海里勾勒自己的“典范”形象,也开始思考自己该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追求”。
评分花了几天时间,终于把《典范的追求(新版)》通读了一遍,整体感觉是相当“过瘾”的。这种过瘾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快感,而是一种思维被不断拓展、格局被不断打开的愉悦。陈芳明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牵引,跟随他的思绪,一同去探寻那些历史深处的奥秘。他对于“典范”的界定,不是狭隘的、刻板的,而是充满了时代感和人文关怀。他能够从看似普通的历史事件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并且将这些意义与当下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挣扎、选择和最终的命运。这种解读方式,让那些原本被认为“简单”或“脸谱化”的人物,变得立体而鲜活。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一位博学而睿智的长者对话,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但他的话语会让你自己去思考,去找到前进的方向。而且,这本书的“新版”也让我觉得更加贴近当下,它并非是陈旧的陈述,而是经过时代的洗礼,更具生命力的表达。
评分《陈芳明文集01:典范的追求(新版)》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典范”这两个字的意义。以往我可能只把“典范”理解为一些成功人士的榜样,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真正的典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对价值的坚守。陈芳明先生的文笔非常沉稳,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探讨的“典范”,涵盖了文化、政治、思想等多个领域,并且总能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例如,他对某个文化运动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土壤,让我对那个时期的文化思潮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他也强调了“追求”的过程,认为成为典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对理想的执着。这种对过程的强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坚持和韧性比天赋更为重要。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自己追求的价值。
评分我最近读了《典范的追求(新版)》,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陈芳明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但一旦触及,便能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他对于“典范”的探讨,并非是对过去辉煌的简单回顾,而是对当下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思。他能够将历史的脉络与当下的现实巧妙地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了解过去,更能理解现在,甚至对未来有所启示。我特别喜欢他关于知识分子责任的论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声音淹没,甚至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陈芳明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精神,敢于质疑,敢于发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阅读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和应有的担当。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投入思考,但一旦你投入进去,收获的将是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它让我看到了,在追求“典范”的道路上,个体如何能够超越自我,为社会贡献力量。
评分刚翻完这本《典范的追求(新版)》,心情很复杂,也挺激动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陈芳明先生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而且有一种沉静的智慧,不是那种浮夸或者为了迎合而写的文字。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一种“对话”,仿佛他就在身边,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尤其喜欢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总是能看到别人忽略的细节,也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让人豁然开朗。比如,他对某个政治人物的评价,绝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背景下,分析其动机、困境以及影响,这种分析非常有深度,也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早已被标签化的历史人物。而且,他对于“典范”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去思考那些恒久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价值,比如独立思考、人文关怀、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了,也更清晰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