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学从「诗经」开始,口口相传,在民间传递着生命的喜悦与忧伤。「楚辞」、「汉乐府」、「四六骈体」、「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明清的戏曲小说,两千年来汉语文学之美,蒋勋老师以沉静的语调为你娓娓道来,你可以闭着眼睛聆听,使中国文学成为你生命中美丽的记忆。
本套走入色彩鲜明、人人都能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元曲时空中,从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每一首诗、每一阙词都满载昔人的优雅情怀。
无论是自己聆听,或是赠送亲友、与家人孩子共读,此套中国文学都是最值得典藏的有声书。
1. 举几首律诗的例子
2. 王维的山水诗
3. 白居易与叙事诗
4. 白居易与琵琶行
5. 韩愈与柳宗元的古文运动
6. 李商隐、杜牧与晚唐诗风
7. 李后主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8. 北宋词家
9. 苏轼的名作
10. 柳永与大众文学
11. 李清照-女性文学的特色
12. 南宋词家
13. 元曲的兴起
14. 元代戏剧
随着CD的推进,来到了宋词的雅韵。婉约派的细腻柔情,苏轼的旷达豪迈,辛弃疾的爱国情怀,都在诵读者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沉醉于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伤,感受她那破碎而又坚韧的内心;也随李煜一起,在亡国之痛中吟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份无尽的悲凉仿佛真的要溢出屏幕。然而,最让我震撼的还是那些壮丽的词篇,比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股英雄迟暮的悲壮,那份渴望报国的激情,在诵读者的声音中被放大到极致,让人热血沸腾,潸然泪下。这种声情并茂的演绎,让我在不经意间对宋词有了更深的体悟,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文字,在现代的诠释下,依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评分总的来说,《中国文学二》的有声书系列是一次非常愉悦的学习体验。它不仅仅是听文学作品,更像是在与历代文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段诗词,每一阙小令,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耳边缓缓流淌,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惊叹于古人的才情,更感激现代演绎者们的用心,他们用声音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尽管没有实体书,但这种沉浸式的听觉享受,反而让我更能专注于作品本身,不去被书本的厚度所吓倒,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的世界中。这个系列让我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这些文学瑰宝的欲望,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精神之旅。
评分对于《中国文学二》这个系列,整体的编排和内容选择都相当出色。从唐诗的壮丽,到宋词的婉约,再到元曲的生动,呈现了一个文学风格演变的清晰脉络。每一首作品的挑选都具有代表性,涵盖了各个时期和各种风格的经典之作。而作为有声书,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声音将文字的魅力放大。我特别欣赏不同诵读者的风格,有的如古道边的书生,温文尔雅;有的如战场上的将军,气势磅礴;还有的如市井中的说书人,活泼生动。这种多样化的演绎方式,不仅让我更能体会到不同作品的情感色彩,也让整个听书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不会感到单调。即使是对中国文学稍有了解的听众,也能从中获得不少新的启发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当听力导向元曲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更为通俗、更为接地气的艺术世界。那些生动有趣的唱词,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人物,都通过诵读者的演绎跃然纸上。关汉卿的《窦娥冤》,一句“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的唱词,虽然是后来的改编,但却意外地契合了窦娥的境遇,那种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在诵读者的情感投入下,显得尤为动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游子的思乡之情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更让我惊喜的是,一些关于元杂剧背景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风貌,以及文学创作的时代特色,这使得我们理解元曲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整体来说,这个部分的演绎,既保留了元曲的戏谑与洒脱,又不失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评分听着《中国文学二:从唐诗到元曲》的有声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洪流,亲历了那个辉煌灿烂的文学时代。CD1一响起,李白豪放飘逸的诗句便在耳边回荡,仿佛看到他在月下独酌,放歌纵酒,那种不羁与浪漫,瞬间将我拉入盛唐的歌舞升平。杜甫沉郁顿挫的笔触,则勾勒出安史之乱下的苍凉与悲悯,每一字都饱含着他对民生的关怀和对时代的忧思。诵读者的声音极富感染力,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精准地捕捉了诗歌的情感精髓,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边塞诗的解读,那些在漫天黄沙中吟咏的壮志豪情,那些在孤寂长夜里挥洒的思乡之情,都通过诵读者的声音变得鲜活起来,仿佛置身于塞外孤城,感受那份苍凉与壮阔。听完这些诗篇,我对唐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情感与意境的共鸣,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