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理论视野下的现代中文小?研究
──被压抑的现代性
──小说政治.政治小说
──现代「性」的现代性
──小说、历史与空间想像
──作者.流派.典律
──小说创作与文化生产
本书增订版新收入王德威重要文论〈西方理论视野下的现代中文小?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历史文化的建构发生空前裂变。因应这一「千年未有」的变局,「如何现代」成为学者文人念兹在兹的课题。而「怎样文学」往往被视为通往现代的主要门径之一。现代与文学间复杂的对话关系,大自国家神话与意识形态图腾的形成,小至文类秩序与象征体系的搬演,在在可见端倪。时序到了另一个世纪初,由文学所铭刻、体现的各种现代及后现代经验,依然值得我们另眼相看。
本书以小说为重点,探讨现代及后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自清末以降,小说成为文学现代化最重要的表征,不仅形式实验推陈出新,更凭叙事虚构见证或介入公私领域的蜕变。借着研读十九、二十世纪的中文小说,本书所集结的21篇论文,触及了下列议题:「被压抑的」现代性;小说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辩证;文学的现代「性」之路;历史的空间想像;流派、典律及典范间的互动关系;小说创作与文化生产。所征引的作品则包括清末的《品花宝鑑》、《三侠五义》以迄当代的《秧歌》、《赤地之恋》、《长恨歌》、《丰乳肥臀》、《饥饿的女儿》、《狂城乱马》等。
作者简介
王德威(David D. W. Wang)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着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30与80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20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后遗民写作》、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e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2004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25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拿到《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读了几章之后,立刻被作者的洞见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中国现代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种既根植于深厚传统,又不断向外部汲取养分的复杂性。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讲述“有哪些作家写了什么”,而是真正触及到了“如何写”这个核心问题。作者对“现代”与“文学”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可以说是鞭辟入里。我特别欣赏的是,它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文学现象和理论流派,而是以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带领读者去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作家们在形式、语言、主题上的创新与突破。例如,书中对小说叙事视角的演变,以及叙事者身份的复杂化,都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这些分析不仅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也让我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真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读者,我一直对十九、二十世纪小说中“现代性”与“文学性”的纠缠与演变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极具深度的思考。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名作,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一历史时期小说创作在面对西方现代文明冲击、社会变革浪潮时,是如何在观念、叙事、形式乃至语言上不断探索和重塑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几位重要作家作品的细致解读,比如某位作家是如何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用极其内敛而又充满张力的笔触描绘个体命运的挣扎,以及另一位作家又如何大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在小说中构建出破碎而多义的现代都市生活图景。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文学实验室,亲眼见证了中国小说是如何在艰难的时势中,一面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使命,一面又努力追求艺术的独立与创新。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去品味那些字里行间的深意,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理解,总觉得缺少一些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这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在书中对“现代”这个概念的拆解与重构,以及它如何在中国小说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让我茅塞顿开。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不是孤立地看待“现代性”,而是将其与具体的文学实践紧密结合,去探讨小说如何在语言、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反映和塑造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中对不同文学思潮的梳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到小说创作,都写得非常到位。我读到关于“乡土文学”的章节时,更是感触良多,理解了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对土地和农民的关注,本身就具有一种“现代”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中国现当代小说,必须深入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以及作家们在“文学”这个载体上所做的种种探索。
评分这本书《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的标题本身就很有吸引力,读完之后,更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起思考,在中国这样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小说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现代”的,又是在怎样的意义下,我们才能称之为“文学”。我喜欢书中那种辩证的视角,它既肯定了中国小说在吸收外来文化、进行形式创新的努力,也审慎地思考了这种“现代性”可能带来的失落与困境。读到关于小说中的“自我”的探讨时,我深有体会,不同时期,小说里的“自我”是多么地不同,它承载的文化意义和个体经验也截然不同。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语言却并不晦涩,作者的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读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阅读的趣味。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以为已经很熟悉的作品,发现了其中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关键在于把握住那个时代背景下,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如何塑造自我。这本书《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正是这样一本让我豁然开朗的书。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现代”的简单定义,而是巧妙地将“文学”作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力量来考察。书中对于晚清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型,那些“旧小说”如何开始注入新的思想和叙事方式,我读来颇有启发。特别是关于“写实”的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派别对“写实”的理解和实践,以及它们如何与“现代性”的思潮相互激化,构成了一幅复杂的文学演变图。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些作品时,不仅关注其文本表层,更深挖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焦虑、身份认同的困境,以及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抉择。这种深入的剖析,让原本可能有些晦涩的文学史发展脉络变得清晰可见,也让我对那些经典的中文小说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仿佛重新认识了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