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探索西洋文学的文集,本书採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方法;展现文学专题课程的风貌,及多元议题与新锐潮流,以「课程导论与专题论文之联展」方式编辑,再现校园课程中的活泼学术研讨。杜鹃花城的西洋文学课程是激扬智慧的学识讲坛。
台大外文系暨研究所精彩的「文学专题课程」为活泼的学术研讨。「课程导论」界定专题课程的特定议题、研究领域与学术意义,并列举阅读书目。「专题论文」则实举一例重要文本与核心议题,依其研究方法和诠释策略,撰述而成。二者相互参照;「导论」呈现杜鹃花城西洋文学课程的菁华,「论文」则展现专题研究的范例与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陈玲华
台湾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近年开设下列文学课程:「田园诗专题」、「田园传奇与田园剧」、「田园剧与田园论述」、「莎士比亚与多媒体艺术」、「西洋文学概论」等。研究领域包括牧歌∕田园传统、莎士比亚、巴赫赋格、以及欧洲文学上古时期。曾发表牧歌与莎学论文,探讨西奥里特《牧歌》、维吉尔《牧歌》、朗格士《达夫尼与克罗依》、史本赛《牧羊人月令》、莎剧《冬天的故事》、密尔顿《李希达》、以及《莎翁情史》与依莉莎白剧场史等。主编《越界的西洋文学》。
看到《越界的西洋文学:从圣经/牧歌到童话/电影》这个题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条由古老文本延伸至现代视听的壮丽画卷。圣经,这部西方文明的精神基石,它的故事、人物、象征,早已渗透到西方文学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从神话史诗到现代小说,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它的回响。然后是牧歌,那种对理想化田园生活的描摹,对自然之美和淳朴情感的颂扬,它所代表的静谧与诗意,是否在童话故事的温馨氛围中找到了新的生命?许多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或《小红帽》,尽管情节跌宕,但其核心往往流淌着对纯真、勇气和希望的赞美,这与牧歌所传达的某种理想化的情感有着微妙的契合。更进一步,当这些文学元素与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碰撞时,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电影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声音表现,能否将圣经的庄严、牧歌的诗意、童话的奇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解读这些跨越体裁、跨越时代的文学“基因”,并且考察它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媒介中“越界”传播和转化的,那将是一次非常引人入胜的探索。
评分对于《越界的西洋文学:从圣经/牧歌到童话/电影》这个书名,我首先感知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圣经,作为西方文化最古老、最深邃的文本之一,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寓意,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几乎所有的西方文学创作。从宏伟的史诗到个人的内心独白,我们总能找到圣经的蛛丝马迹。而牧歌,那种描绘田园风光、歌颂纯真情感的诗歌体裁,它所营造的那种宁静、理想化的氛围,似乎在后来发展出的童话故事中找到了意想不到的共鸣。那些关于森林、关于自然、关于简单快乐的童话,不正是在现代社会对这种古老牧歌精神的一种回响吗?再者,童话的奇幻世界,当它与电影这一现代媒介相遇时,会产生怎样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和情感体验?电影以其强大的表现力,能够如何重塑经典的童话叙事,甚至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本书如果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圣经、牧歌、童话和电影这几个看似迥异的文学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借鉴和“越界”传播的轨迹,相信会带给读者一次关于文学演变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洞察。
评分《越界的西洋文学:从圣经/牧歌到童话/电影》这个书名,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文学的“混搭”和“进化”。圣经,作为文本的源头之一,其叙事结构、道德寓言,恐怕是西方文学绕不开的基石。那些关于亚当夏娃、挪亚方舟、所罗门王的故事,早已成为文化符号,深深植根于我们的集体记忆。而牧歌,那种对田园生活的理想化描绘,对自然之美和纯真情感的歌颂,它所传递的那份宁静与美好,似乎也悄然融入了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充满幻想色彩的童话之中。想想那些在森林里探险的孩子,或者在城堡里等待王子的公主,她们的故事里,是不是都带着一丝牧歌式的纯净?而童话,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叙事形式,当它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时,其视觉呈现和情感冲击力,又会达到怎样的高度?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挖掘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血缘关系”和“跨界合作”,比如,圣经的叙事如何影响了童话的结构,牧歌的情感如何渗透进电影的画面,那将是一次极其有趣的文学考古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越界的西洋文学:从圣经/牧歌到童话/电影》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文学的边界在哪里,以及不同体裁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和渗透感到着迷。圣经作为西方文明最古老的文本之一,其叙事模式、象征意义和道德观,无疑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文学创作,这一点在任何对西方文学史有所了解的人眼中都不言而喻。而牧歌,那种田园诗般的宁静与对自然的赞美,在文学史上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所传达的情感和审美,是否又在后来的童话故事中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童话,特别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其内核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普世的情感,它们又是如何从古老的寓言和民间故事中汲取养分,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再往后,电影作为一种现代的艺术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文学的叙事传统,又在视觉和听觉上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本书如果能够梳理出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从最古老的文本源头,穿越时间的长河,直到现代的影像媒介,我相信一定会为我打开一扇理解西方文学演变和传播的新视角。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探讨“越界”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文学的边界不断被打破和重塑,是社会思潮的变迁?是技术的发展?还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需求?
评分读到《越界的西洋文学:从圣经/牧歌到童话/电影》这个书名,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学母题和叙事手法。圣经中那些关于创世、堕落、救赎的宏大叙事,以及其丰富的隐喻系统,无疑为后来的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我们可以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弥尔顿的史诗,再到现代小说的某些情节设计中,找到圣经叙事的影子。而牧歌,那种对理想化乡村生活的描绘,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所代表的纯真、宁静和逃离尘嚣的精神,似乎在无数的童话故事里得到了回响,那些充满魔法的森林,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不正是在现代社会中对牧歌式理想的一种遥远的呼唤吗?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看似遥远的两极联系起来的。而童话,它那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往往蕴含着对善恶的辨别,对成长困境的隐喻,以及对美好结局的期盼。当它遇到电影这个载体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电影以其直观的视听冲击力,能够如何再现甚至超越童话的想象?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不同体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揭示文学形式的流变与传承,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极大的智识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