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时空中,诗人之眼在苦难淬鍊里凝视语言的风景。
撕裂的诗人之心,被诗句割伤,也因诗句而得医治。
科索夫独立、阿富汗战火频仍、巴基斯坦前总理班娜芝.布托被暗杀身亡。即使来到二十一世纪,灾难与战火尚未完全从地球村根除。《颤慄心风景》记录了二战后,欧洲许多诗人的作品,作者也以深沈的思考,细述战争中倖存诗人的语字,并在咀嚼中将自己的心置于另一个时空的风景之下。
在《颤慄心风景》的诗句、诗评中,我们无法自外于人性的黑暗面、光明面,也无法不被诗句中的挣扎牵动着心绪。每每在阅读过程中,禁不住阖上扉页,陷入对人类命运的长考……
作者简介
李敏勇
诗人,评论家。
台湾屏东人,一九四七年在高雄县出生。大学时代修习历史,短期居住台中,现为台北市民。
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历程,反映在主编《笠》诗刊、担任「台湾文艺」社长及「台湾笔会」会长的经历。而为了在诗中应许的社会改造与国家重建,参与许多社会运动与公共事务,曾任「郑南榕基金会」及「台湾和平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
出版诗集《云的语言》、《暗房》、《镇魂歌》、《野生思考》、《戒严风景》、《倾料的岛》、《心的奏鸣曲》、《青春腐蚀画》,汉英对照诗选《如果你问起》、汉日对照诗选《思慕与哀愁》。
除了诗创作外,也出版诗解说、研究,译读当代世界诗,并着有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和社会评论集等四十余册。
曾获巫永福评论奖,吴浊水新诗奖,赖和文学奖。
二○○七年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得主。
1. 以诗挽救国家或民族——波兰∕米洛舒(CZESLAW MILOSZ 1911 ~ )
2. 穿越悲惨时代倖存下来的心——波兰∕罗塞维兹(TADEOSZ ROZEWICZ 1921 ~ )
3. 倖存者之眼——波兰诗人罗塞维兹的大屠杀见证(TADEOSZ ROZEMCZ 1921 ~ )
4. 在星星下的灵巧沉思与默想——与波兰诗人辛姆波恩(WISLAWA SZYMBORSKA 1923 ~ )的交会
5. 以泪眼微笑,用讽喻为历史做见证——纪念波兰诗人赫伯特(ZHIGNIEW HERBER 1924 ~ 1998)
6. 浩劫的诗魂——保罗.策兰(PAUL CELAN 1920 ~ 1970 罗马尼亚)你的名字雕刻在冰冷的水晶里
7. 巨难历史的沉默吶喊——罗马尼亚诗人保罗.策兰诗抄(PAUL CELAN 1920 ~ 1970)
8. 烽火里的黑色舞蹈——塞尔维亚诗人波帕的人间观察(VASKO POPA 1922 ~ 1991)
9. 新黑暗时代的颤慄——南斯拉夫诗人塔第克的世纪末预兆(NOVICA TADIC 1949 ~ )
10. 吟咏耶路撒冷的伤——以色列诗人阿米迦(YEHODA AMICHAI 1924 ~ 2000)
11. 巴勒斯坦的声音——马穆德.达卫许的流亡和追寻(MAHMOOD DARWISH 1942 ~ )
12. 我喜欢你诗的锐利和优美——德国诗人布莱希特
13. 复活节和平信息里,听远方为北爱吟唱的輓歌
◎作者自序
【异国的意义符码会触动我们的心】
出版了第一本书;收录诗与散文的《云的语言》(一九六九.林白)之后,我才在一首诗〈遗物〉找到自己的诗人之路。那时候,台湾仍处于戒严时代,越南战争的氛围在这个岛屿国度也感受得到,因为参战的美军飞到这里度假,台湾的军事机场提供美军B-52长程轰炸机起降。但是全球学生运动的浪潮并没有带动到台湾来,大学青年们只是模仿嬉皮青年留着长发,听听美国民谣歌手鲍布.狄伦和琼.拜兹吟唱的诗一般的歌声。
缘于一本英国企鹅版的《捷克诗选》,我读到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塞佛特(J. Seifert,1901-1986),以及另两位捷克诗人巴兹谢克(A. Bartu?erk,1921-1974)和贺洛布(M. Holub,1928-1998)的作品。译介巴兹谢克诗达三十三首,发表在笠诗刊,是一九七二年。为了阅读以及学习,而译介外国诗,从那时起,开启了自己视野的窗口。巴兹谢克〈那些个年代〉,呈显的时代情境既透视东欧洲诸国在共产体制下的困厄,也见证持有语言武器的诗人的力量。
你拒绝放弃。
你继续指望。
你收集每一场大灾难的
指纹,
想抓攫他们血淋淋的手。
雪更加凌厉地落着。
突然我们满脸白发,
我们都是。
——捷克.巴兹谢克〈那些个年代〉
一九六○年代末期起,我在笠诗刊的场域活动,从多位同人译介的世界诗得到启迪。彷彿在诗人学校一样,异国的诗提供学习,也带来营养。在我的诗人之路,一面创作,一面翻译,来自这样的启发。愈是阅读不同国度的诗,愈是感到台湾战后诗的贫困。并非想成为翻译家,我是为了阅读而译介在我心灵或脑海感受到意义重量的外国诗。阅读是一种翻译,翻译则是一种阅读——对于台湾本国诗的解说,我也基于这样的理由。
《颤慄心风景》这本当代世界诗对话,也是我对于外国诗译读的作业。与之前我在联合文学出版的《温柔些,再温柔些》或之前出版的《经由一颗温柔的心》(圆神),《亮在纸页的光》(玉山社)……,以一首诗一篇随笔呈现的形式,不同的是:这本书以一位一位诗人为单元,在每一单元里译介多首诗品,较深入、完整地探触每一位诗人的精神视野。
《颤慄心风景》的篇章,主要发表于《联合文学》,少部分发表于《文学台湾》和报纸副刊。以东欧的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联邦诗人为主,兼及中东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或说叙利亚诗人;也包括了德国、俄罗斯和爱尔兰诗人。除了因为自己译介捷克诗人巴兹谢克作品的早期经历,注意东欧诗,也因为东欧的波兰被视为二战后诗文学最受瞩目的国家,有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艺术文化传统和政治社会现实,促成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诗人开出诗的璀璨花朵。整个东欧,二战时期受到纳粹德国的侵略,二战后又在共产体制下备受压制,再加上犹太人被屠杀的浩劫,伤痕织成诗的美丽动人行句。米洛舒的〈咒语〉和〈我忠实的母语〉,充满启示的意义视野,对于一位有志于诗的书写者,应该是无法磨灭的。
人类的理性是美丽而无可匹敌的,
……
它以语言建立宇宙的意理,
并指引我们的手因此我们以大写字母
书写真理和正义,以小写字母书写谎言和压迫。
……
米洛舒〈咒语〉
忠实的母语,
我一直效命于你,
……
你是我的祖国;我没有任何其他的。
我相信你也会是一个信使
连系我和一些善良人士
即使他们只是少数,二十个,十个,
或甚至,尚未出生。
……
米洛舒〈我忠实的母语〉
这样的诗,对照保罗.策兰,在一九七○年,以五十岁之龄在法国巴黎塞纳河投水自杀的经历。诗人与诗的坚强或脆弱,无损于诗之卓越,而只显现风格、人格、语格之差别。保罗.策兰,以德语写作的罗马尼亚裔犹太人,或犹太裔罗马尼亚人,他有时也被认为是奥地利人。德语是杀害他双亲的纳粹德国使用的语言。他扭曲德语,常常以艰涩的诗语呈现他的作品。
你张开你的眼睛——我看见我的黑暗活着。
我经由看它倒在床上:
那儿黑暗也是我的而且活着。
……
保罗.策兰〈从黑暗到黑暗〉
放置那些语字到死去男人的墓里,
他为了活着而说的。
衬枕他的头在其中,
让他感觉
渴望的舌头,
钳子。
……
保罗.策兰〈怀念保罗.艾吕雅〉
如果说,在东欧国家的诗人们作品里,看到诗人如何见证他们所经历的时代。那么在中东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或说叙利亚诗人作品里,则探触的是以色列这个犹太人国家和巴勒斯坦这个被以色列屯垦,但追求建构自己国家的阿拉伯国度,交织在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和希望,以及伊斯兰文明的光与影。德国诗人布莱希特,俄罗斯诗人瓦荏圣斯基和爱尔兰诗人戴思曼.艾梗在他的国度流露的心,在怆痛里拥抱人类的灵想。
与世界诗对话,探触异国的诗人如何见证他们的时代。诗人的意义与美的视野,凝视着现实,也在现实里飞跃。颤慄心风景在于诗人没有逃避现实,在于诗人以诗的行句凝结时代的苦难。二战后的欧洲,二战后的中东,人类文明的进程烙印在政治里的伤痕,被诗人以语言去抚慰。从我们的国度了望这些诗人与诗,不同的国度拍发的意义符码会触动我们的心。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我一直对当代诗歌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有时会觉得很多作品过于晦涩难懂,或是流于空泛。然而,《颤慄心风景》中的诗歌却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出现。它们既有诗歌应有的意象丰富和语言精炼,又充满了触手可及的生活气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几首关于“记忆”的诗歌,它们并非简单地追忆往昔,而是将记忆的碎片进行重组,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力。有些片段甚至像是在梦境中游走,荒诞却又真实。书中的诗人仿佛能够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并将其具象化,让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这种细腻的笔触,以及对人类情感深处的探索,让我深受感动。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诗歌,更像是在与一群灵魂的旅行者对话,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诗歌依然是我们连接彼此,理解内心最有效的桥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些极富画面感的诗句。它们仿佛是一幅幅静止的电影画面,又或是音乐的回响,在我的意识深处久久盘旋。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但它们并非是纯粹的田园牧歌,而是将自然与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例如,一首关于海边日落的诗,描写的不仅仅是色彩的变化,更是日落所带来的那种转瞬即逝的美丽,以及人类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渺小与感慨。还有一些诗歌,则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剖析了当代社会中的种种荒诞与无奈,但这种剖析却不带评判,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观察者的姿态,将这一切呈现出来。这种艺术处理方式,让我感到一种震撼,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让我对“美”的定义有了更广阔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一场意外的发现之旅。我原本抱着平常心去翻阅,却被其中一种独特的节奏和氛围深深吸引。诗歌之间并没有生硬的拼凑感,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低语的对话,从一首诗传递到另一首,形成了一种流动的能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人都面临着多重身份的冲击与融合,这本书中的诗歌,正是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特有的焦虑与迷茫。诗人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在文化交融、个体选择的过程中,那种对自身定位的不断追问。这种探索,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它鼓励我们拥抱多元,但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在不断的流动中找到内心的锚点。
评分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孤独”这个主题,而这本书似乎恰好解答了我心中的许多疑问。它所呈现的“颤慄心风景”,并非是那种煽情的、一览无余的悲伤,而是一种更为内敛、更为深刻的,在人海茫茫中感到的那种微妙的疏离感。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城市生活的诗篇,诗人用冷静而锐利的目光描绘了高楼林立的都市中,人们各自的孤岛生活。那些在地铁里擦肩而过的人们,那些在虚拟世界里建立的联系,都无法真正填补内心的空虚。然而,这种描绘并非是为了宣泄负面情绪,反而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个体存在的尊重,以及对精神连接的渴望。我看到了诗人们如何在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下,依然努力寻找存在的意义,如何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中,依然怀揣着微光。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我并非是唯一一个感受到这种“孤独”的人,我们都在同一片“颤慄心风景”中,各自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方向。
评分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这本书时,被封面那幅充满张力的插画所吸引。它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日益蔓延的,既疏离又亲近的复杂感受。迫不及待地回到家,我沉浸在其中。这本书并非像一些诗集那样,仅仅是罗列孤立的诗句,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编织的网,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诗歌巧妙地串联起来。阅读的过程,我仿佛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从东方的禅意到西方的存在主义,从古老的传说到当代的困惑,都在诗人的笔下焕发新生。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对现实世界的敏锐观察,那些关于城市喧嚣、人际关系、科技冲击的描绘,都精准地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思考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与疏离,思考信息爆炸是否让我们更加孤独。每一首诗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这个多元而矛盾的世界中的挣扎与迷惘,也同时蕴藏着希望与力量。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邀请我们去感受,去思考,去与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