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知识份子,胡适与鲁迅思想脉系不同,文化资源有异,价值取向也大相径庭。他们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分别带来不同的后果。直到今天,21世纪的中国,依然没有走出胡鲁时代的思想困境和文化格局。当年胡鲁的问题,也是今天的问题,当年胡鲁的选择,依然是今天选择的参照。本书「叙」「论」合一,要在呈现胡鲁之间的思想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追求,并重新梳理涉及他们两人的有关事件。在胡鲁诸种不同的比较中,望能有鉴于21世纪的文化重构。
作者简介
邵建
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任教之余,读书写作。本世纪以来,以胡适和鲁迅?个案,从思想史角度作胡鲁比较研究及胡适研究。
代序 让「胡适」重返历史前台
一、中国自由主义的「胡冠鲁戴」
(一)「胡冠鲁戴」的错舛
(二)「路径依赖」的不同
(三)爱自由,并非自由主义
(四)从「宽容」的角度看
(五)两种不同的遗产
二、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Ⅰ)
(一)tolerance的分水岭
(二)「明确的是非」和「正义的火气」
(三)两种不同的「知识论」
(四)「知识论」以外
(五)像芥子一样,一点一点生长
三、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Ⅱ)
(一)作为一种「元伦理」的tolerance
(二)「怨恨伦理学」
(三)黑暗时代中的希望与绝望
(四)「憎的丰碑」
(五)「一个都不宽恕」的是谁
四、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Ⅲ)
(一)tolerance:「来之不易的珍贵的成就」
(二)「伐异」与「容异」
(三)「民主」与「革命」的异读
(四)「威权」,还是「极权」
(五)「两种相反的势力」
五、歧路
(一)「有的……有的……有的……」「或是……或是……或是……」
(二)〈我的歧路〉
(三)〈文化偏至论〉
(四)「歧路」中的胡适
(五)「偏至」中的鲁迅
(六)〈《政治概论》序〉(Ⅰ)
(七)〈《政治概论》序〉(Ⅱ)
(八)新世纪的选择
六、合辙
(一)胡鲁「合辙」
(二)莫斯科三日
(三)「我们不再受骗了」
(四)「莱茵河流进了泰晤士河」
(五)「新自由主义」
(六)在「红白两个帝国」之间
(七)面对「狄克推多」
(八)胡适「胡适」
(九)归程
七、动物上阵
(一)从「鸟」字说起
(二)骂:作为一种文化表像
(三)胡适对骂的态度
(四)鲁迅骂人的策略
(五)因骂而区别
(六)「是」,就可以骂吗
(七)骂的错舛
(八)「由骂而生出骂以上的事情来」
八、有无之间
(一)原「流言」
(二)流言记忆
(三)「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四)风潮中的插曲
(五)「必求其人以实之」
(六)都是「月亮」惹的祸
(七)「You can’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
(八)和光同尘
(九)一封公开信与「流言政治学」
九、事出刘文典……
(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二)「但他举起了投枪」
(三)「渐行渐远渐无穷」
(四)《新月》批判:胡适和罗隆基
(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六)「不合作」的鲁和「非暴力」的胡
十、人权还是王权
(一)三十年代的「胡鲁之争」
(二)「……是进军的第一步」
(三)「人权抛却说王权」?
(四)「辩冤白谤为第一天理」
(五)「那要看对象如何了」
十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之「胡适案」
(一)一桩了犹未了的历史公案
(二)北平分盟的视察风波
(三)来自上海同盟的批判
(四)开除:道不同不相谋
(五)「知识份子不盟」
十二、1930年左右的「鲁梁论战」
(一)「鲁梁论战」
(二)怎一个「硬」字了得
(三)「香」「臭」之喻和「普罗文学」
(四)狗?丧家的?乏
(五)「我到底也还有手腕和眼睛」
十三、1933上海文坛的书目「风波」
(一)「惨痛的经验」
(二)「目的论」批判
(三)胶着的拉锯战
(四)「洋场恶少」是怎样炼成的
(五)「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六)「文坛上是乌烟瘴气」
十四、「吴国桢事件」中的胡适与吴国桢
(一)吴国桢其人
(二)与蒋氏父子的冲突
(三)「诧怪」的胡适和初始的态度
(四)太平洋那边的风波
(五)「台湾是多么自由」?
(六)「辩白」,还是「不明不白」
十五、中国自由主义的「落日余晖」
(一)两种不同的「余晖」
(二)八十分、六十分、四十分
(三)「唯恐忤逆现实的权势」?
(四)让他们「take me more seriously」
(五)体制内批评和弹性自由主义
(六)在「落日」「余晖」之间
附录一 走入暗路:小说的反文明
附录二 从胡适个案说「权利」与「权力」
附录三 《自由中国》上的两个「容忍与自由」
附录四 「新月」知识份子与「人权论战」(1929-1931)
附录五 李老,请允许我用这样的方式纪念
附录六 自鲁而胡:李慎之思想衰变的意义与局限
后记:阳光与闪电
拿到《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看作者如何描摹这两位截然不同的灵魂。鲁迅的笔锋如刀,字字泣血,他的文字承载了太多民族的苦痛与呐喊,而胡适则像是温润的玉,温和而坚定地倡导科学与民主。这本书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两位巨匠的人生与思想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们早期思想萌芽的探讨,以及那些让他们从普通人成长为时代先驱的关键性转折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对他们思想观点的陈述,更能挖掘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选择。毕竟,伟大的思想往往源于深刻的个人体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理解胡适和鲁迅,不仅是理解他们的文字和观点,更是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
评分这本《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以及那个时代闪耀着智慧与思想光芒的知识分子们深感好奇。胡适的温润儒雅,鲁迅的犀利批判,这两人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学风和人生轨迹,却又都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以各自的方式思考、探索,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书中的章节安排是否能清晰地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学术思想脉络?又能否展现他们之间在观点上的碰撞与交流?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关系,是侧重于学术上的比较,还是也会触及他们个人层面的一些互动?读一本关于两位伟大灵魂的书,总是能激发内心深处的思考,仿佛也参与了那场思想的盛宴,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让我能真切地“遇见”这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并从他们的思想与人生中汲取力量与启示。
评分翻开《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与激荡的二十世纪中国。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胡适与鲁迅的生平事迹,更是一次对他们思想深度与广度的探索。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梳理他们各自学术思想的同时,也巧妙地将他们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展现了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各自的方式回应着中国面临的挑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他们人生选择背后逻辑的剖析,比如胡适对自由主义的坚守,以及鲁迅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这些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思想的独特性,也引发了我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深刻,也让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读完《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并没有将胡适和鲁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他们各自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面对相似的社会问题时,所选择的不同道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他们学术思想的梳理,比如胡适在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还有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以及他作为“民族魂”的呐喊。这些分析都非常到位,让我对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将他们的思想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展现了他们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挣扎、坚持与彷徨。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两位巨匠在历史洪流中的背影,听到了他们穿越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两位知识分子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精彩篇章。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需要去理解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而胡适和鲁迅,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的两位最耀眼的星辰。这本书《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近距离审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思想世界。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他们各自的教育背景、早年经历,以及那些塑造了他们独特个性的关键事件,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这使得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阐述他们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的。胡适所倡导的渐进改良、学术救国,与鲁迅所坚持的文化革命、思想启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究竟是如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展开争论,又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更多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