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份子──胡适与鲁迅

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份子──胡适与鲁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胡适
  • 鲁迅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史
  • 知识分子
  • 文化思潮
  • 历史人物
  • 文学史
  • 二十世纪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知识份子,胡适与鲁迅思想脉系不同,文化资源有异,价值取向也大相径庭。他们对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分别带来不同的后果。直到今天,21世纪的中国,依然没有走出胡鲁时代的思想困境和文化格局。当年胡鲁的问题,也是今天的问题,当年胡鲁的选择,依然是今天选择的参照。本书「叙」「论」合一,要在呈现胡鲁之间的思想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追求,并重新梳理涉及他们两人的有关事件。在胡鲁诸种不同的比较中,望能有鉴于21世纪的文化重构。

作者简介

邵建

  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任教之余,读书写作。本世纪以来,以胡适和鲁迅?个案,从思想史角度作胡鲁比较研究及胡适研究。

《思想的群星: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图景的另类透视》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两位具体的历史人物的生平或并置比较,而是旨在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提供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知识图景的“侧写”。我们试图跳脱出以“领袖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框架,深入探讨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中,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传统瓦解、外来思潮涌入以及民族存亡危机时,所经历的心灵震荡、理论建构与社会实践的复杂路径。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的时代议题展开,通过对大量边缘化或被忽视的文本、书信、日记以及未被充分发掘的学术资料的梳理和解读,力求还原知识生产的真实生态。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重建——现代性的焦虑与知识的身份危机 (约 300 字) 此部分探讨了“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群体在目睹旧制度彻底崩溃后所体验到的“形而上”的真空状态。我们重点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何为中国文化之本”的内部争论,这种争论超越了简单的“中体西用”的窠臼,深入到语言、教育体制乃至生活方式的层面。分析了早期留学生群体在西方理论(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土儒家文化残余之间进行“理论移植”时的巨大张力。重点考察了在期刊、小册子和私人通信中流露出的那种无所适从的“先知”情结与被时代抛弃的“局外人”感受之间的矛盾,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拯救国民性”这一宏大叙事下,寻找个体知识价值的安顿之所。 第二部分:书写与权力:出版业的变迁与知识的流通网络 (约 350 字) 这一章节将知识生产视为一个社会经济过程,而非纯粹的灵感闪现。我们详细考察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等)的运营模式、审查制度对学术内容的影响,以及商业考量如何塑造了知识的“畅销书”类型。特别关注了学术著作与通俗读物之间的界限模糊现象,分析了不同“学派”如何通过特定的出版社和译介网络来巩固其理论阵地。我们深入研究了版权纠纷、稿费制度以及知识分子对经济独立性的渴望如何反过来制约了其思想的纯粹性。这一部分旨在揭示,在信息流通受限的时代,谁能出版、出版什么,是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形态的。对早期大学出版社在学术规范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考察。 第三部分:乡土的召唤与田野的迷思:知识下沉的实践与悖论 (约 350 字)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对“乡土中国”的关注和实践探索。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乡土文学”潮流,更是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介入乡村现实的努力。我们详细分析了如“新村主义”、“乡村建设运动”等自下而上的改革尝试背后的理论基础和组织结构。通过对实地报告、地方志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根深蒂固的宗族结构、地方精英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时所遭遇的挫败感。探讨了知识的“输入者”身份与“参与者”身份之间的鸿沟,以及这种“下沉”实践中可能蕴含的精英主义的潜在倾向,即如何避免将复杂的乡村现实简化为可以被理性规划的“实验场”。 第四部分:翻译的迷宫:他者知识的本土化历程 (约 300 字) 知识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本部分将翻译活动视为一种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再阐释”过程,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我们考察了不同学科领域(如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的关键概念是如何被翻译、定名并最终融入中文语境的。关注了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选择——为什么某些理论被迅速引入,而另一些则被长期搁置或扭曲。通过对特定词汇(如“民主”、“唯物主义”、“潜意识”)在数十年间的译法演变进行词源学追踪,揭示了翻译实践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知识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框架。 第五部分:知识的断裂与绵延:战时状态下的学术转向 (约 200 字) 最后一部分关注抗日战争爆发后,知识生产中心向西南的转移及其带来的影响。战时体制对学术研究的资助模式、审查要求以及物质条件的恶化,如何迫使许多学科进行“实用化”转型,例如,纯理论研究的减弱与应用科学、国防研究的兴起。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流亡与坚守中对“民族气节”与“学术独立”的界定,以及这种外部压力如何塑造了战后知识分子对个人责任的理解。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微观史观”与“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强调知识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流通环境对思想形态的决定性影响。它不追求对特定人物的盖棺论定,而是致力于描绘一个多声部、充满张力的二十世纪中国知识世界的动态生态图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 让「胡适」重返历史前台

一、中国自由主义的「胡冠鲁戴」
(一)「胡冠鲁戴」的错舛
(二)「路径依赖」的不同
(三)爱自由,并非自由主义
(四)从「宽容」的角度看
(五)两种不同的遗产

二、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Ⅰ)
(一)tolerance的分水岭
(二)「明确的是非」和「正义的火气」
(三)两种不同的「知识论」
(四)「知识论」以外
(五)像芥子一样,一点一点生长

三、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Ⅱ)
(一)作为一种「元伦理」的tolerance
(二)「怨恨伦理学」
(三)黑暗时代中的希望与绝望
(四)「憎的丰碑」
(五)「一个都不宽恕」的是谁

四、tolerance的胡适和intolerance的鲁迅(Ⅲ)
(一)tolerance:「来之不易的珍贵的成就」
(二)「伐异」与「容异」
(三)「民主」与「革命」的异读
(四)「威权」,还是「极权」
(五)「两种相反的势力」

五、歧路
(一)「有的……有的……有的……」「或是……或是……或是……」
(二)〈我的歧路〉
(三)〈文化偏至论〉
(四)「歧路」中的胡适
(五)「偏至」中的鲁迅
(六)〈《政治概论》序〉(Ⅰ)
(七)〈《政治概论》序〉(Ⅱ)
(八)新世纪的选择

六、合辙
(一)胡鲁「合辙」
(二)莫斯科三日
(三)「我们不再受骗了」
(四)「莱茵河流进了泰晤士河」
(五)「新自由主义」
(六)在「红白两个帝国」之间
(七)面对「狄克推多」
(八)胡适「胡适」
(九)归程

七、动物上阵
(一)从「鸟」字说起
(二)骂:作为一种文化表像
(三)胡适对骂的态度
(四)鲁迅骂人的策略
(五)因骂而区别
(六)「是」,就可以骂吗
(七)骂的错舛
(八)「由骂而生出骂以上的事情来」

八、有无之间
(一)原「流言」
(二)流言记忆
(三)「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
(四)风潮中的插曲
(五)「必求其人以实之」
(六)都是「月亮」惹的祸
(七)「You can’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
(八)和光同尘
(九)一封公开信与「流言政治学」

九、事出刘文典……
(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二)「但他举起了投枪」
(三)「渐行渐远渐无穷」
(四)《新月》批判:胡适和罗隆基
(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六)「不合作」的鲁和「非暴力」的胡

十、人权还是王权
(一)三十年代的「胡鲁之争」
(二)「……是进军的第一步」
(三)「人权抛却说王权」?
(四)「辩冤白谤为第一天理」
(五)「那要看对象如何了」

十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之「胡适案」
(一)一桩了犹未了的历史公案
(二)北平分盟的视察风波
(三)来自上海同盟的批判
(四)开除:道不同不相谋
(五)「知识份子不盟」

十二、1930年左右的「鲁梁论战」
(一)「鲁梁论战」
(二)怎一个「硬」字了得
(三)「香」「臭」之喻和「普罗文学」
(四)狗?丧家的?乏
(五)「我到底也还有手腕和眼睛」

十三、1933上海文坛的书目「风波」
(一)「惨痛的经验」
(二)「目的论」批判
(三)胶着的拉锯战
(四)「洋场恶少」是怎样炼成的
(五)「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六)「文坛上是乌烟瘴气」

十四、「吴国桢事件」中的胡适与吴国桢
(一)吴国桢其人
(二)与蒋氏父子的冲突
(三)「诧怪」的胡适和初始的态度
(四)太平洋那边的风波
(五)「台湾是多么自由」?
(六)「辩白」,还是「不明不白」

十五、中国自由主义的「落日余晖」
(一)两种不同的「余晖」
(二)八十分、六十分、四十分
(三)「唯恐忤逆现实的权势」?
(四)让他们「take me more seriously」
(五)体制内批评和弹性自由主义
(六)在「落日」「余晖」之间

附录一 走入暗路:小说的反文明
附录二 从胡适个案说「权利」与「权力」
附录三 《自由中国》上的两个「容忍与自由」
附录四 「新月」知识份子与「人权论战」(1929-1931)
附录五 李老,请允许我用这样的方式纪念
附录六 自鲁而胡:李慎之思想衰变的意义与局限

后记:阳光与闪电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看作者如何描摹这两位截然不同的灵魂。鲁迅的笔锋如刀,字字泣血,他的文字承载了太多民族的苦痛与呐喊,而胡适则像是温润的玉,温和而坚定地倡导科学与民主。这本书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两位巨匠的人生与思想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他们早期思想萌芽的探讨,以及那些让他们从普通人成长为时代先驱的关键性转折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对他们思想观点的陈述,更能挖掘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选择。毕竟,伟大的思想往往源于深刻的个人体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理解胡适和鲁迅,不仅是理解他们的文字和观点,更是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

评分

这本《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以及那个时代闪耀着智慧与思想光芒的知识分子们深感好奇。胡适的温润儒雅,鲁迅的犀利批判,这两人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学风和人生轨迹,却又都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以各自的方式思考、探索,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书中的章节安排是否能清晰地勾勒出他们各自的学术思想脉络?又能否展现他们之间在观点上的碰撞与交流?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关系,是侧重于学术上的比较,还是也会触及他们个人层面的一些互动?读一本关于两位伟大灵魂的书,总是能激发内心深处的思考,仿佛也参与了那场思想的盛宴,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让我能真切地“遇见”这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并从他们的思想与人生中汲取力量与启示。

评分

翻开《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与激荡的二十世纪中国。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胡适与鲁迅的生平事迹,更是一次对他们思想深度与广度的探索。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梳理他们各自学术思想的同时,也巧妙地将他们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展现了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用各自的方式回应着中国面临的挑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他们人生选择背后逻辑的剖析,比如胡适对自由主义的坚守,以及鲁迅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这些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思想的独特性,也引发了我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深刻,也让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读完《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并没有将胡适和鲁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他们各自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在面对相似的社会问题时,所选择的不同道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他们学术思想的梳理,比如胡适在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还有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以及他作为“民族魂”的呐喊。这些分析都非常到位,让我对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将他们的思想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展现了他们在那个动荡年代的挣扎、坚持与彷徨。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两位巨匠在历史洪流中的背影,听到了他们穿越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两位知识分子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精彩篇章。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需要去理解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而胡适和鲁迅,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界的两位最耀眼的星辰。这本书《二十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近距离审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思想世界。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他们各自的教育背景、早年经历,以及那些塑造了他们独特个性的关键事件,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这使得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阐述他们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的。胡适所倡导的渐进改良、学术救国,与鲁迅所坚持的文化革命、思想启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究竟是如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展开争论,又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更多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