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20世纪1950-197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做了较?全面的评述。内容涉及重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影响、制约文学状?的大陆政治、文化体制,以及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文学题材、体裁、文学成规、叙述方式发生的变易,是这本书关注的重点。
作者简介
洪子诚
1939年生,广东揭阳人。1961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着作有《中国当代新诗史》(与刘登翰合着),《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文学概说》、《问题与方法》等。
修订本序
前言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规范与文学环境
一、遗?的审定和重评
二、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一、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对规范的质疑
四、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 对历史的?述
一、革命历史小说
二、「史诗性」的追求
三、《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被压抑的小说
二、寻求新的替代
三、「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非主流文学」
二、最初的「异端」
三、「百花文学」
四、象征性的?述
五、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 散文
一、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散文的「复兴」
三、主要散文作家
四、杂文的命运
五、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 话剧
一、话剧创作概况
二、老舍的《茶馆》
三、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一、1958年的文学运动
二、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文革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革命样板戏」
三、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公开的诗界
二、小说创作情况
三、「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天安门诗歌」
读完上编,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年代的文学简直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十七年”时期就是歌颂、就是宣传,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元的面向。比如,书中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探讨,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家们如何在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努力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追求。那种在“有限的自由”里进行艺术创作的艰难,读来令人唏嘘。 尤其是关于“中间地带”的文学,以及那些在政治风暴中受到冲击的作家群体的论述,非常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审慎的态度,呈现了那个时期文学的“断裂”与“延续”。我之前对一些被“打倒”的作家了解不多,通过这本书,我才发现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艺术能量,虽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其艺术价值不容忽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当代文学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梳理1950-1970年代文学发展的权威著作。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的这一期望。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学术考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特殊年代的文学脉动。 我非常赞赏作者在梳理各个时期文学成就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张力”与“困境”。无论是“十七年”时期在政治高压下的探索,还是“文革”时期文学的断裂与再生,作者都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反思。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本书的内容更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那个特殊时期文学的一扇窗!我一直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文学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能找到的系统性论述却不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梳理了1950年代到1970年代大陆当代文学的脉络。初拿到书时,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史料考据。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家和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学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作家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表达。 从1950年代初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学”的奠基,到“十七年文学”的繁荣与限制,再到“文革”时期文学的断裂与地下探索,每一个阶段的转折都被作者描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特别是书中对一些被边缘化或者“失声”的作家和作品的重新发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文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感受到了文字背后个体生命力的顽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作品时,不仅仅停留在主题和思想层面,而是对叙事技巧、艺术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也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这让文学史的学习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文学从来都不是真空中的存在。上编中对于1950-1970年代文学与政治、社会、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分析,可谓是鞭辟入里。作者非常细致地梳理了不同时期文学政策的演变,以及这些政策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心态和作品的面貌。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论述“文革”期间文学的“无声”状态时,也提到了那些在地下流传、私下传阅的诗歌和小说。虽然这些作品的数量和影响力无法与主流文学相提并论,但它们恰恰证明了文学精神的火种从未熄灭,个体的情感和思想总会寻找出口。这种对“隐秘”文学的关注,让整部作品的史料价值和阅读体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学习任务”的心态来翻阅这本书,没想到越读越有味道。我原本对1950-1970年代的文学印象比较模糊,总觉得是“样板戏”和“红光亮”的代名词,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文学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生命痕迹。 作者在分析作品时,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到作品的肌理之中,去探寻其语言的魅力、叙事的张力,以及情感的深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作品的个案分析,比如对某位作家某个时期的代表作的解读,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不失微观的文本剖析,让人能够真正理解作品诞生的时代语境和艺术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