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是现在忙碌生活中的一帖清凉剂,当一卷在手时,兴废交替的世事,悲欢离合的人情,便都奔赴眼底。而中国文学以其绵远的发展,典籍浩如烟海,一般人实难以尽观其美。为了要把五千年的中国文学菁华介绍给读者,本书将中国文学概分为六大部:韵文、散文、骈文、小说、戏曲、文学批评。以这些体裁为基据,以纪事本末体为写作的方式,不因王朝的兴废,支解文学发展的脉络;如此,不但可使读者一气呵成,综观文学以往发展的全貌;且能对中国文学当前的处境,今后的走向,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作者简介
王更生
河南汝南人,1928年生。中华民国文学博士,考试院文官高等考试教育行政人员及格。曾任中小学教师、组长、主任;专科学校副教授、训导主任、教务主任、校长。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兼任教授,世新大学中文系、所兼任教授,讲授文心雕龙、韩非子、文章学、唐宋八大家文研究。着有《国文教学新论》、《晏子春秋研究》、《孙诒让先生之生平及其学术》、《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导读》、《文心雕龙读本》、《文心雕龙新论》、《韩愈散文研读》、《柳宗元散文研读》、《欧阳脩散文研读》、《苏轼散文研读》等五十多种。
最近读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中国文学史话》。虽然我不是专业搞文学的,但读起来却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作者的叙事方式特别引人入胜,就像在娓娓道来一个古老的故事。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名家名作,而是把那些遥远的文人墨客拉到了眼前,让我感觉他们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比如,聊到屈原,他不仅仅是讲《离骚》的伟大,还会细致地描绘屈原当时的心境,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他为何会写出那样绝望而又壮丽的诗篇。读到李白,你会觉得他就是一个仗剑走天涯的豪放侠客,才华横溢又狂放不羁,他笔下的山川河流,仿佛就在你眼前铺展开来,那种气势让人心潮澎湃。就连那些流传久远的诗句,作者也能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依然能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让我这个普通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对古代文学更多的兴趣,打算之后再去找一些原著来细细品味。
评分我最近刚入手了一本《中国文学讲话》,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遵循传统文学史那种按时间顺序、按朝代划分的刻板模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灵活和主题性的叙述方式。比如,他可能会将几个不同时代、但风格相似的作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或者围绕某个文学主题,如“乡愁”、“爱情”、“山水”等,来串联起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和作家。这种“跳跃式”的叙述反而让我觉得思维更加开阔,更能看到文学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流变。书中对一些“冷门”但极具价值的文学现象和作品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仅仅局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篇目。作者在介绍这些作品时,也深入浅出,不会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以及当时的社会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有机的整体。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学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历史长河中那些闪耀的文化片段。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会从某个具体的事件、某一个著名的典故,甚至是某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出发,层层剥茧,引出相关的文学作品和作者。读到唐朝的繁荣,书中关于诗歌的论述就充满了盛世的气象,那些描绘边塞风光、宫廷宴饮、民生疾苦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得鲜活起来。而当谈到宋朝的词,那种婉约、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词人填词时的心路历程,作者都能巧妙地勾勒出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创作背景的描写,让我理解了文学创作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时代、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他会讲述文人如何在官场沉浮,如何在乱世中坚守节操,如何在贫困潦倒中依然笔耕不辍。这种对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的关照,让文学作品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坚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读起来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他能在分析作品的结构和技巧时,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文字的美感。我特别喜欢他对一些意境的描述,比如,当他谈到中国山水诗时,他能够将那些文字转化为流动的画面,让你仿佛置身于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文人寄情山水的旷远情怀。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的解读,也充满了独到的见解,他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文字的深层含义,挖掘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精妙之处。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有特色,有时候会穿插一些幽默的段落,让我在笑声中也学到了知识。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领略到了汉语文字的魅力,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惊喜的是,它在讲解文学作品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关于作者的生平故事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它的“土壤”。作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会详细介绍某位作家所处的时代,他的家庭背景,他的政治抱负,甚至是他的个人经历。例如,在讲到苏轼的词时,书中不仅仅分析了词的艺术成就,还详细讲述了苏轼几次被贬谪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笔下的豪放与旷达,在那样的生活境遇下,就显得更加动人心魄。再比如,对于那些在乱世中创作的文学作品,书中会着重描述当时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景象,这样我们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读人”和“读文”相结合的方式,让整本书读起来妙趣横生,也大大提升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