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棻、李渝生长于台湾现代主义世代,两人创作甚早,在大学时代便有作品发表,直到七○年代 因保钓运动的投入,写作进入搁置。八○年代当两人重新回归文学领域,创作才开始受到瞩目,其后出产的作品,在形式上直达现代主义美学的极高标的,在内涵上又常寓有深刻国族身分的省思,作品在「诗性文字的魅力」与「历史社会的写实」之间取得一个相当恰当的媒和,是八○年代以后台湾现代小说十分值得注意的对象。
郭松棻与李渝,除了夫妻身分的关系以外,背景又各具战后本省族群与外省族群的台北地方记忆(大稻埕、温州街),因七○年代以后两人共同的经历,使他们在生活与创作讨论上有更紧密的结合。表现在文本里,从「学院派的特质」、「现代主义」、「左翼思想」、「流离经验」、「历史关怀」、「艺术美感」方面都可见其两者的共通处。
作者简介
黄启峰
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博士班
第一章 绪论:自由中国与左翼理想
第二章 作家论:重要的他者,志业的共体
第一节 月光下的大稻埕:郭松棻生平与思想概述
一、 郭松棻生平概述
二、 郭松棻的哲学观与相关论述
第二节 河流过的温州街:李渝生平与艺术观概述
一、 李渝生平概述
二、 李渝的艺术观与相关论述
第三节 文学夫妻档与台湾文学界的互动
一、 重要的他者:文学夫妻档的意义与影响
二、 作家与文学界的互动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作品论(一):空间与记忆的辩证
第一节 城市地景的重构
一、 大稻埕之于郭松棻
二、 温州街之于李渝
三、 文学地理书写
四、 拟象化的地方
第二节 梦境、记忆与空间的交会
一、 梦境的意象表现
二、 现实景物对记忆的召唤
三、 从家庭到国族的集体记忆
第三节 特定空间的权力结构
一、 家园书写的性别与空间
二、 文本空间的权力宰制关系
三、 温州街中旧势力的权力消耗
第四节 由流离经验到想像原乡
一、 知识份子的流亡特质
二、 文化祖国的重新审视
三、 从家乡到异乡的空间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作品论(二):历史碎片中的文学意义
第一节 文学文本与历史素材
一、 从国史到私史:论〈今夜星光灿烂〉
二、 历史与性别:论〈落九花〉
三、 叙事手法与隐喻意涵
第二节 历史人物的意义符码
一、 自由主义的知识份子:殷海光
二、 迟到的艺术家:余承尧
三、 「军官」的人物形象摹写
第三节 故事新编与文本改写的文化价值
一、 经典故事的新诠
二、 自我文本的重写
第四节 结语
第五章 结论:历史的出走,现代的回归
参考书目
(五)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便浮现出河流缓缓流淌,月光洒在水面上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书名,更像是对郭松棻和李渝两位作家作品的一种精准概括。他们的文字,如同河流般,既有流动的生命力,又能承载起岁月的痕迹;他们的情感,又如月印般,清冷而又深刻,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一直以来,我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寻找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那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这本书以“综论”为题,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方向充满了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两位作家独特的文学世界进行梳理和分析的。是探讨他们笔下人物的相似性?还是挖掘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们是如何在作品中,营造出那种“河流里的月印”般的情感氛围,那种既有现实的温度,又带有诗意的想象。这本书,无疑将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两位伟大作家文学创作的绝佳机会。
评分(二)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文学与人生的深度对话。书中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郭松棻和李渝的作品,仿佛拨开了层层迷雾,看到了他们创作背后更深层次的意涵。我一直觉得,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理解与表达。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那些敏感或复杂的主题,反而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去探索这些主题在作家笔下的呈现。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研究者对两位作家之间创作的比较。通常,人们会将他们的作品视为独立的文学成就,而这本书则尝试挖掘他们之间潜在的关联,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本细节,让他们被置于同一视角下被审视?是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考证?还是对人物命运的相似性的解读?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论证,那些能够将两位作家融会贯通,又能在他们各自的独特性上,提供新的观察视角的见解。
评分(一) 初次翻开这本书,便被那封面设计所吸引。河流,月印,这两个意象本身就带着一种流动的美感与隐约的神秘,仿佛预示着书中将要展开的故事,也如同一位久远而温柔的友人,在静谧的月光下,向你娓娓道来。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心灵深处,又能在文字间勾勒出隽永画面的作家充满敬意,而郭松棻与李渝,无疑是这样的存在。他们的文字,有时如涓涓细流,细腻地描绘人物内心的波澜;有时又如奔腾的江河,承载着时代的洪流与命运的起伏。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对作者的研究视角充满了期待。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试图在“综论”二字中,找到两位作家之间可能存在的精神联系,或者是在不同的创作轨迹中,折射出的相似或对照的时代背景。我很好奇,研究者是如何解读他们的笔触?是如何将那些看似独立的故事,串联成一条有机的叙事长河?我尤其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他们如何处理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语言风格的深入剖析。是不是能从中窥见,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出无限的人生况味,又如何在字里行间,留下一抹属于他们独有的“月印”?
评分(三) 一本关于两位杰出小说家的书,光是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河流里的月印──郭松棻与李渝小说综论》,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诗意和思考的空间。阅读郭松棻和李渝的作品,我总有一种感觉,他们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深度的,并且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们的故事,常常不是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细水长流的情感,以及在时代的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去理解这两位作家。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综论”的。是站在宏观的历史角度,还是微观的文本细节?他们是如何在比较中,发现共性与差异的?我尤其好奇,在“月印”这个意象下,作者会对他们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或者说是那种难以言喻的、淡淡的忧伤与怀念,进行怎样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两位伟大作家灵魂深处的风景。
评分(四)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文学的盛宴,让我沉浸在郭松棻和李渝那独特的文学世界中,久久不能自拔。我一直认为,两位作家各有千秋,却又在某些方面有着奇妙的呼应。郭松棻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他的故事里常常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李渝的笔触,则更加细腻婉转,她的叙事中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以及对女性心灵的敏锐捕捉。 书中对他们“小说综论”的视角,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期待能有一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作品介绍,而深入挖掘他们创作背后的联系与张力。我很好奇,研究者是如何将这两位风格迥异的作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又如何在比较中,凸显他们各自的独特魅力。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他们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对社会变迁、人生况味的不同回应,以及他们如何在文字中,留下“河流里的月印”——那种既有流动性,又深刻隽永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