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尔顿《失乐园》中充满丰富的空间想像,有悲惨愁困的地狱炎景,茫茫无涯的混沌深渊,亦有绿荫繁茂的乐园地景及高远的光明天界。这些丰富的地景描写与空间建构,引起学者对于宇宙、地景、空间架构极大的兴趣。《失乐园》空间研究的晚近论述,多从十七世纪现代科学观的兴起,思考《失乐园》中「空间」(space) 与「地方」(place) 的运用,认为弥尔顿虽在诗中反映十七世纪「空间」取代「地方」成为思想主流的趋势,却仍保存了「地方」的重要性。本文探讨《失乐园》中「空间」与「地方」的构成,认为弥尔顿虽保留多种宇宙观的可能性,其所塑造的轮廓模煳、无边无际的「空间」,不能以客观的物理空间视之,而需理解为上帝无限存有的表征。而此「空间」的建构,乃是建立在与「地方」的相对关系,透过个体「所在」的片面视角拼凑而成。最后,本文认为《失乐园》叙事中的「地方-空间」不能单纯以实体经验视之,而是一个透过语言媒介而构筑的隐喻空间,企图以语言的具象能力,间接传达不可见的精神世界,借此彰显上帝创造的奥秘。
评论家将〈游岩〉第一小节意义固着的文体风格定义为「康米风」(the Conmee style) (Williams),此真理至上式的风格与本章所描绘的宗教∕政治霸权相辅相成。然而,同样在本章处处出现的不相连贯的穿插片段、强要使用的不定冠词、公式化的角色标签,以及形式上互为唿应对照的文字风格,皆形成一股离心力,截然不同于第一小节康米风格所企图贯彻的意义向心稳固性,成为文本的「游岩」,阻碍情节合乎逻辑的发展及拟真的动力。
然而,〈游岩〉蓄意使单一向心的观点四散在全章十九个小节或成为更多、更局部、更断裂的穿插片段的同时,这样的叙事方式亦重新铭刻了支撑现代国族主义「领域的神圣不可侵犯」之「绝对必要的领域、空间原则」(Duffy 55, 56)。也就是说,另一种可疑的整体论及纪念碑化作用,反而企图修复受离心作用受损的的文本。乔伊斯在〈游岩〉里所剖析的这种文本自我分裂的冲力,实有如爱尔兰在宗教与政治的意识形态上固有的分歧。
早期的科学学院训练与晚期的迷信思维,我们首先回顾同时代欧陆科学家,尤其是史坦因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对于灵学研究的兴趣;接着论证她对迷信思维的探讨或许弔诡地源自她对于认知科学的兴趣。其后转由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切入,继续考察迷信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着重于詹姆斯在调解科学与宗教的相关看法。最后,借用维斯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看似非理性的迷信信仰与仪式实际上发挥许多符合理性原则的正面功效,诸如降低死亡忧虑,压缩痛苦的心理时间,创造控制的幻觉,以及借由产生心理满足感获致大于实际「价值」的预期「效益」。在深入探讨迷信思维背后的实用逻辑后,我们认为史坦因在战争书写中运用某种「迷信策略」,提出一种类似实用主义式真理观的另类实在观,企图复兴迷信思维这长久以来被理性∕科学贬抑的另类知识论。如此一来,史坦因晚期的迷信书写并不与她早期的科学训练与兴趣矛盾对立,反而存在更深一层的唿应,并且与当代的灵学研究,认知科学,与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了对话。
作者简介
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
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创立于一九九一年一月,发起人为已故朱立民教授。在此之前,国内英美文学界虽然没有正式的学术活动组织,但是在一九八O年代初,朱教授即发起全国各校外国语文学系(含英国语文学系与西洋语文学系)系主任联谊会,各系主任每年不定期聚会,交换课程改革意见与分享教学经验,并促成自一九八六年起每年(有时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英美文学研讨会。到了一九八九年,为了凝聚学界力量与推广英美文学研究,同时避免研究范畴过于偏向美国文学,而导致对英国文学的关注失衡与研究人才断层,朱教授开始推动成立英美文学学会,作为国内学者互相切磋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朱教授的提议获得朱炎、田维新、齐邦媛、余光中、颜元叔、侯健、胡耀恆、黄美序、余玉照、滕以鲁、林耀福、彭镜禧、张汉良、李有成、单德兴、宋美?、苏其康等四十多位教授的热烈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筹设,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终于在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日经内政部核准正式成立,第一任理事长为朱立民教授,总干事(第二届后改称秘书长)为田维新教授。
学会成立之后,主要工作在筹办英美文学研讨会(由各校英∕外文系轮流承办),筹划《英美文学评论》出版事宜,并于第二届理、监事会议时成立编辑委员会(成员包括朱炎、滕以鲁等教授),以利刊物的出版,并在第二任理事长朱炎教授任内排除万难,于1993年推出创刊号。从第二期开始,学会情商知名学者出任主编,订定专辑主题,以提升刊物之学术水准,《英美文学评论》迄今已出刊十三期。文藻外语学院副校长苏其康教授主编第十二期及第十三期,这两期分别于2008年6月及12月出版,顺利达成每年出版两期之目标。国立交通大学外文系冯品佳教授于2009年1月1日接任主编,任期两年,主编四期。第十四期主题为「文学与视觉艺术」。
苏其康。〈编辑室报告〉。v-viii。
专题:地方色彩的现代风貌
黄嘉音。〈弥尔顿《失乐园》的空间与地方〉。1-34。
曾丽玲。〈「在我之前是谁打这儿经过?」:《游岩》中稳固性与流动性的辩证〉。35-59。
吕奇芬。〈史坦因作品中的科学主义与迷信策略〉。61-103。
刘于雁。〈跨界失落: 奈波尔小说中的移民与迁移隐喻〉。105-140。
陈淑娟。〈离散神话与西进女英雄再造: 穆可杰《茉莉》的第三世界女性身体经验与变形意涵〉。141-189。
陈福仁。〈任璧莲及罗蓓卡.华克作品中的后现代混杂与身分扮演: 《梦娜在应许之地》与《黑人、白人、犹太人》〉。191-223。
英文摘要
Space and Place in Paradise Lost / Chia-Yin Huang
“Who has passed here before me?”:Dialectic of Fixity and Fluidity in “Wandering Rocks” / Li-ling Tseng
Science and Superstition in Gertrude Stein’s Works / Chifen Lu
The Problematics of Border-crossing:Migrants and Migrancy in V. S. Naipaul’s Fiction / Yu-Yen Liu Diaspora Myth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Heroine in the Frontier Movement:Third World Woman’s Body
Experiences and Meanings of Transformation in Bharati Mukherjee’s Jasmine / Shu-Chuan Chen
Postmodern Hybridity and Performing Identity in Gish Jen and Rebecca Walker / Jen-chieh Tsai
编辑室报告
苏其康
编辑如果只需要做匿名审查人的转介和联络工作,再把编辑委员的意见综合整理,实在不算是太难的事。不过,《英美文学评论》以往的惯例和从第十二期开始,我们在有限的人力和资源之下,迎接了一个新局面。为此,下面把这一期编务的原则和机制作一个简单的报告,让有意愿投稿到《英美文学评论》的同道都清楚此中的游戏规则和过程,减少不必要的猜疑,也增加向心力。
第十二期的这一期,不订主题,接纳英美文学任何主题,任何时期和不同方法写就的论文。在稿件定案之后,刚好有相当比例的文章都和现代时期和地方色彩有关,因此,为了行销推广和展示的需要,我们拟了一个标题:地方色彩的现代风貌。这是一个概括性装饰用的遮阳伞,不见得与每一篇文章都紧密相依。
从征稿之初就不订主题,是希望不会因主题而废事,使有志写作和投稿的人不会因「宗旨」不合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事实上,国外的学术期?,偶有订定主题,但绝不会每期都有一个主题。希望《英美文学评论》以后都能採用这原则,让热衷某些主题的人有发挥长才的地盘,也让只想发表一般范畴研究心得的人有园地可耕耘。因为不订主题,连带地我们也欢迎使用各种方法和理论的文章,新锐、传统或中道皆所接纳,完全没有预定立场,只看文章好坏;不谈理论,不套用理论,只作文本分析和作品历史透视阐明,尤其关注作品与思潮或文化背景的关系,一样会获得我们的注意。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便由秘书处通知作者收讫的讯息,因为主编的职务没有其他助理的编制,需要借用秘书处的秘书襄助文书事务。经过匿名处理后,编辑部会邀请编辑委员就稿件的内容、提要资料和专业范围提供三至五名审查人,最后名单由本刊编辑汇整,并经常核对审查人已知的专业背景和近年研究范围,以减低错漏,经过第一、二篇投稿之审查人提名作业试验后,主编与编辑委员已达成相当默契,亦即连编辑委员也不知道文稿的最后审查人是谁,帮忙文书联系作业的秘书,在接任之初便已晓得工作守则最重要的伦理项目之一是守密。在过程中,审查名单和内容绝不能透露给任何人,包括学会的理监事,因此,我们可以向各界人士告慰,审稿过程,绝对是blind-review,也是专业的peer-review。至于编辑委员们的聘任都是基于几点原则:(一)、学界的资历,(二)、研究的表现,(三)、外文领域的均衡,(四)、处事的严谨性和公正性,(五)、男女的平衡,(六)、地域的平衡,还有其他的考量。其中第六点方面,在理想的委员结构中,需要尽量避开委员来自同一所学校,这使当初在征聘人选时煞费苦心。不过把目前的名单摊开来,都是大家可以信任值得敬重的学界同仁。事实上,在编务上,这些委员都是幕后英雄,因为他们所耗费的心力和时间难以估算。以第十二期为例,每篇文章都经过二名匿名审查人评点,遇到边缘情形我们会请编辑委员阅读名字加密之后的评语,又或评语差距过大,我们都会建请委员继续提供名单进行三审,如果三审名单已在前审时使用过,再由本?编辑调整处理。有时三审尚有疑议,便作四审。有些审查人非常认真负责,其实是希望文章能够更上一层楼,便要求原作者修改后再议,偶然有些作者在答辩中坚持己见,有些有理由,有些则显得固执和自我中心,不过,主编都会细读各方说辞才作初步的决定。部份文章在二审之后便退稿,部份在三审之后才退稿。因为审查务求周延,有些审查人手边已有多档工作,便要一个接一个征询下去,有些审查人需要较多的时间,也有投稿者希望把文章尽量改好,如此便把时程拖得很长。在初步入选名单订下来之后,我们再把作者名字弥封,只写出文章题目和所有审查人的评等和意见,给编辑委员圈选推荐。如果有两位委员不予推荐,这篇文章便会撤下来,也就是在最后一轮编辑评审中,每篇入选文章最多只能有一个不予推荐的评等,否则便不能出版。
站在编辑部的立场,能够给作者一个机会便尽量多给机会,能够把文章救回来,便伸出援助的手,尤其是对资浅的同仁,但大原则是不管资深资浅,都以文章本身做评量。
《英美文学评论12:地方色彩的现代风貌》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意味。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不仅仅是情节的跌宕起伏,更是对特定时空环境的深刻捕捉与描绘。而“地方色彩”这个词,更是能唤起一种亲切感与归属感,它关乎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关乎那些我们熟悉的街巷、人群、气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独特文化。更令人兴奋的是,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了“现代风貌”上。这暗示着,我们不仅仅是在回顾那些经典作品中的地方性表达,更是要探讨在如今这个高度互联、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中的地方特色是如何被重新审视、创新和呈现的。我很好奇,在当今的英美文学中,那些曾经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否还依旧存在?又或者,它们是否以一种更加隐晦、更加多元,甚至是更加融合的方式,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体验和身份认同之中?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理解文学作品中那些关于“地方”的现代叙事,去发现那些在都市的霓虹灯下,或者在乡村的宁静中,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文学表达。
评分拿到这本《英美文学评论12:地方色彩的现代风貌》,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它们无一不深深烙印着各自的地域特征。想想狄更斯笔下雾气弥漫、充满社会矛盾的伦敦,或是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凉而又充满野性的约克郡荒原,再到菲茨杰拉德笔下纸醉金迷却又失落的“爵士时代”的纽约。这些地方,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们是角色的塑造者,是情节的催化剂,甚至是小说主题的隐喻。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对这种“地方性”文学传统的现代解读。我非常好奇,在当代语境下,作者们是如何继续挖掘和表现他们所处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当科技发展、人口流动、文化交流变得如此迅速的时候。这种“地方色彩”是否会呈现出新的面貌?是更加注重挖掘地方的独特记忆,还是更侧重于表现地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挣扎与融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些可能我从未接触过,但却充满地域魅力的文学世界,发现那些“看不见的”地方,以及它们在现代文学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我对《英美文学评论12:地方色彩的现代风貌》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在于它如何处理“地方色彩”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风物的描写,更是关于文化身份、历史记忆、社会变迁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我曾读过一些作品,它们试图在描写一个特定地点时,融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但却常常因为对现代社会动态的忽略而显得有些陈旧。反之,也有一些作品,虽然背景设定在现代都市,但却缺乏独特的地域灵魂,读起来仿佛可以置换到任何一个大城市。这本书的题目恰恰触及了这个核心的挑战——如何在现代的语境下,依然能够捕捉和呈现出地方独有的风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对那些“失落的地方”或“正在改变的地方”的文学呈现,以及作者们如何运用新的叙事手法和视角,赋予这些地方以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关注那些可能被忽视的边缘地域,或是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挑战的地方,它们在文学中又会展现出怎样的“现代风貌”?这本书无疑将是一次深入探索的旅程。
评分这本《英美文学评论12:地方色彩的现代风貌》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对文学研究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文学中“地方性”的表达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这种地方性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塑造和呈现的。想象一下,当一个作家笔下的故乡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社会变迁,甚至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复杂载体时,这其中的细腻之处该如何解读?这本书似乎就是试图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读者可以透过评论家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植根于特定地域、却又在现代浪潮中焕发新生的文学作品。我期待能够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乡村场景、城市角落,在作者笔下如何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和哲学深度。同时,我也好奇,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文学中的地方色彩究竟是会被稀释、同化,还是会以一种更加多元、更具韧性的方式存在,甚至成为抵抗同质化的重要力量。这本书的标题“地方色彩的现代风貌”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张力,预示着一次对传统与现代、普遍与特殊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剖析。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引发思考的书籍。
评分当我看到《英美文学评论12:地方色彩的现代风貌》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关于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作品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往往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土地,吸取着那里的养分,也反映着那里的风土人情。而“地方色彩”这个词,更是充满了诗意与温度,它暗示着那些独一无二的细节、习俗、语言,甚至是特定的历史印记,共同构筑了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它将目光投向了“现代风貌”。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和回顾过往的文学传统,更是在探讨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文学中的地方性是如何被重新诠释和表达的。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下,地方特色是否会消逝?又或者,它们会以怎样新的姿态,在现代叙事中焕发光彩?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身处异乡的作家,如何通过文字来重塑和记忆他们的故土;又或者,那些扎根本土的作家,如何捕捉并放大地方独有的魅力,使其在国际文坛上也能发出独特的声音。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文学如何与土地对话,以及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其独特性的深度挖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