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诗、散文、小说等创作文本,是和文学心灵的亲近对话,阅读文学批评的论述文本,则是和先前的对话进行对话。
在这30篇精彩的评论中,从吕赫若到洪醒夫,从张爱玲、平路到朱天文,从诗坛前行代的方思到中生代的简政珍、白灵等,评论家的笔调带领我们深入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内在世界。
下册入选菁英评论家:
李奭学、邱贵芬、梅家玲、刘亮雅、孟 樊、许俊雅、张瑞芬、郭强生、范铭如、郑慧如、须文蔚、丁旭辉、陈建忠、李癸云、杨宗翰
本书特点
★庆祝九歌出版社创立三十週年,并反映在此期间(1978-2008)台湾文学之特殊表现及其成就。首创《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为台湾本土文学做一完整纪录,并立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本集依文类分诗、散文、小说、评论四卷,书名分别为《新诗30家》、《散文30家》、《小说30家》、《评论30家》,除新诗一册外,余皆分为二册。
★本集所选作家为战后世代(1945年台湾光复以后出生者),各卷作家以出生年为序,皆不重复。
★主编序言,畅谈三十年文风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所选各家皆有作者小传、风格特色、鑑评及照片,便于读者阅读赏析之用。
★选收作品,最具作者写作风格及作品特色,并加入编者短评。
编者简介
李瑞腾
李瑞腾,台湾南投人,民国四十一年生。中国文化大学文学硕士、博士。曾任教德明商专、文化大学、淡江大学;并任商工日报副刊主编、文讯杂志总编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秘书长。现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代文学教研室及琦君研究中心负责人,兼九歌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台湾诗学季刊社社长,热心参与文化性的公共事务。 着有散文《有风就要停》,学术专论《六朝诗学研究》、《诗的诠释》、《寂寞之旅》、《披文入情》、《诗心与国魂》、《文学思考》、《晚清文学思想之研究》等;编有《梅花.中国的象征》、《中流砥柱》、《七十四年诗选》、《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评论卷》、《评论20家》等书。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7:评论30家(下册)》时,我有些许畏惧,毕竟“三十家”的篇幅着实可观,生怕自己无法消化。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那些生动且充满洞察力的文字深深吸引。书中对不同文学流派的分析,如魔幻写实、都市小说、女性文学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能够清晰地分辨它们各自的特点、发展轨迹以及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评论家对“国民记忆”如何在台湾文学中被书写和重塑的分析,他通过对若干代表性作品的解读,揭示了历史事件如何渗透进个体经验,又如何在文学的叙事中被反复审视与挪用。另一篇关于台湾新诗的评论,则从语言的变迁、意象的革新等方面,展现了诗人如何打破传统束缚,探索新的表达可能。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每一位评论家都有独立的空间,可以尽情挥洒才华,而整体上又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台湾文学图景。它让我看到了,台湾文学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与蜕变,每一次的转变都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
评分《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7:评论30家(下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评论集,不如说是一场跨越三十年的文学对话。我能从中感受到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评论家们,如何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审视和解读台湾文学的演进。其中,一些评论家对文学与政治、社会议题的关联性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文学作为一面镜子,如何映照出时代的肌理与人性的复杂。例如,有几篇评论集中探讨了白色恐怖时期文学的生存状态与反思,这让我对那段沉重的历史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看到了文学在禁锢中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还有对台湾本土意识如何在文学中不断构建与强化的分析,让我体会到文学如何成为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回避争议,不惧怕挑战,反而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同漫步在台湾文学的森林中,他为你指点迷津,却也鼓励你自己去发现隐藏的宝藏。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文学”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更具深度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见证,以及对未来的追问。
评分读完《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7:评论30家(下册)》,我最大的感受是,台湾文学三十年的发展,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突破的创造过程。这本书中的三十位评论家,他们就像是辛勤的园丁,用他们的智慧和学识,为我们呈现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文学花园。我尤其欣赏那些对文学理论的引进与本土化的讨论,这体现了台湾文学在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也在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有几篇评论对翻译文学在台湾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如何丰富了台湾文学的面貌。另一部分对网络文学、次文化等新兴文学现象的关注,则展现了评论界对文学边界的不断拓展与思考,让我意识到,文学的定义本身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这本书没有一味地歌颂成就,而是呈现了文学发展中的挑战与困境,这种真实与客观的态度,让我对台湾文学的未来充满信心。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三十年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启示。它让我明白,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而评论的力量,则在于引导和激发这种生命力。
评分《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7:评论30家(下册)》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评论界思想的碰撞与交锋。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参与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学术辩论,不同观点的激荡让我对台湾文学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曲折、张力和多元的可能性。我尤其被一些评论家对文学“边缘”地带的关注所吸引,他们不只聚焦于主流的文学奖项得主或经典作家,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可能不那么显眼,却同样承载着时代记忆与个体生命经验的作品。例如,有一段关于台湾在地文化与原住民文学的探讨,让我深刻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表达,更是这片土地上所有族群共同记忆的载体。另一位评论家对科幻文学在台湾的发展脉络的梳理,也颠覆了我过去对科幻文学“不登大雅之堂”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其在反映社会变迁、探索未来可能性的独特价值。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多样的解读方式,激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文学评论本身也是一种创作,是对文学作品的二次创造与生命延续。
评分读完《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7:评论30家(下册)》后,我深感台湾文学评论界的广博与深刻。这本书的篇幅让我得以窥见三十位评论家对台湾文学三十年发展的多元视角,每一篇评论都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文学创作的肌理与时代脉络。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评论家对文学史中被低估或遗忘的作家和作品的重新发掘,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文学价值的重新定义。例如,有一位评论家对早期女性作家小说的社会性别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从中看到了女性在压抑环境下如何通过文学寻求表达与解放的力量。另一位评论家则着重探讨了乡土文学的变迁,从早期对本土认同的朴素描绘,到后期对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疏离感的深刻反思,这种历史性的梳理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文学演进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书中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台湾文学中的实践与影响的探讨,也让我对台湾文学如何与世界文学潮流接轨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我们可以系统地、多维度地去理解台湾文学三十年的辉煌成就,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思考与时代回响。它不仅仅是一本评论选集,更是一份珍贵的台湾文学发展地图,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