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历史已逐渐离我们远去,但烙印在我们民族肌体上的创伤和诸多亲历者心灵深处的隐痛并没有真正癒合和消失,而由这场荒诞而复杂的历史所引发的政治、历史、人性的思索也远远没有充分深入,这是中国知识份子难以回避而远未完成的精神负债。
对「文革」的不断审视和反覆叙事,不断地把历史的演进过程转变为思想营养,并把这份营养以思想的形态留给后人,这是当代知识份子仍需努力的精神债务。打捞记忆,不只是再次揭开「文革」血淋淋的创口,也不仅是以忏悔来减轻心灵的旧债,重要的是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路,不仅是文学之路,也是民族之路。
作者简介
张景兰
生于1965年,安徽和县人,文学博士,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文艺理论》、《鲁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课题一项。
序
引 言
第一章 灾难与新生
拨乱反正语境下的「文革」叙事(1977-1984)
第一节 「报春花」与「日食」
第二节 「苦恋」与超越:知识份子视角
第三节 政治合法性与农民视角
第四节 辩护与自省:红卫兵视角
第五节 悲壮的青春与精神的家园:知青视角
小 结
第二章 文化反思与人性自省
主体性与现代化语境下的「文革」叙事(1984-1992)
第一节 「文革」隐喻 乌托邦的建构与破灭
第二节 底层「文革」和文化寻根
第三节 启蒙批判与荒诞叙事
第四节 苦难意识与人性自省
第五节 红卫兵视角的叙事变调
小 结
第三章 解构与忏悔
世俗化和「告别20世纪」语境下的「文革」叙事(1992-2002)
第一节 权力斗争:破译「文革」的新密码
第二节 「告别革命」和性话语狂欢
第三节 「躲避崇高」与知识份子精英形象解构
第四节 民间视野下的「文革」形态
第五节 「无神时代」的灵魂自审与救赎
小 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主要涉及作品
附录二:「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学术综述
后 记
坦白说,我对“文革”这个话题一直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它太沉重,太容易让人陷入情绪化的泥沼。但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却总能在不动声色中,挖掘出人性的深度和历史的复杂性。这本书,名为《行走的历史—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光是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和解读那些在“新时期”文学浪潮中涌现出的、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这些小说,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段特定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时代变迁中个体命运的追问,对集体记忆的重塑,甚至是某种形式的告解与和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文革”题材小说在叙事策略上的多样性,比如,是侧重于宏大叙事,还是聚焦于个体经验;是强调批判性反思,还是寄托于温情与疗愈。我更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文学作品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进行解读的,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甚至塑造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学术旅程。我始终认为,文学作品是理解历史最生动的载体之一,尤其是对于像“文革”这样充满复杂性与争议的时代。通过阅读“文革”题材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个体命运,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人性的挣扎与闪光。这本书,我想,正是致力于梳理和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新时期”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解读“文革”留给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小说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承载了怎样的集体记忆。书中是否会涉及那些关于“文革”叙事模式的演变,例如,从最初的揭露批判到后来的反思与疗愈?我对书中对具体作品的分析部分尤为期待,希望能从中窥见不同作家是如何运用其独特的笔触,去刻画那个时代的复杂人物和扭曲现实,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历史视角。
评分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文革”结束多年之后,“文革”题材的小说依然层出不穷,并且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它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宣泄?这本书,我想,就是试图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的。从书名来看,“新时期以来”这个时间跨度就显得意义非凡,它意味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要去梳理一个创作的脉络,观察文学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如何回应历史的创伤,又如何重塑集体记忆。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文革”题材小说的?是单纯的时间背景设定,还是对特定历史事件和精神创伤的直接呈现?书中是否会涉及那些曾经被压抑、被遗忘的声音,或者那些试图在荒谬年代中寻找人性微光的个体故事?我对书中关于“研究”的探讨部分也充满期待,它是否会从文学理论、叙事学、接受美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小说进行深度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出一种单一的、脸谱化的历史认知,去理解文学作品中更复杂、更 nuanced 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探索。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透露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气息,但我知道,内容绝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我一直对“文革”这段历史有着复杂的情感,它太沉重,太伤痛,但又太真实,太影响了一个时代。所以,当我知道这本书专门研究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的小说时,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期待的是,或许能从文学作品中看到不同于史料的、更具人情味和个体视角的叙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那段复杂的岁月;忐忑的是,担心小说本身也会触及到令人不适的细节,毕竟,即便是文学作品,也无法完全回避历史的残酷。但总的来说,我还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那段被反复提及却又似乎总有新角度值得挖掘的历史,而小说,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我猜想,作者在书中应该会梳理出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在表现“文革”题材时所呈现出的不同侧重点和艺术手法,也许会有对某些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也可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具价值的作品。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它有故事”的预感,而我,已经准备好去倾听。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文革”题材小说背后深层叙事逻辑的探索。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纯粹的历史记录,在于它能够捕捉到历史进程中个体的感受、情感的波动以及人性的挣扎。而“文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无疑是人性最极端考验的舞台。“文革”题材小说,我猜测,一定承载了无数破碎的记忆和未愈合的伤痕。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可能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是如何承接、转化和表达这些沉重的历史经验的。作者会不会讨论,在不同年代,作家们在创作“文革”题材小说时,其创作动机、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上存在怎样的差异?是出于一种历史反思的自觉,还是一种时代情绪的集体释放?我非常期待书中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分析,它们是如何在艺术上处理敏感的历史题材,又如何在读者心中激起共鸣,甚至是争论?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更富深度的视角,去理解文学在铭记历史、疗愈创伤方面的独特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