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塞成名之作,也是他回忆式的自传,描写一位生长在阿尔卑斯山下的少年,从少年以至青年成长过程中的慾望、挫折、困境,以及脱离困境的反省和决断,生命的斑斑痕迹。此书撼动过无数读者心弦,深深影响台湾许许多多的文艺青年,成为他们探索生命意义和心灵境界的重要指标。不变的青春、永远的乡愁,还要继续燃烧!
作者简介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一八七七年七月二日生于德国南方小镇卡尔∕雨腾堡(Calw / uerttemberg)。年少时迫于父命曾就读神学院,后因精神疾病而休学,但始终立志成为诗人,更在二十二岁时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
二十七岁《乡愁》一出,佳评如潮,继而是《车轮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时》、《流浪者之歌》、《荒野之狼》、《玻璃珠游戏》等一部部不朽之作,让他于一九四六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二十世纪德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最后英雄,于一九六二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
审定者简介
陈玉慧
法国国立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系硕士。曾随西班牙小丑剧团巡回演出,并于法国阳光剧团实习、纽约外外百老汇导演。由于本身从事多年的编导工作,因此作品呈现出的风格偏向社会写实。再加上她深谙多国语言,游走于不同种族文化,因而创作内容广泛,不论在文学、戏剧与新闻领域皆独树一帜。
着有《征婚启事》、《海神家族》等畅销书。
译者简介
柯丽芬
东吴大学德文系、辅仁大学德文研究所毕业,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兼职德语教师及中德文翻译。
推荐序一
说来赫塞似乎扮演了我少女时期的精神导师,那种恆常安静的灵光片语,带着愁思真挚的美丽思想,时时激盪着年少的心。
我爱赫塞,一直都爱。他的书一直是我年轻时期的身边书,那些年他一直是我心里的人。
于今我年纪已渐长,我希望赫塞的《乡愁》仍然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少男少女。
简洁平实的文字力量,诚挚地觉察着生活细节与往事种种,对自然大地的臣服描摹,对感情与生命的幽微伤感……他就这样地迷住了我。
我于今回想,还好当年我的偶像是赫塞而不是别人,于是我某个部分悄悄地被他形塑成今天的我,原来这一切都有迹可寻。重读赫塞,彷彿从书本里走出一个不知何去何从却又怀抱梦想与带着伤感的少女身影……
── 钟文音(小说家)
推荐序二
读高中的时候,赫塞的作品陆续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乡愁》、《徬徨少年时》、《流浪者之歌》。因为赫塞我喜爱上一种独白式的文体,像日记,也像书信;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赫塞的文学可能影响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寻自然、流浪、孤独,追寻自我的觉醒。──蒋勋(作家)
推荐序三
学习加倍浓烈的喜怒哀乐──重读《乡愁》 杨照(作家)
少年时期翻读赫曼赫塞的《乡愁》,过程极为戏剧性。
书的开头部分有许多关于故乡村庄与大自然的细腻描写,却缺乏可以引人兴趣的故事情节。顺着一行行的文字读,逐渐接受了这应该是一本以辞藻取胜的长篇散文,而非提供悬疑变化阅读乐趣的小说,因此开始犹豫迟疑要不要耐住性子继续读下去时,突然书里那个叫培德?卡门沁特的主角干了一件奇怪的事。
他爱上了一个叫萝西的女孩,想要送花给萝西,他原本想爬到险坡上摘几朵薄雪花,却嫌薄雪花不够漂亮,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他鼓起勇气去摘挂在悬崖上的阿尔卑斯玫瑰。他必须用嘴咬住剪下来的花枝,才勉强手脚并用安全从崖壁上下来。然后坐了五个小时的火车回到城里,他把艰苦得来的阿尔卑斯玫瑰包好,走到萝西家,趁机从开着的大门熘进去,「张望了一下傍晚微暗的走廊,把随意包扎的花束放在宽阔的楼梯上」。
「没有人发觉,不过我也无从得知,萝西是否收到我的问候。但是攀爬悬崖,冒着生命危险,只为把玫瑰放在她家的阶梯上,尽管有些酸楚,其中的甜蜜、喜悦和诗意还是让我愉快,至今余韵犹存。」
少年时读到这里,我心中暗叫:卡门沁特,你这个笨蛋!萝西怎么会知道那花是要给她的?就算猜到花要给她,萝西又怎么知道那花是你送的?就算猜到花是你送的,她也不可能知道你为了摘这朵花所冒的险与耗费的心力啊!卡门沁特,你这个笨蛋、笨蛋!
可是这样骂的同时,内在有某根神经被触动了,隐隐地同意了卡门沁特的做法,感受这里面的爱情有我过去不曾想过的更深层的道理。
爱的不必回报,爱的自足自证,还有爱情进入我们生命,因而帮助我们超越了原本的生命,完成了原本不会做原本无法完成的事,爱情创造的生命奇蹟本身是一份巨大的、无可替代的满足,甚至胜过想要从爱情对方得到回应的要求。
很难形容那莫名的震撼。少年的我把书放下来,迟迟无法读下去,不是因为担心书会太枯燥无聊,相反地,担心书里还有更多这种冲击震撼的内容,舍不得就这样任意读过去。
后来当然还是读了,时快时慢忽快忽慢地读。书的内容常常显得如此熟悉,引诱人快快读。少年成长生活中会遇到的同样困惑。爱情,尤其是单恋,以及被年纪较大的女性吸引的经验,浓烈的爱情,却只能用笨拙的语言与行为试图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苦尝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还有对于友谊的想像与追求。与朋友相处得到温暖的安慰,却也往往在和朋友相处中别扭、受伤,触动了自己最孤独孤僻的阴暗性格。
还有自我的追寻,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的困惑,乃至恐慌。追寻自我过程中,必然与大人、与大人的秩序发生冲突龃龉,向往大人能够得到的尊重对待,却又看不惯大人的庸俗与无趣。
这些经验,《乡愁》里的卡门沁特和我们如此相似。
然而书里却又无可避免透露出再陌生不过的气息气氛,让我每读一段,就不得不放慢速度,苦涩地咀嚼思索。
像是他面对母亲与小艾姬与好友波比三次死亡时的态度。每一次那死亡都缓缓降临,无从逃躲,他也竟然都能不逃不躲,在生命终极的损伤中得到丰富的记忆。
又像是他和艾儿米妮雅深夜湖上泛舟中,既不浪漫却又最浪漫的对话:
「我可否问您,这份恋情令您感到幸福?悲伤?或者二者都有?」
「啊,爱情并非为了使我们幸福,而是要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承受力有多强。」
又例如去到阿西西遇见了爱上他的寡妇,卡门沁特对于不求回报的爱情有了相反的体会:「以前总以为,不须回报的被爱是一种享受。当下,我却明白了,面对一份无法给予回应的深情,如此令人难堪。」他的态度改变,包括重新评价自己当时彻底不求回报送给萝西的那朵阿尔卑斯玫瑰吗?
我这样一边阅读,一边油然生出了淡淡却坚持的决心,我一定要弄清楚,赫曼赫塞笔下的卡门沁特,他的生命和我自己,我週遭其它少年的生命,究竟差异何在?
花了二、三十年的时光,我才逐渐摸索出方向,找到了一些答案,或者该说,通向答案的线索。
卡门沁特比我们幸运,在多重情境的环境里成长。他和大自然间如此亲切,他有着全幅完整的田园视野,更重要的,他不断和其他生命的精采典故相遇。他和李亚特前往义大利浪游,追索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与人文感受。他研究中世纪的圣方济,到阿西西体会圣方济的贫穷,与贫穷中生出的最大慷慨与无边爱心善行。他广泛阅读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书籍。
虽然这本书的德文原名就叫《培德?卡门沁特》,虽然这本书从头到尾笼罩在培德?卡门沁特个人的心思与叙述中,但这表面的单声道中包藏的,其实是多重生命意义的交叠交杂。透过其他生命,爱情对象、朋友以及古往今来文明累积,卡门沁特得以在有限个体经验中,开发近乎无限的喜怒哀乐感受能力。是的,他和我们有着相近类似的喜怒哀乐,但他的喜怒哀乐,加倍强大、加倍宽广,因而在如此宽广幅度中训练出来的生命,就能够飞到我们上不了的高度,潜到我们下不了的深度。
除非,我们愿意动用自己生命中的一切能量,以敏锐的想像紧紧阅读,不甘心地跟随培德?卡门沁特上山下海,让他的生命高度深度,变成我们生命的高度深度,或至少是,我们生命高度深度的量尺。
推荐序四
我的赫塞乡愁 陈玉慧(作家)
少年时代,第一位启蒙我的作家是赫曼赫塞,那年我十六岁,是个既顽固又悲伤的少女,老是和自己做对,且不明白这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年赫塞安慰着我,让我知道:人世如此不尽美好,而追寻自我的道路又如斯孤单。或许因为他已明白揭橥过那条道路的路标,或许,尔后,我才觉得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那么正常与自然。
赫塞告诉我的是:追求自我实现是必然之事,但却又是多么的不容易。或许,赫塞替我打了预防针,悲观的我再怎么沮丧,自始至终一直坚持走在自我之路,没有退缩或妥协。就像他说的,每一件事情的开始都是个魔术,它会保护我们,帮助我们活下去。还有,神让我们陷入绝境,并非要毁灭我们,而是要让我们去发现新希望。
我第一本读的是《徬徨少年时》(Demian),那旧书我到现在仍保留着,有时还会拿出来翻阅,看着以前用笔的加线和加注,回味自己的年少。如果没有赫塞,我一定更顽固及更悲伤,对人世更不解。
后来,我读了赫塞其他的作品,我发现,赫塞的作品一直有自传的成分,不管是「徬徨少年时」的德密安或「流浪者之歌」里的悉达多王子或「乡愁」的培德.卡门沁特,其实都是同一个人,也是赫塞他自己。
等到我自己开始写作后,我也才知道,无论写什么故事,我其实也都是在写自己。但是要像赫塞那样完全没有保留地把他人生或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质疑写成一个他人求道的故事,在这一点上,他是绝无仅有的作家,文学史上也只有他,选择直接面对自我的人生命题,并且为题下作,写那么多书。
我常忆及,他的年少是多么不幸,敏感纤细的他被父母逼迫去唸神学院那些日子是怎么过的?为什么他那时有自杀倾向,把买教科书钱拿去买了一把枪?后来他果真自杀了,所幸,枪枝恰好事先不巧走火,救了赫塞一命,赫塞后来把「人世」(die welt)二字书写于墙上,从此再也不想自杀了。
「人世」二字成为解救他的救赎。
那时他宣称「不是诗人,便什么都不是」,已经写了许多诗,实际上,他早在十三岁时便写,从来没断念,十九岁那一年,他写了这本「乡愁」,从此一夕成名,跻身畅销作家行列,年少的赫塞便能以优美的德文写作,还好他没死,后来不但本本作品洛阳纸贵,他甚至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赫塞在二次大战前后一度被欧洲文艺青年视为精神导师,作品畅销无数国家,在五零年代,也是各地嬉皮的圭臬,那是拜他崇尚自然和遵守和平主义之故,时到今日,他仍然是世界各地青年最常阅读的作家,网路上到处都截取他的文字和思想。
而我想,赫塞是佛教徒,他是东方的,中国文化思想深深影响着他。否则怎么可能写出像悉达多王子那样的作品?不然便是绘画救了他,我看过许多他的水彩画,安静,简洁,明亮,绘画投射他灵魂的正面,让他忘记负面。那些年,他和第三任妻子妮侬住在瑞士卢加诺湖,他热爱南国山水风光,有一阵子整天在做画,那些颜色和线条组合缓和了他晚年的情绪,那些绘画中的风景正是他内在的生活秩序:他渴望回归大自然。
除了崇尚大自然和热爱艺术,赫塞一直有宗教家的气息,在许多书中,他强调友情和博爱精神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他仰慕苦行僧圣芳济,从小对学院教育不适应,但一直对手工艺深感兴趣,还一度当过工人,长大后喜欢旅行,尤其去义大利。
上述这些人生面向在他的第一本书「乡愁」中几乎己显现出原型。之后,他在其他作品也充分让这个原型继续发展。
此外,他母亲的早逝及父亲对他严厉的处罚也造成他人格极大的阴影,这些在很多作品中也都可读到,在「?愁」中,母亲更早便死了,而培德卡门沁特仍然有自杀倾向,与父亲终成陌路人。在写「徬徨少年时」前,赫塞和荣格的学生杨格做了很长的心理分析,终于把童年恶梦托盘而出。他原来是荣格忠实信徒,但后来他扬弃荣格接近佛洛依德的理论。
赫塞的创作主题是自我追寻,他虽认为个人化是必然的,但个人不必对社会对立,对待社会,他是宽容的,他甚至强调社会责任和义务,强调友情和博爱,赫塞个人的博爱精神从第一本书「乡愁」起到最后一本杰作「玻璃珠游戏」全都表露无遗,诺贝尔文学奖必须颁给他。
谁最推崇赫塞?德国作家汤玛斯曼及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两位恰巧也都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那些年,赫塞被纳粹列入黑名单,他的反战立场激怒了许多民族主义思想的德国人,大半辈子都流亡瑞士,后来干脆放弃德籍归化瑞士,那些年,那二位朋友经常通信鼓励他。汤玛斯曼极度推崇的作品是赫塞当年以主人翁辛克莱之名发展的「徬徨少年时」,他认为那书直追乔伊思的《尤里西斯》和纪德《背德者》的重要性。
赫塞的反战和平思想到今天还影响无数西方年青人,尤其是德国人,他们从小便必须在课堂上读他,许多德国作家的写作受到他的启发,许多人也因为他而接触东方或佛教文化,赫塞作品的自觉与自省态度深深改变了德国民族的内在灵魂。
在重新阅读乡愁这本书时,我跟随着赫塞到了瑞士,去了我也摰爱的义大利,看到他如何在文学中独自学步,如何陷入无望之爱,如何酗酒度日,又如何在友情中找回欢笑,重读这本书,必须惊叹:此书竟然出自一位十九岁的作家,而这位十九岁的少年作家已有多少的人生智慧!
我再度对赫塞的乡愁充满乡愁。
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味的《乡愁》。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冲突,但它却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触碰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将自己的灵魂一点点剥开,展现出最赤裸、最真诚的情感。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记忆的片段,虽然看似平淡,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开始反思,在追求所谓“更好”的生活时,我们究竟又失去了什么?那些曾经的熟悉,那些曾经的温暖,是否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遗忘?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缓慢而沉稳,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读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它让我放慢了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故土、与过往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乡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久违的老朋友的家中,虽然没有太多寒暄,但那种熟悉而温暖的气息,瞬间就能将人包裹。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仿佛能看到他/她是如何怀揣着一份深沉的思念,将那些珍藏在心底的画面一点点描绘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对生活细节的刻画,无论是清晨鸟儿的鸣叫,还是傍晚夕阳的余晖,都被赋予了一种别样的韵味,勾起了我对故乡最原始的记忆。它让我明白了,乡愁并不仅仅是一种飘渺的情感,更是根植于我们生命中的一种力量,是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指引我们回家的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真挚,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却能直抵人心,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也拥有了同样的经历和感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根”的意义,以及那些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感连接。
评分《乡愁》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并非来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它那静默的力量,如同雨后泥土的芬芳,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却能深刻地滋养心灵。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意境营造,作者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将平凡的生活场景描绘得充满诗意。比如,一篇关于童年玩伴的记述,可能只是寥寥数笔,却能让我清晰地勾勒出那个伙伴的模样,感受到他们之间纯粹而美好的友谊。又比如,一段对老宅院落的描写,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我仿佛亲身置于其中,触摸到斑驳的墙壁,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种“写景即是写情”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它让我意识到,乡愁并非是宏大的概念,而是蕴藏在无数个微小的瞬间里,是那些曾经拥有的、熟悉的一切,在离开之后,成为心中不灭的印记。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珍贵记忆。
评分读完《乡愁》,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淡淡的、却又异常悠长的回味。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也许有些微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醇厚的香气和甘甜的味道便在舌尖缓缓散开,久久不绝。作者以一种极其内敛的方式,描绘了那些关于“离别”与“归属”的复杂情感。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是无论身在何处,心中始终有一个角落,牢牢地系着那片曾经生长过、扎根过的地方。书中的文字,有时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平静的语调诉说着人生的沧桑;有时又像一个天真的孩子,用纯净的眼神描绘着对过往的憧憬。这种多层次的叙事,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被作者的情感所牵引,时而驻足思考,时而潸然泪下,时而又会心一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心中最深处的那份对“家”的渴望和追寻。
评分这本《乡愁》的书籍,我翻开的第一页就被那浓郁的、仿佛能渗透进纸张的诗意所吸引。作者笔下的文字,如同清晨山间的薄雾,轻柔地萦绕,却又带着一种深沉的力量,一点点渗透进读者的心底。我仿佛看到了书页中铺展开来的,是作者魂牵梦绕的那片土地,那里有记忆中最熟悉的炊烟,有儿时奔跑过的田野,有老屋屋檐下燕子呢喃的声音,还有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渐渐模糊却又时不时浮现的亲人的面容。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如此细腻,每一个情感的流露都如此真挚,让身为读者的我,即便生长在全然不同的环境,也能够感同身受那份对故土的眷恋与思念。书中的语言,并非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如同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流淌,却能在最不经意间触动最柔软的内心。那些细微的观察,那些生活中的点滴,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变得鲜活而富有感染力。我喜欢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有着缓缓铺陈开来的淡淡忧伤和温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