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偕牧师(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D.D. 1844-1901)
在台湾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传奇性事迹不仅在台湾为人津津乐道,在英语世界里,透过马偕传记文学作品的流传,百年来也已感召了许多追随者相继投入宣教的行列。本书蒐集马偕传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From Far Formosa》、《The Black-Bearded Barbarian》、《Life of George MacKay, D.D. 1844-1901》等加以评述,并附带介绍其他篇幅较小的马偕小传或评传,做为历史文献的整理与比较,俾供有志研究马偕生平与事功的人士佐参。
作者简介
陈俊宏
1948年初(生肖猪)生于台湾,台北市万华。
学历:基隆市七堵国小、台北市松山初中、建国中学、成功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
经历:七十年代曾于国内外工程顾问公司担任土木工程师,八十年代在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之总会事务所及所属机构:长荣中学、台湾教会公报社、台湾神学院等任职。1994年末起移居加拿大。
着作:《长春源流——李春生与一八六五年以来的台湾》、《上帝的指头》(译)、〈源远流长淡水牛津学堂〉、〈台湾第一书《主津新集》〉、〈马偕北台宣教源流轶事考〉、〈李春生与礼密臣的一段轶事——1895年日军和平占领台北城事件的发微〉。
拿到《重新发现马偕传》这本书,我脑子里浮现的是儿时听长辈说起的一些片段,关于教会医院、关于洋医生,总是带着一种神秘又令人尊敬的光环。虽然马偕博士的名字听起来很熟悉,但具体细节总是模模糊糊。这次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好像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要去探寻一位被历史长河冲刷过却依旧闪耀的人物。我尤其好奇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描写马偕博士在台湾的医疗实践?我听过一些关于他引进西医、施济贫病的故事,但总是觉得不够具体。他当时是如何克服技术和语言的障碍,为当地民众看病的?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病例,或者他曾救治过的某个重要人物?我希望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他行医时的场景,比如他如何诊断、如何手术,以及他与病患之间建立的信任和温情。另外,关于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比如创办的学堂,当时的学生是哪些人?他们后来又为台湾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他的功绩,更能展现他作为一位传教士、一位医生、一位教育家,在那个时代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和付出的艰辛努力。他的人生轨迹,一定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曲折和奋斗,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真正理解他为何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如此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许多台湾人心中的一个传奇。
评分《重新发现马偕传》这个书名,确实勾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之所以被记住,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功绩,更因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精神力量。这本书的“重新发现”,让我猜测它可能会突破以往的叙事框架,去探究马偕博士内心更深层次的动机和情感。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他与台湾这片土地的“缘分”是怎样开始的?他选择来台湾,是否只是一个偶然,还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他对于这片土地的爱,不仅仅是作为传教士的责任,而是真正地将台湾视为自己的家园。我还特别想知道,他当初在台湾生活、工作,是如何与当地的百姓建立起联系的?那些年代,语言不通,文化隔阂,他又是如何打破这些障碍,赢得信任的?书中会不会有一些感人的故事,描绘他与一些普通台湾民众之间的温情互动?另外,作为一位传教士,他是否也经历过信仰的挣扎和考验?他又是如何在高压和挑战下,保持自己的初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马偕博士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位拥有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的普通人,他的生命故事,能够给予我们今天的读者,深刻的启示和鼓舞,让我感受到他身上那种超越时空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名《重新发现马偕传》,光是读起来就有一股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历史课本上零星读到的那些关于马偕博士的故事。虽然我对这位传教士的了解仅限于“他是早年来台湾的外国人,带来了一些医学和教育上的贡献”,但总觉得他的人生故事背后,一定隐藏着比教科书上更丰富、更动人的细节。这次有机会看到这本书,我非常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年代的台湾,去了解这位不远万里来到这片土地的外国人,究竟怀揣着怎样的情怀,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我很好奇,他当初是带着怎样的决心,在那个交通不便、疾病横行的时代,选择留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与当时的台湾人民是如何交流互动的?他又是如何看待这片土地上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色的?书中会不会描绘他在传教、行医、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他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我甚至有些脑补,书中是否会提及他与一些当地士绅、官员的交往,甚至有没有可能,书中会描绘一些他与原住民之间的感人故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史实,更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马偕博士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情感世界,展现他的人格魅力,让我能够真正地“重新发现”他,不只是历史上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先行者。
评分《重新发现马偕传》这个书名,乍听之下,我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考证。但细细品味,又觉得“重新发现”这三个字,暗示着一种更具探索性和解读性的视角。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跳出以往对马偕博士的刻板印象,提供一些全新的观点和解读?比如,他当初来到台湾,除了传教的使命,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动机?他如何看待当时的台湾社会和文化?他有没有尝试去理解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仅仅扮演一个“外来者”的角色?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一些他与台湾本土社会互动中的细节,比如他如何与士绅阶层建立联系,如何处理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甚至他有没有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所观察和思考。另外,我对于他个人生活的部分也很好奇。一位远渡重洋的传教士,他的思乡之情如何排解?他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书中会不会描绘一些他与家人之间的通信,或者他如何处理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平衡?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马偕,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开我的思路,让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这位对台湾近代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发现他身上那些可能被忽视的光辉。
评分拿到《重新发现马偕传》这本书,我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终于有一本书愿意去“重新”审视这位在台湾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了。我们对马偕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传教士、医生、教育家的标签上,但“重新发现”这三个字,让我觉得作者可能要挖掘一些更深层的东西。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来“重新发现”他?是关于他来台前的经历?还是他与当地原住民的互动,书中是否会有一些比较深入的描写,展现他如何尊重并学习他们的文化?关于他行医的经历,会不会有一些具体的案例,让他如何克服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展现他的医术和仁心?又或者,书中是否会触及他与当时的清廷官员,甚至是日本殖民者(如果时间跨度足够)的微妙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史料,或者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视角来解读他的行为和动机。我很好奇,在那个年代,一个外国人要在中国(台湾)建立医院、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究竟有多大?他又是如何凭借着一股信念,坚持下来的?我甚至有些期待,书中会不会描绘一些关于他个人情感上的挣扎,比如对家乡的思念,或者他在台湾遇到的知己和挚友?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拓荒者,看到他身上超越时代的人格魅力,而不只是一个历史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