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的世界

30年後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未來學
  • 科技發展
  • 社會變革
  • 科幻
  • 預測
  • 未來生活
  • 人工智能
  • 氣候變化
  • 可持續發展
  • 人類命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推開窗,瞧一瞧「30年後的世界」
  想像一下2038年的世界……
  30年,不長不短的時間,卻足以改變整體環境的外貌。
  再過30年會變成怎樣的光景?藉著想像力積極地前瞻未來,構思一張30年後的藍圖吧,就讓我們一起預先來到2038年吧……
  「30年後的世界」一書為九歌齣版社為2008年即將到來的成立30週年所企畫的係列活動之一,特邀請30位名傢學者來書寫30年後的報紙、齣版、戲劇、音樂、電影、電視、大學、書店、圖書館、兩性關係、廣告、環境、科技、城鄉、傢庭等30種世界的各種麵嚮。

本書特點
  ★九歌齣版社30週年慶祝係列作品之一
  ★30位趨勢研究專傢,聯手構築30年後世界的藍圖!

編者簡介

封德屏

  淡江文理學院中文係畢業,南華管理學院齣版學碩士,現為淡江大學中文係博士候選人。曾任《女性世界》雜誌、《愛書人》雜誌編輯、齣版傢文化公司主編、淡江大學中文係兼任講師。曾獲中興文藝奬、中國文藝協會文藝工作奬。

  著有散文集《美麗的負荷》。1984年開始,除長期主編《文訊》月刊,並企畫主持全國性的文學會議及活動,並多次主持《颱灣文學年鑑》、《中華民國作傢作品目錄》等工具書及企畫「颱灣現當代作傢評論資料目錄」等編纂計畫,對颱灣文學齣版與史料的研究與保存,用力頗深。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對人類及大地的虔誠期待◆封德屏 007 

輯一 民生篇
30年後的飲食◆謝忠道 012
30年後的時尚◆辜振豐 018
30年後的旅行:e的旅途異想◆鍾文音 023
30年後的大學◆龔鵬程 031
30年後的消費◆柯裕棻 038
30年後的愛情◆劉黎兒 045
30年後的兩性關係◆廖輝英 052
30年後的宗教與精神生活◆林芳玫 060
30年以後的生與死◆黃崑巖 067

輯二 文化篇
30年後的電影◆藍祖蔚 076
30年後的音樂◆焦元溥 084
30年後的戲劇◆汪其楣 092
30年後的次文化振興運動◆Jo-Jo 100
30年後的小說◆楊 照 108
30年後的文學◆嚮 陽 114
報紙不死 但會衰頹◆楊仁烽 121
30年後的齣版◆陳穎青 134
30年後的圖書館◆曾淑賢 140
在電紙文學年代依然樂讀◆須文蔚 150
30年後廣告依舊為人所需◆賴東明 156
博物館事業的突圍◆黃光男 164
30年後,還有文化創意産業嗎?◆於國華 173

輯三 環境篇
30年後的金門◆李炷烽 182
30年後的颱灣傢庭◆伊慶春 186
30年後的建築◆漢寶德 194
30年後的移動與交通◆楊子葆 200
30年後的颱灣城鄉◆曾旭正 208
颱灣二○三八◆鄭運鴻 217
30年後的環境生態◆吳東傑 224
30年後,地球浩劫!◆南方朔 232

圖書序言



  對人類及大地的虔誠期待 封德屏

  一年多前,蔡文甫先生打電話和我商量,為瞭九歌30週年慶,想以〈30年後的世界〉為題,邀請各界菁英執筆為文,先在《文訊》上逐期刊登,屆時再輯結成書。剛開始我有些猶豫。主要是因為,盡管《文訊》早些年就已企畫文學與其他藝術領域,相互激盪下産生的關係及影響的專文,在文學會議上,也很早開始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針對文學與社會的各種關係展開研討。但如果純粹探討文學以外的社會現象,好像還沒有過。況且要持續每期兩篇的約稿速度,纔能趕上九歌30年慶的齣書時效。

  但這些猶豫的小浪花,立即被緊跟而來思考浪潮淹沒瞭。

  首先,當我想到從二十五歲發錶第一篇文章開始,經曆近一甲子的創作、編輯與齣版歲月,現在已擁有自己齣版王國、年逾八十的蔡先生,除瞭對工作永不熄止的堅持外,對未來、對生命仍充滿永不停歇的熱切期待,使我們這些心境有些蒼老、對未來有些灰心(誰還管30年後的事啊?)的「後生晚輩」,不免心生慚愧,並打從心底佩服。意念一轉,也覺得這是個充滿挑戰、充滿趣味的選題。

  由於時間緊迫,如何和「九歌」閤作的方式,都得在瞬間拍闆定案。這個編輯企畫在蔡先生心中應該早已醞釀,再加上他劍及履及的作風,因此很快地和蔡先生及陳素芳總編輯商議後,討論齣希望的主題和人選,由《文訊》編輯部同仁負責執行。剛開始幾篇約稿頗為順利,但接著也齣現修正主題、更換尋找撰寫人選的局麵。有些是相關議題的轉變,有些是約稿時和作者討論迸齣的火花。這些適時的改變,據我觀察,並沒有影響預計中的品質,甚至可以說相當程度豐富瞭原先的計畫。當然,《文訊》同仁在這個跨領域的編輯計畫中,結識瞭許多不同領域的菁英,對需要不斷創意和提升思維的編輯工作來說,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從二○○七年五月開始,《文訊》持續以一年半時間(二○○八年七月.二七三期,因文訊二十五年專號停刊一次),每期以兩篇的進度(其中四期隻登一篇),完成這個編輯計畫。從30年後的文學、閱讀環境、兩性關係、時尚、建築、音樂、廣告、旅行、傢庭、文學、圖書館、城鄉、媒體、電影、宇宙、地球、生死、戲劇、齣版、金門、愛情、文化創意、飲食、環境、小說、宗教、次文化、博物館、交通、消費,計三十個主題,用三十篇專文來完成它,撰稿者皆是這些領域、學門的首選。以連載的時間密度及文字長度來說,就主題的豐富性及作者的多樣性來論,都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收在本書的文章,也因作者遍布不同的領域及行業,呈現多元絢爛的豐富層次。雖題為〈30年後的世界〉,是目前無法檢驗的狀況,從事文學創作的作者,多發揮豐富的想像力,把對現狀的不滿,對未來的期待及希望,以詼諧或略帶嘲諷的文字編織為文;而大部分的學者專傢,卻不改其探問研究的嚴謹態度,拿齣專業治學的推理及判斷,除對現狀批判,並對未來發齣警語,甚至提齣可供依循及解決的方式。如果以作者的年齡來觀察,十年一個世代,這本書的作者,從七十有餘到三十齣頭,串連瞭五個世代不同的發聲,具體呈現瞭「多元交響,眾聲喧嘩」的真實境界。

  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教導我們,人類的文明是不斷往前進的,我們應該一直在朝好的方嚮邁進。但問題是,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樣的文明?生活更舒適,物質更豐富,科技更無所不能?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付齣瞭什麼樣的代價?我們的世界更好瞭嗎?許多人憧憬美麗新世界,是的,地球不停轉動,世界永遠呈現不同麵貌,但,新則新矣,美在哪裏?

  最近讀30年代作傢季羨林的《憶往述懷》,其中〈我們麵對的現實〉一文中提到:這一場人類災難,就是西方「徵服自然」的「科學」造成的。他認為「西方科學優秀之處,必須繼承;但是必須從根本上,從思想上,解決問題,以東方『民胞物與』的『天人閤一』思想濟西方科學之窮。人類前途,庶幾有望。」

  人類的災難包括生態的破壞,動植物的滅絕,新疾病的産生,自然資源的枯竭等,是誰應該挺身而齣?政府官員、專傢學者、宗教團體,或知識分子、一般平民百姓?我想以上皆是,而且必須各司其職。專傢學者以專業、專精的學養,對未來世界提齣建議及警訊;政府官員必須有所措施及改進,而且視野要高,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知識分子善盡建言之責,一般百姓則遵守地球公民之責,每個人管理好自身,做個愛護環境、珍惜資源,並充實生命價值,提高生存意義的好國民。

  樂觀與悲觀都是前進的動力。看遠看好,所以胸懷大誌,腳邁大步;戒慎恐懼,因而臨淵履薄,穩健周全。這樣說起來,本書三十篇不同主題、看似各說各話,甚至有些「癡人說夢」的文章,不論嚴肅論述或輕鬆詼諧,短短三韆字,不啻是作者將其智慧結晶,化做雄圖偉構或諄諄告誡,以及對人類世代及宇宙大地的虔誠期待。

  相信不同身分、不同背景的讀者,不管樂觀或悲觀,在翻頁、掩捲之時,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及省思。

圖書試讀

30年後的消費 柯裕棻 柯裕棻,一九六八年生,籍貫彰化。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現任政治大學新聞學係副教授。著有散文《青春無法歸類》、《恍惚的慢闆》、《甜美的剎那》;小說《冰箱》;編有《批判的連結》等。 30年後,我們還是會購「物」,這個「物」將會是更復雜的意義概念,它會是各種能夠被標價的物體、經驗、感覺、概念、時間、空間、夢想、信仰、和生命。 幾年前看蘇青《結婚十年》(一九四四)的時候,發現她雖懂得人世的道理,但不懂得花錢──不,應該說,蘇青太懂得花錢瞭,精打細算,所以她的文章樸實而沒有繁華之感,倒是有菜飯香和煤炭味──我非常訝異,小小一本書裏提瞭好幾次煤炭的事。同時代的張愛玲顯然就不那樣精明,她寫從虹口買來囤積的布料,每一塊布都充滿瞭質感和色彩的耽溺;她喜歡寫糕餅奶油這一類奢侈甜品,少有柴米油鹽;戰爭時期,她也不忘注意女子衣著等小事;即使她寫煤炭,那煤炭也有一種美,那氣味也有一種快樂。蘇青和張愛玲是同時代的人,張愛玲讓人感到繁華,因為她老是亂花錢,而且花得很高興,盡管烽火連天國破傢亡,她竟然敢承認自己愛買東西愛打扮,說她是現代中國第一位寫消費文化的高手,並不為過。

印象所及,其他的女作傢就不太寫消費事務瞭。消費是一種自我放縱的行為,從前的女作傢多半自律甚嚴,所以於此不甚著墨。我記得琦君在《韆裏懷人月在峰》(一九七八)裏寫過美國的傢庭主婦逛超市一事,讓我印象深刻極瞭,但她此文強調的卻是節儉的重要,超市讓她頭昏。琦君一嚮崇尚儉約淡雅的生活,印象所及,她隻喜歡收集玻璃或磁製的動物小玩偶,像個孩子──我之所以記得這樣清楚,是因為我當時年紀小,也喜歡這些小東西。林海音曾經與何凡閤寫過一本小書《窗》(一九一七),其中有一篇〈南門菜場二十年〉的短文,文章見報當時是一九六七年,文中提到南門市場十分髒亂,她每三天上一次菜場,深以髒亂為苦。她又提及赴美小住時如何為美國乾淨敞亮的超級市場誘惑,買瞭許多不需要的鍋碗和包裝精美的冷凍肉品。她感嘆這種方便的消費設計使人明知道不好吃不需要,卻還是忍不住要買,而且呢她還一天逛兩次,非常快樂。當然,過瞭五年,第一傢頂好超級市場便在颱灣開幕瞭,我想林海音也許是去過的。一九七○年代的作傢特彆愛寫超級市場,除瞭琦君和林海音之外,其他不少作傢也都寫過,超級市場真可謂是富裕社會現代化消費的第一波風頭浪尖。

簡單說呢,「消費」是「買東西」或「花錢」,但是消費這概念事實上遠遠超過瞭這個簡單的解釋。錢當然還是花掉瞭,買的卻未必是「東西」,有時候買的是感覺、體驗;有時候買的是服務、方便、承諾或是時間。不到一百五十年前(一八六七),馬剋思就在《資本論第一捲》中提到瞭商品拜物教,此概念意指産品一旦完成,脫離瞭生産綫,就忽然一躍成為帶有神祕意義的商品,價值升高,連一張平凡的木製桌子也彷彿會跳舞似的。桌子當然不會跳舞,這是比喻桌子莫明地有瞭多於它自身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個經常被學者提及的段落,因為這個跳舞桌子的意象非常簡明地指齣瞭當代消費的重點:消費從來就不隻是為瞭物品,越飄忽不可捉摸的,越是值錢。所以一串真的珍珠項鍊,價值可能還不及香奈兒的塑膠製品──重點顯然不是珠子,而是香奈兒。

如今的消費與一百五十前的狀況相比,自然更徹底實現瞭當時商品拜物教的預言,30年前誰能想得到,白開水也能有品牌呢。一方麵看來,所有的商品都具有超越物品的意義,滿街的商品和廣告,是滿街大大小小的神祇,各自在櫥窗中、看闆上、螢幕裏對所有的人施展魔法。這是現代化除魅(除傳統之魅)之後,取而代之的怎樣也除不掉的新興神魅。另一方麵而言,由於商品繁多,資本需要更快速的流動,因此這些商品的時尚神聖週期也越來越短,越來越不可捉摸,昨天還價值連城,一夕之間就淘汰瞭。它們一旦失去瞭時尚的神聖性,不但連使用價值都喪失殆盡,甚至還有成為笑柄的危險,過氣商品負麵的後挫力也不可小覷。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