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的世界

30年后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推开窗,瞧一瞧「30年后的世界」
  想像一下2038年的世界……
  30年,不长不短的时间,却足以改变整体环境的外貌。
  再过30年会变成怎样的光景?借着想像力积极地前瞻未来,构思一张30年后的蓝图吧,就让我们一起预先来到2038年吧……
  「30年后的世界」一书为九歌出版社为2008年即将到来的成立30週年所企画的系列活动之一,特邀请30位名家学者来书写30年后的报纸、出版、戏剧、音乐、电影、电视、大学、书店、图书馆、两性关系、广告、环境、科技、城乡、家庭等30种世界的各种面向。

本书特点
  ★九歌出版社30週年庆祝系列作品之一
  ★30位趋势研究专家,联手构筑30年后世界的蓝图!

编者简介

封德屏

  淡江文理学院中文系毕业,南华管理学院出版学硕士,现为淡江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曾任《女性世界》杂志、《爱书人》杂志编辑、出版家文化公司主编、淡江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曾获中兴文艺奖、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工作奖。

  着有散文集《美丽的负荷》。1984年开始,除长期主编《文讯》月刊,并企画主持全国性的文学会议及活动,并多次主持《台湾文学年鑑》、《中华民国作家作品目录》等工具书及企画「台湾现当代作家评论资料目录」等编纂计画,对台湾文学出版与史料的研究与保存,用力颇深。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对人类及大地的虔诚期待◆封德屏 007 

辑一 民生篇
30年后的饮食◆谢忠道 012
30年后的时尚◆辜振丰 018
30年后的旅行:e的旅途异想◆钟文音 023
30年后的大学◆龚鹏程 031
30年后的消费◆柯裕棻 038
30年后的爱情◆刘黎儿 045
30年后的两性关系◆廖辉英 052
30年后的宗教与精神生活◆林芳玫 060
30年以后的生与死◆黄崑巖 067

辑二 文化篇
30年后的电影◆蓝祖蔚 076
30年后的音乐◆焦元溥 084
30年后的戏剧◆汪其楣 092
30年后的次文化振兴运动◆Jo-Jo 100
30年后的小说◆杨 照 108
30年后的文学◆向 阳 114
报纸不死 但会衰颓◆杨仁烽 121
30年后的出版◆陈颖青 134
30年后的图书馆◆曾淑贤 140
在电纸文学年代依然乐读◆须文蔚 150
30年后广告依旧为人所需◆赖东明 156
博物馆事业的突围◆黄光男 164
30年后,还有文化创意产业吗?◆于国华 173

辑三 环境篇
30年后的金门◆李炷烽 182
30年后的台湾家庭◆伊庆春 186
30年后的建筑◆汉宝德 194
30年后的移动与交通◆杨子葆 200
30年后的台湾城乡◆曾旭正 208
台湾二○三八◆郑运鸿 217
30年后的环境生态◆吴东杰 224
30年后,地球浩劫!◆南方朔 232

图书序言

30年后的消费 柯裕棻 柯裕棻,一九六八年生,籍贯彰化。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博士。现任政治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着有散文《青春无法归类》、《恍惚的慢板》、《甜美的剎那》;小说《冰箱》;编有《批判的连结》等。 30年后,我们还是会购「物」,这个「物」将会是更复杂的意义概念,它会是各种能够被标价的物体、经验、感觉、概念、时间、空间、梦想、信仰、和生命。 几年前看苏青《结婚十年》(一九四四)的时候,发现她虽懂得人世的道理,但不懂得花钱──不,应该说,苏青太懂得花钱了,精打细算,所以她的文章朴实而没有繁华之感,倒是有菜饭香和煤炭味──我非常讶异,小小一本书里提了好几次煤炭的事。同时代的张爱玲显然就不那样精明,她写从虹口买来囤积的布料,每一块布都充满了质感和色彩的耽溺;她喜欢写糕饼奶油这一类奢侈甜品,少有柴米油盐;战争时期,她也不忘注意女子衣着等小事;即使她写煤炭,那煤炭也有一种美,那气味也有一种快乐。苏青和张爱玲是同时代的人,张爱玲让人感到繁华,因为她老是乱花钱,而且花得很高兴,尽管烽火连天国破家亡,她竟然敢承认自己爱买东西爱打扮,说她是现代中国第一位写消费文化的高手,并不为过。

印象所及,其他的女作家就不太写消费事务了。消费是一种自我放纵的行为,从前的女作家多半自律甚严,所以于此不甚着墨。我记得琦君在《千里怀人月在峰》(一九七八)里写过美国的家庭主妇逛超市一事,让我印象深刻极了,但她此文强调的却是节俭的重要,超市让她头昏。琦君一向崇尚俭约淡雅的生活,印象所及,她只喜欢收集玻璃或磁制的动物小玩偶,像个孩子──我之所以记得这样清楚,是因为我当时年纪小,也喜欢这些小东西。林海音曾经与何凡合写过一本小书《窗》(一九一七),其中有一篇〈南门菜场二十年〉的短文,文章见报当时是一九六七年,文中提到南门市场十分脏乱,她每三天上一次菜场,深以脏乱为苦。她又提及赴美小住时如何为美国干净敞亮的超级市场诱惑,买了许多不需要的锅碗和包装精美的冷冻肉品。她感叹这种方便的消费设计使人明知道不好吃不需要,却还是忍不住要买,而且呢她还一天逛两次,非常快乐。当然,过了五年,第一家顶好超级市场便在台湾开幕了,我想林海音也许是去过的。一九七○年代的作家特别爱写超级市场,除了琦君和林海音之外,其他不少作家也都写过,超级市场真可谓是富裕社会现代化消费的第一波风头浪尖。

简单说呢,「消费」是「买东西」或「花钱」,但是消费这概念事实上远远超过了这个简单的解释。钱当然还是花掉了,买的却未必是「东西」,有时候买的是感觉、体验;有时候买的是服务、方便、承诺或是时间。不到一百五十年前(一八六七),马克思就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到了商品拜物教,此概念意指产品一旦完成,脱离了生产线,就忽然一跃成为带有神祕意义的商品,价值升高,连一张平凡的木制桌子也彷彿会跳舞似的。桌子当然不会跳舞,这是比喻桌子莫明地有了多于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个经常被学者提及的段落,因为这个跳舞桌子的意象非常简明地指出了当代消费的重点:消费从来就不只是为了物品,越飘忽不可捉摸的,越是值钱。所以一串真的珍珠项鍊,价值可能还不及香奈儿的塑胶制品──重点显然不是珠子,而是香奈儿。

如今的消费与一百五十前的状况相比,自然更彻底实现了当时商品拜物教的预言,30年前谁能想得到,白开水也能有品牌呢。一方面看来,所有的商品都具有超越物品的意义,满街的商品和广告,是满街大大小小的神祇,各自在橱窗中、看板上、萤幕里对所有的人施展魔法。这是现代化除魅(除传统之魅)之后,取而代之的怎样也除不掉的新兴神魅。另一方面而言,由于商品繁多,资本需要更快速的流动,因此这些商品的时尚神圣週期也越来越短,越来越不可捉摸,昨天还价值连城,一夕之间就淘汰了。它们一旦失去了时尚的神圣性,不但连使用价值都丧失殆尽,甚至还有成为笑柄的危险,过气商品负面的后挫力也不可小觑。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