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妹

我妹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九○年代台湾青春小说的时代领军作品
少年大头春妹妹的故事 ○八年重新登场

  本书是90年代风靡台湾书市的少年大头春生活週记的概念作,整体风格迥异于张大春向来作品里以男性为主的基调,透过畅销的少年大头春回头写其妹妹的故事,这本销售突破十多万本的畅销书并非以逗趣搞笑赢得读者,它深入处理少年的青春困扰,触及少有的两性问题。主角借着观看妹妹0岁到19岁的生命旅程,穿插对自己家庭父母关系的感受,思索自己(男性)对两性问题的迷惘与坦承的悔悟。张大春透过本书给台湾的少年启蒙书做了一次强大影响力的示范,通俗却不落俗地写出台湾高中到大学生世代青春的骚动与不安。更有人以台湾版的《麦田捕手》形容之,十多年来多次被中学老师选为新生必读书单,因为性别议题,北一女等女校老师们更推崇有加。

  近年写作迈入成熟期的作者张大春当年捕捉青少年的内心,幽默怪诞,自成风格,一时引领风潮,十多年过去这本书不但仍趣味横生,更让人注意其主题的深刻,就像小说里主角大头春曾自道:男性的诚恳是如此艰难的启蒙经验;它可能来得很晚,可能永远不会发生。

作者简介

张大春

  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辅大、文化等大学、亦曾制作主持电视读书节目,现任电台主持人。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着有《认得几个字》、《春灯公子》、《战夏阳》、《聆听父亲》、《城邦暴力团》一~四、《最初》、《公寓导游》、《四喜忧国》、《鸡翎图》、《大说谎家》、《张大春的文学意见》、《欢喜贼》、《少年大头春的生活週记》、《我妹妹》、《野孩子》、《没人写信给上校》、《撒谎的信徒》、《寻人启事》、《小说稗类》(卷一、卷二)、《本事》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新版自序 重逢的告别
我的礼物
呕吐
新人类女士
初恋
她的禁忌
关于治疗
我们剩下躯壳
聆听与诉说
笑的甦醒
死亡纪事
终结疯狂
附录
旁观我妹妹灵魂活着的谜   陈美桂(北一女教师)
青春的哀愁事怎么回事──读大头春的《我妹妹》 杨照

图书序言

重逢的告别(大春新序)
有如另一个梦境。

1.
故事如何发生?为何发生?以及发生过程之中诸般细节何以能够彼此支援联系,似乎都不是有意主使而成的。唯其于发生时特别感到可喜可愕可惊可哀,一旦掩卷,反而渐渐觉得方才所经历的那些情绪起伏不怎么踏切,也才渐渐觉得先前入戏、入迷的那个我,似乎不是真我。从梦中醒来、从创作或阅读情境中醒来,这个「渐渐觉得」的经验,我们一般称之为:「回神」。

一回神,我才发现:写《我妹妹》的那个我,已经在十五年之外了。十五年前的那个我,另外有个不具体的身份,叫「大头春」。「大头春」出现得更早,应该是一九九一年春天。当时我还在《中时晚报》担任一个名曰「撰述委员」的闲差事,隶属于副刊部门。这种house writer的职务不十分确定,总要因应着新闻或报社文化活动的需要而撰写一些方块文章,大方块、小方块,林林总总,嬉笑怒骂者有之、纵谈博议者有之,好像有些读者;就算没有读者,编报撰稿的人互相指点,引为谈助,也能显得热闹。

「大头春」就是这么诞生的──某日,主编严曼丽女士跟我说:现有「作家生活週记」专栏一个,需稿孔急,请赶写一篇交差。那个专栏原本是每週刊出一篇,由编者广邀海内外作家轮流执笔。所谓週记,自然是站在报刊的立场而言,对于个别作者来说,也就是单篇应卯,不外写些个一週以来读书写作、静思偶感的小品。我总觉得自己小时候受迫而写的週记并非如此。

「週记」不是应该有它自己的一个体例吗?不是应该具备诸般学校提示的栏目吗?不是应该先写「一週大事」、再写「重要新闻」、次写「生活检讨」、最后来个「学习心得」吗?于是,我就用「大头春」做笔名,写下第一篇「生活週记」;又因为动笔的前一天正好看了杨德昌的新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试片,篇目就叫做〈少年杀人电影〉。这一篇刊出之后,副刊同仁忽然发现,好像读者不祇是编报撰稿的人,有许多并未受我之託的读者也纷纷打电话询问:「大头春」是谁?严曼丽主编随即问我:「可不可以每星期都来上一篇『大头春的週记』?」

在那个「文章见报会有人讨论」的时代,《少年大头春的生活週记》似乎得天独厚,于专栏推出一年之后交由我的朋友初安民出版,直到二○○二年,我决意让它断版为止,前前后后卖了二十几万本。对我而言,出版十年后断版的这个决定是毫不犹豫的,一如当初这本书结集之际,《中晚》副刊上的专栏也就偃旗息鼓了。毕竟,梦境或许能够不自觉地再三重复,写作似乎不宜。

就在《少年大头春的生活週记》上市将近一年左右,初安民约我吃饭。安民同我约见面,不须琢磨,又是一次「考你一题」之会。那是一家我们常去的日本料理小馆,名叫「梅园」。方桌硬座,冷酒白灯,我们还是像过去几年间隔三差五地约会一样,杯盏间无非是彼此考较些个极其琐屑、无关宏旨的小知识,其情大约就是某人举杯往桌上一击,对另一人道:「考你一题──第一个驾机到东京上空扔宣传弹的空军飞行员是谁?」

正常人一定会斥之为无用且无谓的饾饤之知,散漫地、零落地漂浮在空气之中,这似乎是我们相互捕捉对方习性、脾味以及情趣的狩猎活动。借由种种看似与一己无关的客观资讯,去重新拼凑出两个人里里外外的身世。不过,这一天的聚会小有不同。安民和我都记忆深刻。在大约一打台啤之后,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写本儿『大头春』的续集吧?」显然是有备而来──安民彷彿早就知道我一定不会答应,遂接着说:「你不写也没有关系,我已经想好了,万不得已《生活週记》还是要出下去,我就找那个──(他说了一个当红女作家的名字)我就请她用『大头妹』做笔名,再出第二本。」

「你不能这么糟蹋我!」我说。

「所以你还是勉为其难罢。」

「甚么时候出?」

「越快越好。」

「写甚么呢?」

「随便。」

回想起来,应该是「大头妹」三个字的触动。我不能说那是「灵感」,顶多可以解释成为了避免掉入一个由于趣味复制而编织的噩梦所激发出来的反感,我指了指桌边的点菜单:「拿来!」

就用那一叠十五公分见方的点菜单,我随手写了一式两份的《我妹妹》的「回目」;一份给安民、一份自留底。二十六天以后,《我妹妹》出版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