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文学奖,原是由学生社团自主创办的文学创作活动。从第十届起,改由台大艺文中心主办,加上校内其他协力 单位共同参与,使台大文学奖的活动内容越趋完备,规模也日渐扩大,至今(2008年)已进入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一向遵循严谨、审慎的评审制度,历届均 由台大教授与国内外着名艺文作家组成专业的评审委员会,经过初审、复审,层层讨论与审核,以深入且多元角度的观点,共同评议,择选出具有创意且扣人心弦的 文学作品。
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从去年十月开始规划、筹备、征稿,今年三月底截稿,来稿件数共约两百八十几件,比起去年共增加了一百多 件,盛况空前,这足以显现出台大校园的艺文创作风气,不但日渐蓬勃发展,而同学们除了勤奋向学于自己的科系专长外,也积极地投入文学创作中,其优秀的创作 能力与才华,十分可喜!
故艺文中心将当届得奖作品蒐罗成册、集结出版,让每一届的台大文学奖不再只是美丽却短暂的光影,而能透过书籍的方式,展现更为历久的光华。借由本书每个篇章的段落与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具有丰沛人文素养与关怀的文学台大。
作者简介
台大艺文活动推展工作室 洪淑苓
女,一九六二年一月九日出生于台北市,现居台北市。台 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暨台湾文学所教授,开设现代诗选、现代诗名着导读、台湾民间文学专题、国文、词曲选等课程。以民间文学为主要研究 范围,兼及现代诗研究,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台大现代诗奖、教育部青年研究着作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台北文学奖、优秀青年诗人奖、诗歌艺术创作奖等。
曾参与一九八四年「新象之夜」诗歌朗诵表演、一九九三与一九九四年「二二八纪念音乐会」诗歌朗诵表演。二○○○至二○○三年担任台湾大学野鸭诗社指导老 师,荣获二○○○与二○○一年全国大专盃诗歌朗诵比赛冠军;二○○四年指导台大中文系诗歌朗诵队于东元文教科技奖表演。二○○二、二○○四年参与「学院诗人群年度诗集」出版与朗诵发表会。
着有诗集《合婚》、《预约的幸福》、《洪淑苓短诗选(中英对照)》;散文集《深情记事》、《傅钟下 的歌唱》、《扛一棵树回家》;学术专着《牛郎织女研究》、《关公民间造型之研究》、《民间文学的女性研究》、《现代诗新版图》、单篇论文<论郑愁予的山水 诗>、<蓉子诗的时间观>等。
出版缘起
序 李嗣涔
新诗
许愿书∕罗毓嘉
回家∕李昀真
夜雨行∕谢雪浩
葬礼∕王晓慧
听话术-给婉瑜∕赵弘毅
散文
指喻∕甘炤文
他们追来了∕张简士湋
一支烟时∕李晏如
塑像∕徐孟芳
热带扰动∕林嘉立
小说
下午∕张简士湋
家∕李宣佑
末日∕王捷
末?∕孙采宣
藏在阁楼上的疯颠少年∕吕泓
实验剧本
鬼来往∕周妍君
复活的故事∕何敬尧
忘忧人∕李竹容
决审会议纪录
后记 洪淑苓主任
我一直觉得,台湾的文学作品,总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而《赋思: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这本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味道。我并不是一个文学评论家,但我能感受到作者们笔下的真挚和温度。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写关于“故乡”的散文。作者并没有去歌颂故乡的美好,而是用一种非常写实,甚至带点无奈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变化以及自己对故乡的情感。我读到他描写曾经熟悉的老街,如今已经被高楼大厦取代,那些承载了童年记忆的场景,已经荡然无存。这种变迁,让我感到一种淡淡的失落,但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留在记忆中的美好。这本书让我反思了“故乡”在我们心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时代变迁中的意义。我还很欣赏书中几篇关于“人与自然”的小说。作者们并没有去刻意描绘宏大的自然景象,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人与自然之间细微的互动。比如,一篇小说就讲述了一个渔民与大海的故事。主人公在大海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我读到那些文字时,仿佛也能感受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到海水的咸湿,感受到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这本书让我觉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与自然的连接,而这恰恰是我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它也让我更加意识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评分我一直觉得,《赋思: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这本书,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宝藏。我平常阅读量不大,而且很容易被情节吸引,但这本作品集,却让我放慢了节奏。其中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去探讨时间,而是通过描绘一些与时间相关的意象,比如老照片、老物件、日记本,来展现时间流逝的痕迹以及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记。我读到他描写翻阅一本旧相册时,那些定格在照片里的笑容,那些已经模糊的背景,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被遗忘的故事。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看到了那些早已远去的亲友,感受到一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觉。这种对“过去”的追溯,让我反思了当下,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书中的几篇短篇小说,也各有特色。有一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被描绘得非常细腻。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他们的行动、对话,以及一些微小的表情变化,让我们自己去体会。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更能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我常常在读完一篇小说后,还会反复琢磨其中的一些细节,试图去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接收,而应该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和思考。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里得知《赋思: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的。当时她只是随口提了一句,说里面有一篇小说写得特别好,让我有机会可以看看。我带着一点好奇心,便找来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它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朴素而有质感的感觉,没有那种花哨的宣传语,却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翻开书页,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陌生的名字,但正因为是陌生的,反而更加吸引我,因为我知道,这里面藏着许多未被大众熟知的、却充满才华的作者。我首先是被一篇散文打动了,它写的是作者在异乡求学的经历,那种孤独、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读到那些句子时,仿佛也回到了自己当年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台湾读书的日子,那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那种一个人在大城市里摸索的无助,都被作者的文字勾勒了出来。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在写下那些文字时,眼眶里泛起的泪光。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然后我又读了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不太起眼的台湾小镇,但作者却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故事。人物的塑造非常立体,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觉得他们就像我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一样。情节推进虽然不快,但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画面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读完之后,我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台湾年轻一代的文学创作的活力和深度,他们不像某些作家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真诚的语言,去触碰那些最柔软的心灵。
评分《赋思: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这本书,我一直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都会随意翻阅几页,有时候是一篇散文,有时候是一首诗,甚至可能只是一个短小的故事。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样,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心潮澎湃。它的力量更像是春雨,润物无声,慢慢地渗透进你的生活,让你在不经意间,因为某个词语、某个场景,甚至是某种情绪的捕捉,而产生共鸣。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老街的散文,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描绘了老街的建筑风格、褪色的招牌,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了那种被时间遗忘的宁静,那种藏在斑驳砖墙里的故事。读的时候,我仿佛也走进了那条老街,闻到了空气中混合着陈年木头和淡淡花香的味道,看到了阳光透过老旧窗棂洒下的光斑,听到了远处模糊的市井喧嚣。这种沉浸感,是很多速食文化难以给予的。而且,这本书收录的作品类型很丰富,有诗歌、散文、小说,还有一些我不太熟悉但很有意思的文学体裁。这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文学的自助餐,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来选择“品尝”哪一道菜。有时候,读到一篇充满青春活力的短篇小说,会让我回想起大学时代的青涩和梦想;有时候,读到一首充满哲思的诗,又会引发我对人生意义的深思。这种多样的选择,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新鲜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它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如何用文字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何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感受。我常常在读完某篇作品后,会停下来,想一想作者写这篇作品时,他脑海中是怎样的画面,他想要传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这种互动性的阅读,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交流。
评分我通常是个对文学奖作品不太感冒的人,觉得它们常常流于形式,或者太过晦涩难懂。《赋思: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这本书,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去尝试的,没想到,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上来就抛出很多理论或者宏大的背景,而是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入手,慢慢展开。比如,其中一篇短篇小说,就围绕着一家台湾特色的早餐店展开。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那些来吃早餐的顾客,他们之间的对话,他们各自的生活琐事,甚至是老板娘煎蛋时撒葱花的细微动作。但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描写,却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图景,以及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我读到那些对话时,仿佛也能听到早餐店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闻到油条和豆浆的香气,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人情味。这种“生活流”的写作,让我在阅读时没有丝毫的距离感,反而觉得亲切。我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普通人的深深的关怀和理解,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善良,让我觉得很温暖。此外,书中的一些散文,也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有一篇写关于城市发展对传统文化冲击的文章,作者并没有进行长篇大论的批判,而是通过讲述一个老建筑被拆除的故事,来表达对文化传承的忧虑。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显得非常高明,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这个话题产生了思考。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是如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摹,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的。
评分拿到《赋思: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文学奖的作品,有时候会让人觉得门槛有点高。但翻开书,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描写家庭关系的散文。作者以一种非常克制却充满力量的笔触,讲述了她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她没有去刻意渲染悲情,也没有去煽动情绪,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比如父亲笨拙的关心,母亲默默的付出,来展现亲情的温暖和复杂。我读到她描写父亲第一次送她去车站,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帮她整理行李的场景时,我几乎落泪了。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家人相处的影子,也让我反思了在亲情面前,我们常常会忽略的那些微小的感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忽视,却又最触动人心的情感。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几篇关于台湾乡土风情的小说。作者的描写非常生动,仿佛带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台湾小镇。我能感受到海风吹拂过脸颊的咸湿,听到虫鸣鸟叫的夜晚,闻到土地和稻谷的清香。人物的形象也很鲜活,他们淳朴、善良,有时又带着一点小小的狡黠,非常真实。我甚至觉得,那些故事就发生在我曾经去过的地方,那些人物也可能是我认识的人。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情感的寄托。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被现代文明所裹挟的、正在慢慢消失的台湾乡土文化。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到《赋思: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的时候,我对它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我总觉得文学奖的作品会有些过于“阳春白雪”,离我的生活有点远。但真正读起来,我才发现,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其中一篇写关于“孤独”的散文,真的让我感触颇深。作者并没有去宣扬一种“享受孤独”的姿态,而是用一种非常真实、甚至有点笨拙的笔触,描绘了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中,那种普遍存在的、难以言说的孤独感。我读到他描写在拥挤的地铁里,每个人都低着头玩手机,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场景,我每天都在经历。作者将这种日常的、碎片化的孤独感,用文字捕捉了下来,让我觉得,原来我并不孤单,原来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在默默承受着这种情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如何能够成为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几篇关于台湾社会现实的作品。作者并没有去写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聚焦在一些普通人的身上,他们的生活困境,他们的希望与绝望,他们的努力与挣扎。有一篇小说,就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在大城市打拼的故事。主人公的遭遇,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却展现了他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读到那些文字时,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生活的压力,但我更看到了主人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这本书让我觉得,文学不仅仅是美学的追求,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探索。
评分不得不说,《赋思: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这本书,是一次非常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我平常阅读的习惯比较杂,但很少会特意去关注文学奖的作品集,总觉得会有些“学院派”的刻板印象。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被其中一篇写城市记忆的散文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去描绘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城市里一些已经被遗忘的角落——老旧的邮筒、街角的小吃店、被藤蔓缠绕的围墙。他用一种非常诗意且充满怀旧的笔触,唤醒了那些沉睡在时间深处的记忆。我读到他描写一家即将拆迁的旧书店时,那种对文化遗产流失的惋惜,对承载了无数故事的建筑即将消失的痛心,让我感同身受。仿佛那家书店也曾是我童年时光的某个重要场所,那些泛黄的书页里,也曾藏着我年少的梦想。这种对“小”的关注,反而更能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另外,书中收录的几首现代诗,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用一种贴近生活的口吻,表达了对自然、对爱情、对孤独的感悟。其中有一首诗,描绘了在一个下雨天的午后,独自一人坐在窗边,看着雨滴打在玻璃上的景象,那种宁静又略带伤感的氛围,被作者描绘得恰到好处。我读到那首诗的时候,正好也是一个下雨天,我放下书,也走到窗边,看着同样的景象,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连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需要多么复杂的情节或者多么深刻的哲理,它只需要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用真诚的文字去表达,就能打动人心。
评分拿到《赋思: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打开阅读,而是把它放在我的书架上,让它安静地待在那里,仿佛它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静的气息。后来,在一个雨天的下午,我决定打开它。我首先被一篇关于“告别”的散文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写那种声嘶力竭的痛苦,而是用一种非常平静,甚至带着一点疏离的笔触,描绘了面对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告别。我读到他描写搬离一个住了很久的房子,看着熟悉的墙壁,那些曾经留下的印记,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这种对“失去”的描绘,并没有让我感到沉重,反而有一种淡淡的释然。它让我明白,告别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每一次告别,也意味着新的开始。这本书让我在面对一些生活中的“失去”时,能够更加坦然。此外,书中收录的几篇小说,也展现了作者们独特的视角。有一篇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观察成人世界。孩子的纯真和对世界的困惑,与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用一种非常童稚的语言,却道出了许多成年人早已遗忘的真理。我读到那些文字时,仿佛也回到了孩童时代,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这本书让我觉得,有时候,最深刻的道理,反而藏在最简单的语言之中。它也让我重新思考,我们是否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太多宝贵的童心。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只是提供一个消遣。《赋思:第十一届台大文学奖作品集》恰恰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所蕴含的深刻思考,却能触动人心。我最欣赏的是其中一篇关于“成长”的散文。作者并没有去刻意渲染成长的痛苦,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一次失败的尝试,一次与朋友的争吵,一次对未来的迷茫,来展现一个年轻人如何逐渐成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面对世界。我读到他描写自己在一次考试中失利后,那种沮丧和自我怀疑,以及后来如何重新振作起来,去寻找新的方向时,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这种对成长过程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的捕捉,做得非常到位。这本书让我觉得,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另外,书中收录的几篇短篇小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的风格各异,有的写爱情,有的写友情,有的写亲情,但都展现了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一篇关于“误解”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因为误解而导致的悲剧。作者并没有去批判任何一方,而是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源于沟通的不足和情感的障碍。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也让我更加重视真诚沟通的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