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挑战你阅读的功力!
欢迎进入宇文正精心铺设的小说迷宫,故事的入口与出口要靠你自己来寻找,一旦踏入都会爱情的迷幻空间,请务必步步为营,小心一陷落即无法自拔!
每一段爱情都可能暂时进入地下铁黑暗的甬道,有些人选择出走,另寻新生命的出口,正如同书中一个得了乳癌的钢琴教师,阿姨信仰神祕宗教后就此失联;一名芳香治疗按摩师,丈夫遗弃了她和幼小女儿便不告而别;一位丈夫外遇的女人,忍痛抛下女儿勇敢出走……你不见得需要出走,只要读读本书,当个文字的灵媒,扮演一下别人,便可以继续在这个城市里热烈地活着……
作者简介
宇文正
本名郑瑜雯,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南加大东亚所硕士。曾任风尚杂志主编、中国时报文化版记者、汉光文化编辑部主任、主持电台「民族乐风」节目。现为联合报副刊组主任。着有短篇小说《猫的年代》、《台北下雪了》、《幽室里的爱情》;长篇小说《在月光下飞翔》;散文集《颠倒梦想》、《我将如何记忆你》、《这是谁家的孩子》……等,以及为名作家琦君作传记《永远的童话──琦君传》。
推荐序
当情爱注入城市───序宇文正《台北卡农》 陈芳明
荒凉的城市,陌生的街巷,仓皇的人群,隐藏多少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摊开一张都会的地图,俯视阡陌纵横的道路,假设自己站在其中一个路口,几乎可以想像每天的每一时刻遇见任何行人,都各自怀着强弱不同的情感,错肩而过,又扬长而去。庞大的都市空间,像一只消化力极强的蜘蛛,让市街上汹涌的喜怒哀乐幻化于无影无?。日出日落的节奏没有改变,四季循环的速度也未尝稍缓。如果从高空鸟瞰城市的白天与黑夜,高楼低檐的容貌永远冷漠地座落在那里。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应该是都会苍茫风景线的最好写照。
都市的表情不必然都是那么冷漠。如果容许情感注入街口巷道,注入高楼地铁,有多少被遗忘、被忽视的故事都将复活过来。在捷运,在图书馆,在纪念堂,在健身中心,有太多看不见的情感从未止息地流窜。歧异的道路,不同的建筑,长短的距离,构成每位单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在宽窄不等的空间,存在着悲喜的情爱。绝情的都会,不时会冒出多情的人际关系。宇文正的小说《台北卡农》,细致地点出在大厦的阴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在无人察觉的角落,生动的爱情故事,像欢愉的诗,像悲伤的歌,默默地扶摇升起。
这册小说可能是近年来说故事技巧颇具突破的最新尝试。宇文正的笔非常干净俐落,不拖泥带水,不突发奇想,叙事节奏带着一股淡淡悲哀的气味。都市里的每一个空间,就是一则短篇小说;所有的空间衔接起来时,正好可以构成一部长篇小说。每一个故事,既是开端,也是尾端;甚至只是叙事过程中间的一个桥段。阅读时,无需拘泥从何处启阅,当然也不必担心选择在何处终结。
宇文正彷彿是在暗示,一旦走进城市,每个空间,每次遭遇,都是属于生命的偶然。然而,每一个偶然的故事背后,还有更多的偶然在牵引,在安排,在开创。每个空间都会发生错综复杂的人际互动。旁观别人的故事时,小说会以「我」的身分出现;当自己的故事被人议论时,却又变成「他」或「她」的角色。各种人称的交错,其实是心理与地理之间的相互替换。有时好像会迷失在故事里,却又在另一段故事找到了出口与衔接。这是一部充满强烈空间感的小说,在故事的流动中,时间几乎失去它应有的意义。主导整个故事的主轴,是记忆,是情感,是生命的惆怅与无奈。
小说里的十四个故事,暗喻着这座城市的十四个空间:地下铁,咖啡馆,社区警卫室,音乐教室,便利商店,中正纪念堂,电梯,忠孝东路,美体小舖,牙医诊所,宠物店,一○一,运动中心,重庆南路。彼此毫不相干的这些空间,隐隐约约却有一线细微的命运连系起来。无情的冷漠都市,容许庸庸碌碌的生命在这个空间聚集,在那个空间分散;就像一个故事在无意中形成,又在不经意中断裂。宇文正站在一个神祕的高处,仔细端详每一段悲欢离合的燃烧与熄灭。以诗的语言,描述爱情的完成与未完,失婚家庭里孩子对亲情的渴望与失望,已婚女子对过往生命的感动与感伤。现代都会的爱情,几乎每一个都带有残缺;在千疮百孔的经验里,有时却又暗藏些许小小的幸福与满足。
然而,生命中往往不能闪避抑制不住的悲伤。每到伤心处,简直不能抗拒,只能驯服地领受。〈电梯〉这则故事的结构非常完整,把一位受到伤害的孩子心理状态写得极为传神。父母离异时,没有人能够预测会为小孩铸造怎样的伤口。他发展出奇怪的行为,常常把秽物、垃圾塞进邻居的鞋子。他总是幻想电梯是一个神奇的盒子,只要按一个神祕的按钮,就可到达他内心所指定的时间点。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父母还未离婚以前的时间。电梯是一个隐喻,是一个心理空间。然而,心理愿望并不能改变地理现实;愿望未遂时,奇怪的举止便伴随而来。失序的生活,将会为未来的生命创造什么?似乎已看见答案的端倪。
宇文正大胆以近乎诗意的散文体经营小说,似乎使人联想到张让。宇文正显然还有更大的气魄,尝试一种开放式的叙事技巧。在现代都会里,一位女子面对的是一个可疑的世界。宇文正紧紧扣住「可疑」的不确定与不安全。从少女成长到少妇的过程中,究竟要迎接多少危机与挑战。每一个危机,每一个挑战,在她笔下都可以形塑成一则迷人的小说。《台北卡农》在都市的每个空间都找到进去故事深处的入口,彷彿是一种拼图游戏,每一个图片都不可或缺。在慢慢拼贴的节奏里,一位都会女子的容貌,命运,情感,记忆,逐渐浮现出来。那是一个女性的伤心史,也是每一位现代女性的成长史。
因为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小说中的每一则故事都是一个入口。这是宇文正的想像最为迷人的地方。尤其是小说的最后一个空间〈重庆南路〉,又开启了另一个故事。使人不能不怀疑,是不是最后一个故事才是整部小说的开始。在故事的结尾,她写下一段接近诗意的语言:「她在这个城市里,这个奇异的,什么都可能存在的台北,也许今生就黯淡了,而更可能像许许多多的台北女人一样,在一番生活淬炼之后,重新活了过来,明亮耀眼,好像永远都不会老。」
宇文正是极具空间感的写手,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正要释放她的能量。有一天她的笔终于也能触及人性空间时,勇敢面对人间的丑恶与邪恶,小说当更有可观。
(六)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台北卡农》时,一股熟悉而又新奇的感觉涌上心头。卡农,我脑海里立刻响起那段耳熟能详的旋律,层层叠叠,相互呼应,绵延不绝。我想,这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关于台北的意境吧。台北,这座我生活了多年的城市,对我而言,既是熟悉的日常,又是充满故事的宝藏。我总觉得,这座城市本身就像一首宏大的卡农,有机的、动态的,无数个生命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奏响着各自的旋律,又在不经意间彼此回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文字将这种复杂的“复调”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梭于台北的街头巷尾,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痕迹,去聆听那些被匆忙脚步忽略的声音。也许是某个老建筑里诉说的过往,也许是某个小巷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又或者是某个普通人在平凡日子里的不凡坚持。我希望书中能够有那些能够触动我心弦的细节,那些让我能够产生共鸣的场景,那些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这座我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的故事。我希望这本《台北卡农》能够成为我的一本“枕边书”,在每一个我想念台北的时候,都能为我奏响一曲温情而悠扬的旋律。
评分(一) 《台北卡农》这本书,一拿到手就觉得名字特别有意思。卡农,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层层叠叠,相互呼应,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我想作者一定是在试图用文字构建一种相似的叙事结构,让台北这座城市,或者说生活在台北的那些人,他们的故事像乐章一样,虽然各自独立,但又在某个看不见的旋律里紧密相连。我一直觉得台北是个很有味道的城市,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文艺”,而是深入骨髓的生活气息,是市井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奇妙地并存。尤其是在老街巷里,你总能找到一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或是某个坚持了半辈子的老店,它们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这本书的书名,恰恰触碰到了我对台北最深的感受。我期待它能像一首悠扬的卡农,将我带入台北的脉络,去感受那些被隐藏的旋律,去遇见那些在钢筋水泥丛林里,却依然保持着独特节奏的生命。我很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笔触来描绘这些“音符”?是某个雨后的午后,坐在永康街的咖啡馆里,听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思绪飘回了某个久远的年代?还是某个深夜,在西门町的灯红酒绿中,一个孤独的身影,唱着属于自己的无声的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城市写真,去触及台北灵魂深处的那份韧性与温情。
评分(三) 《台北卡农》这个书名,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有腔调。卡农,一种音乐的复调形式,总给人一种精巧、严谨又富于变化的联想。我一直觉得,台北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这种“卡农”式的韵味。它不像上海那样洋气,也不像北京那样厚重,它有一种独特的、温柔的、带着点小忧伤的魅力。你可以说它是小资,但它又深深根植于市井的生活;你可以说它是怀旧,但它又紧密地拥抱着现代。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首真正的卡农那样,用不同的旋律线,去勾勒出台北的多重面向。也许是某个老艺师在传承手艺时的执着,也许是年轻一代在梦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也许是某个家庭在琐碎日常中的温情。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台北不同角落的声音,比如艋舺的老街,龙山寺的香火,阳明山的雾气,或是淡水河边的晚风。我期待作者能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里的动人故事,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关注的个体命运,但它们却共同编织了台北的独特旋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台北的街头巷尾,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倾听那里的心跳声。我希望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城市介绍,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集,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七) 《台北卡农》这个名字,实在是太有画面感了。一听到“卡农”,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那种层层递进、相互呼应的音乐形式,感觉就像是把无数条旋律线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独立又和谐。我猜想,作者一定是想用这样的意境来描绘台北这座城市。台北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存在。它不像其他大都市那样咄咄逼人,而是有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一种在细节中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首精彩的卡农,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勾勒出台北多层次的魅力。我希望它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我可能忽略的角落,比如某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老街,或是某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眷村。我更希望它能够展现出台北人生活的真实状态,那种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从容与温情的态度。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故事或许平凡,却能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温度与韧性。我希望这本《台北卡农》能让我再次沉浸在台北的氛围中,去感受那份独有的宁静与活力,去倾听那些属于这座城市的心跳声。
评分(十) 《台北卡农》这个书名,第一眼就吸引了我。卡农,一种音乐形式,它的特点是主题在不同声部依次出现,相互模仿,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效果。这让我联想到台北这座城市,它有着历史的厚重,也有着现代的活力,无数人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就像一首宏大的复调音乐,各自独立又彼此呼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文字来演奏这首“台北卡农”。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台北的街头巷尾,去发现那些被时光雕刻过的痕迹,去聆听那些在喧嚣中不曾停歇的心跳。也许是某个老建筑里沉淀的故事,也许是某个小巷中普通人的奋斗与坚持,又或者是某个家庭在平凡日子里流露出的温情。我希望书中能够有那些能够触动我心弦的细节,能够让我感受到台北的温度与人情味。我期待这本《台北卡农》能够成为一本让我重新审视台北的书,让我看到这座城市不一样的生命力,听到它不一样的旋律。
评分(九) 《台北卡农》这个书名,刚看到就觉得很有诗意,很有想象空间。卡农,是一种音乐的复调形式,它的特点在于主题的不断重复和模仿,形成一种层层叠加、相互辉映的效果。这不恰恰可以用来形容台北这座城市吗?那些老故事在新的时代里不断被重述,那些不同的人生在这座城市里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而立体的画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这种“卡农”的意境,来展现台北的多重面向。我希望它能带我深入台北的肌理,去发现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美好,去聆听那些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的心声。也许是某个老街区里一个顽强生长的故事,也许是某个普通人为了梦想而付出的努力,又或者是某个家庭在琐碎日常中流露出的温情。我希望书中能够有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些让我能够感受到台北的温度与人情味。我期待这本《台北卡农》能够成为一本让我更加热爱台北的书,让我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这座我生活的城市。
评分(四) 最近在书店里闲逛,目光被《台北卡农》吸引住了。说实话,我一直对“卡农”这个概念很有兴趣,它是一种音乐的模仿复调,听起来既有秩序又充满变化。将这个词用在书名上,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台北这座城市。台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部永不落幕的卡农,有老街的低沉铺垫,有夜市的喧嚣变奏,有都市的现代旋律,更有无数个普通人在这座城市里唱响的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用文字来演奏一曲台北的交响乐。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那些我熟悉又陌生的角落,比如我从小长大的巷子,或是某个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美食小店。我更希望它能展现出台北人的生活状态,那种在忙碌中不失从容,在平淡中不乏温情的特质。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许平凡,或许伟大,但都在这座城市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我希望作者能够捕捉到台北最真实的情感,是那些不易察觉的善意,是那些默默的坚持,是那些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让我重新认识台北的书,让我看到这座城市不一样的生命力,听到它不一样的旋律。
评分(八) 拿到《台北卡农》这本书,就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有意思,很有“味道”。卡农,一种音乐的模仿复调,总给我一种精巧、富有层次的感觉。这就像我对台北的印象,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老建筑与现代高楼交织,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碰撞,无数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在这里共同生活,他们的故事如同不同的声部,共同谱写着台北的生命乐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用文字来呈现这种“卡农”式的叙事。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那些我熟悉的街区,但也让我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也许是某个隐藏在巷弄里的老字号,也许是某个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旧时戏院,又或者是某个关于普通人奋斗与坚持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台北最真实的情感,是那些不易察觉的善意,是那些默默的付出,是那些对生活的热爱。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台北的温度与人情味,让我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听到它不一样的生命旋律。
评分(五) 《台北卡农》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很特别的期待。卡农,一种音乐形式,总是给人一种层层叠加、相互回应的感觉。这不就像是台北这座城市吗?老建筑与新大楼并存,传统与现代交织,无数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这里扎根,他们的故事如同不同的声部,共同谱写着台北的独特乐章。我尤其喜欢书名中“卡农”所隐含的那种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意境。我想,作者一定是通过这种方式,试图去呈现台北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面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台北的肌理,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故事。也许是某个老眷村的变迁,也许是某个巷弄里小店的坚守,又或者是某个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我希望书中能够出现一些真正触动人心的描写,能够让我感受到台北的温度,体验到那份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温情与韧性。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会用怎样的叙事手法,来构建这首“台北卡农”。是平行叙事,还是时间交错?是人物群像,还是聚焦个体?无论如何,我都希望它能让我看到一个更鲜活、更真实、更有灵魂的台北,一个让我能为之驻足,为之感动,为之沉醉的台北。
评分(二) 拿到《台北卡农》的时候,正值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栀子花香。书的质感很好,摸起来沉甸甸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巧思,不是那种浮夸的插画,而是用了一种淡淡的水墨风格,勾勒出几分台北熟悉的街景轮廓。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一直觉得,台北的美,不在于那些显赫的景点,而在于那些细微之处,是路边摊贩的吆喝声,是捷运车厢里的低语,是老眷村里晾晒的衣服,是夜市里飘散的烟火气。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却共同构成了台北独一无二的生命力。书名“卡农”这个词,给我的联想很多。它暗示着一种循环往复,一种层层递进,一种不同声部却又和谐统一的复杂交织。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台北这座城市的“卡农”演奏出来的?是讲述几个不同背景、不同命运的人,他们的生活轨迹如何在这座城市里悄然交汇,又彼此影响?还是通过几个不同的时间节点,展现台北从过去到现在,那些不变的温情与变迁的痕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触动人心的细节,比如某个关于迁徙的故事,某个关于坚持的瞬间,或者某个关于遗忘又被记起的过往。我希望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段旅程,一段走进台北内心深处的旅程,让我能够看到这座城市最真实的脉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