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合

遇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跟着书写的女人们一块
寻找疼惜自己的
回忆火种!

【学者】成令方.范云.刘纪雯 作序.跋
【作家】朱天心.爱亚.苏伟贞 推荐

  不论是明亮温暖的记忆物件和场景:白雪泡泡糖、邮票、钱币、铜盆、指环、父亲的通讯录、酢酱草、柑仔店、一首谣曲、还能抓虾摸鱼的清澈水沟、叫卖声……或是饰满时代悲情的心底暗影:监狱、无法上学的小脚、战乱时汹涌扑打来的陌生人潮、一张仅存的童年照片……它们有些仍留存有些却一逝不返。它们拼贴在一块也拼贴时空,唤出青春残像,共同构筑出多种版本的真实历史书写。

是「遇合」
不同源头生命河流的点点滴滴在此汇聚,纯真心灵穿越时间的故事;

也是「癒合」
回返、正视个人和族群的创伤:过去的悲苦是现在积极人生的礼物。

  这些记忆的拼贴者、织锦女工,婆婆妈妈作者们(族群属性上不一定是尽是外省),没有书写国家历史的企图,却在一个个真实故事中,补述了近代台湾社会发展与两岸关系的演变历程。在经历了晚辈们难以想像的命运遇合体验之外,现在她们开始尝试塑造另一次艰难的遇合:有的进入斑剥破碎的回忆;有的则是决定重新开垦不知多久前深藏起来的,充满理想、美梦和浪漫情怀的温厚土壤。

  那些非关政治的「遇合∕癒合」经历,是个人生命和情感上的缘会与离合──是环境与人们互动关系的张弛变化,是色彩繁多的织锦,彼此交织、对话,丰富了、复杂化了我们对台湾∕群族∕女性的认识,以及彼此相属的生命共同感。同时,也开放地邀请着读者加入,在我们共同立足、生活着的这个时空,延伸经历与回忆,去说出、写出自己的故事。

策划者简介

外省台湾人协会

  二○○四年总统大选后,台湾社会循着族群区隔线迅速分裂。族群议题在人民生活中,成了难以讨论的对立话题;台湾社会在逐渐裂解的两端,没有一个可信赖的沟通的桥樑。

  在这样的氛围中,有一群人诚惶诚恐的出发,勇敢的以「外省台湾人」这样的身分认同,成立外省台湾人协会,作为努力搭桥的位置。「我们想要透过文化工作,借由人性的普遍关怀及记忆的重建与反思,修补公民政治中的裂痕,让族群议题的理性与感性能够平衡呈现。」

  目前已策画出版《流离记意──无法寄达的家书》、《人生,从那岸到这岸──外省妈妈书写志》、《乡关处处──外省人返乡探亲照片故事书》等书。

主编简介

郑美里

  蒲公英写作班(第二期)讲师之一,曾任职于中国时报、女书出版……等;喜欢读书写字看电影思考生命,并与人分享。曾出版性别研究专着《女儿圈》,目前为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生,正在撰写离散女性自传的研究论文,也在社区大学开设「读文学.看电影.说自己」、「生命与书写」等课程。e-mail: meili.m1119@msa.hinet.net

主办单位

台湾民主基金会、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联合报

关于「蒲公英外省女性.生活史写作工作坊」

  鼓励对外省族群历史记忆有兴趣、想要创作的女性参加,为一开设于永和社区大学之免费参加的学习课程。

  出发点主要来自对族群关系与历史的关怀。几经讨论下,策划者外台会认为个人并非历史的「旁观者」而是「诠释者」,生活史的创作可以让写作者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保留主观情感;不是被动地回应外在提问,而是主动向自己提问,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加以铺陈和回答。因此採取写作坊的形式,而非透过一般学术调查或口述历史的途径。

  同时,也希望帮助外省女性培养创作的能力与兴趣,离开写作坊后,可以继续在探索、记录和创造中,为自我的生命增添神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成令方.范云 序

辑一「章回人生」

书写离乱时代里有如章回小说般的悲欢离合人生;

逃难的新娘∕上学与小脚之间∕缘起烽火蔓延时∕我的人生∕非关探亲∕烽火中的跨国之爱∕杯中泪∕爱比受更快乐

辑二「微物记忆」

以物寓情,召唤家族记忆;

父亲的通讯录∕三代情∕一束花白的头发∕指环里的祖孙情∕宝瓶与洋火∕大拉翅
童洋装∕铜盆 ∕袁大头及五仟元

辑三「时空回纹」

穿越、回绕时空,是聚焦特定空间或对某个生命阶段的忆写;

我的故乡∕踢毽子∕石鼓∕酢浆草∕划过台北夜空的彗星──回忆《欧洲杂志》∕大门口和煤球厂?∕阿婆仔ㄟ柑仔店∕跳舞时光∕水交社的面∕惊恐的一夜∕一张家庭照∕我的纯真年代∕大姊与我

辑四「交融叠影」

跨越族群∕国族∕种族疆界,演示边界激盪的精彩火花。

山与海的交会∕不同调合唱曲∕破冰∕新年礼物∕挑女婿∕相见欢∕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大鹏湾与吴大哥∕南国小院 ∕东西连理∕相逢何必曾相识∕阿熘与大声公∕桂林来的阿姨

附录「拼贴时空.记忆历史」∕编后记∕刘纪雯.跋

图书序言

踢毽子
许静璇
我出生在民国十九年,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青岛市的稻香村中。儿童时期我玩得还真不少,种类多,花样也多,例如:踢毽子,拍小皮球、跳鱦、跳房子,飞竹蜻蜓、牵君来……。其中,踢毽子是我最爱的童玩。

毽子是秋冬季节,最好的运动,屋内室外两相宜,不只可以一人独踢或数人轮踢,更可以比赛踢毽子,怎么玩都很好玩。踢的时候,不是只用脚踢,两手也跟着前后左右摆动,尤其是脖子和腰也会跟着旋转,连眼珠子都会滴熘地盯着毽子转,真可以说,全身都运动了。

毽子可不是舶来品,的的确确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古画中、古文中,都有迹可寻。

六、七岁时,二姨和舅舅他们常在院中踢毽子,我忙着抢拾他们踢掉在地上的毽子,二姨看我们那么喜爱毽子,就用中间有四方小孔的那种古钱包裹上一条宽两公分、长十三公分左右的布,她先在布中间剪一个小洞,然后反转过来,将布的两头穿过钱中间的方孔,再把几根鸡毛插入小同中,用线绑紧,漂亮的毽子就完成了。二姨还紧上根精点儿的长棉线,教给我左右手拿线头,毽子离地面差不多两三寸,用左右脚的脚踝前面踢向右左方,我学会后,每次都练习到满头是汗才肯停。过了一段时间,毽子上的棉线被二姨剪掉了。真奇怪,自的就可以踢上好几下,不知不觉中,左右脚都会踢平毽子。

上了小学后,真是大开眼界,每节下课后,后面小院走廊,大操场上、教室走廊或是教室外面地上(有的教室没有走廊),只要有空地,就看得到小朋友,做着各种运动、以拍球、跳绳、踢毽子居多。在我入学后的头几年,我最喜欢的就是踢毽子,越踢越多,还学会了好几种的踢法:左右脚轮踢、右踢左拐、左右轮拐、立定踢、提空踢、脚尖踢(也叫鞋头面踢)、膝上踢、跳毽……等。有些动作我右脚会,左脚就是学不会,例如跳毽即是。每年冬季,校方都会举办跳绳,拍球、踢毽子比赛,记得四年级时,我得到学年组跳毽冠军,五年级更上一层楼,得到全校女生组平毽冠军。

小学六年级忙着毕业考,升学考、没时间踢毽子。到了初高中,兴趣、流行都不大同,迷影星、歌星,初二那年,李丽华在青岛市天主教堂结婚,请假不准,我旷课也参加了她的婚礼。这是我学生时代的耻辱,虽然抄了一份娘写好的悔过书,但还是被记了一小过。

来台湾后住在南部乡下,当了十多年的代课教员,常常教小朋友踢毽子。我自己的五个孩子也都会踢一点,但踢不好,因为升学压力大,不像我是玩大的。还记得从老大初三、老二初一时,连续好几天的春节,房东家玩四色牌,我家则在晒谷场上玩跳绳、拍球、比赛踢踢毽子。经常是我一个人一组,外子和孩子们一组,如果踢两百多下,都是我赢,但两百五十以上,我就输。究其原因,到二百五十以下边缘,我先踢累了,而孩子们年轻,越踢越顺越带劲,兴高采烈地踢,我怎么会赢呢?

即使到七十出头岁,爬山、游泳、踢毽子仍是我常做的运动,直到两年前四月初生病住院了两个月,也从五十六公斤的体重,瘦得只有四十三半公斤,出院后次子和参孙常来我家,扶着我练走路,爬楼梯。目前平毽踢不起,更别想踢跳毽了。童年忆往,彷彿仍看见那天真快活的小女孩呢!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