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与故事

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与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 J. Liebling
图书标签:
  • 美食
  • 巴黎
  • 法国
  • 历史
  • 文化
  • 美食文化
  • 美好年代
  • 餐饮
  • 故事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今日人们常怀想巴黎的美好、艺术与人文,其实巴黎正在1920年代达到高峰。
巴黎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城,法式生活方式、法式人生观、法国文学、艺术、电影、料理,更别提建筑、豪华渡轮、汽车,都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准,即使现在,我们回首这段风光岁月,依然叹为观止。

 ◆ 本书作者出身于新闻记者,在写作上却具备的深度文学技巧。他对于美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个性狂妄,下笔爽快,当众人奉行「米其林」为至高无上的标准,他却认为米其林已使得食物的评判统一化,失去了法国外省餐厅的多样化,还有人们自行开发菜餚的美好感觉。

 ◆ 原书出版于1959年,至今畅销。

巴黎最好的一年

  1926年,李伯龄在索邦大学游学,当时的巴黎有多美好?伊夫.密杭德曾经写道:

  「……璀灿、优雅且精致的巴黎,在上流社会与中上流社会,飨宴轮番不断,狂欢夜生活接着心醉神迷的宵夜。当时是高级妓女的风云时代,人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没人为了老年未雨绸缪,他们都是赌徒、美丽的女赌徒,举手头足自然流露高贵的气息与无以形容的好风度:软帽飞过风车,却不流于低俗。」

李伯龄的美食主张

主张之一:没有好胃口,就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累积足够的饮食经验


  要将美食写得活色生香的不二法门是拥有饕餮之胃。没有好胃口,就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累积足够的饮食经验,获得足堪记录的材料。因为每一餐都是一次田野调查的机会。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风云时代,人们除了巨无霸午餐、豪华晚餐之外,看完戏或从事其它夜间消遣之后,还会吃一顿丰盛的消夜。这些讲究饮食的人们,到了八十余岁,食慾依然无懈可击地好,也一直保持愉快的心情──活力四射、看穿世事,没有因为担心饮食不够均衡而得到胃溃疡,因此我们怎么能放弃对人生的好胃口?

主张之二:你当食客学徒期间,你的资金得足以支付帐单,却又不够让你为所欲为。

  一位青少年时期即坐拥财富的人,他几乎註定要成为门外汉食客,因为他不懂得多样化的调配带来的美妙。

  以珍鸟与牡蛎为主的饮食习惯,和以油腻的甜甜圈与汉堡为主的饮食习惯一样容易养成,只是前者比较健康,不过却同样地画地自限。并非因为百万富翁都是笨蛋,而是他们并不需要多尝试多历练。学习吃,一如做心理分析,消费顾客必须对价格很敏感,才能有收获。

  终其一生都是有钱人的人也很可能无缘认识味道强劲的肉类佳餚:热腾腾的肠肚包与猪血肠、市集餐馆菜餚、红酒兔肉煲与老火鸡,都是那些只待在某些米其林餐厅的人会错过的佳餚,他们怎能得知家常料理、大块烤牛肉的美好!

  年幼时曾到过巴黎,1926年又到索邦大学游学一年,李伯龄在巴黎餐桌上结识的人物,每个人都有他们美妙的故事,加上当时「美好年代」的信念,在巴黎的人、在巴黎做的每件事都是如此让人印象深刻!透过李伯龄旁征博引,以及通晓法文的语言天份,本书记忆的法国人物与故事就像一道好菜,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李伯龄(A. J. Liebling)

  生于1904年,是纽约客记者,是知名新闻记者,他有一句名言:「新闻自由只属于掌握新闻的人。」

  虽然一出社会就从事新闻业,李伯龄真正想做的是小说家,报社只是他变成伟大作家的中途站。但他总是不能如愿,最后他决定继续新闻工作。詹姆斯?索特说:「他对这份工作又爱又恨,包括做这份工作可以享有的特权、不定的工作时间,以及它的魅力。」

  李伯龄在孩提时代曾到过巴黎,1926-27年接受父亲的赞助,至巴黎索邦大学游学一年,1963年辞世之前又前往巴黎一趟。在索邦大学时,他不常上课,「吃」是他的主修科目。

  李伯龄着作约有十八种之多,如:李伯龄精选集(The Most of A.J. Liebling)、李柏龄《纽约客》文选(Liebling at The New Yorker)。其中,甜蜜的科学(The Sweet Science)被蓝灯书屋选为二十世纪,一百本最好的非文学类作品之一。

译者简介

陈蓁美

  政大广告系毕,法国Poitiers大学电影博士候选人。一九九六年至二○○四年,旅居加拿大蒙特娄、法国Poitiers、Laval等地求学。回国后从事翻译,译有《花的智慧》、《蓝色圆圈之谜》、《夜》。

巴黎的秘密厨房:浮华背后的烟火气 本书简介 《巴黎的秘密厨房:浮华背后的烟火气》带你深入探索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巴黎,一个被誉为“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黄金时期。这不是一本单纯介绍烹饪技巧的书籍,而是一幅通过食物、餐馆和家庭餐桌交织而成的社会风俗画。它揭示了在这个艺术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巴黎人的日常生活是如何通过舌尖上的味道被定义和记录的。 时代的味道:从凡尔赛到街角小馆 美好年代的巴黎,是艺术流派迭出、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但同时也是阶层固化、社会变革暗流涌动的时期。本书将食物作为解读这个时代的独特视角。我们将从宫廷宴会那繁复奢华的菜单开始,探讨贵族阶层如何利用精致的料理来彰显其身份与权力。那些动辄十几道菜的晚宴,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对食材的极致追求和对礼仪的严苛遵守。 然而,本书的重点并不止于上流社会的觥筹交错。我们深入巴黎的大街小巷,探访那些为新兴资产阶级和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服务的餐馆。这些餐馆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它们如何平衡传统法餐的严谨与追求新奇口味的渴望?我们会详细描绘那些如今已成为传奇的经典法式小酒馆(Bistro)的早期面貌,它们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食客提供慰藉与社交空间。 食材的革命与新旧交替 美好年代见证了食材运输和储存技术的重大进步。冰箱和冷链技术的萌芽,使得以往只有在特定季节才能品尝到的珍稀食材,开始变得触手可及。本书细致地考察了这一时期巴黎市场(如莱斯哈尔 Les Halles)的演变,以及新兴的食品工业对家庭烹饪带来的冲击。 我们会探讨“新派烹饪”(Cuisine Nouvelle)思潮的早期萌芽,尽管其成熟要到更晚的时期,但在此时期,一些有远见的厨师已经开始挑战传统高油高脂的烹饪方式,尝试用更轻盈、更强调食材本味的技法来制作菜肴。同时,我们也关注那些坚守传统的老派厨师,他们对于肉类处理、酱汁熬制有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他们的食谱构成了那个时代法餐的坚实底座。 女性、家庭与餐桌的权力 家庭餐桌在美好年代依然是维系社会关系的核心。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女主人”(La Maîtresse de Maison)在厨房中的角色。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部分新思想的涌入,家庭烹饪不再仅仅是体力劳动,而逐渐演变成一种展现品味、教育后代的文化实践。我们会研究当时的家庭食谱手册的流行趋势,分析它们如何将复杂的餐馆技艺“翻译”成适合普通家庭操作的版本。 此外,阶层之间的饮食差异也在此刻被清晰地界定。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主食是什么?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制作出营养均衡且能满足一天劳作所需的食物?从面包的种类到汤品的浓度,这些细节勾勒出巴黎社会经济的真实肌理。 艺术、文学与餐桌上的对话 美好年代的艺术家和文人对饮食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本书深入挖掘了当时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对食物的描绘。作家们如何利用对美食的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和环境氛围?咖啡馆和餐厅不仅是进食的场所,更是思想碰撞的温床。雨果、左拉等人的著作中对餐馆场景的细致刻画,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喧嚣与精致。 我们会探讨“美食评论家”这一职业的兴起。随着报纸和杂志的普及,对餐馆的公开评价开始影响食客的选择和餐馆的声誉。这些评论家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标准和影响力的?他们对于巴黎餐饮文化的推动起到了何种作用? 技术的影响:从炉灶到冰淇淋 技术革新深刻地影响了巴黎人的日常饮食习惯。煤气炉和后来的电力设备开始取代传统的开放式柴火灶,这不仅提高了烹饪效率,也改变了厨房的布局和卫生条件。制冰技术的进步使得冷饮和冰镇甜点的消费变得大众化,这在炎热的夏季为巴黎人提供了新的享受方式。 本书还会特别关注当时新兴的甜点文化。马卡龙、闪电泡芙(Éclair)等经典法式甜点在此时期不断被改良和推广,它们不再是贵族的专属,而是成为普通人生活中“小确幸”的来源。对这些甜点的起源和早期制作方法的探讨,展示了法式甜点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结语:时间沉淀的味道 《巴黎的秘密厨房》旨在通过对美好年代饮食文化的细致梳理,提供一个理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文化思潮和日常生活方式的独特窗口。食物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品,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载体、阶层划分的标记,以及艺术灵感的源泉。读完此书,读者将不再仅仅看到博物馆里光鲜亮丽的艺术品,更能品味到那些被遗忘在厨房深处,却塑造了现代巴黎灵魂的,带着烟火气的故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传奇时代的巴黎指南〉╱詹姆斯.索特

一 饕餮之胃
  想将美食写得活色生香的首要条件是拥有饕餮之胃。没有好胃口,就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累积足够的饮食经验,获得足堪记录的材料。

二 巴黎人物:密杭德的风流事
跟她们亲嘴,就像用吸管喝薄荷甜酒一样。

三 第一次造访巴黎
  在巴黎的岁月有如巧克力馅料,中间的夹层都是海绵蛋糕。不过我并非一试就定情,我一点一点地咬,细细品尝,然后再咬一些,等到我发现时,已经深陷其中。

四 钱够吃就好
  年时期即坐拥财富的人,几乎註定要成为门外汉食客,并非因为百万富翁都是笨蛋,而是他们不需要多尝试多历练。

五 在巴黎的运动生活
  我离开庞达利耶时,就像许多年前母亲结束减肥假期之后的情况,我比去苏黎世减肥前更胖。这次减肥经验是我一辈子难得的一次。

六 遇见世上最好的餐厅
  目前法国最好的料理来自一些小餐厅,它们由厨艺高超的老板和老板娘直接坐镇厨房,大多数可能价格不菲。

七 怀念地方菜
  他可以调制出令人惊艳的美式龙虾,同时煮出无可挑剔的匹拉夫饭来搭配。除了他,我不曾遇过能够如此完美做出这两道不同地方料理的人。

八 还过得去
  双十年华却不曾年轻过的人,永远无法感受我们对烈酒的尊敬;老一辈的人在美酒变成神圣的象征之前,就已经知道她们身为何物。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传奇时代的巴黎指南〉
文╱詹姆斯.索特(James Salter,1925 ~,美国当代着名作家)

  李伯龄的世代如今已远去,他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那是巴黎传说中最灿烂的黄金时代。李伯龄终其一生以新闻记者为业,从地方採访记者起家,后来移居纽约,曾担任多家报社的记者,最后成为《纽约客》的专栏作家。他从一开始便展现出强烈的个人文风,并且越炼越粹,终而缔造出精练、平易与详实的风格,让他拥有许多知音。他的文风独具,辨识度极高,他身形庞大、不修边幅,跟西利尔.康诺利一样涉猎极广,文学、美食、运动、历史都能旁征博引,信手捻来。

  新闻记者不能指望他们所写的作品能够永垂不朽,就算是德莱塞与海明威的文章也不太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即便《纽约客》的散文水准极高,但是这类来来去去的杂志,在书库的摆放空间就这么大,况且文章刊登在杂志上原本也不是为了要让人永志不忘。

  然而,自传体文学却另当别论。本书辑录的文章,当初原本多以四篇文章自成一个系列出现,融和回忆录与自传,风雅与机智兼具,历久弥新。这是李伯龄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刚好在他辞世前夕问世,然而全书的写作时间却花了二十多年,而叙事时间更跨越五十年以上:从作者孩提时代首次造访巴黎(李伯龄生于一九○四年),一直到一九六三年辞世数月前的最后之旅。当时的他,疲病交迫而几乎无法动笔,这趟法国的夏末之旅,他大概也知道此生无法再看到法国了。

  他的才华不凡,却未能尽情发挥。就跟许多记者一样,他也梦想成为小说家或短篇作家,报社只是他成为伟大作家的中途站;不过,虽然他确实拥有小说家的慧眼,却因为某些原因而一直不能成为小说家。他陆续写了一些短篇故事,至少有过一次撰写小说的计画,但旋又放弃,他最后决定继续他一开始就从事的记者职业,这份工作的优点、工作时间不定、诱惑力等都让他又爱又恨。「我已经上瘾,」他如此描写自己,因为习惯、因为需要钱,多年来他必须一直不停地写稿来清偿杂志社的债务。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他总喜欢说,写得快的人没有他写得好,而写得好的人没有他写得快。

  他可以一整个下午或一个晚上坐在他杂乱的办公室里,言之有物、无懈可击地写个四、五千字。这不是容易的事,但他做起来得心应手。他也有时不我予、肯定来得太迟的抑郁。他的私生活并不愉快。他结过三次婚,第一任老婆的精神出了问题,而且不贞。她是个漂亮、没受过教育的爱尔兰女孩,是普洛威顿斯(Providence)电影院的售票小姐,他们就是在那里相遇。他的父母反对他们的婚事。他是犹太人而她不是,而且她来自下层社会。

  经过十五年的婚姻生活以及她进出疗养院期间的漫长分居生活,两人最后以离婚收场,不过他对她仍有情有义,终其一生持续寄钱给她。他的第二任老婆漂亮但挥霍无度,带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再婚,她最后不告而别。他的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老婆是女作家琼.斯塔福,她曾嫁给诗人罗伯.洛威尔。

  以外型而言,李伯龄并不迷人,不过女人都很喜欢他。他形容自己秃头、过重、食量大。他饮食过度,生性害羞且沉默寡言;他戴眼镜。他是扁平足,走路会脚痛,有位作家友人指出,他晚年时越来越胖,甚至胖到别人根本无法与他并肩走在人行道上。此外,他还来有痛风毛病,尽管如此,经常有女人(甚至是大美女)爱上他。据他的一位朋友解释,他让她们觉得自己很聪明,这不是他的追求策略,而是出于真诚。

  身为事业有成的毛皮商移民之子,李伯龄反抗布尔乔亚式教养方式。他认为他父亲在纽约的生活圈粗鄙而缺乏灵魂。虽然他执意走自己的路,屡次违背家人的期望,却一直都是个深情的儿子。他具有德国背景,却舍弃德国而亲近法国。在学校,他的朋友都是令人仰慕的运动健将,他爱上的女孩都是非犹太人。

  他对社会所不耻的事物、生命的阴暗面以及靠机智维生的人特别倾心,他描写美丽的女恶棍、政客以及骗子的故事,狄更斯式的社会阶层深深吸引他。他同情小人物、弱势者。他喜欢不受传统束缚的人,他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很自在,而他们和这么一位身材庞大、浑身皱巴巴但有着一张和善的脸、肚脐眼从没扣好的衬衫里坦露出来的男人在一起时也一样。他特别擅长描写拳击界,那个由拳击手、经理、教练所构成的惊悚又污秽的世界。他自己也会打一点拳击,打得不好但兴致从未稍减。

  二十二岁时,他那位一直到晚年才开始享受人生的父亲,慷慨地送他到巴黎索邦大学游学一年,这一年正是此书的情感中心。他不常上课,但是学到对他一生受益无穷的东西。

  那是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七年,他发现的巴黎,就好像卡瓦菲的亚力山卓,威廉.甘迺迪的奥尔巴尼,或是贝娄的芝加哥,一个以探索社会底层为主,偶尔往上流社会瞟几眼的城市。本书是传奇时代的巴黎指南,许多东西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一如喜鹊把线绳与闪烁的金属片带回鸟巢,李伯龄也採集那些被遗弃但充满情感的东西,它们都是一座正在消失的美妙城市的碎片,这是海明威与葛楚.史坦所眷恋的城市,一座一九二○年代被四年战争的大量伤亡所耗尽的城市,尽管最后胜利到手,却已残破不堪。它的脸庞依然令人销魂,但是肤色已经失去清新,额头、嘴角也出现了细纹。

  本书没有满纸的名人录,李伯龄经历的与描写的都与艺术或时尚无关,这是巴黎璃是王子逛窑子的年代,其中最着名的一家妓院就在香巴内街(rue Chabanais),布拉塞在此拍了好些照片。逃离共产革命与内战的俄国贵族,流亡到巴黎以开计程车为业或在夜店上班。不久之后,李伯龄到了。

  以《法国美食传》(The Food of France)与李伯龄作品如影随行的美食作家,同时也是李伯龄好友的韦佛利.鲁特(Waverley Root),当时是驻巴黎的年轻新闻记者。鲁特在他的回忆录提及,当年美国飞行员林白降落勒布尔杰机场,疯诳的人群往飞机蜂涌而去,其中有个人爬上座舱抢走林白头上的皮帽,在空中挥舞,群众误以为此人就是林白,把他扛在肩上。

  那个时候有些定居巴黎的南美洲花花公子,宣称他们从未见过大白天的巴黎,因为他们都是黎明前才上床,晚上起床。当时的巴黎集奢华与绚烂于一身,当然也涵盖了奢华与光彩的相反一面:娼妓与穷困。不过巴黎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城,即使今天,它在许多方面仍然当之无愧。法国的生活方式、法国式的人生观、法国文学、艺术、电影、料理,更别提建筑、豪华渡轮、汽车,都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准,即便是现在,我们回首这段风光岁月,依然叹为观止。

  李伯龄在巴黎度过他毕生难忘的那一年,这些东西全都在。然而,它们只不过是一九一四年以前无法抹灭的光华的余烬。当时伊夫.密杭德(Yves Mirande)曾经写道:「……璀灿、优雅且精致的巴黎,在上流社会与中上流社会,飨宴轮番不断,狂欢夜生活接着觥杯交错的宵夜。这是高级妓女的风云时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没人会为了老年未雨绸缪。她们都是赌徒;美丽的女赌徒,举手投足自然流露高贵的气息与无以言喻的风情:软帽飞过风车,却不流于低俗。」

  那个消逝的世界留下的斑驳痕迹,可由一九二○年代留下的飞鸿雪泥略见一二。当然它很便宜,美丽又便宜得令我们难以想像。当时一美元相当二十六法郎,拉贝胡兹餐厅的晚餐只要五十法郎。要在巴黎找个地方生活下来很容易,而它的坦荡与性感令人意乱情迷,特别是对美国人来说。美国人只知道自己国家的清教徒主义、物质主义,对艺术漠不关心,也对历史无知,他们来到法国,唿吸新空气。

  许多作家,不管来自美国或其他国家,到了巴黎后开始写出重要的作品。贝克特刚到巴黎不久,就认识了乔伊斯与琼.瑞斯;福特.麦杜克斯.福特的《跨大西洋评论》已经创刊;庞德刚离开巴黎,搬往义大利西北边的哈巴(Rapallo);而亨利.米勒已蓄势待发。不过,李伯龄和这些人都没有关系,他活在那个圈子之外。当时的他不曾发表过任何作品,年仅二十二岁,全副心思都放在享乐上:他喜欢散步、阅读,他追求舒适,尤其爱吃。他用简单而优美的文字描述那段时光:「我经常独来独往,但鲜少感到寂寞。」这句告白连巴斯卡也会感到肃然起敬。

  李伯龄多次重回巴黎。一九三九年,在睽违十二年后,他以《纽约客》战地通讯员的身分回到巴黎,一九四四年巴黎重获自由后,他又回去一次,在大战后他回去得更频繁,而他在巴黎的生活重心也逐渐往上移转,从第五区、第六区,逐渐移往第二区乃至第十六区,也就是从学术区转往商业区。

  对食物的迷恋越来越不可自拔,他向出版社建议把书名定为《一位美食家在法国的回忆》,不过出版社强烈反对李伯龄将自己描写成「美食家」,而将「美食家」改成「饕客」,如今他成为传奇老饕。事实上,「老饕」已经变成他最基本的一部分,那是一种慰借、一种反抗以及他的鹅毛笔。到头来,他的饕餮大胃也毁了他,他的肾脏与心脏都有问题,手指、脚趾甚至耳朵因为痛风而坏死。在他人生最后几年,他罹患严重的躁郁症,时而兴奋时而消沉,情绪起伏越来越大,但他持续写作,几乎不曾间断。

  他好像失明的老马,註定得在磨坊里步履蹒跚地绕着圆圈度过余生,而他的圆圈包括人群、餐厅、赛马场、《纽约客》的办公室以及拳击场。他虽然不修边幅,但生活奢华,他的继女读的是私立贵族学校,他的老婆打扮入时。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追忆往事,提出纯粹的观点。这本书虽然不是小说,却同样扣人心弦──有对话、人物、描述以及一位杰出作家独树一格的笔触:篇篇信手拈来,风格清新隽永,足以媲美海明威《流动的飨宴》。

  许多事物随着我阅读《纽约客》的经验而首度进入我的生命,或者至少进入我的意识:塞贡萨克、黑醋栗苦艾酒、Grands-Echezeaux红酒、普罗旺斯焗烤鳕鱼。其他东西我早已知道或已从他处得知,但李伯龄进一步证实,而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作家。当然,你不是为了获取讯息而读他的文章,但这是无可避免的,而且有些东西变化不大。许多巴黎的街道与广场依旧没变,孛诺瓦餐厅还在,事实上它已不再是那家没被宠坏的里昂小酒馆了,它变得焕然一新,更加宽敞,深受观光客的青睐,不过厨房还是老样子。

  皮耶埃(Pierre)餐馆依然伫立于佳庸广场,还有特胡昂餐厅以及海明威经常消磨午后、注视着光影变化的丁香园。苏格(Sorg)餐厅还在史特拉斯堡,并获得《米其林》一颗星评鑑。李伯龄对《米其林》嗤之以鼻,但不是因为它的准确性不够或缺乏标准,而是因为它象征汽车时代的来临,以及法国外省餐厅的没落。这种看法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不过汽车旅游的快速与便捷,意味了餐厅的顾客群不再只是内行的商务旅客,从此他们只需要迎合终其一生登门造访一次,或很久以后才会再度光临的消费者的口味。

  结果是,这些餐厅不再翻新菜单,也不再自我鞭策提供完美的服务、烹调时令佳餚或是推陈出新。于是,客人来来去去,就像你会在擦鞋店遇到的客人一样,导致烹饪艺术每况愈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危机一直都在,那就是老饭店与老餐厅为了吸引客人,可能会不断地翻新花样,套句李伯龄可能会说的话:就像一个你重新造访的旧情人。

  我所认识的同辈几乎都去过欧洲,有些在战争期间前往,但更多人是在战争刚结束的时候出发。他们不是刚从从军中退役,就是刚离开学校,有如初生之犊渴求着伟大的经验,而当时的巴黎比任何一座城市更能满足这种渴望。当时,巴黎依然以其身为艺术、文学、哲学之都,以及充满诱惑的堕落美而自豪,到巴黎一游变成一种仪式、一种野心、一种梦想。我在一九五○年一月抵达巴黎,晚了李伯龄将近二十五个年头,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欧洲大陆。我永远也忘不了它的奇特、新颖、风采以及味道。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见香榭丽舍大道的感觉,灰扑扑且冰冷,比现在宽敞,几乎没什么车子。我忘了自己的第一餐吃了些什么,我没有买过《巴黎论坛报》,也没听说过鲁特。我不清楚拉雪兹公墓葬了哪些人,也不知道雨果生前住过的十五或二十个寓所位于哪些地方。我不曾听过《米其林指南》,如果我当时手上有一本,或许会小有帮助,不过我可能对《玫瑰指南》更感兴趣,这是法国战前出版的风月场所指南,但是我一直无缘找到,这本指南成为我内心永远的失落,充满异国情调的断片。

  我口袋里带着一些笔记,是一位曾经多次造访欧洲的朋友给我的。他年事已高,是个老于世故、谈吐得体的纽约人,他写过一部很成功的剧本,经常有名媛淑女陪着出入社交场合,还获选为高级俱乐部的会员。他拥有罗斯福般的魅力、一口发黄的暴牙、傲慢的第二任妻子,还有一只名叫佛莱迪.巴克的德国猎犬。我还记得他以绿色墨水与贵族式笔迹,在给我的小卡片上写下一长串名单。

  有家凡登旅馆,离凡登广场的丽池酒店不远,但价钱便宜得多,还有个叫老爷广场的地方,过了午夜十一点酒吧里开始出现年轻女孩,他如此写道。老实说那些日子,我只为裤裆底下而活,就像墨利斯.雪佛莱所说的,但还不到他的境界。我手头拮据,举目无亲,把早餐吃剩的面包涂上奶油,就是一顿午餐。

  从那以后,旅游与观光起了变化,与李伯龄的时代相较,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喷射机与信用卡让世界无远弗届,难以想像一九二○年代的巴黎与法国,会像今天的澳洲或尼泊尔那般遥远与偏僻,当时的世界尚未遍佈足迹,但并不意味着从来没有人造访。我们可以从美洲搭船旅行,一九二七年当李伯龄在巴黎度过影响他余生的那一年后,他就是以这种方式离开法国,他从马赛上了一艘老船返回美国。二十年后二次大战结束,那艘老船却在海法爆炸翻覆。就某种意义来说,李伯龄变成了那艘老船,他远离自己所钟爱的海岸,最后沉没,即便他比那艘船多活了二十年。

  他是个特例,完全世俗化,似乎毫无灵性。他热衷描写边缘人物的世界,他在《纽约客》第一篇引起注目的文章,是关于黑人宗教领袖帝文神父(Father Divine)的人物评论。他是个哈法族,欣赏法国作家,比如拉伯雷与瑟林,也喜欢狄更斯和克里斯多夫.马洛,他尤其钦佩十九世纪伦敦职业拳击赛编年史家皮尔斯.伊根,他引用伊根的名言,就像蒙田引用塞内卡的经典名句一样。虽然他才华洋溢,却无法巩固自己的地位,而过着几乎朝不保夕的生活,宛如他最钟爱的人物。他一直都是那个肥胖、满脸胡渣的大学生,继续发掘比课堂更有趣的事物,终于和其他比较传统的同学渐行渐远。他被达特茅斯大学踢出校门,从此没再回去。

  我见过他一次,大约是一九六○年,就在《纽约客》办公室里。当时天色已晚,办公室里空荡荡的。他穿着黑色西装,领口上别着蔷薇花结的荣誉军团勋章。他显得腼腆,走起路来很吃力,彷彿很痛苦,好像他的双脚太脆弱,搬不动这栋大楼。他戴着圆形钢架眼镜,秃头似乎被敲打过,就像一个老旧的蛋糕盘子。我记不得他当时说的话,但是我记得很清楚,他说的话很简短,因为这点正是我欣赏他的原因。

  我几乎读遍他所有的文章,一九五○年代,他的作品变得更具自传性,融入他生命里更大块的片断,我认为他是个值得尊敬的作家,而当我亲眼见到他后,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丝毫未减。我当时误以为,他在中学时曾是出色的拳击手,因此对他庞大的吨位肃然起敬,这就像有些人对老兵僵硬的四肢投以尊敬的眼光一样。

  三年后他死了。他的遗言是在送往医院的救护车上说的,说得含煳不清,不过听得出来是法文。他春天下葬,地点就在长岛东方尽头处,他在那里曾经有一栋房子。他的光彩轶事将继续传诵,他把自己的许多特质都归功于所钟爱的美酒,酒能刺激感官,可以让见解更清晰,还能提供肯定生命的情感;参观美术馆或漫步在优美的街道上,也会获得如是感受。

图书试读

本文摘自第三章,〈第一次造访巴黎〉
在巴黎的岁月有如巧克力馅料,中间的夹层都是海绵蛋糕。不过我并非一试就定情,我一点一点地咬,细细品尝,然后再咬一些,等到我发现时,已经深陷其中。  
我个人的巴黎就像黎巴嫩的比布罗斯。城市依照年资层层累积,最古老的位于最底下。比布罗斯也和料理有关,它的低层社会到处散布着大锅子,锅子里装着死人遗骸,先经烹煮后再包裹起来。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有人告诉过我。一九○七年我人在巴黎,当时三岁,就住在皇后散步道(Cours-la-Reine)上的一家旅馆,不过这次最早的造访我毫无印象。我对巴黎的第一个印象是,这个城市到处都是柱廊,好像舞台上的街道布景,一面笼罩在冷冽的阴影里,一面倘佯在明亮炽热的太阳底下。街道中央站着一位胸甲骑兵,除了图画书外,他是我看过最像盔甲骑士的人,他穿戴着钢制的胸甲和钢盔,看起来无比巨大。他骑的马有两条尾巴,一条在寻常的位置,一条则悬挂在骑兵盔甲后方。一九一一年的大热天(仲夏),我的家人打算返回纽约之前先在希佛利街(Rue de Rivoli)做短暂停留,我们刚在欧洲内陆一个规矩(或者该说是令人讨厌)、说德语的地方度完假,我的女暴君保母也说德语。对我来说,Fraulein是保母的专有名词,许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个字也可以指不是保母的未婚女孩,许多担任保母的小姐应该都结过婚,但是我从不把她们看成女人。这些小姐是我忘不掉的敌人,是我和双亲之间的障碍,她们是介于贵族和农奴之间那种无恶不作的地方官,她们是苏丹皇后的恶毒守门人,如果没有她们的多管闲事,我确信我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待在父母亲身边,而他们也会很高兴有我的陪伴。

回首前尘,我私下觉得保母的设计似乎比英国小说里的慈祥奶妈更有些道理。奶妈吸收的不是敌意而是感情,让主人翁一生再也无法喜欢上其他人(我预料喜欢分析的传记学家日后会引用这段话,我应该偶尔发表这类见解,给这些人比较明确的方向)。

  我从来不曾纳闷我的父母亲为什么付钱给保母,让她们来剥夺有我为伴的快乐。我确信那些巫婆(就像她们用来吓唬我的童话故事)会施展诡计骗过国王与皇后。即便在巴黎,我们也有保母,不过,为了捍卫我的尊严,我坚称她的任务是照顾我那个两岁多的妹妹,而我已快七岁。事实上,保母比我还有权威,尤其是当我的父母亲不在家时。我是指挥链的第四顺位,只赢过我的妹妹,她还不太会说话,不能对我发号施令。   

法国比欧洲内陆好,因为它是回家的必经之地,法文听起来也比较顺耳,虽然我听不懂。我们下榻于蕾吉娜旅馆,这家旅馆位于金字塔广场通到希佛利街的交接处,当我们出门散步时,因为天气炎热,我们都待在柱廊底下。我们很少走到协和广场以外,因为我的妹妹当时还不会走路,不过几年后她就像头小鹿东奔西跳了。因此有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巴黎是世界上最多屋顶的城市,就像阿拉伯的市集。我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一直出现胸甲骑兵的影像,当时可能因为某家旅馆接待造访的皇家人员或有国家元首下榻,所以门口有固定卫兵戍守,但是很可能我只看过那个骑兵一次,因为印象太深刻,再也忘不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實在是太吸引人了!「美好年代」這幾個字,本身就充滿了浪漫與傳奇色彩,而「巴黎」更是無數人心中的嚮往之地。當這兩者結合,再配上「美食與故事」,簡直就像一個黃金組合。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歐洲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巴黎,在那個時期,它不僅是世界的文化中心,更是藝術、時尚和創新的發源地。而「餐桌」這個意象,更是巧妙地將物質與精神連結起來。餐桌不僅是食物的場所,更是社交的舞台,是情感交流的空間,也是故事發生的溫床。我想像著,在那些鋪著精緻桌布、擺著銀器餐具的餐桌上,可能上演著多少精彩絕倫的故事?是貴族們的爾虞我詐?是文豪們的妙語連珠?還是普通市民對生活點滴的感悟?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細膩地描繪出當時巴黎的美食景象,那些令人垂涎的菜餚,它們的製作過程、背後的故事,以及它們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或許還會提及一些當時著名的餐廳、咖啡館,以及那些名垂青史的美食家和廚師。我認為,一本好的飲食文學,應該能夠讓讀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時,彷彿也聞到了食物的香氣,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氛圍。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體驗美好年代巴黎的風土人情,以及那份獨特的法式浪漫。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讓我立刻聯想到許多浪漫電影中的畫面,美好的年代、優雅的巴黎、誘人的美食,光是想像就讓人心情愉悅。我對於那個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巴黎,總是充滿了好奇與嚮往。它不僅是藝術、時尚的中心,更是許多重要思想與社會變革的搖籃。而「餐桌」這個意象,更是巧妙地將飲食文化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餐桌不僅是享用美食的地方,更是社交、交流、情感傳遞的舞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細膩地描繪出當時巴黎的美食景象,例如那些流傳至今的法式經典菜餚,它們是如何在那段輝煌的歲月裡誕生的?背後又有哪些有趣的廚師、美食家,或是貴族的故事?我想像著,在那些佈置精美的餐桌上,可能上演著多少精彩絕倫的對話、激盪著多少非凡的靈感,又隱藏著多少動人的情感糾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了解美好年代巴黎的生活方式,透過那些與美食相關的故事,去感受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以及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我相信,這將是一本能讓人身心都得到滿足的書。

评分

《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這個書名,光是聽起來就充滿了誘人的想像。美好年代,一個被許多人認為是極致浪漫與優雅的時代,而巴黎,更是這個時代的璀璨明珠。當「美食」與「故事」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彷彿預示著一場味蕾與心靈的雙重饗宴。我一直覺得,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東西,它更承載著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以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在美好年代的巴黎,那裡的餐桌上,一定不僅僅是擺滿了精緻的菜餚,更是無數的對話、情感與思想的交流場所。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描寫出當時的飲食風貌,例如那些經典的法式料理,它們是如何在那段時光裡演變和發展的?是否有關於某些著名菜餚的傳奇故事?又或者是當時人們的用餐習慣、社交禮儀,這些細節往往最能展現一個時代的獨特魅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美好年代巴黎,透過那些餐桌上的故事,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氛圍,去理解當時人們對生活、對藝術、對情感的追求。我相信,這將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體驗。

评分

刚在書店無意間翻到這本《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光是書名就勾起了我濃濃的好奇心。美好年代,光聽就覺得是個充滿詩意與浪漫的時代,而巴黎,更是多少人心中的夢想之地。想像一下,在那個輝煌的年代,巴黎的餐桌上會上演著什麼樣的故事?是關於精緻的料理、文人雅士的談笑風生,還是隱藏在美食背後的愛恨情仇?書名本身就如同一個引人入勝的鉤子,讓人迫不及待想知道書裡究竟藏著哪些令人垂涎的畫面與雋永的故事。台灣社會步調快速,有時候真的很需要這樣一本能讓人慢下來,細細品味的書,讓心靈在閱讀中得到一絲慰藉與滋養。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描繪出當時巴黎的飲食文化,例如那些至今仍被奉為圭臬的法式料理,它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誕生的?背後又有哪些傳奇廚師或美食家在推波助瀾?是否也記錄了一些當時流行的社交禮儀,用餐時有哪些講究,又有哪些有趣的軼聞?我認為,一本好的飲食文學,不應該只停留在食物本身,更應該觸及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文化思潮,以及人們的生活態度。美好年代,顧名思義,應該是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時代,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份獨特的魅力,並且在字裡行間,品嚐到屬於那個時代的巴黎味道。

评分

《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這個書名,光聽就讓人有一種置身於美好時光的感覺。美好年代,一個充滿詩意與浪漫的詞彙,而巴黎,更是多少人心中的夢幻之地。將「美食」與「故事」巧妙地結合,更是讓人對書中的內容充滿了無限的想像。我一直認為,美食不僅僅是味蕾上的享受,它更是文化、歷史與情感的載體。在巴黎的餐桌上,一定蘊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是關於那些名垂青史的藝術家、作家,他們在享用美食的同時,激盪出了多少絕妙的靈感?還是關於那些尋常百姓,他們如何在餐桌上分享生活的喜怒哀樂?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細膩地描繪出當時巴黎的飲食文化,例如那些經典的法式料理,它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誕生的,又有哪些有趣的軼事與之相關?是否也會提及一些當時流行的社交場景,人們是如何在餐桌上展現他們的品味與風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穿越時空,回到那個輝煌的年代,感受巴黎獨特的魅力,品嚐那份屬於美好年代的法式風情。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關於歷史、關於生活態度的書,它能給予讀者豐富的啟發與感悟。

评分

《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出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力。美好年代,一個在人們印象中充滿了藝術、時尚、文學和浪漫的時代,而巴黎,更是這個時代的靈魂所在。當「美食」這個充滿誘惑的元素,與「故事」這個能夠引發無限想像的詞語,巧妙地結合在「巴黎餐桌」這個具象化的空間裡,我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本簡單的食譜。我一直認為,飲食文化是了解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最佳途徑。在美好年代的巴黎,那裡的餐桌上,一定不僅僅是食物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以及社會百態的縮影。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細膩地描繪出當時巴黎的飲食景象,例如那些精緻的法式料理,它們的製作工藝、食材選擇,甚至背後可能隱藏的家族傳承或是時代的演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透過這些美食的故事,能夠窺見當時巴黎人的生活態度,他們的社交禮儀、審美情趣,以及他們如何將生活過得如此有滋有味。我想像著,餐桌上的談笑風生,可能會孕育出偉大的藝術作品,也可能記錄著一段段動人的愛情傳奇。我相信,這本書不僅能滿足我對美食的好奇,更能帶我穿越時空,沉浸在那個充滿魅力的巴黎,體驗一場獨特的文化饗宴。

评分

《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那個黃金時代巴黎的無限遐想。美好年代,一個充滿了藝術、創造力與對生活熱情的時代,而巴黎,更是當時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當「美食」與「故事」這兩個關鍵詞被擺放在「巴黎餐桌」這個充滿詩意的場景中,我彷彿已經聞到了法式料理的香氣,聽到了悠揚的香頌,看到了人們圍坐在餐桌旁,分享著彼此的生活點滴。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探索美好年代巴黎的飲食文化,那些被譽為經典的法式菜餚,它們是如何在那段歷史時期演變和發展的?又有沒有一些與這些美食相關的傳奇人物或歷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透過這些飲食的敘述,能夠窺見當時巴黎人的生活百態,他們的社交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如何透過美食來表達情感、慶祝生活。我想像著,餐桌不僅是填飽肚子的地方,更是思想交流、情感昇華的空間,那裡可能上演著文人墨客的激辯,也可能發生著溫馨動人的愛情故事。我相信,這本書將會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美味之旅。

评分

這本《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光是書名就已經讓我充滿了期待。美好年代,這個詞彙本身就帶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人聯想到藝術、浪漫、還有無窮的創意。而巴黎,更是無數人心中的夢想之地。當「美食」與「故事」這兩個元素被巧妙地結合,並置於「巴黎餐桌」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中,我就知道這本書肯定不會平凡。我一直對歷史上的飲食文化很感興趣,因為食物往往是反映一個時代社會風貌、人們價值觀念的最佳窗口。在美好年代的巴黎,那裡的餐桌上,一定不僅僅是擺滿了精緻的菜餚,更承載著無數的歷史記憶和人文故事。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描寫當時的飲食風貌?是那些高檔餐廳裡的奢華饗宴,還是街頭小館裡的溫馨家常?是否有關於某道經典法式料理的起源故事,或是某位廚師的傳奇經歷?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透過這些美食的描寫,能夠深入了解當時巴黎人的生活方式、社交禮儀,以及他們對生活品味的追求。我想像著,餐桌上的對話,可能是激發藝術靈感的火花,也可能是關於個人情感的細膩展現。我相信,這本書將是一次讓人心靈沉浸其中,味蕾得到滿足的美妙體驗。

评分

讀到《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這個標題,瞬間就讓我聯想到許多法國電影裡的經典場景,那些在柔和燈光下,擺滿精緻餐具和誘人佳餚的餐桌,總是伴隨著優雅的對話和淡淡的香頌。美好年代,這個詞彙本身就自帶光環,它讓人聯想到藝術、文學、時尚,還有無窮無盡的創意與享樂。而「美食與故事」的組合,更是為這本書注入了靈魂。我一直覺得,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基本需求,它更是文化的載體,是情感的連結,是歷史的見證。在巴黎的餐桌上,那些經過精心烹調的菜餚,背後往往蘊含著家族的傳承、廚師的匠心,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將這些美食的風味,巧妙地融入到當時巴黎的社會百態之中?是會描寫貴族們奢華的晚宴,還是咖啡館裡藝術家們的靈感碰撞?亦或是小酒館裡,人們圍坐在一起分享家常美味的溫馨時刻?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了解法式料理的精髓,以及在美好年代,巴黎人是如何透過飲食來展現他們的品味、他們的熱情,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我相信,這不僅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關於歷史、關於情感的書,它能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魅力的時空,感受那段獨特的巴黎風情。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聽起來就有一種濃濃的文藝氣息,瞬間勾起了我的興趣。美好年代,一個充滿了藝術、時尚與浪漫的詞彙,而巴黎,更是世界公認的浪漫之都。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歐洲充滿了好奇,尤其是巴黎,它在當時不僅是文化的中心,更是社會變革與創新的發源地。而「餐桌」這個意象,更是巧妙地將物質與精神連結起來。餐桌不僅是品嚐美食的地方,更是人們交流、思想碰撞、情感昇華的空間。我非常期待,書中是否會描繪出當時巴黎的美食圖景,那些精緻的法式料理,它們的製作工藝、背後蘊含的文化意義,以及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透過這些美食,能夠窺見美好年代巴黎人們的生活百態、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我想像著,在那些擺滿佳餚的餐桌上,可能上演著多少充滿戲劇性的故事?是關於藝術家的靈感迸發,還是關於社會名流的愛恨情仇?亦或是普通市民對生活點滴的感悟?我相信,這本書不僅能滿足我對美食的好奇,更能帶我深入了解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感受那份獨特的法式情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