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鑑(上)

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鑑(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甲虫
  • 昆虫
  • 台湾
  • 生态
  • 图鉴
  • 自然
  • 生物
  • 科普
  • 动物
  • 昆虫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甲虫家族不仅种类繁多,也是昆虫中的异数,集人类三千宠爱于一身。为了进一步贯彻「以观察代替捕捉」的信念,『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鑑』上下两册的出版让许多甲虫迷可以好好在野外看甲虫看个过瘾。

  为了考虑一般人的使用需求,我们不用生物分类上的科别来做为编辑的主轴,反而选择了人类的感官,即视觉上的颜色来做为整本图鑑的脉络,这样的编辑制作在生物图鑑上是颇富创意的,相信也是比较容易入门和上手的。

  甲虫家族在台湾少说也有五、六千种之多,要从中选择两百余种甲虫来做介绍绝非易事,着眼点自然以常见为原则,其它有部份稀有或台湾特有的种类也会一併纳入。由作者杨维晟多年累积的甲虫摄影杰作,透过活泼生动的编辑制作,每个人都可以一窥甲虫的生态,并且实地体验观察甲虫的乐趣无穷。

  昆虫种类的鑑定并不容易,但绝对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台湾蕞尔小岛拥有了丰富无比的生物资源,首要之务自然是制作更多的生物图鑑,让学生、老师或自然爱好者可以使用,才能让自然观察蔚为风气,也会对自然资讯的累积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杨维晟

  1975年生于台北,淡江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毕业。就学时期即着迷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个不折不扣的昆虫迷。1994年开始接触摄影,1997年开始拍摄昆虫生态。1998年自愿前往东沙岛当兵,退伍后一直从事自然生态电视与平面影像相关工作。近几年以昆虫生态摄影为主,尤其甲虫更是他的最爱,累积了无数优异出色的摄影作品。为了拍摄昆虫走访了法国普罗旺斯与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多次,同时也担任中华民国自然与生态摄影学会、富邦文教基金会等摄影讲师。着有『甲虫放大镜』、『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鑑』上下册﹝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如果读者对各类昆虫的生态与摄影有兴趣,可以询问中华民国自然与生态学会火金姑俱乐部www.csnp.org.tw或者联络作者,E-mail:ws.yang64@msa.hinet.net 作者网站:www.flickr.com/photos/lionyang

好的,以下是关于《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鉴(上)》之外,其他台湾昆虫生态相关的图书简介,重点聚焦于其他类群或不同主题的图鉴和专著。 --- 台湾昆虫生态图鉴系列:陆生与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微观世界 本书系本系列探索台湾丰富昆虫相的第二部曲,聚焦于甲虫之外,更为广阔的台湾陆生与半水生无脊椎动物生态系统。台湾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其昆虫相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日常的认知。本图鉴旨在填补当前许多以特定单一目(如鞘翅目)为主的图鉴在系统性上的不足,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涵盖蜻蜓、蝗虫、蛾蝶、椿象等关键类群的野外识别与生态习性。 第一部:蜻蜓目与蠓虫类——水域生态的指示物种 焦点板块:蜻蜓目(Odonata)的识别与栖地解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台湾地区蜻蜓(Dragonflies)与豆娘(Damselflies)的生态学。蜻蜓是水域健康状况最敏感的指示生物之一。我们详尽记录了台湾已知的近百种蜻蜓物种,从低海拔的平原溪流到高海拔的山涧湿地,覆盖了溪涧型、池沼型及特有种。 形态学聚焦: 成虫识别特征: 详细描述了每种蜻蜓的翅痣、翅脉结构、斑纹、眼色、以及性二型性状(如雄虫的抱器特征)。对于外观极其相似的同属物种(如部分晏蜓科或灰蜻科),提供了微观的结构对比图和野外易混淆点解析。 幼虫(稚虫)形态: 昆虫生命周期中最隐蔽的阶段——稚虫的形态记录至关重要。本章节提供了关键性稚虫蜕皮形态、鳃结构、以及用于鉴定的小颚(Labium)展开图。这是区分野外采集到的水生幼虫的科学基础。 生态行为解析: 领地与求偶行为: 记录了台湾特有的求偶舞蹈、空中交缠(tandem linkage)的技巧,以及雄性占据特定“哨位”(perching site)的策略。 栖地特化: 探讨了不同种类对水流速度、水温、植被覆盖度的偏好,例如高山湖泊特有的山涓(e.g., 台湾晏蜓)与低地池塘中常见的(e.g., 琵琶蛇目)。 附属物种:蜉蝣目(Ephemeroptera)与石蛾目(Trichoptera) 为完善水生生态的描绘,本部分亦简要介绍了蜉蝣与石蛾。蜉蝣的短期成虫生命周期与石蛾在水中筑巢的精妙结构,是观察水域生态多样性的重要视角。 第二部:蜚蠊目、蛩蠊目与革翅目——隐藏的分解者与机会主义者 焦点板块:蜚蠊目(Blattodea)与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虽然常被忽略,但蜚蠊目(蟑螂)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分解和营养循环角色。本部分着重于台湾特有、或在特定生态位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非家栖蟑螂种类。 栖地特异性: 区分了腐木分解者(如部分姬蠊科)与地表觅食者。特别关注了台湾山区特有的、生活在落叶层深处的“原始”蟑螂类群。 革翅目(Dermaptera): 蠼螋(Earwigs)以其独特的尾钳著称。本章详细分类了不同尾钳的形态(直线型、弯曲型)及其在防御、捕食或繁殖中的功能,并记录了其罕见的母性育幼行为。 第三部:蝗总目与半翅目——植食性昆虫的策略 焦点板块:直翅目(Orthoptera)与半翅目(Hemiptera) 此部分涵盖了声音的制造者和植物汁液的吸食者,它们是植食性昆虫中的两大重要分支。 直翅目(蝗虫、蚱蜢与蟋蟀): 鸣唱结构与行为: 详细解析了不同科属的“拉音”(stridulation)结构,包括翅膜摩擦、腿部摩擦等机制。附带了台湾主要鸣虫的“声谱图”辅助识别,帮助识别不同物种的求偶歌与警报歌。 伪装与警戒色: 记录了如竹节虫科(Phasmatodea,虽然传统上不归入直翅目,但常与鸣虫一同研究其伪装策略)的极端拟态与蚱蜢科的鲜艳警戒色。 半翅目(蝽象、蚜虫、蝉): 半翅目是植物病虫害研究的核心,其口器结构是识别的关键。 口器特化: 解释了刺吸式口器的四个组成部分(口针)如何适应吸食汁液(如蚜虫、叶蝉)或捕食猎物(如捕食性蝽)。 同翅类与异翅类: 系统梳理了台湾的蝉科(Cicadidae)的若虫在地下发育周期,以及椿象科(Pentatomidae)中常见的拟态与臭腺防御机制。特别关注了水生半翅目(如水黾、仰泳蝽)在水面张力下的运动学。 生态关联性: 全书通过丰富的实地观察照片,展示了这些昆虫与其寄主植物、捕食者(如蜘蛛、鸟类)之间的复杂关系。每一物种的描述都融入了其在台湾生态网络中的位置,而非孤立的形态学罗列。 --- 目标读者: 生物学、生态学专业学生与研究人员、自然生态导览员、以及对台湾陆生与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深度兴趣的博物爱好者。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旨在成为该领域研究和野外工作的重要参考手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出版序4
推荐序5
如何使用本书6
甲虫颜色快速查询表8
甲虫科别快速查询表10
作者的话12
台湾甲虫入门15
甲虫家族16
甲虫何处寻18
台湾黑色系甲虫图鑑20
鬼艳锹形虫22
长角大锹形虫24
扁锹形虫26
平头大锹形虫28
漆黑鹿角锹形虫30
鹿角锹形虫32
刀锹形虫34
深山扁锹形虫36
大黑艳虫38
大黑粪金龟40
望月锹形虫42
大葫芦步行虫44
葫芦锹形虫46
宽胸大黑步行虫48
豆芫菁50
绫天鹅绒天牛52
黑长回木虫54
黑推粪金龟56
埔里黑金龟58
橙斑花金龟60
姬肥角锹形虫62
钝光回木虫64
矮锹形虫66
垦丁匏胸拟回木虫68
矮粪球金龟70
蓬莱黑艳拟步行虫72
隐翅虫74
巨眼圆回木虫76
绍德铁甲虫78
红胸埋葬虫80
甘藷蚁象82
黑翅萤84
黑脚黑守瓜86
艳胸步行虫88
南华锯角萤90
黑缘红胸叩头虫92
红胸窗萤94
大拟叩头虫96
淡黑红天牛98
拟纹萤100
榕四星金花虫102
大蕈虫104
红纹瓢虫106
双斑埋葬虫108
大卫细花金龟110
橙斑埋葬虫112
林氏粪金龟114
台湾窗萤116
纵纹步行虫118
褐胸铁甲虫120
短刺铁甲虫122
北埔陷纹金龟124
赤星瓢虫126
横纹芫菁128
大伪瓢虫130
台湾四星步行虫132
黄肩长脚花金龟134
三色艳金花虫136
黄星步行虫138
长臂金龟140
黄纹天牛142
兰屿纵条长须天牛144
黄星天牛146
黄纹放屁虫148
黄尾放屁虫150
白条尖天牛152
六星瓢虫154
黑尾长扁步行虫156
港口矮虎天牛158
胸纹赤虎天牛160
大圆斑球背象鼻虫162
断纹球背象鼻虫164
碎斑球背象鼻虫166
圆斑球背象鼻虫168
条纹球背象鼻虫170
琉璃突眼虎甲虫172
星天牛174
四纹金花虫176
白斑筒金花虫178
白缘沟脚叶蚤180
四纹沟脚叶蚤182
绍德细长吉丁虫184
大圆翅锹形虫186
高砂锯锹形虫188
薄翅天牛190
犀角金龟192
台湾巨黑金龟194
大长身叩头虫196
曹德褐骚金龟198
长脚拟步行虫200
杨氏艳回木虫202
粗姬黑金龟204
米象206
东方白点花金龟208
绒尾象鼻虫210
深山小虎甲虫212
松吉丁虫214
岛屿细长吉丁虫216
甘藷猿金花虫218
大鸟粪象鼻虫220

中文名索引222
学名索引223

图书序言

《出版序》观察甲虫乐无穷
张蕙芬 大树总编辑

  自从推出『甲虫放大镜』后,大小朋友询问甲虫的反应格外热烈,显见甲虫家族确实是昆虫中的异数,集人类三千宠爱于一身。为了进一步贯彻作者「以观察代替捕捉」的信念,我们又策划了『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鑑』上下两册,让许多甲虫迷可以好好在野外看甲虫看个过瘾。

  为了考虑一般人的使用需求,我们不用生物分类上的科别来做为编辑的主轴,反而选择了人的感官,即视觉上的颜色来做为整本图鑑的脉络,这样的编辑制作在生物图鑑上是颇富创意的,相信也是容易入门和上手的。

  甲虫家族在台湾少说也有五、六千种之多,要从中选择两百余种甲虫来做介绍绝非易事,着眼点自然以常见为原则,其它有部份稀有或台湾特有的种类也会一併纳入。由作者多年累积的甲虫摄影杰作,透过活泼生动的编辑制作,每个人都可以一窥甲虫的生态,并且实地体验观察甲虫的乐趣无穷。

  昆虫种类的鑑定并不容易,但绝对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台湾蕞尔小岛拥有了丰富无比的生物资源,首要之务自然是制作更多的生物图鑑,让学生、老师或自然爱好者可以使用,才能让自然观察蔚为风气,也会对自然资讯的累积有很大的帮助。

  制作大树经典自然图鑑系列就是希望提供给大众一个接触自然的入门径,不论是喜爱植物、鸟类、昆虫、青蛙、螃蟹或爬虫类,都可找到各自需要的工具书,又加上作者群大多是自学成功,所以方法和观点都可以比较贴近一般人的需求。我们何其幸运居住在台湾,也应该尽我们所能好好认识台湾这块土地,以及所有生活在这里的生物。

作者的话

  甲虫是昆虫界相当迷人的家族,牠们有些体型硕大威武,有些身上拥有难以形容的艳丽颜色,让许多昆虫迷为之疯狂。

  笔者有幸于2008年7月中旬,由天下文化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书『甲虫放大镜』,书中介绍了各种甲虫有趣的生态与美丽型态,传递给许多读者不一样的知识与视觉上的享受,而出版社天下文化以及此书的总编辑张蕙芬女士,在编辑甲虫放大镜这本书的过程中,觉得意犹未尽,甲虫的知识广阔无际,还可以再做更多的延伸,所以有了出版『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鑑』的念头。

  在多年来昆虫界前辈们的努力耕耘下,市面上出版了不少各类甲虫图鑑,甚至有专书介绍锹形虫与天牛等甲虫类别,所以当笔者着手进行甲虫图鑑的编撰工作后,虽然相当兴奋可以将自己对于甲虫的知识,以及多年来拍摄的影像,再度化为书籍与读者分享,但心里却有着不小的惶恐。目前市面上的生物图鑑已如过江之鲫,相当繁多,到底要写出什么样的甲虫图鑑,才能有更多的突破呢?这问题在制作此书的初期,一直在我脑中打转。

  当有人知道笔者要出版甲虫图鑑时,第一句问的就是:「甲虫种类这么多,要怎么介绍呢?」、「不是已经有锹形虫与天牛图鑑了吗,那还要介绍什么甲虫呢?」这些问题就像颗震撼弹般,在我脑中爆开,的确,属于鞘翅目的甲虫家族是昆虫中最庞大的家族,在台湾也不例外,有人估计台湾有一万种以上的甲虫种类,如果真的如此,恐怕笔者寻找一辈子也找不完。

  反覆思索这个问题,我就想起我在野外观察甲虫的经验,还有身旁周遭朋友或读者对于一本便利甲虫图鑑的渴望,所以这些经验与渴望,成为『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鑑』的规划雏型。

  要拍摄到台湾所有的甲虫种类,基本上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所以笔者选择了两百种台湾较为常见的甲虫,或是数量稀少却有特殊意义的稀有甲虫,同时这两百种甲虫全为陆栖甲虫,虽然台湾也有不少种类的水栖甲虫,例如种类不少的龙蝨等,但毕竟观察水栖甲虫有其困难度,再者多年来的拍摄多以陆栖甲虫为主,较少接触水栖甲虫,由于这些因素,本书介绍的种类完全为陆生甲虫,而且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在陆地上观察陆栖甲虫,的确比在水池边或水面上观察水栖甲虫,较为容易入门而且安全性也高,所以这两本图鑑以介绍台湾的两百种陆栖甲虫为主,希望读者从最容易观察的陆栖甲虫上手。

  根据大多数想接触昆虫的读者,也包括我自己多年的经验,许多图鑑过于艰涩,学术性的文字与分类,往往造成与读者之间的鸿沟,尤其大多数读者也许想接触昆虫,但过于学术性的图鑑常带给他们查询上的不便与压力。有鑑于此,笔者想到利用视觉上对颜色的直觉,用甲虫身体上的颜色作为最主要的检索条件,辅以体长大小的排列顺序,希望带给读者更直接而且方便的查询方式,以轻松的阅读查询来认识更多台湾的甲虫。

  除了多年来不间断记录台湾的甲虫与各类昆虫,这三年我开始走向海外,从法国到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目的都是为了六只脚的小昆虫,此举不代表我就要终止记录台湾的昆虫,反而用立足台湾、放眼世界的角度,希望亲眼见证,甚至用我的相机记录那些以前只能在书上看过的有趣昆虫。

  这两年我去了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约四趟,看到无数种美丽的甲虫与昆虫,但感受更多的是热带雨林快速的破坏速度,如果没亲眼坐在飞机上俯视大地,你不会知道有多少热带雨林,已被伐木与种植油棕给取代了,而原本住在雨林中的甲虫,当然都不复存在。回头想想,才知道我们必须要更努力,去揭开台湾各类甲虫与昆虫生态,而且我们要保护的,不只是被冠上保育类甲虫的物种,我们要保护的是甲虫与动物的栖地,不要再让热带雨林的憾事重演。

  百年前法国人法布尔每天坐在树下好几个小时,就只是为了观察记录某一种昆虫,他的着作『昆虫记』百年来启发了无数人成为科学家或保育人士,而对于揭开昆虫的神秘面纱,当然也不能只学习法布尔,科学上的物种鑑定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昆虫的分类学家埋首于研究室,为各类昆虫留下珍贵资料,在此笔者要向他们致敬,对于甲虫的分类,笔者也只能借由轻松的介绍方式,以及努力拍摄的精美图片,希望读者能认识更多台湾的甲虫种类,为得到更多甲虫知识来打好基础。

  何其有幸,笔者在出版叙述甲虫生态的『甲虫放大镜』后,又有机会出版图鑑类的『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鑑』,除了靠周遭许多好友的帮忙,还有张蕙芬总编辑的促成,不然凭我一己之力是很难办到的。在内容上,笔者也以最大的努力,除了花费许多时间去记录与探究野外甲虫的生态,对甲虫的鑑定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难免有疏漏或错误之处,也请各位先进与同好,给予笔者指正。

  透过这两本图鑑的出版,笔者期望有多人能认识台湾的甲虫,先喜爱上牠们,再进而保护牠们,当然最后要保护的是,牠们生存的每一块自然大地。

如何使用本书

  台湾拥有丰富的昆虫资源,其中甲虫更是丰富,种类与数量可谓相当繁多,但对甲虫有兴趣的入门者,或是对甲虫有初步认知的初中阶甲虫爱好者来说,一般图鑑类或昆虫书籍,往往按照学术上「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来规划,而属于「鞘翅目」的甲虫,图鑑的编排就大多以分类上的「科」来做依据,在使用上并不容易。

  对于还搞不清楚眼前这只甲虫,到底属于那一「科」的读者来说,例如「步行虫科」与「拟步行虫科」到底有那里不同,如此一来,比对甲虫就变得像大海捞针般困难,或者得靠翻书的运气,运气不好的话,翻了好几页还是不知道何时会出现。有鑑于此,本书特别利用一般读者对甲虫最直觉的印象,就是甲虫身体上的颜色,利用视觉上的直觉,做为本书分类编排的方式。

  根据甲虫的体色,可以快速查阅书中每一跨页的左页,侧边的颜色区块,主要依据甲虫最显眼的鞘翅颜色,再辅以前胸背板上的颜色,配合上清晰的甲虫照片,应该可以马上找到书中对应的页数范围。

  如果相同颜色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颜色还会再根据甲虫的体长大小,从大到小依序排列,很快的,就可以查到想查的种类了。

  例如,如果想查阅一只鞘翅黑色、前胸背板为橙红色,体长约半公分的甲虫,因为鞘翅为黑色,可以马上参阅『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鑑』上册黑色系甲虫图鑑,根据每一页左侧的颜色区块,还有体长的范围,就可以找到这只甲虫是「甘藷蚁象」。

  相同的,如果一只鞘翅是黄褐色的甲虫,上面还带有黑色斑点,而前胸背板也是黄褐色带有黑色斑点,体长约6~7mm的甲虫,一开始就根据鞘翅颜色,参阅『台湾甲虫生态大图鑑』下册其他色系甲虫图鑑,寻找主颜色区块为黄褐色,区块内还带有黑色斑点的页面,最后根据体型大小,配合上清晰的甲虫照片,相信很快就可以查出是「星点褐金龟」。

  在内文的叙述方面,本书除了维持学术分类上不可或缺的各项资讯,同时将资料条列化,此外,在身体特征与生态习性的描述上,不用一般图鑑艰深且学术性的描述方式,改以贴近读者的叙述,让任何人都可以看得懂。

  相信透过本书「视觉系统」的查询方式,应该可以让读者很快查阅到甲虫的种类名称,第二步再透过文字叙述与图片呈现,以通盘了解每一种甲虫的辨认方式与生态习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簡直是為我這種「甲蟲控」量身打造的!我一直以來都對甲蟲這種生物充滿好奇,從國小時候抓獨角仙、鍬形蟲開始,就對牠們那身披堅硬外殼、體態各異的模樣著迷不已。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就是它的影像品質,那些照片真的是無話可說,彷彿能感受到甲蟲身上的絨毛、牠們複眼的複雜結構,甚至是牠們翅膀上的紋路。每一頁都像是一個小型生態展覽,讓我看得目不轉睛。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圖片的堆砌,它對於每一種甲蟲的生態習性、食性、繁殖方式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是用一種非常生動、易懂的方式呈現。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台灣本土甲蟲的著墨,很多我從未聽過的、或是只在野外匆匆瞥見過的甲蟲,在這本書裡都能找到詳細的解說。例如,書裡對台灣長角仙的幼蟲期、蛹期以及成蟲期的生活史都有細膩的描繪,讓我對牠們的生命週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這本書的資訊量非常龐大,我每次翻閱都能學到新東西,而且越看越覺得台灣的生態系統是多麼的豐富多彩。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在下一次的戶外活動中,帶著這本書去實地考察,看看是否能用書裡的知識,更精準地辨識出牠們的身分。

评分

我必須說,《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這本書,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我一直以來對台灣的生態環境都非常感興趣,特別是那些在我們身邊卻又常常被忽略的小生物。這本書的圖片質量絕對是頂級的,每一張照片都極具藝術感,而且清晰度非常高,能夠捕捉到甲蟲最細微的特徵。更讓我讚賞的是,書中對每一種甲蟲的生態習性、棲息地、以及在台灣分布的詳細描述,都讓我學到了很多過去不知道的知識。我特別喜歡書裡關於獨角仙和鍬形蟲的介紹,牠們在繁殖期爭鬥時的場景,書中用生動的文字和圖片呈現,真的讓人大開眼界。而且,這本書對於台灣特有種甲蟲的著墨,讓我對我們這片土地孕育出的獨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意。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帶著這本書,下次到郊外爬山時,實際去觀察、去辨識牠們的身影,相信這本書一定會讓我對台灣的生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熱愛。

评分

這本《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雖然不是專業的昆蟲學家,但從小就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尤其喜歡在假日的時候到郊外走走,觀察各種動植物。拿到這本書後,我立刻就被裡面的圖片深深吸引,那些甲蟲的照片真是拍得太專業、太生動了,彷彿牠們就活生生地在我眼前一樣!書中對於每一個甲蟲的介紹都非常詳細,不只是名字和外觀,更包含了牠們的棲息地、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等等,而且是用一種很淺顯易懂的方式寫出來的,即使是像我這樣的門外漢也能輕鬆理解。我特別喜歡書裡介紹的台灣特有種甲蟲,像是台灣深山鍬形蟲,牠們獨特的體型和堅毅的眼神,看了就讓人覺得非常震撼。書中還提到了很多關於甲蟲的生態小知識,例如牠們如何築巢、如何覓食、以及牠們之間如何互動,這些都讓我對這些小小的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帶著這本書,下次到山上露營的時候,實際去尋找書裡介紹的那些甲蟲,相信我一定能從中獲得更多的樂趣和知識。這本書真的是太棒了,它讓我更愛台灣這片土地,也更愛這裡的生態。

评分

這本《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真是太有份量了!作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居民,從小就對這片土地上的萬物充滿了好奇,而甲蟲無疑是其中最迷人的生物之一。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豐富的圖片資料所震撼,每一張照片都清晰、生動,彷彿能夠看到甲蟲們在牠們的自然棲息地中悠游。更難得的是,書中對每一種甲蟲的介紹都非常深入,不僅僅是外觀的描述,更包含了牠們的生態習性、分布範圍、以及在台灣不同地區的特殊演化。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台灣特有種的詳細介紹,這讓我對我們這片土地孕育出的獨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例如,書中關於高砂象鼻蟲的棲息地和食性分析,讓我了解到牠們如何在特殊的環境中生存。這本書的內容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能夠更深入地觀察和了解台灣甲蟲的世界。我已經開始計劃帶著這本書,下次去戶外探險時,實際去尋找書中介紹的那些美麗的甲蟲,相信一定會是一次難忘的學習經驗。

评分

拿到《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這本書,我真的有種挖到寶的感覺!我本身是個熱愛攝影的人,尤其喜歡拍攝自然生態,但過去對於甲蟲的知識一直停留在比較表面的階段,這次終於有機會深入了解。書中的照片品質絕對是頂級的,每一個甲蟲的細節都清晰可見,色彩飽和度也很高,彷彿能感受到牠們外殼的光澤和紋理。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各種甲蟲的生態習性描述得非常細緻,例如牠們的食性偏好、求偶行為、甚至是幼蟲的生長過程,都用了非常生動的文字和圖片來輔助說明。我對於書中關於台灣特有種甲蟲的介紹尤為關注,像是黃帶擬燈螢的發光原理,以及牠們在夜晚活動時的景象,都讓我充滿了好奇。而且,這本書的內容編排也相當有條理,讓我能快速地找到我想了解的資訊。我已經開始規劃我的下一次外拍行程,希望能夠運用書中的知識,捕捉到更多精彩的甲蟲生態畫面。這本書不僅滿足了我的求知慾,更激發了我對台灣這片土地上豐富生態的全新熱情。

评分

我必須說,拿到《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這本書,我真的覺得物超所值!我本身對自然生態很有興趣,特別喜歡在假日的時候到郊外走走,觀察各種動植物。這本書的圖片質量非常高,每一張照片都拍得超級清晰、超級生動,彷彿能看到甲蟲身上的絨毛和牠們複雜的複眼。書中對於每一種甲蟲的介紹都非常詳細,不僅僅是學名和分類,更包含了牠們的棲息地、食性、生活習性,甚至還有一些有趣的生態行為。我特別喜歡書裡介紹的台灣特有種甲蟲,像是台灣長角金龜,牠那獨特的體色和線條,看了就讓人覺得非常驚豔。這本書的內容編排也很棒,讓我能夠快速地找到我想了解的資訊。我已經開始期待下一次的戶外活動,想帶著這本書去實際對照,看看能不能親眼見到書裡介紹的那些美麗的甲蟲。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台灣的生態系統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動。

评分

哇,拿到這本《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真的是太令人興奮了!我從小就對這些小小的、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昆蟲著迷,尤其是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有著如此豐富多樣的甲蟲種類,每次到野外露營或爬山,總是不自覺地低頭尋找牠們的身影。這本書的光是翻閱,就已經讓我眼花繚亂,那些照片拍得真是太細膩、太專業了!感覺好像可以直接觸摸到牠們堅硬的外殼,甚至能想像牠們在葉片上爬行的細微聲響。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每一種甲蟲的介紹,不只是單純的學名和分類,更深入地描寫了牠們的棲息地、食性、生活習性,甚至還有一些有趣的生態行為。比如說,我一直對獨角仙的角非常有興趣,書裡就詳細解釋了這個角的用途,還有牠們爭奪配偶時的激烈戰鬥,看了真是讓人驚嘆大自然的奧妙。而且,書裡對台灣特有的甲蟲種類有特別的著墨,這讓我對我們這片土地孕育出的獨特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動。我迫不及待地想帶著這本書,下次去陽明山或墾丁的時候,實際對照一下,看看能不能親眼見到書裡介紹的那些美麗的甲蟲。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圖鑑,更像是一本邀請我們重新認識台灣生態的指南,讓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又加深了一層。

评分

《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這本書,簡直是我尋找已久的「寶藏」!我一直對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在週末的時候到郊外走走,觀察那些小巧卻充滿生命力的生物。這本書的圖片質量非常高,每一隻甲蟲都拍得栩栩如生,彷彿能感受到牠們堅硬的外殼和精緻的複眼。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每一種甲蟲的生態習性、生活環境、甚至繁殖方式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是用一種非常易懂、生動的語言來呈現,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我特別喜歡書裡關於台灣本土甲蟲的介紹,像是那隻美麗的台灣黃角金龜,牠那獨特的體色和線條,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鑑,更是一本充滿故事的生態百科全書,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生態多樣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動。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帶著這本書,下次到山區露營時,實際去對照尋找書中的甲蟲,我相信這將會是一次充滿樂趣和學習的體驗。

评分

當我第一眼看到《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的時候,就被它厚實的份量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我是一個長久以來對自然觀察充滿熱情的人,尤其喜歡深入了解台灣在地生態的各種奧秘。這本書的出現,無疑是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書裡的圖片清晰度令人讚嘆,每一個甲蟲的細節都被捕捉得淋漓盡致,從牠們多樣的體色、紋路,到牠們獨特的肢體結構,都彷彿觸手可及。更讓我感到價值非凡的是,書中不僅僅羅列了甲蟲的名稱和分類,更深入地探討了牠們在台灣各個生態環境中的生存策略。例如,對於分布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帶的甲蟲,書中都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讓我了解到牠們是如何適應各自的棲息地。我個人對書中關於食性部分的介紹特別感興趣,了解一種生物的食物來源,往往能幫助我們理解牠在整個生態鏈中的角色。這本書的編寫方式,讓我感覺作者們是懷著對台灣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才得以如此細膩地呈現這些小生命。它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充滿故事的百科全書,激發了我對周遭環境更多的探索慾望。

评分

這本《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上)》簡直是為我這種「大自然愛好者」量身打造的!我從小就對昆蟲,尤其是甲蟲,充滿了好奇,每次看到牠們在葉片上爬行、在草叢間穿梭,都覺得非常有趣。這本書的圖片質量真的沒話說,每一張都拍得非常清晰、生動,彷彿能看到甲蟲外殼上的紋路和細節。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每一種甲蟲的生態習性、食性、以及在台灣不同地區的分布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呈現。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台灣在地特有種甲蟲的介紹,像是那隻體型嬌小的台灣扁螢,牠的生態習性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圖鑑,更像是一本邀請我們重新認識台灣生態的指南,讓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又加深了一層。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帶著這本書,下次到山區露營時,實際去對照尋找書中的甲蟲,相信一定能獲得更多樂趣和知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