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会成为今日历史系学生的必读参考书。──亨特(Tristram Hunt)
《今日,何谓历史?》这书名带有一个重要却少人注意到的弦外之音。本书各撰文者会乐于参与本书的写作,多少是因为它的书名多了「今日」两个字,让整个问题变得截然不同。这两个字暗示着,只要在一转瞬之间,历史这学科的内容也许就会变得截然不同。换言之,「今日,何谓历史?」这问题承认历史学的本质是流动的。
本书各章探讨了许多历史研究部门今貌,涵盖甚广但并未网罗穷尽。它们原是学术会议论文。目的是庆祝卡尔(E. H. Carr)经久不衰而孕育力强的名着《何谓历史?》(What is History?)出版四十週年。
很多历史发展都会在本书各章被提到和加以分析。今天,即使是社会史最积极的拥护者,也不会再像六○和七○年代时候那样信心满满,认定社会史无所不包。代之以,他们沈潜了下来,接受了一个更稳健、更现实和更有用的日程表︰不再追求研究社会整体的历史,转而视之为研究社会不同方面的历史,透过扩大研究范围和吸纳邻近学门新近的许多变化。
在今天许多人看来,近二十年最重要的发展,却是妇女史与性别史的崛起︰它们因为认识到性别不只是历史理解与分析的有用范畴,还是必要范畴,遂使得世界一半人口的生活和经验得以被重新开启。
今天,许多最顶尖的历史学家都主张,从解释走向理解、从原因走向意义,让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变得细致多了。无疑,不同历史学门的大批好作品都足以为此说提供佐证。然而,它大概又不是全对的,因为正如卡尔一再强调,历史学家既推动了历史过程,又受其束缚。每一代历史学家都自称找到打开历史祕密的新钥匙——我们这一代亦不例外,而下场说不定也是一样。这是因为,我们的主张还没有经历过时间的考验。二十年之后,说不定历史学家的关心会变得非常不同,而且会莞尔于我们这一代怎么会自信满满,深信揭示历史的「意义」乃是历史研究的核心任务。
作者简介
大卫.康纳汀(David Cannadine)
伦敦大学历史研究中心所长,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历史讲座教授。着作众多,包括《过去的欢愉》(The Pleasures of the Past)、《我们时代的历史》(History in our Time)、《阶级在英国的兴起与没落》(The Rise and Fall of Class in Britain)和《装饰主义:英国人怎样看他们的帝国》(Ornamentalism: How the British Saw their Empire)等。他也是历史刊物《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和《历史论评》(Reviews in History)的主编。
理查.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冈维尔暨凯厄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院士。着有十部作品,包括《为历史辩护》(In Defence of History)和最近期的《说希特勒谎话》(Telling Lies about Hitler),后者研究的欧文诉讼案(Irving Trial)。
保罗.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
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克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院士。写过三本谈斯巴达和一本谈阿里斯多芬尼(Aristophanes)的书,编过三本论希腊和雅典史学的论文集。最近期的作品为《希腊人》(The Greeks)、《德谟克利特和原子论者的政治》(Democritus and Atomistic Politics)、《希腊人:文明的考验》(The Greeks: Crucible of Civilization)。他是《剑桥插图古希腊史》(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ncient Greece)的主编,「古代史主调」(Key Themes in Ancient History)丛书和「古典界/面」丛书(Classical Inter/Faces)副主编。
安娜贝尔.布雷特(Annabel Brett)
剑桥大学冈维尔暨凯厄斯学院院士,着有《自由、权利与自然》(Liberty, Right and Nature)等,编有《皇帝与教皇的权力》(On the Power of Emperors and Popes)等。
琳达.科利(Linda Colley)
伦敦政经学院历史系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在她许多着作中,畅销的《不列颠人:熔铸一个国家—一七○七至一八三七》(Britons: Forging a Nation, 1707-1837)赢得过沃尔森史学奖(Wolfson Prize)。
苏珊.佩德森(Susan Pedersen)
哈佛大学历史教授。着有《家庭政策与福利国家的起源:英国与法国(一九一四至四五)》(Family Polic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Welfare State: Britain and France, 1914-45)等,曾与曼德勒(Peter Mandler)合编《维多利亚时代人之后:现代英国的私人意识与公共义务》(After the Victorians: Private Conscience and Public Duty in Modern Britain)。
欧文.赫夫顿(Olwen Hufton)
牛津大学利佛休姆(Leverhulme)研究教授,莫顿学院(Merton College)院士,英国学会(British Academy)和皇家历史学会(Royal Historical Society)会士。作品包括《欧洲:特权与抗议(一七三○至一七八九)》(Europe: Privilege and Protest 1730-1789)、《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女性与公民权界限》(Women and the Limits of Citizenship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她的前景:西欧妇女史,第一部(一五○○至一八○○)》(The Prospect Before Her: A History of Women in Western Europe, I: 1500-1800)。
米丽.鲁宾(Miri Rubin)
伦敦大学玛莉皇后学院(Queen Mary)欧洲史教授及研究主任。曾在剑桥、普林斯顿和牛津执讲席。着有《基督圣体节:中世纪晚期文化中的圣餐礼》(Corpus Christi: The Eucharist in Late Medieval Culture)、《异教徒故事》(Gentile Tales)等,编有《架构中世纪的身体》(Framing Medieval Bodies)。她正在撰写《企鹅版新英国史》(The New Penguin History of Britain)的中世纪晚期卷。
爱丽丝.凯斯勒—哈理斯(Alice Kessler-Harris)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妇女劳工史方面的着作众多,最近期的一本为《追求平等:性别怎样形塑美国的经济公民权》(In Pursuit of Equity: How Gender Shaped American Economic Citizenship)。曾与人合编《保护女性:欧洲、澳洲和美国的劳工立法(一八八○至一九二○)》(Protecting Women: Labor Legislation in Europe,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 1880-1920)和《作为妇女史的美国史》(U. S. History as Woman’s History)。
菲力.费尔南德斯—阿梅斯托(Felipe Fern?ndez-Armesto)
伦敦大学玛莉皇后学院历史教授。着作众多,包括《文明:文化、野心与大自然的转化》(Civilization: Culture, Ambi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千禧年:过去一千年的历史》(Millennium: A History of the last Thousand Years)和《真理:一部为困惑者而写的历史与指南》(Truth: A History and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译者简介
梁永安
台湾大学文化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东海大学哲学博士班肄业。曾译有《孤独》、《四种爱》、《Rumi:在春天走进果园》、《永恆的哲学》、《耶稣行踪成谜的岁月》、《隐士》、《英雄的旅程》、《在智慧的暗处》、《下一个基督王国》、《史尼茨勒的世纪》、《文化与抵抗》、《启蒙运动》、《1英镑过1天》(皆立绪文化出版)。
这本书的副标题「开创性的历史学研究方向」确实很吸引我,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新闻、短视频、甚至AI生成的内容淹没,常常会感到困惑: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的历史?这本书提出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当下对于“历史”概念本身的根本性思考。我一直觉得,历史不只是课本上那些冰冷的年代和事件,它更是一种叙事,一种我们如何理解过去,进而影响现在和未来的方式。市面上很多历史著作,要么过于聚焦某个特定的时期或人物,要么就是宏大叙事,缺乏对研究方法论的深入探讨。这本书的名字让人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比如,历史学家是如何从零散的资料中构建出连贯的叙事的?在这个大数据和数字人文的时代,新的史料获取和分析方式又会如何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它会不会去探讨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声音,例如女性、少数族群、或者普通人的生活?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能够引导读者一起去思考“何谓历史”这个基本问题,并从中获得启发,让我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有更敏锐的历史判断力,不被轻易带偏。
评分光是书名本身就够让人眼前一亮了,特别是「开创性的历史学研究方向」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学术前沿的好奇心。身为一个对历史学科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常常感到,虽然市面上不乏优秀的历史著作,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对既有史料的解读和整理,或是围绕着特定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挖掘。而这本书似乎承诺了更进一步的视野,它不是在讲述“某个”历史,而是在探讨“历史是什么”这个更宏大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才是真正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例如,当代的后现代史学思潮,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客观性叙事?数字人文的兴起,又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哪些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这本书会不会触及这些议题,去解析那些引领历史学界走向新方向的理论和实践?我尤其期待它能介绍一些非常规的、打破了学科界限的研究案例,比如如何利用文学、艺术、考古学甚至科技领域的视角来解读历史?如果它能展示出历史学如何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催生出全新的研究范式,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不止于提供知识,更在于启迪我们如何去“做”历史研究,如何跳脱出旧有的框架,去发现新的历史可能性。
评分刚看到这本书的标题「今日,何谓历史?:开创性的历史学研究方向」,就觉得一股清流扑面而来。在充斥着各种“历史解密”、“惊人发现”的时代,这本书仿佛在提醒我们,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究竟在研究什么?“历史”这个概念,本身就已经充满了哲学和方法的探讨空间。它的副标题「开创性的历史学研究方向」更是勾起了我的强烈好奇心,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读物那样,而是更侧重于“方法论”和“前沿性”。我非常想知道,它会如何解释“何谓历史”这个在当下尤其重要的议题。例如,在人工智能可以生成逼真历史叙事的今天,历史学的独特性在哪里?又或者,当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历史研究是否需要发展出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介绍一些我闻所未闻的、非常规的历史研究领域,比如,如何将环境史、疾病史、性别史、甚至微观史等新兴的研究领域,融入到对更宏大历史进程的理解中?如果它能展示出历史学研究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它如何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那这本书对我而言,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坦白说,书名「今日,何谓历史?」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哲学意味,它促使我去思考,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时代而演变的。过去,我们可能将历史视为是一套已经被书写好的、不可更改的过去,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视角的涌现,历史的边界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本书的副标题「开创性的历史学研究方向」更是直接点明了它的野心,它似乎想要引领我们去探索历史学前沿的一些新课题。我个人非常好奇,它会不会去讨论,在数字时代,历史研究的“史料”概念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例如,社交媒体上的言论、网络论坛的讨论、甚至游戏中的虚拟世界,这些是否也可能成为未来历史学家研究的宝贵资源?它会不会去介绍一些颠覆性的研究案例,比如如何利用计算史学来分析大规模的文本数据,或者如何通过口述史的方法来记录那些在官方档案中不为人知的声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历史的工具和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持续被建构、被解读的动态过程。
评分读到书名「今日,何谓历史?」的时候,我脑中闪过无数的画面。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历史的定义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或者说,我们对历史的感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的教科书,提供的是一套相对固定、权威的叙事,但现在,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无数相互矛盾的“历史版本”,甚至是由AI生成的“历史故事”。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辨别、去理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这本书的副标题「开创性的历史学研究方向」让我觉得它可能不是一本仅仅停留在“讲故事”层面的书,而是要深入探讨历史研究的“方法”与“边界”。它会不会去讨论,在面对海量、碎片化、甚至真假难辨的信息时,历史学家应该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是否会介绍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如何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视角来重塑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那些“被遮蔽的历史”的关注,比如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个体经验、地方性的记忆,甚至是日常生活的变迁。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才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