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拿破崙成为法国皇帝前,遭遇过哪些历练?现代音乐之父巴哈,如何创造出感人的音乐?残而不废的海伦凯勒,如何对抗命运中的挫折?……
「世界名人传记」精选二十五位世界名人的故事。真实呈现当时的环境与文化背景,从中体验名人所经历过且发人省思的事件,进而了解孕育名人的历史背景、人物特色及发展过程。在阅读名人传记的同时,无形间会将其行谊视为典范,淬励自己,让孩子培养积极、乐观进取的处事态度。
每一册以连环漫画的方式叙述一位世界名人的生平,除了穿插一些专栏和旁註外,书末还附有问答、解说及年表,提供丰富详实的相关资料,使读者对书中主角有完整而适当的认识。
《世界名人传记》书目
已出版
1.释迦牟尼
2.凯撒
3.哥伦布
4.达文西
5.米开兰基罗
6.伽利略
未出版
7.牛顿
8.巴哈
9.华盛顿
10.莫札特
11.拿破崙
12.贝多芬
13.安徒生
14.林肯
15.南丁格尔
16.诺贝尔
17.爱迪生
18.居里夫人
19.莱特兄弟
20.甘地
21.史怀哲
22.邓肯
23.爱因斯坦
24.海伦凯勒
25.华德狄斯耐
本书简介
文艺复兴的巨擘——米开兰基罗
米开兰基罗出生于佛罗伦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由于母亲身体羸弱,米开关基罗自幼即託养在採石工人家里。耳濡目染的结果,米开兰基罗小小年纪就学会了使用石匠的基本工具——鎚子和凿子。
十四岁邢午,经好友格兰纳西的引荐,米开兰基罗正式受教于当时的绘画大师奇兰朵。一年后,奇兰朵又推荐他进入佛罗伦斯大公罗伦兹所创办的雕刻学园习艺。经当时硕果仅存的雕刻大师白图多的指点,米开兰基罗开始了他历时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
在雕刻学园习艺时,他以一座「牧羊神」雕像获得罗伦兹大公的赏识,而得以进入麦第钖宫中,与其家族平起平坐,并受教于「柏拉图书院」的学者,这对他日后的创作生涯颇多助益。
米开兰基罗曾经侍奉过七位教皇和多位主教。其中以教皇朱利亚二世和保禄三世最能欣赏他的才华。王公贵族为他提供庞大的家庭负担,使他得以安心地创作,而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旷世鉅作:「悲叹圣母像」、「大卫像」、「昼」、「夜」、「晨」、「昏」、西斯汀壁画、「最后审判」等等,这是米开兰基罗为世人留下的艺术盛宴,供后人享用不尽。
在米开兰基罗八十九年的生命旅程中,虽曾拥有过格兰纳西、陶马索这两位知己诚挚的友情,以及一段相逢太迟的爱情,但家人和教皇却对他有着无尽的需索:金钱与作品。在他痛苦、无助又孤寂的时候,只有石头能抚平他的哀伤;鎚凿让他找到了生存的力量。临终时,他留下了三句遗言:「把灵魂留给上帝,把身体留给自然,把财物留给最亲近的家属。」多么坦然无欲的灵魂!他的一生和他最熟稔的石块一样——孤寂,但却永恆。
终于抽时间翻开了这本期待已久的《米开朗基罗》,刚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低调却充满力量的排版吸引了。我一直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跨越时空,依旧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这本书仿佛就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那个辉煌时代的艺术宝库,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感受那些石雕和壁画背后蕴含的澎湃情感与精湛技艺。翻开第一页,就被书中那些高清且色彩饱满的图片所惊艳,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仿佛能触摸到大理石的冰凉,感受到颜料的厚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些鲜为人知的早期作品的介绍,那些在主流艺术史中可能被忽略的片段,在这里却被赋予了应有的重视,让我对这位艺术巨匠的创作历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欣赏作品本身,书中对于米开朗基罗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以及他与其他艺术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艺术鉴赏,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最好的致敬方式莫过于深入了解他的创作动机和思想渊流,而《米开朗基罗》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将这位艺术家神化,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辉煌与挫折。书中对艺术家早年经历的细致描绘,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学徒,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宗师,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不易。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他与教皇、贵族以及其他艺术家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这些互动不仅影响了他的创作,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艺术与权力、宗教与世俗的紧密联系。书中的一些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艺术家本人的书信,使得整个叙述更加可信且富有深度。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对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一种超越单纯艺术欣赏的启迪。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以来都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而《米开朗基罗》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作品背后哲学思考的解读,它不仅仅罗列了作品的名字和年代,更深入地挖掘了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过程中所秉持的理念,他对人性的洞察,他对神圣的敬畏,以及他对自由意志的探索。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在欣赏那些宏伟杰作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身的生活和信仰。书中那些关于艺术家性格塑造的章节也尤为精彩,一个天才的灵魂,往往伴随着怎样的孤独与挣扎?米开朗基罗身上那种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以及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漠,都让人在敬佩之余,也感受到一丝悲悯。他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个真实存在、有血有肉、有着自己喜怒哀乐的凡人,正是这种真实感,让他的艺术更具感染力,也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简直是一场盛宴。我一直以为自己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已经相当熟悉了,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那些前所未有的视角和细节图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认知是多么浅薄。书中的排版设计极为用心,每一页都经过精心布局,使得文字与图片和谐共存,互为补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大卫》和西斯廷教堂壁画的深度剖析,那些我曾无数次在图片中见过的作品,在这里被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书中对《创世纪》中“亚当的创造”这一幕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米开朗基罗在构图、色彩运用以及人物动态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以及他如何将宗教故事赋予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每一幅作品的呈现,都配有详尽的文字说明,不仅解释了创作背景和象征意义,还分析了艺术家在技法上的创新和突破,让我仿佛置身于艺术家的工作室,亲眼见证他如何将一块冰冷的石头,化为震撼人心的生命。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的不仅仅是对米开朗基罗个人艺术生涯的认知,更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极限的震撼。每次翻阅,都仿佛进行一次精神的朝圣。书中对于“最后的审判”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我曾无数次在图片中看到这幅壁画,但书中对于其中人物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整体构图的解读,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米开朗基罗在表现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上所达到的巅峰。那种恐惧、绝望、希望与救赎交织在一起的画面,仿佛能直接穿透屏幕,直击观者的内心。此外,书中对艺术家晚年作品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他艺术风格的演变和深化,即使在年老体衰之时,他的创作热情依旧不减,依然在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即使是对于不熟悉艺术史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的意义,以及它如何能够超越时间,成为人类文明永恒的瑰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