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抓不住的北京天际线:东富,西贵,南贱,北贫

你抓不住的北京天际线:东富,西贵,南贱,北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越窜越高的天际线下,北京还有多少古城风貌?
都21世纪了,谁烤鸭还吃全聚德、逛街只知王府井?
旅游书上鲜少述及的北京秘辛,从LOFT前卫艺术村到庶民美味褡裢火烧
唯有道地北京人才描绘得出这新古并济的万千风情!

本书特色

  提起北京,浮现脑海的是什么?如果只识烤鸭、胡同、紫禁城,那你还停留在20世纪。

  邱竟竟,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远嫁异乡,却在携家带眷重返儿时故居,惊诧发现北京样貌急速转变,那越窜越高的天际线,几乎要教她难以辨识。

  于是她拟定完备计画,开始走访曾踏足、定居的北京巷弄,透过洗练文字、精彩相片,带我们一一回溯,新旧北京转变瞬间的万种姿态──环路798工厂如何变身现代艺术村?秀水街为何教男人听而生畏?

  城北九门小吃今昔有什么差距?城南八大胡同其实是老北京最大红灯区!
骑单车逛城中紫禁城,可比皇帝还威风!城东为何只谈老宅子?为何连运送木材、食粮都得限定城门?斗蛐蛐儿为何独盛城西?大宅门就是知名电视剧「大宅门」场景?

  「东富,西贵,南贱,北贫」是北京的一句老话,而如今呢?不论是怀旧惊奇遗憾兴奋,只有老北京才能精准道出箇中滋味。想一探北京古老的风华、前卫的风貌,唯有邱竟竟;唯有《你抓不住的北京天际线》!

作者简介

邱竟竟(Jing Jing Thomas)

  五○年代生于中国北京,七○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八○年代留学英国。

  自小个性独立自主,异邦生活教她重新归零,为人妻母则是人生另一阶段的体验。

  然而内心却彷彿缺了什么似的,总感觉迷失、困惑甚至无助,即便重返校园攻读电脑语言C++、翻译技巧、广告文案;即便再度投身职场,依然无法填补那无以名状的什么……一场美丽的意外,教她动笔开始书写旅行散记,写着写着竟然逐日感觉到生命的圆满与丰盈,就此欲罢不能,开始以笔纪录生活、以影像书写生命,终于感觉生而无憾。

  已出版作品:《橙色诱惑》、《千万别去埃及》(高谈文化出版)、《冬季的法国小镇不寂寞》(高谈文化出版)等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引子

北京城北|Beijing: The Northern Quarter
一、走兵车的「德胜门」和走粪车的「安定门」| Grand Gates for the Garrison -and the Night Soil?
二、与南锣鼓巷不期而遇|Stumbling Upon Eight-Legged Alley
三、盛名之下的「九门小吃」|Treats from the Nine Heritage Snack Houses
四、国子监的困扰|Guozi Mansion Obsession

北京城南|Beijing: The Southern Quarter
一、在前门大街瞻前顾后|Looking Ahead and Behind in Qianmen Street
二、大栅栏里的那些悠悠岁月|Distant Memories Flow Sedately in Dashanlan
三、少了脂粉气的八大胡同|The Faded Eight Alleys of the Fallen Angels

北京城中|BeijingThe Heart of the Kingdom
一、皇城与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 and the Royal Quarters
二、天安门原是个封闭的T型广场Tian’anmen Square – Not a Square But a‘T’

北京城东|Beijing|The Eastern Quarter
一、走木材的「东直门」和走粮车的「朝阳门」|The Grand Gates for the Crops and the Lumber
二、胡同里的老宅子|The Old Courtyard Houses

北京城西|Beijing: The Western Quarter
一、城西的「西直门」和「阜成门」 | The Grand Gates for the Water and the Charcoal
二、大宅门的宿命|The Fate of the Mansions
三、斗蛐蛐儿|Let’s Bet on Fighting Crickets

北京的环路|Beijing: Rings Around the Quarters
一、环路的势在必行|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Rings 
二、十六岁的单车|Cycles and Cyclists
三、被后现代艺术宠坏的798工厂|Dazzling Post-Modern Art 146
四、男人说,最怕跟女人去秀水街|Men:”The Worst Thing isShopping in Xiushui With a Woman”
五、千万别去「潘家园」Don’t Go To Panjiayuan

图书序言

作者序

那是一个trigger。

  是的,trigger。这是个再恰当不过的词了。对不起,因为一时在中文里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词,我只好借用英文,幸好地球村形式,整个世界早已不见母语与非母语的界限。将trigger中译,字面上的意思是,引发,引爆器;或是由某些积蓄已久的事情引起反应(或一连串事件)的行动(或冲动等)。

  二○○六年夏天的一个溽热的下午,我们一家人在前门大街寻找全聚德烤鸭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事情变得有点儿不那么对头。

  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绝,如此让人措手不及。

  真的是让人措手不及。

  如果那天我的两个孩子不嚷嚷着要吃烤鸭,如果我先生不在附和之后提议去前门的全聚德吃烤鸭,如果我们到了前门大街后如愿以偿地吃上了烤鸭,那么就不会有什么「以后」了。

  也自然,没有「以后」,也就没有接下来的动机要写今天这本书了。

  当然,这样说也不那么完全准确,人们不是完全没有看到了周围很多事情正在发生变化,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

  近百年来,北京变得越来越像东京,越来越像纽约、香港、芝加哥等国际都市,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楼,宽阔平坦的行车大道,栉比鳞次的商业大厦,彷彿一个恍惚,那个明黄色琉璃瓦上覆盖着冬天厚厚的积雪和散发着烤白薯焦甜气味的北方古都,便悄然而迅速地在人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了。

  尽管我一直都住在国外,可我每年暑假回北京旅行的时候,都会吃惊地发现,北京正逐步变得不那么北京了。

  只是这种发现仅仅停留在感受的表层,还混合着些许沾沾自喜。

  看到自己从小长大的城市开始变得时尚、繁荣,似乎自己的脸上也无形中涂上了一层光彩。

  事实上,我们那天到了前门以后,并没有吃到烤鸭,也没有去到全聚德烤鸭店,而是还没有推开出租车的门,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OMG – Oh my god!整个正阳门对面的东西两侧被粗糙搭建起来的巨型围挡铺天盖地地遮掩着,已经在推土机的碾压下变成废墟和正在变成废墟的老旧建筑颓废地四处散落,等待拆迁的大小店铺在「血本无归」的拍卖横幅旁起劲地向路人兜售商品,乘机抢购的顾客拎着大包小包在人群中忙碌地钻动,整个前门大街如同大难临头似的显示出一派世界末日的衰败景象。

  我们不知所措地寻问路人,被告知,「连这都不知道。前门大街要进行大规模改造啊。」

  方才恍然大悟。随即又茫然,接着问,「大规模改造?那么商店都关门吗?全聚德还营业吗?」

  路边马上有人插嘴,「还营什么业。都拆了。」

  「那去哪儿吃烤鸭呢?」我们的孩子仍旧念念不忘此行的目的。

  「有很多地方可以吃烤鸭呢。」路人全乐了。「你们是第一次来北京吧?如今在北京,吃烤鸭不仅仅去全聚德,有名的还有九华山,金百万,利康,小王府,大董,长安壹号。」

  「长安壹号?怎么听起来像是一艘火箭?」我没敢声明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因为这些年北京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不仅常常辨不清东西南北,而且还隔三差五地到处迷路。有一年回国,我甚至连我爸爸住的楼房也找不到了,原因是为了美化城市,他们住的那片住宅建筑一律漆成了暗红色,于是眨眼功夫,整个小区的原有相貌便面目全非了。我的一位从娘胎里生下来就住在北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的朋友告诉我,别说是我这个背井离乡的人,就是她,若是一年没怎么出门逛商店,也会彻底认不出某些曾经非常熟悉的地方。

  我不得不相信,那些从外省各地迁徙到北京来的「北漂一族」,恐怕比我更认得北京呢。

  「长安壹号就在王府井东方君悦酒店里。火得很呢!」一个操着江南腔的平头小伙子热心地说。

  就在王府井?既然如此,我先生说,不如去那儿,因为儿子正好要去王府井书店买书,一举两得。

  我说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况且第二天就要乘飞机回荷兰了,如果今天下午吃不上烤鸭,那意味着至少要等到明年度假回来的这个时候。于是便全家去了王府井。

  自然,我们吃到了烤鸭,很美味,很满足,但是心里却隐隐着一股说不出道不明的遗憾。是因为长安壹号?还是因为全聚德?还是因为前门大街?

  我也不知道。

  「长安壹号」无可挑剔。除了那名字,我无论如何也很难将它那或武器或坐标式的称唿与香酥脆亮的烤鸭连系到一起。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深刻印象。

  我确实喜欢它里面西洋式开放厨房的设置。优雅的棕色和白色为主打的室内家具,剔透的玻璃隔墙里通红的炉膛和跳跃的火苗,袭人的香气诱惑地弥漫在厅堂的每一处角落,衣香鬓影的人们正襟危坐浅酌慢饮,笑容可掬的侍者娴熟地片出脆嫩的鸭肉并且同时娓娓道出它的来龙去脉,这使我不由得联想到前年在法国铭悦酒庄里,那为我们开启香槟的面孔红润的年轻人,也是同样的殷勤,也是同样的亲切,也是同样的训练有素。

  那鸭子烤得恰到好处,不肥不瘦,柔韧有余。配上凝脂般的甜面酱,糯软的薄饼,大红漆盘托着的绵细白糖,精心切好的黄瓜、葱丝、蒜泥,全都精心设计得让人忍不住赞美。

  可我心里还是觉得有什么不大对劲。

  北京。

  民国的时候叫做「北平」;清朝的时候叫做「京师」;明朝的时候叫做「北京」;元朝的时候叫做「大都」;宋辽金朝代的时候叫做「燕山府」;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时候叫做「幽郡」;秦汉朝代的时候叫做「广阳」;春秋战国的时候叫做「蓟城」;史前的时候叫做周口店山顶洞人的「乱石岗子」。 

  从乱石岗子到气势恢宏的都市,北京经历了五十万余年缓慢而又令人眼花撩乱的变化。山峦渐次趋向缓和,河流逐步蜿蜒汇集,大片大片的坡地被一代代饥饿的定居者开垦和占有,成群的房舍以令人惊奇的速度向四面伸展,纵横交错的街道宛若迷宫一般变幻莫测,断断续续的围墙层层相护此起彼伏,然后有了城池,然后有了庙坛,然后有了宫阙,然后在迄今为止七百多年前的时候,从北方的大漠游牧草原崛起的蒙古帝国,长驱直入占据了中原领土,建立了新一轮的统治王朝,规画了新的国都,同时构架起了一条贯穿整个城市正心的中轴线。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当然,巴黎,华盛顿,坎培拉,纽约也有中轴线,但它们都没有北京的中轴线那么绵延、那么笔直、那么中庸。

  由南往北,中轴线上共有二十一座跌宕起伏的建筑,依次是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干清门、干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殿、地安门、鼓楼、钟楼。浩浩荡荡,前唿后拥。

  中轴线的正中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显然,此种设计迎合了「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理念。这个被世界公认为最宏伟的皇家住宅,实际上是由无数的精致的小四合院组成的巨大的四合院联体宫殿,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周边围有森严的红墙和四座高耸的城门,以及萧瑟的护城河。历时五百多年,中国最后两个封建朝代的二十四个皇帝,在这个曾经被称为「紫禁城」的皇宫里度过了绮丽而又沉重的岁月。

  护城河外面是皇城。以中轴线为界,左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后边环绕着景山,北海,中南海等皇家御园。其间隔部分遍布有管理皇家事务的众多衙署和仓储。据说在明朝时,曾经住有十万多的太监和宫女,即使在清朝,也有四万多宫廷内侍,终日忙碌于众多的御用作坊和库房里。然后围拢着皇城的是又一层壁垒森严的城墙和七座重兵把守的城门。

  皇城之外,同样以中轴线为界,是两侧如棋盘般齐整的街道胡同和排列对称的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民居,数以万计的臣民百姓们,世代相安居住在一起,这就是老北京的内城,安全地包围在周长二十四里的城墙和九座敦实的城门的护卫之下。

  内城之外,明朝的时候,又扩建了一圈外城。更多的街道和民居依然以中轴线为界,向东西两侧大面积地伸展出去。稍远之处,是历代皇帝每年冬至和夏至时分祭天祈谷的天坛和先农坛,曾经空寂辽阔。而后数百年之间,御道两侧逐渐开辟出来越来越多的热闹的街市:猪市口、鲜鱼口、煤市街、粮食店、布巷子、观音寺、珠宝市,以及银号、钱庄、茶楼、旅店、饭馆、戏园、妓院、各省会馆,一度成为京师最繁华的地方。外城的城墙和七座城门,比起内城的略矮,用来镇守北京。

  这就是北京古城。

  若是从空中俯瞰,它呈现出来的是非常整齐的格局,正北,正南,正东,正西,相互垂直,结构清晰,井然有序。

  据说,这是七百多年前策画城市设置时,依据古书《周礼.考工记》中「皇权至上,宫体为主」的准则,规范出来的。

  古人的思维显然自成逻辑。

  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每当日暮时分,便传出巨大而有规律的报时声,内城和外城的十六座城门,遂在这钟鼓齐鸣的悠长回盪之中,将镀铜铆钉的双扇大门分三次缓缓关闭。正在赶路的行人和马车,于是匆匆加快脚步穿过城门,直至最后一次钟声,城门彻底合拢,交通渐渐终止,随即开始净街,然后全城陷入一片寂静。

  难怪,那时候没有电灯,没有电影电视,没有夜总会,没有歌厅酒吧,甚至没有钟表,到了晚上,四周漆黑,在微弱的煤油灯伴陪下,实在也十分扫兴,无事可做,自然就早早上床睡觉了。

  所以那时候人的睡眠比现在充足,精神头儿大,天刚亮就起床了,起床时听到的第一个声音,便是钟鼓楼悠悠回盪的钟声鼓声,接下来所有的城门又重新开启。赶大车的,挑担子的,骑毛驴的,牵骆驼的,熙熙攘攘闹闹哄哄开始上路。城市重新甦醒,又开始了另一天的生活。

  这是一幅多么田园式的图景。人们日升而出,日落而入,在悠远苍凉的钟鼓声中,过着周而复始单调而又平静的生活。

  可惜,这样的情形,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已经永远定格在发黄的黑白老照片里了。

  就像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十有八九都不尽人意。

  自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北京老城就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先是延续了六个世纪的钟鼓楼的报时声音,随着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被驱逐出紫禁城后,不宣而告地终止了;然后是中轴线上莫名奇妙地拆除掉了三座巍峨的建筑,以及四周的城墙和城门不由分说地被陆续轰倒推平;接下来是古老的胡同和四合院濒临大面积的拆毁……而变化的理由,是为了让道路宽阔平坦、为了让铁轨任意伸展、为了让高楼遍及各个角落、为了让周围更加乏味无趣,于是,近百年来,北京已然再不是北京了。

  我知道,我是在想念过去那北京老百姓们曾经最熟悉的「烧鸭子」。那配着大块糖渍蒜头、清白葱、手(手干)饼、老黄酱,以及枣木灸烤出来的焦黄迸脆的烤鸭,外加用青口白菜熬煮出来的浓郁的鸭骨汤,一股脑儿的在人声鼎沸的老馆子里热热闹闹吃喝起来的地道劲儿。

  我为前门大街全聚德老店的关门遗憾、为正在改造的前门大街遗憾,不知道在它们改头换面之后,会是怎样的一幅情形?也许比以前更好、也许比以前更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再也不是原来那个百多年前建于明朝时的老前门大街了。

  就像此时此刻在「长安壹号」里料理出来的鸭子,好看、好吃,却是另一种意味的好看好吃。

  然后我突然意识到,北京城里正在发生着某些让人始料不及的变化。这变化其实早就发生了,只不过我一直都没有在意,然而如果我再不在意,这些变化便很有可能从四面八方迅速淹没过来,彻底地改变这个我曾经生活过的城市。

  于是我想到了我蹒跚学步时住过的城北的狭窄小胡同、幼稚童年和青涩少年时住过的城南的曲折街巷、入社会工作后每天骑着自行车路过的覆盖着浓密树荫的城东的宽大马路,以及读大学时……那些过往的点点滴滴。

  如今它们都还在吗?

  我怎么以前从来都没有想过,回这些地方看看呢!信不信由你,这些年;我是说离开中国这二十年,甚至,离开中国以前,从我长大搬过几次家,离开过去曾经住过的老房子老胡同以后,就真的再也没有回去过。

  为什么呢?

  我不知道。大概是这些地方我早已将它们埋藏在记忆深处,没有trigger,它们就一直默默无息地尘封在那儿。

  好在,冥冥之中,它们忽然躁动起来。

  于是二○○六年夏季,暑假最后一天的傍晚,坐在「长安壹号」舒适的短靠背软椅上,酒足饭饱之后,对着窗外的长安街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我开始认真盘算起来,明年再回北京,一定要安排时间到我过去曾经住过的地方去看看,不然的话,也许就会像刚才我们在前门大街面对的景象那样,我过去的生活轨迹很可能在推土机的碾压下,彻底地消失了。

  我不能再犹豫了。

  谁知道以后再回北京的时候,周围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奥运会加速了北京古城脱胎换骨的速度,中国执意要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经过重新打造过的现代化的闪闪发亮的国际大都会。

  而我,也要执意去做的,是尽量赶在这之前,去看看那些我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不光为我自己,还为了我的那一双儿女。他们有一半是中国血统,所以不管怎么说,他们应该知道更多一些的自己老祖宗的背景。再说他们也许会对那些老胡同老房子感兴趣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