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表现法之一般概念:
1-1表现法之概念
1-2广义的建筑表现法
1-3表现法之重要性
1-4建筑表现法之流程
1-5图面安排的一些原则
1-6序列式的套图
1-7表现法之特性
1-8各单元之组合及安排
1-9单张图面的表现法
1-10独特表现风格之建立
二、构图计划
2-1构图之成败
2-2人的眼睛
2-3趣味中心
2-4趣味中心之位置
2-5趣味中心之重复
2-6对称与均衡
2-7树木在构图中之角色
2-8构图三要素--统一、强调、平衡
2-9构图之精练
三、配置的主从概念
3-1传统建筑的佈局手法
3-2建筑群整体规划与建筑空间处理的特征
3-3配置的一般技巧
四、平面计画之开展
4-1平面的主从空间概念
4-2平面主从空间建立的原则
4-3平面主从空间与立面造型之唿应
4-4空间量体之计算
4-5平面配置与基地特性
4-6平面设计与模矩应用
4-7结构系统与模矩
4-8有所谓万能平面吗
五、平面之表现技巧
5-1前言
5-2图面之表现技巧
5-3线条之种类
5-4线条之优劣
5-5徒手画法
5-6模矩方格之应用
5-7平面图绘制之顺序
5-8不同空间的表现方法
5-9平面之细部设计
5-10空间中安排家具之技巧
5-11停车场
5-12绘图技巧与图面表现
六、彩色世界的异教徒--黑、白、灰
6-1构图之技巧
6-2色调的单纯化
6-3黑、白与灰色的感情
6-4明暗构图的数个原则
6-5工具与技法
七、立面的构成要素
7-1平面与立面的互动关系
7-2立面构成三部曲
7-3立面要素及组合
八、立面之表现技巧
8-1前言
8-2立面表现技巧的几个原则
8-3剖面的表现技巧
8-4配景的画法
8-5粉彩之应用
九、快速设计的灵魂-透视
9-1透视图的重要性
9-2透视图的分类
9-3简易透视求法
9-4成角透视之简化及点景之配置
9-5透视之构图
十、上彩之技巧
10-1前言
10-2快速表现法所使用的工具及材料
10-3麦克笔
10-4配色
10-5色彩特性及配色原则
10-6推荐配色法
10-7配色理论在建筑设计上之应用
十一、快速表现法的一些技巧及注意事项
11-1检查工具是否齐全
11-2预备领响至开始考试前应完成之事
11-3题目发下后之动作
11-4设计说明之作法
11-5如何突出图面风格
11-6线条之绘制步骤
11-7指北针之画法
11-8阴影
11-9楼梯之立面造型
11-10基地剖面图
附录
浅谈建筑师考试建筑设计的几个观念
敷地计划观念及表现法
《建筑设计观念及快速表现技巧(精)》这个书名,让我感到既熟悉又充满探索的乐趣。熟悉是因为“建筑设计”是我的专业领域,“快速表现技巧”更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而“观念”二字,则点亮了我内心深处对于“为何而设计”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在“观念”的阐述上,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建筑的“哲学课”。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是否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通过建筑来解决现实问题,或者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能够激发我们创新思维的视角,让我们在设计中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更多地关注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快速表现技巧”,则是实操层面的重要补充。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助手,教会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式,将我们脑海中的设计蓝图清晰地呈现出来。比如,它会不会介绍一些关于构图、色彩搭配、材质表现的通用原则,或者一些能够加速建模和渲染的技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提升设计理念的深度,同时也能让我更高效地将这些理念转化为令人信服的视觉作品。
评分我对《建筑设计观念及快速表现技巧(精)》这本书的“快速表现技巧”部分充满了期待。在我多年的设计实践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非常好的设计想法,却因为无法快速有效地将其表现出来,导致错失了最佳的提案时机,甚至让好的创意淹没在繁杂的细节之中。我一直渴望找到一种能够兼顾速度与质量的表现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易于掌握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建筑的体量感和空间关系,如何运用色彩和材质来营造不同的氛围,以及如何通过构图来突出设计的重点。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克服“手残”或者“建模慢”困境的技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快速草图的绘制步骤,或者一些能够提升电脑表现效率的窍门,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它能教会我们如何抓住建筑设计的“神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似”。因为我知道,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设计,是能够通过其表现图直接传递给观者的。这本书中的“精”字,也让我对内容的高质量充满了信心,期待它能成为我提升表现力的重要参考。
评分哇,这本《建筑设计观念及快速表现技巧(精)》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看就不是那种死板板的教科书。那色彩搭配,还有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灵动”感,让我想起当年在大学里,第一次接触到“概念设计”这个词时那种兴奋。那时候,我们老师总是强调,建筑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载体,是空间的艺术。常常看到一些大师的作品,总觉得它们背后一定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或者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思考,而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就点出了“观念”这两个字,这让我非常期待,它会不会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建筑师,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优秀建筑背后的灵魂?而且,“快速表现技巧”这几个字,简直是为我们这种还在学习阶段、或者工作繁忙的建筑师和设计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好的想法如果不能被有效地传达,那它就只是一个半成品。尤其是在初期提案的时候,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业主的眼球,让他们理解你的设计意图,这就是一门大学问。我总是苦于自己的手绘速度不够快,或者电脑建模的效率不高,导致很多精彩的构思就这样溜走了。这本书既然强调“快速”,我猜里面一定有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打破表现的瓶颈,让我们的设计语言更加流畅和有力。我特别好奇,它会不会涉及一些数字化的表现方式,比如参数化设计或者生成式设计的一些入门级概念,毕竟现在技术发展得这么快,不能跟上时代就很容易被淘汰。不过,就算只讲传统的手绘,只要有系统性的方法论,我也觉得价值连城。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工作坊,老师教我们用最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建筑的体块感,当时真的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所以,对这本书在表现技巧上的内容,我充满了极大的信心和好奇。
评分读到《建筑设计观念及快速表现技巧(精)》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国际设计舞台上闪耀的建筑作品。它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除了精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背后深刻的设计观念。这本书的“观念”部分,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我们穿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设计思潮,去理解那些推动建筑发展的核心理念。它会不会探讨一些关于功能主义、形式主义、解构主义等重要设计思潮的起源和演变?它会不会分享一些大师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将之转化为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观念?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们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设计哲学,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项目时,能够有清晰的指导方向。而“快速表现技巧”,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迅速而准确地传达设计意图,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不同视角的选择来突出建筑的特点,如何运用简洁的线条和色彩来营造氛围,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字工具来提升表现效率。我渴望从中找到能够让我事半功倍的表现方法。
评分《建筑设计观念及快速表现技巧(精)》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在台湾建筑设计界经常被提及的“在地性”和“人本精神”。我很好奇,这本书在“建筑设计观念”的部分,会不会探讨如何将这些重要的本土价值融入到设计之中?我们台湾的建筑,虽然受到国际潮流的影响,但始终保留着一份独特的温润和亲切感。这份温润,往往来自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地方文史的关怀,以及对使用者的细致体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启发,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设计中更好地回应这些精神。比如,它会不会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建筑案例,并从中提炼出其设计观念的精髓?或者,它会不会介绍一些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场地,理解其深层意义的方法?我一直觉得,优秀的建筑,不仅要有视觉上的美感,更要有精神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往往来自于对“人”和“地方”的深刻理解。至于“快速表现技巧”,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沟通设计理念的方法。在快节奏的提案过程中,清晰、有力的视觉呈现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技巧,让我们能够迅速抓住建筑的核心特征,并通过简洁的图面将其准确地传达给甲方。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让我们的设计理念能够被理解和接受。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建筑设计观念及快速表现技巧(精)》听起来就非常有份量。我特别好奇它在“快速表现技巧”这方面究竟能提供哪些“精”妙的指导。很多时候,我们在设计初期会涌现出大量的想法,但如果无法迅速地将它们可视化,就很容易被时间限制而草草结束。我常常观察一些国外顶尖建筑事务所的提案视频,他们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绘制出既有艺术感又不失专业度的草图,那种流畅性和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系统性的方法,比如如何快速捕捉建筑的体块关系,如何有效地运用线条和阴影来表现光影效果,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构建出具有空间感的透视图。它会不会介绍一些不同表现媒介的优劣势,比如手绘、数字绘图、模型制作等等,并且给出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选择和组合的建议?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画不好”困境的技巧,比如掌握一些通用的透视原理,学会不同建筑元素的简化表现方式,或者一些能够快速生成丰富肌理和材质的方法。如果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用最少的笔墨,最少的建模时间,却能传达出最丰富的设计信息,那就真的太棒了。因为我知道,一个好的表现图,不仅仅是给客户看的,它也是我们自己梳理和深化设计思路的重要工具。当脑海中的想法能够转化为看得见的图像时,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它的优点和不足,并做出更明智的调整。
评分这本《建筑设计观念及快速表现技巧(精)》的书名,让我对它的“观念”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任何建筑的诞生,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核心观念的驱动。而这些观念,往往是设计师对世界、对生活、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提炼。它会不会探讨一些经典的设计哲学,比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或者东方哲学在建筑中的体现?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分析和提炼设计观念的方法论,让我们能够跳出“形”的模仿,而进入“神”的创造?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正是因为我们的观念不够清晰、不够深刻。这本书的名字承诺了“观念”,这让我看到了突破瓶颈的希望。同时,“快速表现技巧”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在当下的设计行业,速度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能够帮助我们高效传递设计理念的工具和方法,让我们的想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看见、被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精”字,总让我联想到那些经过反复打磨、字字珠玑的经典著作。我尤其在意的是它在“建筑设计观念”方面的阐述。在我看来,好的建筑设计,其核心永远是观念,是那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它可以是对场地文脉的深度解读,是对人类行为模式的精妙回应,是对某种社会议题的有力表达,亦或是对某种纯粹形式美学的极致追求。往往一本好的建筑设计书,不会只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么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自己设计观念的思考框架,或者引导读者去探索不同设计流派背后的思想根源。比如说,它会不会对比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观念差异?或者,会不会介绍一些历史上的大师是如何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设计哲学的?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困境,就是看到很多漂亮的建筑图纸,但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演变成具体的形态的。这本书的名字承诺了“观念”,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吸引力。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独立思考、形成自己设计语言的钥匙。同时,“快速表现技巧”的部分,我也希望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速成方法,而是能够教会我们如何抓住建筑设计的本质特征,并用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将其视觉化。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些非常高效的手绘大师,他们寥寥几笔就能画出极富表现力的透视图,那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对建筑理解的深度体现。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达到那个层次,那真是太值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建筑设计观念及快速表现技巧(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从业者的痛点和渴望。“观念”二字,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画”的书,更是一本引导你“为什么这么设计”的书。我非常期待它能在“观念”的部分,深入剖析那些伟大的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思考。它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空间叙事、场所精神、或者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它会不会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哲学,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我一直认为,只有清晰的观念,才能支撑起有生命力的设计。而“快速表现技巧”则是我日常工作中最直接的需求。我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将复杂的设计想法转化为直观的图纸,以满足各种提案和沟通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比如如何快速捕捉建筑的体块和比例,如何运用恰当的线条和色彩来营造氛围,甚至是如何通过一些简化的图示来清晰地表达设计意图。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精”,那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我案头的必备参考书,帮助我在设计观念的深度和表现技巧的效率上都有质的飞跃。
评分《建筑设计观念及快速表现技巧(精)》——光是听书名,就感觉到一股强大的专业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观念”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建筑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一种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回应。我希望这本书在“观念”的阐述上,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关于“为什么”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空间布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材料选择?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隐藏在建筑师深邃的思考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更深层次的设计逻辑,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设计价值观。在我看来,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一定是有灵魂的,而这个灵魂,就是建筑的“观念”。另外,“快速表现技巧”更是直击痛点。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已经有了非常棒的设计,但碍于表现能力,难以将其完美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们能够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式,将设计的精髓快速传达出去。比如,我很好奇它会不会介绍一些关于速写、渲染或者模型制作的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展现设计的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