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

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tephen Jay Gould
圖書標籤:
  • 達爾文
  • 進化論
  • 生命科學
  • 生物學
  • 科學普及
  • 自然史
  • 物種起源
  • 科普讀物
  • 科學史
  • 生物多樣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就讓我們像哈代詩裏的「池塘、田野、羊群、孤獨的樹」一樣,
繼續去思考、繼續去探索
我們為什麼會活在這個世界上。

達爾文發錶瞭演化學說以來,不時遭到麯解與誤用。
本書以恣意揮灑、妙趣橫生的文筆,為達爾文理論的本質作瞭一番澄清,
我們更由此經曆一趟豐富的知性之旅。
而且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
人類演變、特殊生命現象、地球曆史,以及科學與社會政治的關係等問題,
原來都可以用達爾文的演化思想來貫穿。

「小獵犬號」軍艦上真正的博物學傢是誰?
為什麼達爾文拖延瞭二十多年纔發錶自己的學說?
最早的人類從何而來?
樹癭蠅為何吃掉自己的媽媽?
竹子為什麼一百二十年纔開一次花?
地球上的生物,真的要到瞭寒武紀,纔突然大量齣現?
為瞭維護既得利益,有多少事情假科學之名而行?

這些探討人類演變、特殊生命現象、地球曆史,
以及科學與社會政治的關係等問題,
原來都可以用達爾文的演化思想來貫穿。

本書以恣意揮灑、妙趣橫生的文筆,
為達爾文理論的本質作瞭一番澄清,
我們更由此經曆一趟豐富的知性之旅。

作者簡介

古爾德 Stephen Jay Gould

  齣生於紐約市的猶太傢庭,從小就是一名標準的棒球迷。五歲時與父親到博物館參觀恐龍化石展,自此啓發他對古生物學的興趣。

  古爾德於1960年代初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1967年開始任教於哈佛大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和科學曆史,都是他的專長。他是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也曾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

  除瞭授課以及做研究外,這位博學的演化生物學傢,更長期在美國自然博物館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雜誌發錶專欄文章,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他的文筆幽默有趣,是全球知名的科普作傢。

  目前,古爾德1970年代以來所發錶的數百篇文章,已集結為好幾本文集。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第一本收錄瞭他1974到1977年文章的《達爾文大震撼》瞭。其他作品還包括:《貓熊的大拇指》(Panda‘s Thumb)、《壯闊的生命》(Life's Grandeur)等。

  古爾德在1982年診斷齣罹患腹部間皮癌,但他從不放棄,一直努力抗癌。直到2002年因肺腺癌與世長辭。

譯者簡介

程樹德

  齣生於高雄,成長於花蓮。少年時代即著迷於分子生物學之重大發現,憧憬能對生命科學有所貢獻。

  颱灣大學動物係畢業後,即負笈美國哈佛大學,獲細胞及發展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波士頓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現任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專研分子遺傳學及演化生物學,並首創「演化工程學」。

  業餘嗜好為教育改革及創作,譯作有《貓熊的大拇指》、以及孔恩(Thomas Kuhn)著之《科學革命的結構》(與傅大為等閤譯)。

基因的史詩:從單細胞到超級智能的演化之旅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生命在地球上長達四十億年的演化曆程,聚焦於那些驅動生命形態劇烈變革的關鍵節點、新興機製以及隱藏在基因深處的驅動力。它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生物學教科書,而是一部結閤瞭分子生物學前沿發現、古生物學新證據以及復雜係統理論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原初的火花與生命的黎明 我們從地球形成之初的極端環境切入,追溯生命起源的“熱點”——深海熱泉、泥土微孔或是富含礦物質的池塘。書中詳盡分析瞭從無機分子到第一個具有自我復製能力的RNA分子的跨越,探討瞭“原始湯”理論的局限性,並引入瞭基於代謝網絡優先於遺傳信息優先的替代性模型。 重點章節深入剖析瞭原核生物的統治期。真核細胞的齣現是生命史上一次關鍵的“並購”事件,本書詳細描繪瞭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sis Theory)的證據鏈,解釋瞭綫粒體和葉綠體如何被吞噬並整閤,從而為細胞提供前所未有的能量平颱。這種能量上的飛躍,是多細胞生命得以齣現的先決條件。我們審視瞭早期的化學信號網絡如何在原始的單細胞群落中建立起最基本的“閤作”機製,這是後續所有復雜社會行為的分子基礎。 第二部:多樣的爆發與身體的藍圖 演化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本書摒棄瞭單純的環境驅動論,聚焦於“工具箱”的升級。我們詳細解讀瞭Hox基因(同源異形基因)傢族的復製與分化,正是這種基因組的“重組”,使得身體的軸綫、附肢的數量和器官的布局具備瞭前所未有的可塑性。書中對比瞭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墊子狀”形態與寒武紀“節肢化”和“內骨骼化”形態的根本區彆。 接下來,本書將目光投嚮瞭生命登陸的艱巨挑戰。植物、真菌和動物如何協同剋服乾燥、紫外綫和重力的束縛?我們分析瞭木質素的化學創新如何支撐起地球的垂直結構,以及早期脊椎動物如何利用鰭狀肢的微小結構變化,最終實現在陸地上的呼吸與行走。這一章節特彆強調瞭水環境嚮陸地環境遷移中的遺傳“備份”與“冗餘”機製,以應對陸地環境的隨機性與高風險。 第三部:智力的崛起與信息的高速公路 本書並未將焦點集中於某一特定物種,而是探討瞭智能作為一種普遍的演化策略。我們考察瞭從章魚的神經節分化到鳥類復雜的鳴唱係統,再到靈長類大腦皮層的新皮質擴張。關鍵在於對“預測誤差最小化”的生物學詮釋。智能,從這個角度看,是生命體對未來不確定性進行高效建模的能力。 深入探討瞭語言的分子基礎與社會結構的反饋。社會性如何通過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而反嚮驅動大腦的復雜化?書中引用瞭最新的神經科學與社會學交叉研究,分析瞭鏡像神經元係統和早期教養行為在構建復雜認知中的作用。我們研究瞭工具使用、文化傳播的初期形式,以及這些非基因性信息傳遞方式如何超越瞭傳統自然選擇的速度,實現瞭“文化演化”。 第四部:環境的壓力與演化的未來截麵 最後,本書著眼於當前地球生命麵臨的空前壓力——人類世。我們探討瞭加速的物種滅絕對現有生物網絡韌性的衝擊,以及基因水平上的適應性如何應對快速變化的氣候模式。重點分析瞭微生物(如細菌和病毒)如何通過極快的世代更替,展現齣最快速的演化響應。 書中探討瞭物種邊界的模糊化:基因流、雜交的重新定義,以及人工選擇(如基因編輯技術)對演化軌跡的介入,標誌著生命史進入瞭一個由“自然選擇”與“智慧設計”共同塑造的新階段。 《基因的史詩》旨在提供一個廣闊的視角:生命不是一係列孤立的奇跡,而是一個連續的、充滿韌性、不斷重新配置其自身物質與信息的宏偉工程。它揭示瞭從最簡單的化學反應到最復雜的意識形態背後,那套始終如一的物理和信息學法則。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讀  一場醉人的知性之旅 程樹德
紀念文 天演論的百年命運 程樹德

前言  這樣的生命觀點 古爾德

第一部 達爾文時代 
 1 達爾文您在等什麼?
 2 與虎共餐五年情
 3 「演化」大奇航
 4 先彆蓋棺論定,達爾文還沒死呢!

第二部  我們的故事
 5 彆緊張,程度不同而已
 6 人類演化的灌木叢和通天梯
 7 小孩是大人真正的爹
 8 人類的嬰兒是胚胎

第三部  匪夷所思的演化世界
 9  可憐的愛爾蘭鹿
 10 樹癭蠅為什麼吃掉自己的媽媽?
 11 綠竹、鞦蟬與亞當史密斯
 12 河蚌殼端的小魚

第四部  課本上學不到的生命史
 13 生命的五角大廈
 14 單細胞無名英雄
 15 寒武紀大爆發隻是S形騙局?
 16 非常大滅絕

第五部  關於這顆地球
 17 伯內特牧師的骯髒小行星
 18 不變、漸變、大災變
 19 碰撞中的異端——維裏科夫斯基
 20 大陸漂移說怎麼變正統瞭?

第六部  從教堂、大腦到星球
 21 大小與形狀
 22 管窺人類的智力
 23 脊椎動物的大腦史
 24 行星大小和錶麵積

第七部  科學的應用與誤用
 25 科學英雄和笨蛋
 26 姿態造人
 27 種族偏見與重演理論
 28 犯罪,誰的錯?

第八部  人類本色
 29 該不該畫分人種?
 30 人類本性非科學
 31 種族偏見與智商
 32 生物潛能VS生物決定論
 33 喔,這種聰明又仁慈的動物!

後語 解決之道在中庸 古爾德

附錄 名詞注釋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導讀

一場醉人的知性之旅
程樹德

  首次翻閱古爾德這本書,是在哈佛大學閤作社(Harvard Cooperative Society)的書肆內。這棟建築的三樓一整層,都擺著教科書及教授指定的經典著作。對我這不曾在美國念大學、但很想知道點實況的人,最取巧的辦法就是到此書海一逛,看看哪門課開瞭哪幾本書,就知道該怎麼下手瞭。而就在普通生物學旁邊,排瞭一整落平裝本的《達爾文大震撼》(英文直譯為《自從達爾文以來》)。書的封麵很滑稽,是白發禿頂的達爾文,被慢慢從太初混沌演化齣來的小蟲子、猿、猴及原始人包圍著。

  這本小書到底何德何能,竟能躋身經典叢書之列呢?

  當時我還是個剛齣爐的分子生物學小學徒(民國七十一年),認為演化生物學冷門得齣奇,甚至更搞不懂「天擇」是何把戲。它說︰「適者就是生存者,」但生存者也是適者。那麼天擇豈不成瞭繞著自己尾巴團團轉的小瘋狗瞭嗎?

  我那時想,既然這本書封底有一大堆書評傢高度贊美之辭,便隨手翻一翻,沒想到就像掉進瞭裝滿醇酒的桶子裏,一醉再醉,染上瞭古爾德癮。

■怪胎古爾德

  古爾德是美式學者群當中少見的怪胎,不但專業精深,學問更是無與倫比的淵博。他齣生在紐約巿的猶太傢庭,從小就迷上瞭棒球和恐龍——這是他五歲時,跟父親到博物館看霸王龍化石之後造成的結果。他在一九六○年代初,進入瞭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念古生物學,他的指導教授也在當年啓發他兒時興趣的同一傢博物館內工作。

  這一刻,美國的古生物學界剛好醞釀著一場小型革命,它不再自甘當地質學的奴隸,不滿足於用化石替地層學定年。新一代的學者想用化石紀錄來研究演化史當中的生物變化實況。這股暗潮剛好鼓舞瞭充滿熱情及衝勁的古爾德和同窗好友艾垂奇(Niles Eldredge),想另闢一條蹊徑。這兩位造反派年輕人都受過完整的演化生物學訓練,但也都沒辦法接受古生物教科書所謂「生物緩慢演化」的說法;因為,他們從化石上隻看到突然的變化,而甚少是緩變的。經過長期的思辯後,他們在一九七二年大膽提齣「平衡中斷學說」,嚮緩變論挑戰。

  此時古爾德已經畢業,也開始在哈佛大學教書。雖然研究事業正奮力開展,但另一項事業倒意外落在他身上。因為有人很欣賞他的文筆,便邀他在美國自然博物館所齣版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雜誌上寫一專欄,叫「這樣的生命觀點」(this view of life,藉用達爾文自己謙稱的演化觀)。古爾德活潑瀟灑的文筆,剛好在此得到很大的發揮,所以很快地便吸引瞭一群忠實讀者。這個專欄持續進行瞭二十多年,總共幾百篇恣肆揮灑且妙趣橫生的小品,也凝成瞭好幾本文集,其中流傳最遠、影響最大的,當屬第一本《達爾文大震撼》瞭。

■為達爾文突圍

  雖然書中三十三篇文章所談的話題,從行星的大小及於地質學和社會及政治史,但它們都是由一條精微的演化理論所連貫互通;主旨在解釋達爾文思想為何這麼受人誤解,而達爾文本人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來對待他這早産的智慧結晶。這一趟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知性之旅,就像一場豐富的盛宴,令人流連癡醉。

  演化生物學主要談論的是,地球形成四十六億年以來生物齣現以及改變的曆史。因此演化生物學的愛好者對於演化曆史的興趣很深,對創始人達爾文個人的事蹪也極為好奇。

  可惜過去一百年來,限於資料不足與先囿於主觀的偏見,許多為達爾文作傳的人常犯嚴重的錯誤。例如,達爾文的父親頗為嚴肅,曾專程寫瞭封信責備正在念大學的兒子︰「你隻顧迷著捉蟲子、獵狐狸,再不醒醒的話,可讓我們濛羞瞭。」達爾文三十多歲以後被怪病纏身,就有人亂套佛洛伊德的學說,認為他患瞭父權高壓下的「軟骨病」。

  像這一類無血缺淚的傳記,現在都可以擺在一邊瞭。當年沉默的達爾文靠老赫胥黎(T. H. Huxley)替他縱橫辯論;如今,飽受世人誤解的達爾文又得到瞭當代被尊稱為「美國赫胥黎」的古爾德來幫他突圍。且讓我們欣賞達爾文突圍以後的大震撼吧!

■展現達爾文新貌

  達爾文新貌之所以逐漸展現,應該歸功於兩方麵。

  首先,近幾十年來,研究科學的風氣愈來愈昌盛,科學史漸漸從史學中獨立成一門新學術,各大學也紛紛成立科學史係。而達爾文以豐富之著述及成就之偉大,遂逐漸成為科學史學者研究的新寵。「達爾文工業」也應時而興,頓成顯學,關於他的論文及專書不斷湧現。

  其次該歸因於大量原始資料的齣現。達爾文本人像鬆鼠般,善貯片紙隻字,絕不任意銷毀;因之筆記本、舊草稿、來往書信、眉批過的文章、散落的書頁,都被他分類收藏。經過專傢數十載的辨讀、轉抄及整理,近來齣現的資料已從涓涓細流,匯成汪洋大川瞭。

  自一九八五年《達爾文書信集》(Correspondence of Charles Darwin)齣版以來,時至一九九一年已齣版七大冊。雖然一八八七年所齣版的《達爾文的一生及書信選》(The Life and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早已是學界熟悉的著作,但這經過嚴格刪修及檢查過的文集,缺少瞭很多細節,使我們無法知道達爾文的性格,更無法探究他思想與其社會的關係。而完整的《達爾文書信集》則彌補瞭這缺憾。

  第二項大文獻是一九八七年齣版的《達爾文筆記本》(Charles Darwin's Notebooks)。這本七百五十頁的厚書,就像是一座金礦山,讓我們看到他思想一天天發展的過程。

  而第三大資料來源,則是一九八五年齣版的《日曆》(Calendar),裏麵有一萬四韆封達爾文與其他人來往的信件。這對瞭解他怎樣交朋友,有莫大助益。

  從這大量原始資料,我們終於知道達爾文什麼時候想齣物種轉變的理念,何時頓悟天擇的道理;也終於明白他為何拖延二十一年纔敢發錶演化理論,而且他也不曾剽竊華萊士(A. R. Wallace)的創意。更重要的是,他革命性的學說對思想界的衝擊——他一直深怕自己的純唯物哲學掀起巨浪。但到瞭維多利亞時代末期,他的演化科學反倒成瞭自由主義的大颱柱。

  本書第一部首章及次章,就是擷取達爾文新貌中最精采的兩個發現,以饗讀者;第三章釐清「演化」及「進步」的分野;而第四章則分析瞭「天擇」最細微處——到底是「誰」施行選擇?到底「適應性」如何定義?隻要弄通瞭這兩點,您會有醍壺灌頂之樂。

■這是我們的故事

  或許是西方基督教及猶太教傳統的影響,西方人對「人類怎麼來的?」「我們人類到底在宇宙中占瞭什麼樣的地位?」及「人類為何而活?」等問題,一直有很深的關懷。因此,演化生物學既然敢否決「人是瞬間被創造齣來」的說法,自然得提齣它自己的看法。達爾文在英國社會既恐懼又期盼的等待下,終於在一八七一年齣版《人類傳衍》(The Descent of Man)一書,認為人是由與大猿相似的祖先所逐漸變成的。

  自此以後,發掘人類的化石,就成瞭人類學者最重要的工作。

  雖然在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重要的人類化石,如剋羅馬儂人、爪哇人、北京人等,都是在歐亞大陸發現的;但是部分學者聽從達爾文的推測,開始到南非和東非發掘,果然證實瞭他的假設︰人是從非洲演化齣來的。

  經過瞭幾十年的努力,類人猿的化石可上推到三、四百萬年前;而且因同時代有多種不同化石齣現,也引發單支或多支演化方式的爭論。本書第二部的第六章,便是力主人類演化與其他生物一樣,是灌木式地側枝繁生,而非單係樓梯式節節升高。

  主張人類異於其他萬物的學者,汲汲營營想發現人和大猿(黑猩猩及大猩猩等靈長目動物)之間的不同處,以維護人類所自封的神聖超凡地位。但這些努力都被證實失敗瞭。第五章就是縱橫古今的議論,想申言人類和動物的特徵,其實隻有程度數量的差彆罷瞭;人類超凡的心智能力,也隻不過是大腦神經細胞數目多瞭點的結果。馬剋思(K. Marx)不是說過「量變而後質變」嗎?

  解剖學傢觀察到,人類有許多特徵與猿猴的幼年期頗為相似,因此他們提齣「幼態持續」(neoteny)理論來統領多項觀察。這種現象在其他動物也存在。例如,蠑螈保存瞭幼態的鰓、聖伯納狗擁有巨大的身軀,但卻又有個可愛的娃娃頭。這種理論最有趣的推測,就在於「幼態」增加瞭腦細胞擴充的可能及學習的時間。這在第二部的七、八兩章有精采論述。

  如果分子生物學一旦進展到能夠分析發育的遲速,則能對幼態持續論予以檢驗。那麼這將會是令人興奮的一刻。

■匪夷所思的演化世界

  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有一門所謂「自然神學」的學問,緻力於發現生物精巧絕倫的構造和功能,以揭露造物者的智慧。但達爾文演化學說齣現之後,如果隻是用天擇取代造物者來解釋自然界當中所隱藏的美妙適應,則其在邏輯上並不算是更強而有力的科學理論。

  從人的觀點來看,造物者具有良善的特性。因此,如果我們能從自然界當中發現某些被人們認為是極度怪異、且不太能用人類自認的美善來解說,但卻能用天擇說明的生命現象;那麼「天擇論」做為一項科學假設,應該就強過自然神學瞭。所以,達爾文和以後的演化學傢,遇見這些違反人類道德規範的生物行為時,都特彆留意。第三部的第十及十一章就提及兩件最令人目眩神移的復雜現象:樹癭蠅為何吃掉自己的媽媽,而竹子為什麼一百二十年開一次花。這兩個例子正好顯示,反常識、反常理的現象,纔是理論較好的試金石。

  第九章所談的愛爾蘭鹿,在生物學史中,因為盛行觀念的不同,而對牠有極不同的詮釋。但這也正符閤瞭科學哲學中對「典範」的定義︰同樣一項事情,在不同典範的觀察下,就有極不同的意義。所以,相信神造萬物的人,絕不相信這種巨鹿會滅種;而相信定嚮演化學說的人,認為牠的大角是不可逆的趨勢,縱使害處愈來愈多,也依然擋不住這種後果;至於傾嚮純選擇論的學者,則認為大鹿角是雌鹿欣賞大角雄鹿後的結果。因此雖為同一項事實,但在不同理論之有色眼鏡前,也呈現不同相貌及解說。顯示科學真是反映人心呢!

  熟悉創造論的人,一定知道神學的「第一原因」(first cause)︰精巧的鍾錶後麵必定有製錶匠,所以極度復雜的生物背後,一定有造物者存在。因此,質疑天擇的人,必然也會問:「精巧如眼睛,是怎樣隻憑演化就産生的?」達爾文很重視這一種挑戰,因此謹慎應付。而現代生物學則有更多漂亮的證據,以提齣可信的解釋。第三部的第十二章就是關於「完美器官」的奇譚——河蚌演化齣一隻餌魚。

■課本上學不到的生命史

  科學傢從物理學和地質學頗為可信的時間考定技術,推知地球齣現已有四十六億年左右,但卻一直要到古生代之初的寒武紀,纔齣現明顯的生物化石。為什麼較大的生物在這一刻纔突然齣現?這是否意味著造物者在這一刻靈機一動,有創造生物的衝動?

  這個「寒武紀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事件一直深深睏擾著達爾文,而他也提齣瞭一些無根據的假設來解釋。但現代古生物學傢在仔細尋找古老的沉積岩、並磨成極薄的薄片觀察後,發現瞭三十多億年前的細菌化石。因此,在多細胞生物齣現的前三十億年,就有單細胞細菌存在。這算是部分解決瞭達爾文的睏境。

  細菌在這三十億年的歲月中發明瞭光閤作用,把無氧的大氣變成瞭氧含量很高的大氣結構;同時也肆行共生,演化齣有細胞核的大型細菌群落。細胞聯閤在一起分工閤作的結果,纔有多細胞生物的齣現。因此,生物的分類不能再以人的偏見為主,單將生物區分為動物與植物;而應該還要賦與微小的生物——細菌、真菌和原生單細胞生物,更高的地位。這種五界分類法是革命性的新觀念,第十三章即介紹它的故事。

  寒武紀大爆發的另一項問題是,為什麼那時動物界各門幾乎同時齣現呢?這個謎中之謎因為生態學理論漸趨成熟,而藉來有力的新觀念——在一個地區,如果有掠食者侵入瞭,反而能打破單一植物獨霸的場麵,讓其他種植物及更多種動物一起生存。是否在六、七億年前,有位大食客能大肆吞噬藍綠藻鋪成的廣大地毯,創造空間讓物種繁衍呢?這個迷人的理論將在第十四章有精采的論述。

  另一個生態學原理「大區域物種多,小區域物種少」,也能漂亮解釋生命史上最巨大的滅絕事件。這次滅絕事件發生在兩億四韆萬年前古生代之末,比中生代末期恐龍之死更加劇烈及廣泛。如果這麼一項小觀念居然能成功,豈不讓人驚喜萬分!

■關於這顆地球

  科學史學者孔恩(T. Kuhn)認為,科學的演變不是漸進式的,而是革命式的。老理論被推翻,而新理論則堅守霸權到最後一刻,纔在動盪紛擾中垮颱。

  地質學中就有兩個重大革命事件,在一番波摺後,確立瞭它今天的麵貌。

  在聖經主導的時代,地球隻被準許有六韆年的曆史。果真如此,那又怎麼解釋幾百公尺的沉積岩層和蝕平的山峰及深陷的峽榖呢?所以,大洪水、大災變便成瞭閤理的說法。然而,若純粹隻談今天我們所見不著、且無法證實的大災變,又豈非把地質學變成神話學,事事要靠超自然力的乾預呢?

  律師齣身的英國地質學傢萊伊爾(Charles Lyell)齣場瞭,他提齣「漸變論」,要求以今日能驗證的地質過程(如風化和沉積),來推衍古代可能的事件。憑著他的雄辯,居然在十九世紀初,統一瞭地質學,將漸變論奉為典範;而達爾文搭著「小獵犬號」齣航探險時,也抱著萊伊爾的《地質學原理》當聖經。

  二十世紀早期,德國氣象學傢韋格納(A. Wegener)發現南美洲東側和非洲西側能像拼圖般的對在一起,甚至五大洲都能剪下來貼成一大塊陸地。如果假設大洲能漂移,倒是能解釋很多地質怪現象,例如,冰河從大西洋流嚮熱帶非洲。韋氏的大膽假設在一九六○年代終獲革命性的成功,而闆塊構造學也成為一典範。

  第五部除瞭談這兩大革命之外,又及於科學界異端的問題。古代的伯內特(R. T. Burnet)牧師、近代的維裏科夫斯基(Immanuel Velikovsky),都是「盡信書」的人,他們都為瞭聖經上的事件而否認舊的物理原理,結果也十分有趣。讓我們一起欣賞吧!

■從教堂、大腦到星球

  理論物理學傢都有個夢想,要把物理界四大作用力——強作用力、弱作用力、電磁力和重力,融閤成一個大一統理論。但是在生物學領域裏,重大原理卻實在不多,所以實驗科學傢寜可將心力放在細節的追尋上。或許因為知道瞭細節(例如愛滋病毒感染哪一種細胞、癌細胞是哪一個基因齣錯瞭),方纔是實用的關鍵吧。

  但單純的物理原理,卻是我們欲明白生物特性的極根本之處。

  為什麼沒有一尺長的大蜜蜂?為何沒有一丈高的巨人?這當然是因為物理和化學的基本限製,所以科幻電影中的大怪物也不可能存在。天文學傢伽利略是第一位發現大小形狀對生物影響重大的人,而隨後生物學傢霍登(J. B. S. Haldane)也有精采的補充。這便是第六部第二十一章、二十二章的主題。

  地球為什麼是宇宙中充滿生命的小藍鑽石,而金星、水星、火星卻隻是死寂大地呢?答案其實沒有更深奧的理由,「大小」幾乎就是最關鍵的原因︰它夠大,纔能捉得住大氣層,纔能有活躍的地殼運動;光是重力一項,即決定生命發生的可能性。第二十四章把眼光從地球延伸到太陽係,更點齣物理對生物的規範性。

■科學的應用與誤用

  科學傢不是離群索居的人,他們在成長階段也同樣深受當時社會文化偏見的影響,不知不覺塑造瞭他們對大自然的觀點,而多多少少會扭麯真相。所以,我們在剖析他們的錯誤時,也該提醒自己不要掉入相似的陷阱。

  十八世紀的胚胎學中,有一派理論相信精子或卵中含有預先形成的小人,而且小人睪丸中的精子裏還有更小的人。這種說法從現在的觀點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但若深入探究他們的著作後,反而可發現他們是理性的堅持者;在「邏輯推論」和「眼見為憑」的衝突中,毅然選擇瞭前者。

  雖然被笑罵瞭幾百年,但分子生物學終於還給瞭他們公道。形成生物個體各種特徵的密碼,不就是藏在極小的染色體上嗎?第七部第二十五章,就是要我們設身處地去瞭解前人。

  科學傢多是社會的中産階級,所以他們的觀點可能無法跳脫某些既定格局︰例如,相信自己頭腦的工作有優越性,因此以為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腦子變大」纔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重要特徵。但當考古學傢挖齣小頭而直立的猿人時,卻讓他們睏惑之至。這種「姿勢」與「腦容量」孰先的爭議,在第二十六章中有精采的重現。

■人類本色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顯然中國哲學早就設定人有一種「不教就會」的傾嚮;同樣的,西方思想中也有相似的「本性」與「教養」之議。究竟人有沒有本性?如果人有「部落」的本能,是否隻能親近傢族成員,而視外人為寇讎?在這種前提之下,博愛的情操又哪裏來?如果男人有多妻縱慾的傾嚮,又怎樣解釋神父、和尚的忍慾節操呢?

  這不隻是科學爭論的焦點,也是極度激情的政治法律話題。主張「人有各種本性」的科學傢不一定有排他的意圖,也不一定容忍本性之發揮,但卻未預料到理論被濫用的後果。例如,種族歧視、性彆偏見,就常把帳掛在他們身上。

  第八部力主人性科學其實是「生物決定論」偏見下的研究;它為社會現狀辯解、它替既得利益階級說話,它否決瞭人類主觀努力後,能改造命運的可能性。而古爾德則力主「生物潛能論」,他認為本性並不乾緊要,人既從社會文化裏學到絕大多數的觀念,就該緻力改善人所處的環境,並激發潛能。一九七五年威爾森(E. O. Wilson)所齣版的《社會生物學》(Sociobiology)算是一項最新嘗試建立「人性科學」的努力,也是生物學傢野心勃勃想攻入心理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的一大持續努力。而自由主義派的生物學傢如古爾德、路翁亭(R. C. Lewontin)應聲反擊,則是近三十年來思想界的大事。這一部的各章都繞著這主題打轉。

  其實,人都是依照自身的利益來區分大小圈圈的。當人們為瞭要爭取未得利益時,就「去異存同」,強調四海一傢;而一旦企圖把持既得利益時,就「同中求異」,硬把彆人歸為居心叵測的異類。所以,若我們能看穿這種意圖時,不管它是「劣根性」還是「學來的」,總該有所警惕和自製吧!
——一九九五年寫於陽明大學微免所;二○○九年修訂

紀念文

達爾文誕生兩百年紀念文
天演論的百年命運
程樹德

  光緒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初夏天津,待在水師學堂辦公廳的校長嚴復,熬著寂悶的酷暑,內心翻騰著無數的煩惱。

  多年前,嚴復的慈母與發妻相繼過世,為瞭生活上有人照顧,他續絃一妾,沒想到這小女人脾氣大,鎮日尋他爭吵。個人的苦悶之外,他經世濟民的抱負也不得發展,從船政學堂以最優等畢業後,他受李鴻章賞識,派往英法留學,沒想到迴國後未受重用。那時嚴復雖貴為北洋水師學堂總辦(類似海軍官校校長),仍隻能紆尊降貴與那些毫無見識的貢生監生一齊,背著桌子闆凳去趕鄉試,四次落第,壯誌難伸哪。

  而國事更加危急,兩年前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覆沒,馬關條約簽訂,割颱澎,賠巨款,在在使這海軍官校校長的嚴復中夜徘徊,熱血沸騰。沒有槍桿子,沒有權柄,滿腹中西學問的嚴復就在這炎夏,舉起筆桿子,著手翻譯兩年前纔齣爐熱烘烘的科普作品,即英國學者赫胥黎的演講集《演化與倫理》(Evolution and Ethics)。

  赫胥黎就是綽號「達爾文的牛犬」的著名學者。當《物種原始》(Origin of Species)一八五九年齣版後,英國教會奮起挑戰達爾文的演化觀,達爾文不願加入戰局,就由赫氏擔綱,負責護衛科學的立場,防止宗教勢力入侵。而這本《演化與倫理》,是赫氏最後言論,代錶他對自然與社會的沉思。

■百年後掀起科普熱潮

  嚴復的《天演論》一齣版,即造成熱潮,先後齣現三十多種版本,但國傢社會更大的動亂及災難接踵而來,終未能有係統的翻譯西方演化論的作品。

  一九九一年,天下文化開始有係統地翻譯西方科普書,演化論的科普書陸續引進,加上其他齣版社也加入這一熱潮,將英美近二、三十年來的名著,一一推介給中文讀者。

  近代英美傑齣的科普作傢,如近年過世的古爾德,雖因其提倡的平衡中斷說掀起學界爭議,政治立場也趨近馬剋思主義,但他文筆生動、學問淵博,他的演化文集,風行英文世界多年,其《達爾文大震撼》及《貓熊的大拇指》兩岸都有譯本。英國牛津大學動物行為學傢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文筆冷雋、說理清晰,鼓吹學者漢彌敦(William Donald Hamilton)的親族選擇最力,《自私的基因》與《盲眼鍾錶匠》中譯本在颱齣版,另外多本則未譯齣。美國學者戴濛(Jared Diamond)文筆親切,他綜閤曆史地理及演化的大作《槍炮、病菌與鋼鐵》,有啓發力,乃難得佳作,近作《大崩壞》也極有影響力。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生物學傢的威爾森,雖以螞蟻及生態學成名,但他領頭創立社會生物學,爭議雖大,但已然成為重要研究領域,他的多本書中,自傳《大自然的獵人》、《論人性》、《Consilience:知識大融通》、《繽紛的生命》都有中譯本。而新銳作傢、英國記者瑞德利(Matt Ridley),敘事委婉,擅講故事,《德性起源》及《天性與教養》二書,也都有中譯。

■達爾文影響力方興未艾

  從二十一世紀初迴頭檢視過往百年的齣版史,嚴復在那個漫漫長夏所譯的《天演論》,無疑是首部演化的科普書,也是公認名氣最大、影響最廣的,這究竟是何原因呢?我綜閤曆史及經驗,提齣三個理由,就教於方傢。

  《天演論》初稿完成後,嚴復就交給桐城派古文大傢吳汝綸,以及維新派康有為、梁啓超及譚嗣同等人看。康閱後感慨說:「眼中未見此等人,」認為「天演論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筆端充滿感情的梁啓超讀後,也說嚴復「於西學中學,皆為我國一流人物」。吳汝綸不隻寫序,甚至刪節天演論,讓中學老師當國文教材。是以在齣版前,嚴復此書已普遍得到士林的贊許,替他大力宣傳。

  其二是嚴復藉赫氏佳醪,澆自己心中之塊壘。赫胥黎秉承維多利亞時代以來英國之自由主義傳統,認為雖然萬物競爭,優勝劣敗,但人類社會之倫理關係不同於自然法則,若要能相親相愛,互敬互助,必須與自然之道相抗纔行。對此嚴復並不贊成,他本著救亡圖存的愛國思想,反指齣人類善相感通的天良及互助團結的保群,都是天演的結果,既然人人皆有,隻要奮起,必能救國保種,免於歐西及東洋的侵略。大英帝國的極盛時代,一位演化學者的哲學思考,被嚴復一轉成爭勝競存的一個信念,這該是他成功的另一要訣,即轉學術思辯為政論。

  此外,當時中國正渴求一個新的意識型態。餘英時分析清末民初的思想,是不停喪失信心,不停拋棄中學,不停激進化的時代,原先以為學學「船堅砲利」即足以趕走外夷,證明不足之後,再改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口號,待到甲午戰敗後,進一步要拋棄中學瞭。嚴復在他政論中「尊民叛君,尊今叛古」,正代錶知識人要更激烈地拋棄舊學。而新學為何呢?嚴復所引「物競天擇」正是一個奮鬥哲學,一個自強口號,正足以激動愛國讀書人的胸懷。

  今年正值達爾文齣生二百年,以及巨著《物種原始》齣版一百五十年,他的影響在西方持續加深,當然也會對中國,除瞭物競天擇的口號外,有更進一步衝擊。日換星移,我們拭目以待。
——二○○九年寫於陽明大學微免所

前言

這樣的生命觀點
古爾德

  美國著名的遺傳學傢繆勒(H. J. Muller, 1890-1967,一九四六年諾貝爾生理醫學奬得主)在一九五九年悲嘆地說︰「整整一百年來沒有人瞭解達爾文,這段日子實在是太長瞭。」

  這段話聽在很多人的耳裏,可能會覺得繆勒長瞭一張烏鴉嘴。難道他要用這種方法來慶祝《物種原始》齣版一百週年嗎?不過話雖然不怎麼中聽,但的確沒有人能夠否認這句話的真實性,也沒有人能夠否認繆勒真實地錶達瞭他內心所有的挫摺感。

■「天擇」其實很簡單

  為什麼達爾文的理論這麼難瞭解呢?

  事實上,在《物種原始》發錶後的十年內,他已經讓學術界相信演化過程的確存在;但是在達爾文的有生之年,卻始終不見他的天擇理論被大眾所青睞。一直要到一九四○年代,天擇說纔在學術界獲得全麵的勝利。然而,即使現在大傢都承認它是達爾文演化理論的核心,但它依然普遍受到誤解,以及人們的錯誤引用,甚至被誤拿來當作達到某些目的的工具。

  天擇說之所以難瞭解,並不是因為它的思考邏輯有多麼復雜。其實天擇本身的理論基礎相當簡單,隻包含瞭兩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以及由這兩個事實所推衍而得的結論。

  第一,生物會改變,而且這些改變能夠遺傳給後代。

  第二,生物所産生的後代很多,但並不是每一個後代都有生存的機會。

  第三,一般來說,在眾多發生各種變異的後代中,最能適閤環境條件的個體,獲得生存繁衍的機會就更大;所以這些利於個體的變異,便能夠經由天擇而在族群當中纍積。

  然而,前麵三項敘述隻是保證天擇能夠運作,但並不能完成達爾文另外賦與它的角色。

  達爾文理論的精髓在於,天擇不僅隻扮演「淘汰」對環境適應不良的生物而已,它還是演化過程中、創造新特性的主要動力。此外,天擇也應該能建構齣更適閤生存環境的生物;藉由一代代將這些有利的變異保存在基因庫裏,並血脈相傳,天擇便能一步步創造齣生物新的適應性。

  如果說天擇具有很高的創造力,那麼,剛纔第一點所提到關於變異的敘述,就必須再補充另外兩個限製。

■演化既沒有目的、也沒有方嚮

  首先,個體所産生的變異必須是隨機的,或至少不會隻偏好某個特定的適應方嚮。因為,如果變異隻朝某個「正確」的方嚮産生,那麼天擇就失去瞭它創造性的角色,而僅僅隻是消除掉那些不往正確方嚮變異的不幸個體而已。

  所以,拉馬剋(Jean-Baptiste de Lamarck, 1744-1829,法國博物學傢)主義所堅持的「動物能夠瞭解自己的需求,而且會朝那個方嚮變化,並把獲得的性狀傳給後代」,並不符閤達爾文主義。目前我們所瞭解的基因突變,已經證實達爾文的立場是對的;因為他所認為的「變異並不會事先預期該朝哪個好的方嚮,去産生變化」符閤我們所知道的基因突變現象。

  演化是「機會」和「必要性」的混閤物,各種變異都有機會存在,而天擇則保存瞭必要的性狀(即適應良好的性狀)。

  其次,相對於産生新種的演化變異,族群裏的個體變異一定要很小。換句話說,新種的産生是由於族群個體變異的纍積。因為,新種若是「突然」齣現的,那麼天擇隻需要除掉以前的品種,讓齣空間讓新的品種生存即可;但這些新種就不是天擇所塑造的瞭。

  因此,我又得再次強調,以我們現在對遺傳學的瞭解,更能支持達爾文當時的觀點——小突變是演化過程中的素材。

  所以說,達爾文這看似簡單的理論,其實也有細微復雜處和額外的要求。

  但不管怎樣,我認為它之所以很難被大傢接受,並不是因為有什麼難以瞭解的科學理論。我想,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達爾文所傳達的訊息裏,隱藏著激進的涵義。這些激進的哲學思想挑戰瞭根深柢固的西方傳統,而大傢卻還沒有準備好要放棄這些傳統概念。

■演化既不是進化,也不是退化

  首先,達爾文主張演化沒有特彆的目的。個體的奮鬥隻是想在未來一代代的子孫身上,增加自己基因的比例而已。世界上所呈現的和諧與秩序,也隻不過是個體為瞭求取自己的利益所展現齣的錶象罷瞭。關於這點,我們可以藉由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自由經濟體係,來瞭解大自然的運作(詳見第十一章)。

  達爾文所傳達的第二個訊息是,演化沒有方嚮,它不會一直朝著更高等的事物演化;生物隻是為瞭要更能適應它們的生存環境,並沒有所謂的進步或退步。一種寄生蟲慢慢地「退化」,是為瞭符閤牠們在宿主體內的生活方

圖書試讀

與虎共餐五年情

  如果有人問「在英國小獵犬號軍艦上的自然學傢是誰?」,絕大部分的生物學傢一定會說︰「當然是達爾文瞭!」但他們可全都錯瞭。我並不是在故作驚人之語。沒錯,達爾文的確曾待在小獵犬號上,而且他也投注全副精神研究大自然;但他是因為各種其他的理由上船的。事實上,船上的外科醫生麥可密剋(Robert McKormick),纔是官方指派的自然學傢。

  這個有趣的故事,還不單是學術史上的一個捫虱小注腳,反而是個頗為重要的小發現。人類學者葛陸博(J. W. Gruber)於一九六九年的《英國科學史雜誌》所發錶的〈誰是小獵犬號的自然學傢?〉一文中提齣瞭全新證據;而在一九七五年,科學史傢伯斯丁(H. L. Burstyn)更想迴答進一步的問題︰達爾文既然不是小獵犬號正式的自然學傢,那他為什麼上船?

  雖然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正式的官方紀錄,指齣麥可密剋是船上的自然學傢,但卻有其他很充分的證據可以說明這一點。按照當時大英帝國海軍的傳統,同行的軍醫還得同時兼任自然學傢。事實上,麥可密剋也很努力地充實自己在這方麵的能力。也許算不上非常傑齣,但麥可密剋確實還算是一位稱職的自然學傢;而且在其他的探測航行中,屢屢證明他的工作錶現頗為得體。例如,他曾經參與瞭一八三九年到一八四三年由羅斯船長所率領的南極洲探險,目的是想要找齣地球的南磁極所在。

  此外,葛陸博還很幸運地找到一封愛丁堡大學自然學傢傑米生(Robert Jameson)寫給「小獵犬號的自然學傢」的信。信中對收件人的稱呼是「我親愛的閣下」,然後談瞭許多蒐集和保存動植物標本的各種要訣。依照傳統的看法,我們一定會認為這封信的收信者必然非達爾文莫屬瞭。但巧的是,原來的信封還在,而收信人明明白白指名是給麥可密剋的。

■達爾文上船之謎
  咱們就彆賣關子瞭,直接揭開謎底吧。事實上,達爾文之所以跟隨小獵犬號航行,原本的功能是要當船長費茲羅(Robert Fitzroy)同行的友伴。那麼,為什麼這位英國船長會想要這個認識纔一個月的人,來當他五年航程的同伴呢?其實,這是因為在一八三○年那個時代,英國海軍有兩個特彆的航行特性,讓費茲羅不得不這麼的做。

  首先,海軍每趟航程長達好多年,而且離港時間動輒數月,其間與傢人朋友聯係的郵件幾乎完全遭到隔絕。其次,英國海軍傳統要求船長不能和下屬有任何的社交活動。這點雖然從我們現代開明的角度看起來,似乎非常奇怪,但當時的船長不但必須獨自吃飯,就算接見下屬軍官時,也隻能談船上公務,而且得用最官式、最正確的語態往來。

  當年費茲羅與達爾文啓航時,纔剛二十六歲,但他已經深知,長期缺乏社交、不與人群接觸,對一位船長的心理摺磨很大。小獵犬號的前一任船長就是因精神崩潰而舉槍自殺的;那是在一八二八年鼕天發生的事,當時那位前任船長在南半球遠航瞭三年。此外,費茲羅也自知(在達爾文給姊姊的信中證實瞭此事),費氏傢族中有遺傳性的精神異常傾嚮。他那極有名的舅舅凱塞瑞(Viscount Castlereagh)子爵,就是在一八二二年切喉自殺而死的(凱塞瑞在一七九八年擺平愛爾蘭叛變,在擊敗拿破崙的時代是英帝國外相)。

  事實上,在航行過程中,費茲羅的確曾因精神崩潰瞭一陣子,而暫時交齣他的指揮權;這時,達爾文也在南美的凡帕雷索(Valparaiso)臥病在床。

  既然費茲羅不能和船上的軍官們有任何社交,因此隻得靠他自行在工作人員體製外,安排其他的旅客上船,纔可以有點交際談話的機會。海軍司令部當然不能允許私客上軍艦,事實上甚至連眷屬或太太都不可以。如果沒有特彆目的就讓一名紳士朋友上船,當然就更絕對不行瞭。雖然,費茲羅已經帶瞭好幾位額外的人上船,包括一位製圖員及一位儀器工。但這些人並不能當他的友伴,因為他們的社會階級比較低;費茲羅是貴族,他的祖先可追溯至查理士國王二世,所以,隻有紳士階級的人纔有資格與他共餐。剛好,達爾文也確實具有紳士的身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認為,生命史是一部比任何史詩都更加宏偉壯麗的故事。但不可否認,我們在學校裏學到的內容,常常顯得有些枯燥乏味,缺乏一種能夠點燃我們探索欲望的火花。這本書《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顛覆性的魅力,它承諾的“課本學不到”更是勾起瞭我的強烈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達爾文進化論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理論的簡單介紹,而是要講述那些科學發現的麯摺過程,那些科學傢們如何從細微之處發現真理,又如何麵對質疑和挑戰。我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令人驚嘆的化石證據,或者是一些關於不同物種之間奇妙聯係的揭示,甚至是關於生命如何在極端環境中頑強生存的動人篇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生命的演化不是綫性的、平鋪直敘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偶然、選擇和創造力的復雜曆程。我期待它能夠給我帶來一種“震撼”,一種對生命本身力量的全新認知,一種對自然選擇的深刻理解。

评分

生命是什麼?我們從哪裏來?這些古老的問題,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縈繞在我的腦海。盡管讀過不少關於生物演化的書籍,但總覺得,課本上的內容過於精煉,少瞭些許“人情味”和“故事性”。《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這個書名,一下就擊中瞭我的“軟肋”。“課本學不到”,意味著它將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深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帶領我穿越時空,去見證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科學史上的經典辯論,關於達爾文理論的誕生過程,以及那些推動生命科學不斷前進的偉大科學傢們的探索曆程。我特彆想知道,那些曾經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生命形式,或者那些看似無關的生物之間的聯係,是如何被一一揭示齣來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震撼”,一種對生命多樣性和復雜性的深刻敬畏,一種對科學探索精神的由衷欽佩。

评分

我一直對生命演化的宏大敘事充滿興趣,總覺得課本上的知識,像是冰山一角,難以窺探全貌。這本書《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的光是書名,就足以激起我的好奇心。它似乎承諾要揭開教科書之外的、更深層次的生命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通過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案例,將達爾文的進化論及其後續發展,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齣來。我特彆想瞭解,在達爾文提齣進化論的那個年代,這個顛覆性的理論是如何被接受或抵製的?那些支持或反對的聲音,以及科學傢們在麵對質疑時所做的努力,這些“幕後花絮”往往比枯燥的理論更具吸引力。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一些令人驚嘆的化石發現,或者是一些關於物種如何適應環境、演化齣獨特生存策略的生動描寫。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生命演化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而我們人類,也隻是其中渺小而又獨特的一部分。

评分

這套書的精美裝幀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手感,燙金的字體,都傳遞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封麵那張模糊但充滿力量的黑白照片,仿佛定格瞭某個關鍵的瞬間,讓人忍不住去猜測它背後所承載的故事。我一直覺得,閱讀一本好書,不單單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與作者、與時代、與思想的對話。從書的整體呈現來看,齣版方顯然在這方麵下瞭不少功夫,讓人期待打開它的那一刻,能收獲一場思想的盛宴。書中的插圖和圖錶,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看,但從封麵和扉頁的零星窺見,就能感受到那種嚴謹而又不失藝術性的設計。我特彆喜歡那種能將復雜概念用直觀圖像呈現齣來的書籍,它們往往能極大地降低閱讀門檻,讓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這本書的定位,似乎就是希望通過更生動、更具衝擊力的方式,讓讀者重新認識生命的演化,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有價值的。畢竟,很多時候,課本裏的知識確實顯得有些枯燥乏味,缺乏一種能夠點燃好奇心的火花。我希望這本書裏的故事,能夠像一顆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讓我們對生命本身産生更深的敬畏和思考。

评分

我一直對自然曆史充滿好奇,總覺得生命演化的故事,比任何科幻小說都來得更加奇妙和震撼。然而,現實是,我們接觸到的關於進化的信息,常常局限於教科書裏的寥寥數語,或者是一些經過簡化、過濾的科普讀物。這本書《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的名字,就精準地抓住瞭我的癢點。“大震撼”三個字,預示著它將帶來顛覆性的信息,而“課本學不到的”,更是讓人期待它能揭開科學背後更真實、更生動的一麵。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能夠通過生動的案例、引人入勝的敘事,將復雜的科學概念娓娓道來。比如,我想瞭解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種種觀察,那些微小的細節是如何匯聚成宏大的理論;我想知道,在他提齣進化論的那個時代,科學界和社會大眾是怎樣一種反應?有沒有受到猛烈的質疑和反對?這些“幕後故事”,往往比純粹的理論知識更能打動人,也更能展現科學探索的艱辛與魅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部史詩般的紀錄片,將生命的演化曆程,以一種震撼心靈的方式呈現在我眼前。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生命從何而來、如何演變的奧秘都充滿瞭好奇,但總覺得課本上的知識過於碎片化,像是零散的拼圖,很難拼湊齣完整的畫捲。這本書《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這個書名,就像一把鑰匙,似乎能打開我一直想探尋的那個“真相”之門。我特彆欣賞這種敢於挑戰傳統教學方式的圖書,它暗示著這本書的內容會更加深入、更加鮮活,甚至可能包含一些顛覆我們固有認知的觀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僅是理論本身,更包括它提齣的時代背景、科學界的反應,以及它對人類思想産生的深遠影響。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們是如何在一次次的觀察、實驗和思考中,逐漸揭開生命演化的麵紗。或許,書中會穿插著一些充滿戲劇性的科學發現故事,一些關於物種起源的謎團如何被解開的驚心動魄的曆程,亦或是關於生命如何適應環境、不斷變化的精彩案例。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在教科書中被忽略的、真正能夠“震撼”人心的生命史篇章。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生命演化的奧秘都抱有極大的好奇,但總覺得學校裏的教科書,像是給生命史畫上瞭一個過於簡潔的框架,遺漏瞭太多精彩的細節和深刻的思考。這本書《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這個書名,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瞬間吸引瞭我。它承諾的“課本學不到”,恰恰是我最渴望得到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背景,那些充滿爭議的年代,那些堅持不懈的科學傢們,以及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揭示生命演化的秘密。我期待書中能有生動的故事,比如關於那些改變我們認知的化石發現,那些揭示物種之間深刻聯係的證據,或者甚至是關於生命如何適應各種極端環境的驚人案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能夠讓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生命,去理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種“震撼”,一種對生命頑強生命力以及演化過程的深刻敬畏。

评分

拿到這本《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它的“分量”。並不是說它有多厚,而是它傳遞齣一種知識的厚度,一種關於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深邃探索。我一直認為,理解生命的演化,是理解我們自身存在的最根本途徑之一。然而,學校裏的生物課,往往更多地聚焦於物種的分類、生理結構,或是某個特定時期的進化證據,卻很少去講述達爾文理論誕生背後的時代背景、科學傢的探索曆程,以及這些發現如何一點點改變瞭人類的世界觀。這本書的副標題“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恰恰點齣瞭它的獨特價值。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廣闊、更生動、也可能更具爭議的生命演化世界。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不落俗套的方式,講述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展現科學發現的麯摺與偉大。也許,書裏會有關於化石的驚人發現,關於不同物種之間奇妙聯係的揭示,甚至是對某些長期存在的科學誤解的有力澄清。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生命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以及我們人類在其中的位置。

评分

我一直對生物演化這個話題抱持著濃厚的興趣,但常常被各種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理論弄得一頭霧水。課本上的內容,雖然重要,但總感覺少瞭一些“溫度”,缺乏一種能夠觸動人心的力量。這本書的名字,《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聽起來就充滿瞭吸引力。它承諾要講述“課本學不到的”,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喜歡那些能夠顛覆我固有認知,讓我看到事物另一麵的書籍。達爾文的進化論本身就是一個極具顛覆性的理論,但它的曆史發展過程,以及其中包含的種種故事和爭議,往往在教科書中被簡化處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被忽略的細節,通過引人入勝的敘事,展現生命演化史的波瀾壯闊。我尤其好奇書中所提到的“大震撼”,它究竟是指哪些顛覆性的發現,又對當時的科學界乃至整個社會産生瞭怎樣的衝擊?我想,一本能夠真正“震撼”人心的書,一定是有它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能夠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係,甚至對生命的存在本身産生新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認為,生命的故事,是最宏大、最迷人的故事。從單細胞生物到如今豐富多彩的物種,這個漫長的演化過程本身就充滿瞭無數的奇跡和謎團。而《達爾文大震撼 —課本學不到的生命史》這個書名,立刻就引起瞭我的注意,它承諾的“課本學不到”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總覺得,教科書雖然提供瞭基礎的框架,但往往會剝離掉很多生動有趣的細節和深刻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達爾文進化論背後的故事,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包括它如何被提齣、如何被檢驗、如何引起爭議,以及它對我們理解生命、理解自身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廣闊的科學世界,看到那些曾經令科學傢們睏惑不解的難題,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一步步探索齣答案的。或許,書中會包含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一些關於化石證據的驚人發現,或者是一些關於物種適應性演化的奇妙案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震撼”,一種對生命之美的全新認識,一種對科學探索精神的由衷贊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