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

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tephen Jay Gould
图书标签:
  • 达尔文
  • 进化论
  • 生命科学
  • 生物学
  • 科学普及
  • 自然史
  • 物种起源
  • 科普读物
  • 科学史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就让我们像哈代诗里的「池塘、田野、羊群、孤独的树」一样,
继续去思考、继续去探索
我们为什么会活在这个世界上。

达尔文发表了演化学说以来,不时遭到曲解与误用。
本书以恣意挥洒、妙趣横生的文笔,为达尔文理论的本质作了一番澄清,
我们更由此经历一趟丰富的知性之旅。
而且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
人类演变、特殊生命现象、地球历史,以及科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等问题,
原来都可以用达尔文的演化思想来贯穿。

「小猎犬号」军舰上真正的博物学家是谁?
为什么达尔文拖延了二十多年才发表自己的学说?
最早的人类从何而来?
树瘿蝇为何吃掉自己的妈妈?
竹子为什么一百二十年才开一次花?
地球上的生物,真的要到了寒武纪,才突然大量出现?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有多少事情假科学之名而行?

这些探讨人类演变、特殊生命现象、地球历史,
以及科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等问题,
原来都可以用达尔文的演化思想来贯穿。

本书以恣意挥洒、妙趣横生的文笔,
为达尔文理论的本质作了一番澄清,
我们更由此经历一趟丰富的知性之旅。

作者简介

古尔德 Stephen Jay Gould

  出生于纽约市的犹太家庭,从小就是一名标准的棒球迷。五岁时与父亲到博物馆参观恐龙化石展,自此启发他对古生物学的兴趣。

  古尔德于1960年代初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1967年开始任教于哈佛大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和科学历史,都是他的专长。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也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

  除了授课以及做研究外,这位博学的演化生物学家,更长期在美国自然博物馆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杂志发表专栏文章,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他的文笔幽默有趣,是全球知名的科普作家。

  目前,古尔德197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数百篇文章,已集结为好几本文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第一本收录了他1974到1977年文章的《达尔文大震撼》了。其他作品还包括:《猫熊的大拇指》(Panda‘s Thumb)、《壮阔的生命》(Life's Grandeur)等。

  古尔德在1982年诊断出罹患腹部间皮癌,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努力抗癌。直到2002年因肺腺癌与世长辞。

译者简介

程树德

  出生于高雄,成长于花莲。少年时代即着迷于分子生物学之重大发现,憧憬能对生命科学有所贡献。

  台湾大学动物系毕业后,即负笈美国哈佛大学,获细胞及发展生物学博士学位;并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波士顿生物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现任国立阳明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研究所教授,专研分子遗传学及演化生物学,并首创「演化工程学」。

  业余嗜好为教育改革及创作,译作有《猫熊的大拇指》、以及孔恩(Thomas Kuhn)着之《科学革命的结构》(与傅大为等合译)。

基因的史诗:从单细胞到超级智能的演化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生命在地球上长达四十亿年的演化历程,聚焦于那些驱动生命形态剧烈变革的关键节点、新兴机制以及隐藏在基因深处的驱动力。它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学教科书,而是一部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前沿发现、古生物学新证据以及复杂系统理论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原初的火花与生命的黎明 我们从地球形成之初的极端环境切入,追溯生命起源的“热点”——深海热泉、泥土微孔或是富含矿物质的池塘。书中详尽分析了从无机分子到第一个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RNA分子的跨越,探讨了“原始汤”理论的局限性,并引入了基于代谢网络优先于遗传信息优先的替代性模型。 重点章节深入剖析了原核生物的统治期。真核细胞的出现是生命史上一次关键的“并购”事件,本书详细描绘了内共生学说(Endosymbiosis Theory)的证据链,解释了线粒体和叶绿体如何被吞噬并整合,从而为细胞提供前所未有的能量平台。这种能量上的飞跃,是多细胞生命得以出现的先决条件。我们审视了早期的化学信号网络如何在原始的单细胞群落中建立起最基本的“合作”机制,这是后续所有复杂社会行为的分子基础。 第二部:多样的爆发与身体的蓝图 演化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本书摒弃了单纯的环境驱动论,聚焦于“工具箱”的升级。我们详细解读了Hox基因(同源异形基因)家族的复制与分化,正是这种基因组的“重组”,使得身体的轴线、附肢的数量和器官的布局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可塑性。书中对比了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垫子状”形态与寒武纪“节肢化”和“内骨骼化”形态的根本区别。 接下来,本书将目光投向了生命登陆的艰巨挑战。植物、真菌和动物如何协同克服干燥、紫外线和重力的束缚?我们分析了木质素的化学创新如何支撑起地球的垂直结构,以及早期脊椎动物如何利用鳍状肢的微小结构变化,最终实现在陆地上的呼吸与行走。这一章节特别强调了水环境向陆地环境迁移中的遗传“备份”与“冗余”机制,以应对陆地环境的随机性与高风险。 第三部:智力的崛起与信息的高速公路 本书并未将焦点集中于某一特定物种,而是探讨了智能作为一种普遍的演化策略。我们考察了从章鱼的神经节分化到鸟类复杂的鸣唱系统,再到灵长类大脑皮层的新皮质扩张。关键在于对“预测误差最小化”的生物学诠释。智能,从这个角度看,是生命体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高效建模的能力。 深入探讨了语言的分子基础与社会结构的反馈。社会性如何通过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而反向驱动大脑的复杂化?书中引用了最新的神经科学与社会学交叉研究,分析了镜像神经元系统和早期教养行为在构建复杂认知中的作用。我们研究了工具使用、文化传播的初期形式,以及这些非基因性信息传递方式如何超越了传统自然选择的速度,实现了“文化演化”。 第四部:环境的压力与演化的未来截面 最后,本书着眼于当前地球生命面临的空前压力——人类世。我们探讨了加速的物种灭绝对现有生物网络韧性的冲击,以及基因水平上的适应性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气候模式。重点分析了微生物(如细菌和病毒)如何通过极快的世代更替,展现出最快速的演化响应。 书中探讨了物种边界的模糊化:基因流、杂交的重新定义,以及人工选择(如基因编辑技术)对演化轨迹的介入,标志着生命史进入了一个由“自然选择”与“智慧设计”共同塑造的新阶段。 《基因的史诗》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生命不是一系列孤立的奇迹,而是一个连续的、充满韧性、不断重新配置其自身物质与信息的宏伟工程。它揭示了从最简单的化学反应到最复杂的意识形态背后,那套始终如一的物理和信息学法则。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读  一场醉人的知性之旅 程树德
纪念文 天演论的百年命运 程树德

前言  这样的生命观点 古尔德

第一部 达尔文时代 
 1 达尔文您在等什么?
 2 与虎共餐五年情
 3 「演化」大奇航
 4 先别盖棺论定,达尔文还没死呢!

第二部  我们的故事
 5 别紧张,程度不同而已
 6 人类演化的灌木丛和通天梯
 7 小孩是大人真正的爹
 8 人类的婴儿是胚胎

第三部  匪夷所思的演化世界
 9  可怜的爱尔兰鹿
 10 树瘿蝇为什么吃掉自己的妈妈?
 11 绿竹、秋蝉与亚当史密斯
 12 河蚌壳端的小鱼

第四部  课本上学不到的生命史
 13 生命的五角大厦
 14 单细胞无名英雄
 15 寒武纪大爆发只是S形骗局?
 16 非常大灭绝

第五部  关于这颗地球
 17 伯内特牧师的肮脏小行星
 18 不变、渐变、大灾变
 19 碰撞中的异端——维里科夫斯基
 20 大陆漂移说怎么变正统了?

第六部  从教堂、大脑到星球
 21 大小与形状
 22 管窥人类的智力
 23 嵴椎动物的大脑史
 24 行星大小和表面积

第七部  科学的应用与误用
 25 科学英雄和笨蛋
 26 姿态造人
 27 种族偏见与重演理论
 28 犯罪,谁的错?

第八部  人类本色
 29 该不该画分人种?
 30 人类本性非科学
 31 种族偏见与智商
 32 生物潜能VS生物决定论
 33 喔,这种聪明又仁慈的动物!

后语 解决之道在中庸 古尔德

附录 名词注释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导读

一场醉人的知性之旅
程树德

  首次翻阅古尔德这本书,是在哈佛大学合作社(Harvard Cooperative Society)的书肆内。这栋建筑的三楼一整层,都摆着教科书及教授指定的经典着作。对我这不曾在美国念大学、但很想知道点实况的人,最取巧的办法就是到此书海一逛,看看哪门课开了哪几本书,就知道该怎么下手了。而就在普通生物学旁边,排了一整落平装本的《达尔文大震撼》(英文直译为《自从达尔文以来》)。书的封面很滑稽,是白发秃顶的达尔文,被慢慢从太初混沌演化出来的小虫子、猿、猴及原始人包围着。

  这本小书到底何德何能,竟能跻身经典丛书之列呢?

  当时我还是个刚出炉的分子生物学小学徒(民国七十一年),认为演化生物学冷门得出奇,甚至更搞不懂「天择」是何把戏。它说︰「适者就是生存者,」但生存者也是适者。那么天择岂不成了绕着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疯狗了吗?

  我那时想,既然这本书封底有一大堆书评家高度赞美之辞,便随手翻一翻,没想到就像掉进了装满醇酒的桶子里,一醉再醉,染上了古尔德瘾。

■怪胎古尔德

  古尔德是美式学者群当中少见的怪胎,不但专业精深,学问更是无与伦比的渊博。他出生在纽约巿的犹太家庭,从小就迷上了棒球和恐龙——这是他五岁时,跟父亲到博物馆看霸王龙化石之后造成的结果。他在一九六○年代初,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念古生物学,他的指导教授也在当年启发他儿时兴趣的同一家博物馆内工作。

  这一刻,美国的古生物学界刚好酝酿着一场小型革命,它不再自甘当地质学的奴隶,不满足于用化石替地层学定年。新一代的学者想用化石纪录来研究演化史当中的生物变化实况。这股暗潮刚好鼓舞了充满热情及冲劲的古尔德和同窗好友艾垂奇(Niles Eldredge),想另辟一条蹊径。这两位造反派年轻人都受过完整的演化生物学训练,但也都没办法接受古生物教科书所谓「生物缓慢演化」的说法;因为,他们从化石上只看到突然的变化,而甚少是缓变的。经过长期的思辩后,他们在一九七二年大胆提出「平衡中断学说」,向缓变论挑战。

  此时古尔德已经毕业,也开始在哈佛大学教书。虽然研究事业正奋力开展,但另一项事业倒意外落在他身上。因为有人很欣赏他的文笔,便邀他在美国自然博物馆所出版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杂志上写一专栏,叫「这样的生命观点」(this view of life,借用达尔文自己谦称的演化观)。古尔德活泼潇洒的文笔,刚好在此得到很大的发挥,所以很快地便吸引了一群忠实读者。这个专栏持续进行了二十多年,总共几百篇恣肆挥洒且妙趣横生的小品,也凝成了好几本文集,其中流传最远、影响最大的,当属第一本《达尔文大震撼》了。

■为达尔文突围

  虽然书中三十三篇文章所谈的话题,从行星的大小及于地质学和社会及政治史,但它们都是由一条精微的演化理论所连贯互通;主旨在解释达尔文思想为何这么受人误解,而达尔文本人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对待他这早产的智慧结晶。这一趟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知性之旅,就像一场丰富的盛宴,令人流连痴醉。

  演化生物学主要谈论的是,地球形成四十六亿年以来生物出现以及改变的历史。因此演化生物学的爱好者对于演化历史的兴趣很深,对创始人达尔文个人的事蹪也极为好奇。

  可惜过去一百年来,限于资料不足与先囿于主观的偏见,许多为达尔文作传的人常犯严重的错误。例如,达尔文的父亲颇为严肃,曾专程写了封信责备正在念大学的儿子︰「你只顾迷着捉虫子、猎狐狸,再不醒醒的话,可让我们蒙羞了。」达尔文三十多岁以后被怪病缠身,就有人乱套佛洛伊德的学说,认为他患了父权高压下的「软骨病」。

  像这一类无血缺泪的传记,现在都可以摆在一边了。当年沉默的达尔文靠老赫胥黎(T. H. Huxley)替他纵横辩论;如今,饱受世人误解的达尔文又得到了当代被尊称为「美国赫胥黎」的古尔德来帮他突围。且让我们欣赏达尔文突围以后的大震撼吧!

■展现达尔文新貌

  达尔文新貌之所以逐渐展现,应该归功于两方面。

  首先,近几十年来,研究科学的风气愈来愈昌盛,科学史渐渐从史学中独立成一门新学术,各大学也纷纷成立科学史系。而达尔文以丰富之着述及成就之伟大,遂逐渐成为科学史学者研究的新宠。「达尔文工业」也应时而兴,顿成显学,关于他的论文及专书不断涌现。

  其次该归因于大量原始资料的出现。达尔文本人像松鼠般,善贮片纸只字,绝不任意销毁;因之笔记本、旧草稿、来往书信、眉批过的文章、散落的书页,都被他分类收藏。经过专家数十载的辨读、转抄及整理,近来出现的资料已从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川了。

  自一九八五年《达尔文书信集》(Correspondence of Charles Darwin)出版以来,时至一九九一年已出版七大册。虽然一八八七年所出版的《达尔文的一生及书信选》(The Life and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早已是学界熟悉的着作,但这经过严格删修及检查过的文集,缺少了很多细节,使我们无法知道达尔文的性格,更无法探究他思想与其社会的关系。而完整的《达尔文书信集》则弥补了这缺憾。

  第二项大文献是一九八七年出版的《达尔文笔记本》(Charles Darwin's Notebooks)。这本七百五十页的厚书,就像是一座金矿山,让我们看到他思想一天天发展的过程。

  而第三大资料来源,则是一九八五年出版的《日历》(Calendar),里面有一万四千封达尔文与其他人来往的信件。这对了解他怎样交朋友,有莫大助益。

  从这大量原始资料,我们终于知道达尔文什么时候想出物种转变的理念,何时顿悟天择的道理;也终于明白他为何拖延二十一年才敢发表演化理论,而且他也不曾剽窃华莱士(A. R. Wallace)的创意。更重要的是,他革命性的学说对思想界的冲击——他一直深怕自己的纯唯物哲学掀起巨浪。但到了维多利亚时代末期,他的演化科学反倒成了自由主义的大台柱。

  本书第一部首章及次章,就是撷取达尔文新貌中最精采的两个发现,以飨读者;第三章釐清「演化」及「进步」的分野;而第四章则分析了「天择」最细微处——到底是「谁」施行选择?到底「适应性」如何定义?只要弄通了这两点,您会有醍壶灌顶之乐。

■这是我们的故事

  或许是西方基督教及犹太教传统的影响,西方人对「人类怎么来的?」「我们人类到底在宇宙中占了什么样的地位?」及「人类为何而活?」等问题,一直有很深的关怀。因此,演化生物学既然敢否决「人是瞬间被创造出来」的说法,自然得提出它自己的看法。达尔文在英国社会既恐惧又期盼的等待下,终于在一八七一年出版《人类传衍》(The Descent of Man)一书,认为人是由与大猿相似的祖先所逐渐变成的。

  自此以后,发掘人类的化石,就成了人类学者最重要的工作。

  虽然在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重要的人类化石,如克罗马侬人、爪哇人、北京人等,都是在欧亚大陆发现的;但是部分学者听从达尔文的推测,开始到南非和东非发掘,果然证实了他的假设︰人是从非洲演化出来的。

  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类人猿的化石可上推到三、四百万年前;而且因同时代有多种不同化石出现,也引发单支或多支演化方式的争论。本书第二部的第六章,便是力主人类演化与其他生物一样,是灌木式地侧枝繁生,而非单系楼梯式节节升高。

  主张人类异于其他万物的学者,汲汲营营想发现人和大猿(黑猩猩及大猩猩等灵长目动物)之间的不同处,以维护人类所自封的神圣超凡地位。但这些努力都被证实失败了。第五章就是纵横古今的议论,想申言人类和动物的特征,其实只有程度数量的差别罢了;人类超凡的心智能力,也只不过是大脑神经细胞数目多了点的结果。马克思(K. Marx)不是说过「量变而后质变」吗?

  解剖学家观察到,人类有许多特征与猿猴的幼年期颇为相似,因此他们提出「幼态持续」(neoteny)理论来统领多项观察。这种现象在其他动物也存在。例如,蝾螈保存了幼态的鳃、圣伯纳狗拥有巨大的身躯,但却又有个可爱的娃娃头。这种理论最有趣的推测,就在于「幼态」增加了脑细胞扩充的可能及学习的时间。这在第二部的七、八两章有精采论述。

  如果分子生物学一旦进展到能够分析发育的迟速,则能对幼态持续论予以检验。那么这将会是令人兴奋的一刻。

■匪夷所思的演化世界

  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有一门所谓「自然神学」的学问,致力于发现生物精巧绝伦的构造和功能,以揭露造物者的智慧。但达尔文演化学说出现之后,如果只是用天择取代造物者来解释自然界当中所隐藏的美妙适应,则其在逻辑上并不算是更强而有力的科学理论。

  从人的观点来看,造物者具有良善的特性。因此,如果我们能从自然界当中发现某些被人们认为是极度怪异、且不太能用人类自认的美善来解说,但却能用天择说明的生命现象;那么「天择论」做为一项科学假设,应该就强过自然神学了。所以,达尔文和以后的演化学家,遇见这些违反人类道德规范的生物行为时,都特别留意。第三部的第十及十一章就提及两件最令人目眩神移的复杂现象:树瘿蝇为何吃掉自己的妈妈,而竹子为什么一百二十年开一次花。这两个例子正好显示,反常识、反常理的现象,才是理论较好的试金石。

  第九章所谈的爱尔兰鹿,在生物学史中,因为盛行观念的不同,而对牠有极不同的诠释。但这也正符合了科学哲学中对「典范」的定义︰同样一项事情,在不同典范的观察下,就有极不同的意义。所以,相信神造万物的人,绝不相信这种巨鹿会灭种;而相信定向演化学说的人,认为牠的大角是不可逆的趋势,纵使害处愈来愈多,也依然挡不住这种后果;至于倾向纯选择论的学者,则认为大鹿角是雌鹿欣赏大角雄鹿后的结果。因此虽为同一项事实,但在不同理论之有色眼镜前,也呈现不同相貌及解说。显示科学真是反映人心呢!

  熟悉创造论的人,一定知道神学的「第一原因」(first cause)︰精巧的钟表后面必定有制表匠,所以极度复杂的生物背后,一定有造物者存在。因此,质疑天择的人,必然也会问:「精巧如眼睛,是怎样只凭演化就产生的?」达尔文很重视这一种挑战,因此谨慎应付。而现代生物学则有更多漂亮的证据,以提出可信的解释。第三部的第十二章就是关于「完美器官」的奇谭——河蚌演化出一只饵鱼。

■课本上学不到的生命史

  科学家从物理学和地质学颇为可信的时间考定技术,推知地球出现已有四十六亿年左右,但却一直要到古生代之初的寒武纪,才出现明显的生物化石。为什么较大的生物在这一刻才突然出现?这是否意味着造物者在这一刻灵机一动,有创造生物的冲动?

  这个「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事件一直深深困扰着达尔文,而他也提出了一些无根据的假设来解释。但现代古生物学家在仔细寻找古老的沉积岩、并磨成极薄的薄片观察后,发现了三十多亿年前的细菌化石。因此,在多细胞生物出现的前三十亿年,就有单细胞细菌存在。这算是部分解决了达尔文的困境。

  细菌在这三十亿年的岁月中发明了光合作用,把无氧的大气变成了氧含量很高的大气结构;同时也肆行共生,演化出有细胞核的大型细菌群落。细胞联合在一起分工合作的结果,才有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因此,生物的分类不能再以人的偏见为主,单将生物区分为动物与植物;而应该还要赋与微小的生物——细菌、真菌和原生单细胞生物,更高的地位。这种五界分类法是革命性的新观念,第十三章即介绍它的故事。

  寒武纪大爆发的另一项问题是,为什么那时动物界各门几乎同时出现呢?这个谜中之谜因为生态学理论渐趋成熟,而借来有力的新观念——在一个地区,如果有掠食者侵入了,反而能打破单一植物独霸的场面,让其他种植物及更多种动物一起生存。是否在六、七亿年前,有位大食客能大肆吞噬蓝绿藻铺成的广大地毯,创造空间让物种繁衍呢?这个迷人的理论将在第十四章有精采的论述。

  另一个生态学原理「大区域物种多,小区域物种少」,也能漂亮解释生命史上最巨大的灭绝事件。这次灭绝事件发生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古生代之末,比中生代末期恐龙之死更加剧烈及广泛。如果这么一项小观念居然能成功,岂不让人惊喜万分!

■关于这颗地球

  科学史学者孔恩(T. Kuhn)认为,科学的演变不是渐进式的,而是革命式的。老理论被推翻,而新理论则坚守霸权到最后一刻,才在动盪纷扰中垮台。

  地质学中就有两个重大革命事件,在一番波折后,确立了它今天的面貌。

  在圣经主导的时代,地球只被准许有六千年的历史。果真如此,那又怎么解释几百公尺的沉积岩层和蚀平的山峰及深陷的崃谷呢?所以,大洪水、大灾变便成了合理的说法。然而,若纯粹只谈今天我们所见不着、且无法证实的大灾变,又岂非把地质学变成神话学,事事要靠超自然力的干预呢?

  律师出身的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 Lyell)出场了,他提出「渐变论」,要求以今日能验证的地质过程(如风化和沉积),来推衍古代可能的事件。凭着他的雄辩,居然在十九世纪初,统一了地质学,将渐变论奉为典范;而达尔文搭着「小猎犬号」出航探险时,也抱着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当圣经。

  二十世纪早期,德国气象学家韦格纳(A. Wegener)发现南美洲东侧和非洲西侧能像拼图般的对在一起,甚至五大洲都能剪下来贴成一大块陆地。如果假设大洲能漂移,倒是能解释很多地质怪现象,例如,冰河从大西洋流向热带非洲。韦氏的大胆假设在一九六○年代终获革命性的成功,而板块构造学也成为一典范。

  第五部除了谈这两大革命之外,又及于科学界异端的问题。古代的伯内特(R. T. Burnet)牧师、近代的维里科夫斯基(Immanuel Velikovsky),都是「尽信书」的人,他们都为了圣经上的事件而否认旧的物理原理,结果也十分有趣。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从教堂、大脑到星球

  理论物理学家都有个梦想,要把物理界四大作用力——强作用力、弱作用力、电磁力和重力,融合成一个大一统理论。但是在生物学领域里,重大原理却实在不多,所以实验科学家宁可将心力放在细节的追寻上。或许因为知道了细节(例如爱滋病毒感染哪一种细胞、癌细胞是哪一个基因出错了),方才是实用的关键吧。

  但单纯的物理原理,却是我们欲明白生物特性的极根本之处。

  为什么没有一尺长的大蜜蜂?为何没有一丈高的巨人?这当然是因为物理和化学的基本限制,所以科幻电影中的大怪物也不可能存在。天文学家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大小形状对生物影响重大的人,而随后生物学家霍登(J. B. S. Haldane)也有精采的补充。这便是第六部第二十一章、二十二章的主题。

  地球为什么是宇宙中充满生命的小蓝钻石,而金星、水星、火星却只是死寂大地呢?答案其实没有更深奥的理由,「大小」几乎就是最关键的原因︰它够大,才能捉得住大气层,才能有活跃的地壳运动;光是重力一项,即决定生命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十四章把眼光从地球延伸到太阳系,更点出物理对生物的规范性。

■科学的应用与误用

  科学家不是离群索居的人,他们在成长阶段也同样深受当时社会文化偏见的影响,不知不觉塑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观点,而多多少少会扭曲真相。所以,我们在剖析他们的错误时,也该提醒自己不要掉入相似的陷阱。

  十八世纪的胚胎学中,有一派理论相信精子或卵中含有预先形成的小人,而且小人睪丸中的精子里还有更小的人。这种说法从现在的观点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若深入探究他们的着作后,反而可发现他们是理性的坚持者;在「逻辑推论」和「眼见为凭」的冲突中,毅然选择了前者。

  虽然被笑骂了几百年,但分子生物学终于还给了他们公道。形成生物个体各种特征的密码,不就是藏在极小的染色体上吗?第七部第二十五章,就是要我们设身处地去了解前人。

  科学家多是社会的中产阶级,所以他们的观点可能无法跳脱某些既定格局︰例如,相信自己头脑的工作有优越性,因此以为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脑子变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特征。但当考古学家挖出小头而直立的猿人时,却让他们困惑之至。这种「姿势」与「脑容量」孰先的争议,在第二十六章中有精采的重现。

■人类本色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显然中国哲学早就设定人有一种「不教就会」的倾向;同样的,西方思想中也有相似的「本性」与「教养」之议。究竟人有没有本性?如果人有「部落」的本能,是否只能亲近家族成员,而视外人为寇雠?在这种前提之下,博爱的情操又哪里来?如果男人有多妻纵慾的倾向,又怎样解释神父、和尚的忍慾节操呢?

  这不只是科学争论的焦点,也是极度激情的政治法律话题。主张「人有各种本性」的科学家不一定有排他的意图,也不一定容忍本性之发挥,但却未预料到理论被滥用的后果。例如,种族歧视、性别偏见,就常把帐挂在他们身上。

  第八部力主人性科学其实是「生物决定论」偏见下的研究;它为社会现状辩解、它替既得利益阶级说话,它否决了人类主观努力后,能改造命运的可能性。而古尔德则力主「生物潜能论」,他认为本性并不干紧要,人既从社会文化里学到绝大多数的观念,就该致力改善人所处的环境,并激发潜能。一九七五年威尔森(E. O. Wilson)所出版的《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算是一项最新尝试建立「人性科学」的努力,也是生物学家野心勃勃想攻入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的一大持续努力。而自由主义派的生物学家如古尔德、路翁亭(R. C. Lewontin)应声反击,则是近三十年来思想界的大事。这一部的各章都绕着这主题打转。

  其实,人都是依照自身的利益来区分大小圈圈的。当人们为了要争取未得利益时,就「去异存同」,强调四海一家;而一旦企图把持既得利益时,就「同中求异」,硬把别人归为居心叵测的异类。所以,若我们能看穿这种意图时,不管它是「劣根性」还是「学来的」,总该有所警惕和自制吧!
——一九九五年写于阳明大学微免所;二○○九年修订

纪念文

达尔文诞生两百年纪念文
天演论的百年命运
程树德

  光绪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初夏天津,待在水师学堂办公厅的校长严复,熬着寂闷的酷暑,内心翻腾着无数的烦恼。

  多年前,严复的慈母与发妻相继过世,为了生活上有人照顾,他续絃一妾,没想到这小女人脾气大,镇日寻他争吵。个人的苦闷之外,他经世济民的抱负也不得发展,从船政学堂以最优等毕业后,他受李鸿章赏识,派往英法留学,没想到回国后未受重用。那时严复虽贵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类似海军官校校长),仍只能纡尊降贵与那些毫无见识的贡生监生一齐,背着桌子板凳去赶乡试,四次落第,壮志难伸哪。

  而国事更加危急,两年前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没,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澎,赔巨款,在在使这海军官校校长的严复中夜徘徊,热血沸腾。没有枪桿子,没有权柄,满腹中西学问的严复就在这炎夏,举起笔桿子,着手翻译两年前才出炉热烘烘的科普作品,即英国学者赫胥黎的演讲集《演化与伦理》(Evolution and Ethics)。

  赫胥黎就是绰号「达尔文的牛犬」的着名学者。当《物种原始》(Origin of Species)一八五九年出版后,英国教会奋起挑战达尔文的演化观,达尔文不愿加入战局,就由赫氏担纲,负责护卫科学的立场,防止宗教势力入侵。而这本《演化与伦理》,是赫氏最后言论,代表他对自然与社会的沉思。

■百年后掀起科普热潮

  严复的《天演论》一出版,即造成热潮,先后出现三十多种版本,但国家社会更大的动乱及灾难接踵而来,终未能有系统的翻译西方演化论的作品。

  一九九一年,天下文化开始有系统地翻译西方科普书,演化论的科普书陆续引进,加上其他出版社也加入这一热潮,将英美近二、三十年来的名着,一一推介给中文读者。

  近代英美杰出的科普作家,如近年过世的古尔德,虽因其提倡的平衡中断说掀起学界争议,政治立场也趋近马克思主义,但他文笔生动、学问渊博,他的演化文集,风行英文世界多年,其《达尔文大震撼》及《猫熊的大拇指》两岸都有译本。英国牛津大学动物行为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文笔冷隽、说理清晰,鼓吹学者汉弥敦(William Donald Hamilton)的亲族选择最力,《自私的基因》与《盲眼钟表匠》中译本在台出版,另外多本则未译出。美国学者戴蒙(Jared Diamond)文笔亲切,他综合历史地理及演化的大作《枪炮、病菌与钢铁》,有启发力,乃难得佳作,近作《大崩坏》也极有影响力。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生物学家的威尔森,虽以蚂蚁及生态学成名,但他领头创立社会生物学,争议虽大,但已然成为重要研究领域,他的多本书中,自传《大自然的猎人》、《论人性》、《Consilience:知识大融通》、《缤纷的生命》都有中译本。而新锐作家、英国记者瑞德利(Matt Ridley),叙事委婉,擅讲故事,《德性起源》及《天性与教养》二书,也都有中译。

■达尔文影响力方兴未艾

  从二十一世纪初回头检视过往百年的出版史,严复在那个漫漫长夏所译的《天演论》,无疑是首部演化的科普书,也是公认名气最大、影响最广的,这究竟是何原因呢?我综合历史及经验,提出三个理由,就教于方家。

  《天演论》初稿完成后,严复就交给桐城派古文大家吴汝纶,以及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及谭嗣同等人看。康阅后感慨说:「眼中未见此等人,」认为「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笔端充满感情的梁启超读后,也说严复「于西学中学,皆为我国一流人物」。吴汝纶不只写序,甚至删节天演论,让中学老师当国文教材。是以在出版前,严复此书已普遍得到士林的赞许,替他大力宣传。

  其二是严复借赫氏佳醪,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赫胥黎秉承维多利亚时代以来英国之自由主义传统,认为虽然万物竞争,优胜劣败,但人类社会之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若要能相亲相爱,互敬互助,必须与自然之道相抗才行。对此严复并不赞成,他本着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反指出人类善相感通的天良及互助团结的保群,都是天演的结果,既然人人皆有,只要奋起,必能救国保种,免于欧西及东洋的侵略。大英帝国的极盛时代,一位演化学者的哲学思考,被严复一转成争胜竞存的一个信念,这该是他成功的另一要诀,即转学术思辩为政论。

  此外,当时中国正渴求一个新的意识型态。余英时分析清末民初的思想,是不停丧失信心,不停抛弃中学,不停激进化的时代,原先以为学学「船坚砲利」即足以赶走外夷,证明不足之后,再改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待到甲午战败后,进一步要抛弃中学了。严复在他政论中「尊民叛君,尊今叛古」,正代表知识人要更激烈地抛弃旧学。而新学为何呢?严复所引「物竞天择」正是一个奋斗哲学,一个自强口号,正足以激动爱国读书人的胸怀。

  今年正值达尔文出生二百年,以及巨着《物种原始》出版一百五十年,他的影响在西方持续加深,当然也会对中国,除了物竞天择的口号外,有更进一步冲击。日换星移,我们拭目以待。
——二○○九年写于阳明大学微免所

前言

这样的生命观点
古尔德

  美国着名的遗传学家缪勒(H. J. Muller, 1890-1967,一九四六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在一九五九年悲叹地说︰「整整一百年来没有人了解达尔文,这段日子实在是太长了。」

  这段话听在很多人的耳里,可能会觉得缪勒长了一张乌鸦嘴。难道他要用这种方法来庆祝《物种原始》出版一百週年吗?不过话虽然不怎么中听,但的确没有人能够否认这句话的真实性,也没有人能够否认缪勒真实地表达了他内心所有的挫折感。

■「天择」其实很简单

  为什么达尔文的理论这么难了解呢?

  事实上,在《物种原始》发表后的十年内,他已经让学术界相信演化过程的确存在;但是在达尔文的有生之年,却始终不见他的天择理论被大众所青睐。一直要到一九四○年代,天择说才在学术界获得全面的胜利。然而,即使现在大家都承认它是达尔文演化理论的核心,但它依然普遍受到误解,以及人们的错误引用,甚至被误拿来当作达到某些目的的工具。

  天择说之所以难了解,并不是因为它的思考逻辑有多么复杂。其实天择本身的理论基础相当简单,只包含了两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以及由这两个事实所推衍而得的结论。

  第一,生物会改变,而且这些改变能够遗传给后代。

  第二,生物所产生的后代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后代都有生存的机会。

  第三,一般来说,在众多发生各种变异的后代中,最能适合环境条件的个体,获得生存繁衍的机会就更大;所以这些利于个体的变异,便能够经由天择而在族群当中累积。

  然而,前面三项叙述只是保证天择能够运作,但并不能完成达尔文另外赋与它的角色。

  达尔文理论的精髓在于,天择不仅只扮演「淘汰」对环境适应不良的生物而已,它还是演化过程中、创造新特性的主要动力。此外,天择也应该能建构出更适合生存环境的生物;借由一代代将这些有利的变异保存在基因库里,并血脉相传,天择便能一步步创造出生物新的适应性。

  如果说天择具有很高的创造力,那么,刚才第一点所提到关于变异的叙述,就必须再补充另外两个限制。

■演化既没有目的、也没有方向

  首先,个体所产生的变异必须是随机的,或至少不会只偏好某个特定的适应方向。因为,如果变异只朝某个「正确」的方向产生,那么天择就失去了它创造性的角色,而仅仅只是消除掉那些不往正确方向变异的不幸个体而已。

  所以,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 1744-1829,法国博物学家)主义所坚持的「动物能够了解自己的需求,而且会朝那个方向变化,并把获得的性状传给后代」,并不符合达尔文主义。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基因突变,已经证实达尔文的立场是对的;因为他所认为的「变异并不会事先预期该朝哪个好的方向,去产生变化」符合我们所知道的基因突变现象。

  演化是「机会」和「必要性」的混合物,各种变异都有机会存在,而天择则保存了必要的性状(即适应良好的性状)。

  其次,相对于产生新种的演化变异,族群里的个体变异一定要很小。换句话说,新种的产生是由于族群个体变异的累积。因为,新种若是「突然」出现的,那么天择只需要除掉以前的品种,让出空间让新的品种生存即可;但这些新种就不是天择所塑造的了。

  因此,我又得再次强调,以我们现在对遗传学的了解,更能支持达尔文当时的观点——小突变是演化过程中的素材。

  所以说,达尔文这看似简单的理论,其实也有细微复杂处和额外的要求。

  但不管怎样,我认为它之所以很难被大家接受,并不是因为有什么难以了解的科学理论。我想,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达尔文所传达的讯息里,隐藏着激进的涵义。这些激进的哲学思想挑战了根深柢固的西方传统,而大家却还没有准备好要放弃这些传统概念。

■演化既不是进化,也不是退化

  首先,达尔文主张演化没有特别的目的。个体的奋斗只是想在未来一代代的子孙身上,增加自己基因的比例而已。世界上所呈现的和谐与秩序,也只不过是个体为了求取自己的利益所展现出的表象罢了。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借由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的自由经济体系,来了解大自然的运作(详见第十一章)。

  达尔文所传达的第二个讯息是,演化没有方向,它不会一直朝着更高等的事物演化;生物只是为了要更能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所谓的进步或退步。一种寄生虫慢慢地「退化」,是为了符合牠们在宿主体内的生活方

图书试读

与虎共餐五年情

  如果有人问「在英国小猎犬号军舰上的自然学家是谁?」,绝大部分的生物学家一定会说︰「当然是达尔文了!」但他们可全都错了。我并不是在故作惊人之语。没错,达尔文的确曾待在小猎犬号上,而且他也投注全副精神研究大自然;但他是因为各种其他的理由上船的。事实上,船上的外科医生麦可密克(Robert McKormick),才是官方指派的自然学家。

  这个有趣的故事,还不单是学术史上的一个扪虱小注脚,反而是个颇为重要的小发现。人类学者葛陆博(J. W. Gruber)于一九六九年的《英国科学史杂志》所发表的〈谁是小猎犬号的自然学家?〉一文中提出了全新证据;而在一九七五年,科学史家伯斯丁(H. L. Burstyn)更想回答进一步的问题︰达尔文既然不是小猎犬号正式的自然学家,那他为什么上船?

  虽然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正式的官方纪录,指出麦可密克是船上的自然学家,但却有其他很充分的证据可以说明这一点。按照当时大英帝国海军的传统,同行的军医还得同时兼任自然学家。事实上,麦可密克也很努力地充实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也许算不上非常杰出,但麦可密克确实还算是一位称职的自然学家;而且在其他的探测航行中,屡屡证明他的工作表现颇为得体。例如,他曾经参与了一八三九年到一八四三年由罗斯船长所率领的南极洲探险,目的是想要找出地球的南磁极所在。

  此外,葛陆博还很幸运地找到一封爱丁堡大学自然学家杰米生(Robert Jameson)写给「小猎犬号的自然学家」的信。信中对收件人的称唿是「我亲爱的阁下」,然后谈了许多蒐集和保存动植物标本的各种要诀。依照传统的看法,我们一定会认为这封信的收信者必然非达尔文莫属了。但巧的是,原来的信封还在,而收信人明明白白指名是给麦可密克的。

■达尔文上船之谜
  咱们就别卖关子了,直接揭开谜底吧。事实上,达尔文之所以跟随小猎犬号航行,原本的功能是要当船长费兹罗(Robert Fitzroy)同行的友伴。那么,为什么这位英国船长会想要这个认识才一个月的人,来当他五年航程的同伴呢?其实,这是因为在一八三○年那个时代,英国海军有两个特别的航行特性,让费兹罗不得不这么的做。

  首先,海军每趟航程长达好多年,而且离港时间动辄数月,其间与家人朋友联系的邮件几乎完全遭到隔绝。其次,英国海军传统要求船长不能和下属有任何的社交活动。这点虽然从我们现代开明的角度看起来,似乎非常奇怪,但当时的船长不但必须独自吃饭,就算接见下属军官时,也只能谈船上公务,而且得用最官式、最正确的语态往来。

  当年费兹罗与达尔文启航时,才刚二十六岁,但他已经深知,长期缺乏社交、不与人群接触,对一位船长的心理折磨很大。小猎犬号的前一任船长就是因精神崩溃而举枪自杀的;那是在一八二八年冬天发生的事,当时那位前任船长在南半球远航了三年。此外,费兹罗也自知(在达尔文给姊姊的信中证实了此事),费氏家族中有遗传性的精神异常倾向。他那极有名的舅舅凯塞瑞(Viscount Castlereagh)子爵,就是在一八二二年切喉自杀而死的(凯塞瑞在一七九八年摆平爱尔兰叛变,在击败拿破崙的时代是英帝国外相)。

  事实上,在航行过程中,费兹罗的确曾因精神崩溃了一阵子,而暂时交出他的指挥权;这时,达尔文也在南美的凡帕雷索(Valparaiso)卧病在床。

  既然费兹罗不能和船上的军官们有任何社交,因此只得靠他自行在工作人员体制外,安排其他的旅客上船,才可以有点交际谈话的机会。海军司令部当然不能允许私客上军舰,事实上甚至连眷属或太太都不可以。如果没有特别目的就让一名绅士朋友上船,当然就更绝对不行了。虽然,费兹罗已经带了好几位额外的人上船,包括一位制图员及一位仪器工。但这些人并不能当他的友伴,因为他们的社会阶级比较低;费兹罗是贵族,他的祖先可追溯至查理士国王二世,所以,只有绅士阶级的人才有资格与他共餐。刚好,达尔文也确实具有绅士的身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生命演化的奥秘都抱有极大的好奇,但总觉得学校里的教科书,像是给生命史画上了一个过于简洁的框架,遗漏了太多精彩的细节和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瞬间吸引了我。它承诺的“课本学不到”,恰恰是我最渴望得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背景,那些充满争议的年代,那些坚持不懈的科学家们,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揭示生命演化的秘密。我期待书中能有生动的故事,比如关于那些改变我们认知的化石发现,那些揭示物种之间深刻联系的证据,或者甚至是关于生命如何适应各种极端环境的惊人案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能够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命,去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震撼”,一种对生命顽强生命力以及演化过程的深刻敬畏。

评分

拿到这本《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并不是说它有多厚,而是它传递出一种知识的厚度,一种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深邃探索。我一直认为,理解生命的演化,是理解我们自身存在的最根本途径之一。然而,学校里的生物课,往往更多地聚焦于物种的分类、生理结构,或是某个特定时期的进化证据,却很少去讲述达尔文理论诞生背后的时代背景、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以及这些发现如何一点点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这本书的副标题“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恰恰点出了它的独特价值。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广阔、更生动、也可能更具争议的生命演化世界。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不落俗套的方式,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科学发现的曲折与伟大。也许,书里会有关于化石的惊人发现,关于不同物种之间奇妙联系的揭示,甚至是对某些长期存在的科学误解的有力澄清。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生命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以及我们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评分

生命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这些古老的问题,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萦绕在我的脑海。尽管读过不少关于生物演化的书籍,但总觉得,课本上的内容过于精炼,少了些许“人情味”和“故事性”。《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这个书名,一下就击中了我的“软肋”。“课本学不到”,意味着它将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深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见证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科学史上的经典辩论,关于达尔文理论的诞生过程,以及那些推动生命科学不断前进的伟大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生命形式,或者那些看似无关的生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被一一揭示出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震撼”,一种对生命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深刻敬畏,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由衷钦佩。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生命从何而来、如何演变的奥秘都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课本上的知识过于碎片化,像是零散的拼图,很难拼凑出完整的画卷。这本书《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我一直想探寻的那个“真相”之门。我特别欣赏这种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方式的图书,它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会更加深入、更加鲜活,甚至可能包含一些颠覆我们固有认知的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仅是理论本身,更包括它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界的反应,以及它对人类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如何在一次次的观察、实验和思考中,逐渐揭开生命演化的面纱。或许,书中会穿插着一些充满戏剧性的科学发现故事,一些关于物种起源的谜团如何被解开的惊心动魄的历程,亦或是关于生命如何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精彩案例。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在教科书中被忽略的、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生命史篇章。

评分

我一直认为,生命史是一部比任何史诗都更加宏伟壮丽的故事。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常常显得有些枯燥乏味,缺乏一种能够点燃我们探索欲望的火花。这本书《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颠覆性的魅力,它承诺的“课本学不到”更是勾起了我的强烈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达尔文进化论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理论的简单介绍,而是要讲述那些科学发现的曲折过程,那些科学家们如何从细微之处发现真理,又如何面对质疑和挑战。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令人惊叹的化石证据,或者是一些关于不同物种之间奇妙联系的揭示,甚至是关于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动人篇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生命的演化不是线性的、平铺直叙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偶然、选择和创造力的复杂历程。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种“震撼”,一种对生命本身力量的全新认知,一种对自然选择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自然历史充满好奇,总觉得生命演化的故事,比任何科幻小说都来得更加奇妙和震撼。然而,现实是,我们接触到的关于进化的信息,常常局限于教科书里的寥寥数语,或者是一些经过简化、过滤的科普读物。这本书《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的名字,就精准地抓住了我的痒点。“大震撼”三个字,预示着它将带来颠覆性的信息,而“课本学不到的”,更是让人期待它能揭开科学背后更真实、更生动的一面。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入胜的叙事,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娓娓道来。比如,我想了解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种种观察,那些微小的细节是如何汇聚成宏大的理论;我想知道,在他提出进化论的那个时代,科学界和社会大众是怎样一种反应?有没有受到猛烈的质疑和反对?这些“幕后故事”,往往比纯粹的理论知识更能打动人,也更能展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魅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部史诗般的纪录片,将生命的演化历程,以一种震撼心灵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

评分

这套书的精美装帧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手感,烫金的字体,都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封面那张模糊但充满力量的黑白照片,仿佛定格了某个关键的瞬间,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它背后所承载的故事。我一直觉得,阅读一本好书,不单单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与作者、与时代、与思想的对话。从书的整体呈现来看,出版方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让人期待打开它的那一刻,能收获一场思想的盛宴。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从封面和扉页的零星窥见,就能感受到那种严谨而又不失艺术性的设计。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将复杂概念用直观图像呈现出来的书籍,它们往往能极大地降低阅读门槛,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的定位,似乎就是希望通过更生动、更具冲击力的方式,让读者重新认识生命的演化,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毕竟,很多时候,课本里的知识确实显得有些枯燥乏味,缺乏一种能够点燃好奇心的火花。我希望这本书里的故事,能够像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我们对生命本身产生更深的敬畏和思考。

评分

我一直对生命演化的宏大叙事充满兴趣,总觉得课本上的知识,像是冰山一角,难以窥探全貌。这本书《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的光是书名,就足以激起我的好奇心。它似乎承诺要揭开教科书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生命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其后续发展,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出来。我特别想了解,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那个年代,这个颠覆性的理论是如何被接受或抵制的?那些支持或反对的声音,以及科学家们在面对质疑时所做的努力,这些“幕后花絮”往往比枯燥的理论更具吸引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一些令人惊叹的化石发现,或者是一些关于物种如何适应环境、演化出独特生存策略的生动描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生命演化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而我们人类,也只是其中渺小而又独特的一部分。

评分

我一直对生物演化这个话题抱持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被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理论弄得一头雾水。课本上的内容,虽然重要,但总感觉少了一些“温度”,缺乏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这本书的名字,《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承诺要讲述“课本学不到的”,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喜欢那些能够颠覆我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事物另一面的书籍。达尔文的进化论本身就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理论,但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中包含的种种故事和争议,往往在教科书中被简化处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被忽略的细节,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展现生命演化史的波澜壮阔。我尤其好奇书中所提到的“大震撼”,它究竟是指哪些颠覆性的发现,又对当时的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我想,一本能够真正“震撼”人心的书,一定是有它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甚至对生命的存在本身产生新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认为,生命的故事,是最宏大、最迷人的故事。从单细胞生物到如今丰富多彩的物种,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无数的奇迹和谜团。而《达尔文大震撼 —课本学不到的生命史》这个书名,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承诺的“课本学不到”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总觉得,教科书虽然提供了基础的框架,但往往会剥离掉很多生动有趣的细节和深刻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达尔文进化论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包括它如何被提出、如何被检验、如何引起争议,以及它对我们理解生命、理解自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科学世界,看到那些曾经令科学家们困惑不解的难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一步步探索出答案的。或许,书中会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一些关于化石证据的惊人发现,或者是一些关于物种适应性演化的奇妙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震撼”,一种对生命之美的全新认识,一种对科学探索精神的由衷赞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