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的天敌不少,但身材短小、其貌不扬的牠竟能在地球上维系了三亿多年的种族生命,而且部分居家性蟑螂还愈来愈繁荣,并赢得了「小强」的绰号。这种存活力超强且成功繁衍的动物,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蟑螂之所以不会被淘汰而且不断扩大势力范围,除了强盛的繁殖力,善于躲藏的能力,以及能够疾跑避敌的脚力,都是重要的因素。想要知道蟑螂如何靠着一身绝活和强敌争胜,在地球上缔造出连人类也自叹不如的版图,一定要阅读朱耀沂老师的『蟑螂博物学』。
美国曾做过以三千多位成人为对象的问卷调查,受访者最讨厌的动物是蟑螂,接着依序是蚊子、老鼠、蜂、响尾蛇、蝙蝠。在日本也曾以女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百分之八十的人把蟑螂列为她们最讨厌的动物。有人更说,以卷成筒状的报纸打到蟑螂时,觉得很有成就感。
为何有这么多的人如此讨厌蟑螂?蟑螂遭人嫌恶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外形不讨好,牠那油滑的身体、长了刺的粗脚、摇摆灵活的长触角,给人一种负面的印象;二、体表及排泄物会散发出一种怪异的臭味;三、常出现在厕所、厨房、垃圾堆上,让人觉得肮脏、是许多病原菌的帮兇,尤其牠们常旁若无人地在我们的食物、食器上游走。
看完本书的人不可能转而开始喜欢蟑螂,或是对蟑螂起了护短之心,但是『蟑螂博物学』的出版,无非是希望大家对这个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互动频频的昆虫,有多一点点的认识,并视牠们为「可敬的敌虫」。
作者简介
朱耀沂
朱耀沂教授是台湾研究昆虫的翘楚,也是昆虫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1932年出生于台南,由于自小喜爱各种动物,高中毕业后就读台中省立农学院植病系﹝中兴大学前身﹞,并在台大植病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后历任台大植物病虫害学系助教、讲师,并赴日取得农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应聘为台大客座副教授,后昇任副教授、教授,至退休并获选为荣誉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水稻和果树害虫,退休后仍勤于着作,将其一生所阅览和收集的昆虫或其他动物的珍贵资料,写成一本本通俗的动物书籍,期能影响更多莘莘学子喜爱动物、了解动物,甚而愿意选择生物学为一生之职志。朱教授常谦称自己是「昆虫杂货店」,其实若称他为「昆虫博物馆」似乎更能贴切表达他对台湾昆虫界的贡献与地位。着有『热带昆虫学』、『午茶昆虫学』、『黑道昆虫记』、『人虫大战』、『情色昆虫学』、『成语动物学』等,『蜘蛛博物学』、『老鼠博物学』及『蟑螂博物学』﹝均由天下文化出版﹞是大树教授博物学系列的重量级着作。
《蟑螂博物学》目录
推荐序4
作者序6
Part1.蟑螂的身世之谜7
动、植物在古生代相继登陆8
原始型蟑螂的出现10
中生代是爬虫的天下14
为何蟑螂没跟恐龙一起灭绝15
蟑螂在新生代获得充分的营养17
蟑螂与人类的第一次接触18
蟑螂的表亲19
Part2.蟑螂的户口调查21
地球上的老住户22
蟑螂的分类24
蟑螂的入侵过程29
Part3.蟑螂总体检33
蟑螂的外部形态34
蟑螂的内部构造38
Part4.蟑螂生活面面观45
蟑螂的生长与发育46
蟑螂的团体生活53
蟑螂的繁殖57
蟑螂的饮食生活64
蟑螂的生物时钟69
Part5.蟑螂帝国的崛起73
小强的千秋霸业74
蟑螂的害敌75
蟑螂的御敌策略82
蟑螂的领域和攻击性88
Part6.人类与蟑螂的接触91
正面的接触92
负面的接触104
Part7.蟑螂列传105
美洲蜚蠊106
澳洲蜚蠊107
棕色蜚蠊108
黑蜚蠊109
日本蜚蠊110
东方蜚蠊111
花斑蜚蠊112
苏利南潜蠊113
灰色庭蠊114
长须带蠊115
德国蜚蠊116
沖绳蜚蠊117
日本褐翅蜚蠊118
兰花蜚蠊118
Part8.人蟑大战119
古代的蟑螂防治120
防治蟑螂的基本原则123
蟑螂防治大观128
蟑螂大反击145
如何防治家里的蟑螂152
老祖母的杀蟑秘方155
Part9.蟑螂万花筒157
蟑螂白蚁一家亲158
最大、最小型的蟑螂161
台湾有多少种蟑螂?164
为什么德国蜚蠊愈来愈常见?168
美洲蜚蠊为什么飞不远?170
名不符性的东方水蠊172
澳洲鼹蠊的天伦乐175
船上的蟑螂179
空中的蟑螂182
蚁巢中的蟑螂185
机器蟑螂188
别小看蟑螂的屁191
蟑螂也是书籍害虫193
出现在蟑螂学名上的女昆虫学家195
蟑螂分类学的开端198
蟑螂英名考202
用来骂人的蟑螂207
艺文创作中的蟑螂210
Part10.饲养方法217
如何饲养蟑螂218
饲养小叮咛222
结语224
后记228
序言
张蕙芬
大树教授博物学系列中的「教授」既是动词也是名词,名词的「教授」代表的是台湾自然科学个别领域学有专精的教授、学者、研究人员等,邀请他们为年轻人撰写该领域的入门知识和相关的研究、未来的展望等。动词的「教授」则是指透过阅读大树教授博物学系列的丛书,可以达到类似课堂授课的效果,并进而鼓励更多自然爱好者从事业余研究,就像以往西方国家盛行一时的博物学,以使台湾的自然研究风气更行普及。
作者序
向我的恩虫致敬
在拙着『老鼠博物学』自序中,笔者曾提到「老鼠、蛇及蟑螂经常并列为最可怕、最讨厌的动物」,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例如在美国以三千多位成人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受访者最讨厌的动物是蟑螂,接着依序是蚊子、老鼠、蜂、响尾蛇、蝙蝠。又,在日本也曾就女性大学生作调查,结果百分之八十的人把蟑螂列为她们最讨厌的动物。有人更说,以卷成筒状的报纸打到蟑螂时,觉得很有成就感。
为何有那么多人那么讨厌蟑螂?
蟑螂被人嫌恶的原因不脱以下三点:一、外形不讨好,牠那油滑的身体、长了刺的粗脚、摇摆灵活的长触角,给人一种负面的印象;二、体表及排泄物会散发出一种怪异的臭味;三、常出现在厕所、厨房、垃圾堆上,让人觉得肮脏、是许多病原菌的帮兇,尤其牠们常旁若无人地在我们的食物、食器上游走。
以爱虫人自居,三十多年来靠虫吃饭的我,常被人家问到「你最喜欢什么昆虫?」其实我喜欢的昆虫还真不少,如蜻蜓、蝗虫、椿象、甲虫之类,但是蟑螂从来就不在我的名单里。虽然如此,我和蟑螂的渊源不算浅。在研究农业害虫及教书的生涯里,为了要探讨一些害虫的演化过程、昆虫的生理机制、生态及存活策略等,常以蟑螂为供试昆虫作相关的研究。这不只因为蟑螂是地球上资格最老的昆虫公民,也因为牠在昆虫中体型较大、较常见且很容易饲养。
虽然关于蟑螂的身世及生活,还有不少未解之谜,但蟑螂可说是至今被研究得最详细的昆虫之一,不管喜不喜欢牠,我都得为了工作上的需要,去接触牠、认识牠,阅读跟牠有关的文献、研究报告,当然也从牠身上得到不少启发,因此蟑螂于我而言,可是「恩虫」之一。为了报答牠的恩情,我决定撰写这本『蟑螂博物学』,让大家看看蟑螂少为人知的一面。
我并不期待看完本书的人会开始喜欢蟑螂,甚至坦护起蟑螂,只希望大家对这个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互动频频的昆虫,有多一点点的认识,视牠为可敬的敌虫。
作为一个从小在台湾乡下长大的孩子,我对自然界中的生物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蟑螂博物学》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我近期读到过的最令人惊喜的读物之一。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很多昆虫的认知,都太过于肤浅了,而蟑螂,更是被我们普遍视为“害虫”的代表。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观念。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结合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考察,为我们揭示了蟑螂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书中的内容包罗万象,从蟑螂的起源、进化,到它们精密的身体结构、惊人的繁殖能力,再到它们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策略,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蟑螂“耐力”的描写印象深刻,它们能够忍受极端的高温、低温,甚至在核辐射的威胁下依然能够顽强生存,这不得不让我惊叹于生命的强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生物学的知识,它还引发了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对我们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或者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朋友们。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脸书上看到有人分享《蟑螂博物学》这本书的图片,那封面设计得相当有艺术感,而且书名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我平时也不是特别喜欢看科普类的书籍,但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特别,他不是那种枯燥的科普讲解,而是将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观察之中。书里面有很多关于蟑螂的演化历史,以及它们如何从几亿年前的恐龙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的描述,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关于地球生命演化的史诗。我特别喜欢书里面关于不同地区特有蟑螂种类的介绍,比如某个深山老林里特有的巨型蟑螂,或者某个沙漠地区适应干旱环境的特殊蟑螂。这些描述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带着读者一起去到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生命奇迹。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我们最熟悉,甚至有时会感到厌恶的生物,也蕴含着无限的科学价值和生命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蟑螂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韧性、关于适应性、关于多样性的哲学思考。
评分我平时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关于自然、关于生物的书籍,当我在书店看到《蟑螂博物学》的时候,就被它独特的书名和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很多生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尤其是那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却又被普遍认为“不讨喜”的生物。蟑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类。这本书,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蟑螂的所有印象。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描述,将蟑螂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内容非常全面,从蟑螂的起源、进化,到它们精密的身体构造、繁殖策略,再到它们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方式,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蟑螂如何适应各种严酷环境的描述印象深刻,它们超强的生存能力,简直就是生命力的活教材。这本书不仅仅是科普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对生命多样性的赞颂,让我看到了隐藏在渺小生命中的伟大。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拿到《蟑螂博物学》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点抗拒的。毕竟,“蟑螂”这两个字,在大多数台湾人的观念里,总是和“潮湿”、“肮脏”、“疾病”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我的朋友,一个狂热的自然爱好者,极力推荐我读这本书,说里面有很多颠覆性的认知。出于好奇,我还是翻开了。结果,我彻底被这本书所吸引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将那些在我们眼中渺小甚至令人厌恶的生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书里面关于蟑螂的分类学、地理分布,还有不同种类的“小秘密”,都写得特别有趣。我以前只知道我们家里最常见的那种“德国小蠊”,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原来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蟑螂,它们生活在各种不同的栖息地,有着各种奇特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关于蟑螂作为“地球清道夫”的论述,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对许多生物的认知,是不是太片面了?我们是不是应该以更包容、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它们?这本书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改变了我对蟑螂的看法,让我看到了它们身上隐藏的生命奇迹。
评分这本书《蟑螂博物学》我大概是在上个月在诚品书店看到的,当时就觉得这个书名很特别,很吸引人。我个人平时就对一些比较冷门、但又充满了生命力的生物特别感兴趣,而蟑螂无疑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从小到大,我们几乎都在与它们“为邻”,但大多数人对它们的认知都停留在“脏”、“恶心”、“害虫”等标签上,很少有人会深入去了解它们。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我一口气翻看了好几页,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而且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从蟑螂的进化史、不同种类蟑螂的形态特征,到它们的生存习性、繁殖方式,甚至是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蟑螂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部分印象深刻,比如它们能够在辐射、缺氧甚至缺乏食物的情况下存活,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对“生命力”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蟑螂的百科全书,更像是一次深入微观世界的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买回家,打算好好研究一番,也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摆脱对蟑螂的刻板印象,用更客观、更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顽强的生命。
评分最近,我在书店偶然翻阅到《蟑螂博物学》,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人眼球,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向对那些被低估的,或者被普遍忽视的生物充满好奇,而蟑螂,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无处不在的生物。作者的笔调非常生动,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将科学知识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观察之中。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蟑螂的演化历史、它们惊人的适应能力、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中演化出的各种形态和习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蟑螂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描述所震撼,它们能够承受极高的辐射剂量,这是许多其他生物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我对蟑螂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那个令人厌恶的“小强”,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适应力超强的生命个体。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蟑螂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关于生命韧性与智慧的深刻探索。
评分最近在读《蟑螂博物学》,这本书真的带给我太多的惊喜了!我一直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但又顽强存在的生命体感到好奇,而蟑螂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前对蟑螂的印象,就是觉得它们肮脏、恶心,是家里常见的“不速之客”。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它们的看法。作者用极其细腻和专业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蟑螂世界。书中关于蟑螂的分类、形态、生态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所演化出的惊人适应能力,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被书中描述的,蟑螂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能力所折服,它们能够在没有食物、没有水,甚至在高辐射的环境下存活,这简直就是生命的奇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它更像是一次对生命顽强意志的深刻解读,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敬畏。
评分我本身就是一名对自然科学颇感兴趣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带我认识陌生世界的书籍。《蟑螂博物学》这本书,可谓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一个非常亮眼的发现。在我看来,蟑螂作为一种与人类生存环境高度重叠的生物,却常常被我们以简单粗暴的“害虫”标签所定义,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认知误区。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关于蟑螂的壮丽画卷。从它们在地球上数亿年的演化历程,到它们惊人的生物化学机制,再到它们在不同地理分布区域所展现出的千姿百态,无不令人惊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蟑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们并非只是单纯的“破坏者”,而是扮演着重要的“分解者”角色,维系着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对生命的理解,需要超越简单的喜恶,用科学和尊重去探索。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被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生命力所吸引。《蟑螂博物学》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点亮我好奇心的读物。我承认,一开始听到“蟑螂”这个词,我的第一反应也和其他人一样,是带着些许的排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蟑螂形象。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新颖,他不仅仅是罗列科学数据,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这些与我们共存的生命。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了解到蟑螂并非只有一个“德系”或“美系”的品种,而是拥有着庞大而多样的家族,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适应着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其中关于蟑螂的繁殖策略和惊人的生命周期,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生命”的定义,以及我们对自然界生物的评判标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蟑螂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包容、关于理解、关于尊重生命的深度对话。
评分近期读完《蟑螂博物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对那些在人类世界边缘生存,但又充满生命力的生物充满好奇,而蟑螂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我们大多数人对它们的印象,都是停留在“脏”、“恶心”的刻板印象中,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完整而迷人的蟑螂世界。书中关于蟑螂的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以及它们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超凡适应能力,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蟑螂如何应对各种极端环境的描述感到震撼,它们惊人的生命力,简直就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不应该以简单的善恶或美丑来评判生命,而是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去理解和尊重每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它不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